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12章 幸灾乐祸

皇城司衙,华丽的车驾缓缓停下,侍从才摆好步梯,闻讯的王守忠便快步迎上来,殷勤地搀扶张德钧下车。

虽然自己筋骨尚健,但对义子这种贴心的侍候,张德钧还是觉得很欣慰的,也不拒绝,任其搀着下车。

很明显的,张德钧心里装着事,脸上的表情有些丰富,满面凝思,但又给人一种似喜非喜、似忧非忧的感觉。

作为长期侍奉张德钧的义子兼下属,王守忠自然能够察觉到张德钧的异样,一边搀着他往衙内走去,一边小心地问道:“父亲,陛下此番召您,是否出了什么事?”

闻问,张德钧偏头看了他一眼,轻笑道:“你倒是机敏!倒也不是什么大事,被官家责问一番,狠狠地斥骂了一顿!”

王守忠闻言顿时惊诧不已,十分纳罕,观察着张德钧那澹然的表情,有些凝重地问道:“为何?莫非还是因为河西桉情?”

张德钧摇了摇头:“河西的事,武德司为主,皇城司为辅。差事办好了,我们有功,办不好,也谈不上过!”

“那是为何?”王守忠显得很重视。

张德钧的富贵来源于刘皇帝,他们的荣华则来源于张德钧,当听闻义父被皇帝责骂了,他自然难免紧张,这么多年,张德钧可很少受到皇帝斥责,而一旦出现,那绝对是大问题。

王守忠此时心里想的就一条,可千万别失宠了,不然他们这些人怎么办......

“进衙再说!”看王守忠比自己还紧张,张德钧笑了笑,伸手前指。

回衙,直入张德钧处理公务的衙堂,仆役打上清水,王守忠亲自挤好一张毛巾递给张德钧,又取来一盏茶,双手恭敬奉上。

见王守忠十年如一日的殷勤模样,就仿佛看到了当初他侍奉刘皇帝的模样,感慨道:“论品阶,你也是朝廷的五品官员,整日像个仆役一般伺候我,倒是委屈你了!”

对此,王守忠自是一番恳切陈辞,表示尽孝之意。这义父子之间,明明是以富贵荣华为联系纽带,却非要表现出一副父子情深的样子。

张德钧笑了笑,谈起适才的话题:“官家天威降临,固然惶恐,不过,我高兴的是,王寅武那狗才,离死不远了,即便保得住脑袋,今后他也难与我们作对了!”

听张德钧这么说,王守忠地微诧,“憨厚”的面庞上也露出一道笑容,请教道:“倘若如此,那倒是一桩喜事,喜从天降!只是,各种缘由,还请父亲赐教。”

观察了一下周边,张德钧压低了声音,含笑道:“王寅武与卢多逊勾结之事,事发了,为官家所知,你说说看,官家怎能不龙颜大怒,那贼子怎能长久!”

王守忠恍然,不过,很快眉头蹙起:“原来如此!不过,此事早有征兆,他二人之间的关系,在朝中也不是什么秘事,陛下也早知晓才是。”

“那是你不知,这二人勾结是如何之深!”张德钧啧啧叹道。

“此事怎么突然上达天听?事前我们竟没有收到一点风声!”王守忠疑惑道。

提及此,张德钧脸上露出了点可惜的表情,说道:“是王寅武那厮,主动进宫向官家坦诚此事!可惜呀,若是由人检举揭发,他怕是已经人头落地了!我早就看出来了,似王寅武者,与大臣结交深厚,哪怕做出一副君子之交的样子,也是取祸之道。

当年尽节从西北归来时,就曾讲过,卢多逊与王寅武这二人,在河西就是沆瀣一气了,这祸根是早就种下了。

此前还那般忌惮此人,还是高看他了,聪明人能做出此等犯忌讳的事?”

见张德钧开怀,王守忠也陪着笑容,道:“还是父亲英明,那王寅武一直与我们作对,如今,自取其祸,也属天谴!”

张德钧摇了摇头,笑容逐渐收敛,还是一副错失良机的样子,道:“王寅武与卢多逊之事,我原以为还可多酝酿一段时间,拖得越久,爆发出来,情况就越严重,足以致其灭亡。

然而,这厮不知出了什么问题,竟然自己向官家捅出来了,这倒让我们手中,少了一把对付他的利刃!”

“陛下为何会责您?”王守忠脑海中念头闪动,不由问道。

张德钧感慨道:“自然是责我,是否知晓此事,为何不上报?卢、王二人勾结如此之深,皇城司若是毫无察觉,便有失职之嫌啊!”

“您是如何应对的?陛下不会真的迁怒于您吧!”王守忠关心地问道。

张德钧澹澹一笑:“官家恼怒归恼怒,我自有应对之法。自然不能说毫无察觉,我只告诉官家,手中掌握的证据不足,捕风捉影的事,贸然上报,只怕被误以为谗言中伤,心存顾忌之下,未敢进言。我与王寅武之间的恩怨,那也是明面上的事......”

“这样的说法,陛下能接受吗?”

张德钧眉毛微挑,说:“左右,也只是给官家一个解释罢了!官家如今有十分怒,怕是有九分都是冲王寅武、卢多逊去的,剩下那一分,我还是能够承受得起的!”

“那王寅武他......”

“这一点,是我最想不通的,官家既不杀他,也不下狱,甚至还让他回武德司主持,好像一切都没有发生过一般!”张德钧凝眉。

不过,眉头很快就舒展开来,轻笑道:“这也不要紧,官家已然下令,让我将收集的关于卢、王两者之间的情况,如实上报,另外,让我们加强对王寅武以及武德司的监视!这意味着什么,你不会不明白吧!”

王守忠雀跃道:“这王寅武已然尽失圣心,陛下,怕是又要对武德司做一次整顿了!”

“不只如此,我看卢多逊,也难过这一关,朝廷中,又将再起风波了!”张德钧感慨道。

“这个时候,我们得全力动作起来,加强对东京、朝廷舆情的监控,不得任何放松!”张德钧语气严肃起来:“你吩咐下去,让底下人,最近都给我安分些,规矩些,若是让陛下把矛头指向我们了,谁惹的麻烦,那么我就找谁的麻烦!”

这陡然转厉的语气,惊得王守忠心肝一颤,赶忙表示道:“儿明白,立刻通知下去!”

点了点头,张德钧又问道:“河西之事,终究还是不能放松,官家心中挂着此事,我多少得有些建树!”

“是!”王守忠道:“四弟尽节已然亲自赶赴西北了,他对西北的情况了解,这些年也负责着西北及北方事务,有他出马,想来不会让父亲失望的!”

“但愿如此!”张德钧颔首。

目光一转,又盯着王守忠:“我知道你们兄弟之间有些不和,平日里也就罢了,但在公事上,要全力配合,把差事给我办好!”

微微一惊,王守忠哪敢有其他态度,只是保证道:“儿明白!”

四个义子之中,张德钧当然还是更加倾向于王守忠、王守义这二人的,原因也很简单,他们姓王。而张德钧,本姓也是王,只是因为被其养父收养,改姓张,不过,自从其养父老死之后,他已经琢磨着,要恢复原姓了。

张德钧虽然是个宦官,却也还想着传宗接代的事情,尤其是他这样一个有地位、有权力、有资历的大太监。到如今,除了刘皇帝的事情能让他始终记挂之外,也就家族传承了。

深深地看了这个义子一眼,张德钧摆了摆手,吩咐道:“你去吧!把与王寅武有牵扯的那些桉档、证据整理一番,我要亲自上呈官家!”

“是!”王守忠撅着屁股,恭谨而缓慢地后退出房,还不望轻柔地把门掩上。

待王守忠退下后,张德钧脸色逐渐阴沉下来,他的心里,并不如表面那般轻松,刘皇帝的质问,又岂是容易的。

真正让张德钧有些忧心的,还是怕武德司那把火跟着烧到他皇城司来,虽然他一直渴望打倒王寅武,但是,现实的情况,也让他很清楚,皇城司是不可能一家独大的。

他想对付武德司,也只是想压制对方,而事情,也不敢做得太过火,他自己都在皇城司内、在他的义子中搞平衡,刘皇帝玩平衡的手段,他又如何不知道呢。

当然,张德钧最担心,还是自己,王寅武犯了大忌,也让他有种心慌感。在私结大臣方面,他也不是完全干净的,只不过,没敢有过深的来往罢了......

指的就是赵普。

第211章 惶恐的李崇矩第28章 澧阳之战第342章 杀肥第1章 柩前继位第466章 经济制裁第126章 冬至宴2第113章 将目光投向北边第469章 四大改造、营所改革第85章 安心第73章 赵大已在军中世宗篇29 黑色产业第429章 远遁的契丹第60章 皇后进言第2052章 回京第38章 任其纷扰第23章 室韦女真一番战终,宗亲无特权第124章 目标大理第443章 皇城使危矣第208章 南北战略之争2.0第467章 进一步治本之策第1732章 刘皇帝的反应第343章 逐渐窒息的局面第22章 史公镇洛:民怨四起第110章 拉刘承训下水第303章 赵普北上第35章 坐不住了第284章 虚了第85章 安心第1772章 处置第196章 橐驼儿第48章 不安宁的四、五月第29章 劝谏第61章 南北之争第4章 中原易主第80章 京观第475章 吃人的河陇备灾第2075章 太宗篇22 盛世盛典第363章 安西缓封第364章 过韩府第1章 柩前继位第150章 蜀亡第77章 吏职变动第149章 河东巡抚第234章 南口大战3第47章 陶谷自荐第407章 麻烦第344章 打个赌第395章 大商人第184章 刘承赟也来了第113章 将目光投向北边第1704章 崇政殿内第67章 满廷反对亦无效第166章 出使归来第1718章 太孙之争早有苗头第114章 范质薨,帝不豫第213章 纡尊降贵第418章 洗礼第448章 刘皇帝:朕不需要佳丽三千第292章 得意失意第180章 过邺都第277章 军政安排第54章 兵制改革2第68章 婚宴第237章 王峻暴亡,将臣进京第2088章 太宗篇35 成功亦是妥协第2080章 太宗篇27 忠臣贤绅,手段频出第2123章 康宗篇14 臣亦择君,兄弟之间第1692章 香料之路 魏王奏章第1726章 民何以安?第54章 主动出击的回鹘人第82章 杀俘第449章 皇帝对太子第170章 艰难的乾祐二年第124章 幽燕事了(续)第291章 汉辽山阳之战第220章 一如既往,全力支持第21章 祸从口出第1703章 如释重负第1681章 陆海之争第305章 辽国三载第1810章 军队得求稳第212章 慕容皇叔问事第53章 交代后事第50章 喜讯第101章 大整军世宗篇34 由“劳务输出”引发(等待更新)第2075章 太宗篇22 盛世盛典第2081章 太宗篇28 剑南“玩”脱了第181章 东河村之战第416章 尾声第45章 心情不佳刘皇帝第143章 许州将吏为之一空第374章 推倒重来世宗篇23 官钱粮盐第53章 兵临删丹第322章 真正引以为豪之处第37章 国舅劾郭荣第404章 冬夜第320章 见机进言,权归中枢第178章 头脑清醒的乾祐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