第28章 封疆大吏

“何事?”收起了他踌躇满志的感慨,刘承祐转过身,注意着吕胤手中捧着的几封奏章,问道。

吕胤正色答道:“回陛下,关于诸道行政长官的调整,广政殿已然议出,还请陛下批复!” шшш✿ttκд n✿¢〇

“哦?”刘承祐顿时变得认真起来,这可是大事,当即伸手道:“朕看看!”

闻言,吕胤当即将最面上的一封奏章呈上,刘皇帝顺势坐在舆图前,翻开仔细地审阅起来。布政使,在当下的大汉官制,毫无疑问是地方道州最主要的行政长官,并且在十多年的实践之中,已经成为定制,为官僚所接受,纳入大汉的典制之中。

不过,到目前为止,也只有那些局势安定、已经形成稳固统治的道治,方才单设布政使。一直以来,考虑到各地民情、的不同,边地的形势,又或者特殊差遣,刘皇帝也有些灵活的置官。

在这种情况下,巡抚使、安抚使、巡检使、巡阅使这样的官职也就应运而生了。巡抚使这个职位毫无疑问,属于刘皇帝的“原创”了,最开始出现在大汉,还是乾祐五年的时候,当时范质以河东巡抚的名义,北上清察刑狱,后来直接主导河东改制,将之彻底纳入朝廷的统治。

后来,李涛罢相,为宽慰老臣,为安抚收复不久的荆湖,也为表示对荆湖的重视,特地以其为荆湖巡抚,南下潭州,这在监察职能之外,已经带有些行政属性了。

再其后,川蜀平定,赵普先以权成都府事主管蜀中州县之政,后又为西南巡抚使,配合川蜀三道布政使,布政安民,治权虽然仍在布政使手中,但巡抚的影响力已经提升了。

一直到如今,李涛巡抚两广,范质巡抚两江,昝居润巡抚闽浙,已经是全面负责新取之地的行政。当然,不管在刘皇帝这里,还是在汉典制,巡抚使仍旧是临时差遣。

再加上仍旧巡抚川蜀的赵普,如今的大汉,是有“四大巡抚”的,其中,自然以赵普最受瞩目,他最为精明强干,也最为年轻的,至今也才四十出头,可见刘皇帝的宠信。

安抚使有两个,韩熙载的东南安抚使,雍王刘承勋的幽冀安抚使,前文提过,韩熙载主要是去改革的,刘承勋则是代表皇室坐镇河北,象征意义更重。

巡检使这样的官职,出现的次数可谓频繁了,从开国时起,设了不知道多少,一般都是为弹压地方、维护治安抑或平定叛乱而设,大至一道巡检,中则数州巡检,小则一州乃一县,开封还有京城巡检使。

早年,有代国公折从阮作为西北六州巡检使,领军西赴,负责平定野鸡、杀牛等西北杂虏的叛乱,乱平之后即撤销。

不过,地方的安宁,治安的强化,以及都司制的完善,再加上禁军巡检司的确立,地方上的巡检使也陆续被撤除了。前番,荥国公史弘肇以陇西巡检使,接替年迈体弱的褒国公王景坐镇兰州,守护开拓成果,成为大汉如今仅存的几个巡检使了。

至于巡阅使,同样属于“原创”,属于偏军事的职位,前后一共就两人被委以此职。一个是当年李谷的江淮巡阅使,那是为平南做准备,一个就是平南之前,柴荣被委以西北巡阅使,当然,实际权力的大小也是有区别的。

既在于形势的不同、目标的不同,也在于皇帝放权的程度不同。在帝制时代,作为一个大权在握、口衔天宪皇帝,他的好恶、亲疏、信任程度,往往能决定相同职位的不同权力,这是基本无法避免的。

柴荣这个巡阅使,当然不如李谷在江淮的权力,最直观体现就在于,柴荣能调动的西北驻军,只有五千人,并且,有多方面的限制,事后还需做详细汇报。不过,李谷的江淮巡阅使早已被撤消了。

说起对于军权的控制,这么多年以来,刘皇帝也算是费尽心思了,不管是从用人还是从制度方面,都是煞费苦心。然而,有的时候,又不得不承认,想要让朝廷、让皇帝完全彻底地掌控住全国的军队,避免一切隐患,那也是不可能的。

国家这么庞大,疆域这么辽阔,消息传递又不便,尤其是面临军事压力的地方,如果事事都要请示东京之后再做决定行动,那黄花菜都凉了。

当然,也可以做得绝对,对将领严格控制,但那样造成的后果,又将是军事僵化,应变乏力,最终内控而外患。因此,很早的时候,刘皇帝也是矫枉过正,但在后来,还是有所改变,没有为约束武将,而彻底扼杀将帅们的自主性。最开始,是为应对河北方向来自辽国的军事压力,而与当时的河北都部署何福进以一定调兵权。

没有什么政策与制度是完美的,总有其漏洞与不足,并且需要根据势的发展而不断调整。而在边务军事方面,刘皇帝只能在放权的基础上,打一些补丁。

事实上,只要国家政权稳固,朝廷有权威足够,在合理的体制运行下,是可以得到基本的保证了。而一旦朝廷权威不在,国家动荡,再强的限制,都是无力。

不过,像把军政财大权付于一人之手,这种做法,在大汉也是不可能出现的。

扯了这么多,刘皇帝也把名单审阅完了,直接起身走道御案边,拾起朱笔,以作批复,嘴里则对吕胤道:“朕没什么意见,可照此任命,凡是调迁的,速其回京述职!”

“是!”

对于诸道长官拟提,刘皇帝基本是满意的,因为基本体现了刘皇帝的意志。在这份名单中,除了以上提到的巡抚之外,其余诸道长官,有老面孔,也有新面孔。

山阳道、关内道还是宋琪与武行德;边光范,调任湖北道;早年的御史大夫、淮西按察使、原淮北道布政使边归谠,调任湖南道;川东的王明,调任淮东;楚昭辅调任燕山道;河西道吴廷祚,这是个允文允武的人,此前在兰州颇有政绩;卢怀忠西赴兰州,为陇右道,这同样是能够应对边事急情的人才。

另外,还有荥国公史弘肇之子,史德珫,升河东道;国舅临淄郡公李洪威为河南道;寿国公李少游调任河北道;京西道大概有些出乎人意料的,乃是原来江陵知府孙光宪,这是位老臣,老政治家,同样也是个降臣,不得不说,当年的知识达务在多年后得到了最大的回报。

当然,还有最重要,地位最高的京畿道,由宋延渥出任。河北、河南、京畿,这三个中原要道,可以说是大汉统治的核心区域,根基之地。而其行政长官,不管是李少游、李洪威还是宋延渥,全是外戚,皇家近亲,显而易见,刘皇帝用人,并非全是以贤,也有唯亲的一面。

“还有何事?一并说来吧!”刘承祐继续问吕胤。

吕胤答道:“枢密院受到丰、胜巡检使李万超的奏表,说年老体弱,怕无力承担守备之重,希望朝廷早作准备!”

闻此报,刘皇帝顿时一抚额,说道:“这是说给朕听的啊!却是朕疏忽了,这一晃四年都过去了......”

第92章 金陵冬寒第239章 进退第407章 麻烦第45章 移镇之议第410章 枪打出头鸟第381章 刘皇帝返京第94章 汝公出山第254章 难得唠叨的刘皇帝第110章 拉刘承训下水第206章 赵思绾落网第65章 刘皇帝的猜忌第271章 将威胁消灭于萌芽第359章 上元之夜第222章 青史留名之宴第190章 荣宠无过于高氏第111章 武德司如此,皇城司何如?第1797章 吸血的拍卖会第2140章 世宗篇15 中亚风云明城会战第385 礼宾馆第2118章 康宗篇9 平康时代第413章 态度与宣言第207章 王景崇之死第30章 收获第239章 进退第37章 朝堂上的纷争第468章 信教不留头留头不信教第141章 崇政殿听政3第57章 耶律阮:我在第五层第262章 大军临城,归师难遏第193章 乾祐五年秋举第255章 “社会实践”第187章 琐屑第189章 刑不上大夫?第355章 特殊的行狩第155章 南唐来使2第253章 其他战场第84章 示警第111章 “名将”之败第319章 税制的考量,二治山阳第268章 机遇第61章 北使南归第86章 活下来,就是名将第476章 赵匡义留台丧龙钟响第2093章 太宗篇40 雍熙之治第355章 特殊的行狩第265章 谋划高丽第350章 韶州大捷第101章 刘知远在洛阳第270章 骚扰,进攻第473章 亲兄弟明算账第33章 豪强第217章 大动干戈第205章 南院大王的谋略第164章 寿阳郡公的忧患意识第273章 云州遂破第139章 众臣拾柴第296章 反响第362章 分封?第447章 形势不妙第170章 御宴第147章 许州事了(2)第264章 孺魏王第66章 请辞?不许!第129章 各怀心思第195章 王、韩遭贬第50章 南汉来使,庆功宴第170章 艰难的乾祐二年第176章 雍王第172章 太子妃第23章 皇帝的底气第2109章 康宗篇1 少主当国,得安半载第72章 磁州贼第408章 兄弟之间第39章 濮州案(2)第369章 功臣宿将第370章 国法为大第372章 刘皇帝的孝心第1691章 晋王的成就第287章 反击从野狐岭开始第2097章 太宗篇44 大汉阴影下的世界(中)第429章 远遁的契丹第183章 小城寡民第274章 厚葬之第159章 乱情第323章 盛世之下的隐患第46章 契丹异动,后顾之忧第133章 李德明之死第2051章 最后的旅途(终)第2078章 太宗篇25 皇帝难欺第2章 分食第1688章 南洋之重第272章 征发之苦第56章 腹心之谈第2061章 太宗篇8 公国第101章 刘知远在洛阳第76章 视察第6章 遗奏十条第5章 刘皇帝的考验又来了第114章 耶律阮称帝第172章 潦倒的钟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