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32章 淮南情况

幽州那边,确实有些变化,燕王赵匡赞那边,想来也确是多了些想法,事物从来不是一成不变,而况于人。

原因也并不复杂,一者赵匡赞承袭父位,坐镇幽州多年,大权在握,为异姓王之最,也会考虑将来。二者,也是朝廷近两年来的变化,让其心生疑忌了,虽未明确喊出削藩的口号,但收权的举动,却实实在在地进行着。

由此引发的是,燕王府那边,近年来不断提升实力,加强控制,尤其是所属燕军的掌握。燕军中,似悍将赵思绾者,越发得到赵匡赞信任与看重。

但是,局限于幽、涿三州,边境安稳又没两年,赵匡赞虽则努力,成果终究有限。背靠大汉,还是得依靠越发强盛的中枢朝廷。

而朝堂之上,李涛等臣僚的顾虑,刘承祐也是可以理解的。但是,他可以听而不纳,在刘承祐看来,眼下远未至考虑幽州与燕王的时候。赵匡赞何以屡次上表,请这要那,一方面是真的需求,另一方面则是为试探朝廷的态度。

重心不在北方的时候,刘承祐力求一个稳定,自然不欲搞事,破坏既有的平衡。观其在西北边事上的态度就可知,连延州事都能容忍,而况于幽州重地。

再者,不管暗地有多少龃龉、疑忌,这些年来,赵匡赞与燕军,对大汉朝廷而言,还是颇有功勋的,这点不可否认。

于刘承祐而言,赵匡赞有些想法,有些猜疑,是很正常的,是可以调合的。他不想看到的是,因为一些不合时宜的猜忌,让燕军与朝廷彻底离心背德。

要知道,北边还有契丹。这两年中,大汉在不断发展进步,文治武功,远迈三代,但是契丹同样在休养生息。

传闻说契丹皇帝耶律璟荒于政事,畋猎饮酒无度,但是有耶律屋质、耶律挞烈等臣辅助,实力也在恢复壮大中。最重要的是,契丹皇室、贵族们势力的加强,使得耶律阮当政期间所积压的内部矛盾,得到了缓解。

交流好书,关注vx公众号.【书友大本营】。现在关注,可领现金红包!

这样的情况下,若是逼得赵匡赞偏向契丹,那绝对得不偿失了。早些年,以血债累累,刘承祐不作担忧。但随着时间的流逝,仇恨也将逐渐淡化,算不得什么,尤其在近两年来,汉辽两方从上到下,保持克制,加强经济往来的情况下。

是故,察觉到朝中有针对燕军的非议不满,刘承祐即以最果断坚定的态度,做出处置。身为大汉宰相,李涛算是合格的,纵使不能立刻猜透皇帝的顾虑与心思,刘承祐也相信他,能够充分执行他的命令。

“淮南那边那边,什么情况?”刘承祐辄而问道。

提及此,李涛老脸上凝容稍展,轻笑道:“进入九月以来,旱情已然大大缓解!窦贞固、王朴,皆是朝廷干城,治灾抚民,处置有方,使得上下皆安,淮民归心。

只是,此番旱情恰在初秋,淮南田亩,多颗粒无收,百姓给养艰难。自淮南大战之后,地方破坏严重,休养不足两年,如欲复当年之盛,又要押后一两年了。”

“淮东富庶,水脉发达,交通便利,以两载积累,朝廷稍作调配,可安度。淮西则不然,还需要朝廷这边,再协调赈济,不过淮西之灾情,较于淮东,要轻一些......”

“这些情况,卿皆已明晰于心胸,可酌情处置!”刘承祐看起来很满意,对李涛说。

略作考虑,刘承祐又道:“各地大水,淮南旱情虽解,对水患却不能疏于防范!”

“陛下英明!”李涛禀道:“两道官府,皆有作为。王朴征调民壮,于治内,疏通河道沟渠,修复湮废渠塘,大辟旷土,以备屯田。另,王朴奏,欲于楚州境内,重修白水塘。”

“王朴不愧为朝廷栋梁啊,他动作倒也不慢,这是欲借机大干一场啊!”刘承祐感慨道:“楚州,白水塘?”

见刘承祐有些疑惑,李涛向他解释道:“白水塘北接山阳,西临盱眙界,最早为曹魏所筑,随大业年间枯涸,武周证圣年间修复,开置屯田。根据王朴所奏,是欲从盱眙北淮水之侧的洪泽浦,行拓建工程。”

“洪泽湖?”刘承祐嘀咕了句,有所恍然。

“《元和郡县志》有载,洪泽本名破釜涧,炀帝幸江都,经此浦宿,时亢旱,至是降雨,流泛,因改破釜为洪泽。若命名为洪泽湖,却也恰当!”

李涛见状,接话道:“按照王朴所呈计划,扩建后的洪泽,可纵百里,横二十余里,为江北一大泽,用以蓄洪、灌溉、养殖、船运,临淮州县百姓,皆可从中惠利,而少水旱之忧!”

听李涛这一番描述,刘承祐显然是动心了,稍加考虑,即道:“答复王朴,诏允之!告诉他,让他放开手干,此利国利民之举,朝廷没有不支持的道理。值此灾情,民力有余,正可危中求机,谋建千年之泽,百世之利!”

“陛下英明,高瞻远睹!”李涛当即恭维一句。

“另外,如此大工,所费之民物力,量也难少,若有困难,朝廷或可支援!”刘承祐说。

“王朴奏上言,以淮东之力,足可成就。只是,向朝廷输送税赋,当有所蠲免!”

“受灾州府,都有减税免赋之恩诏,诏允!”刘承祐直接回应道,想了想,又说:“东京这边,可发些开建器械、工具,算是支持的一份心意!”

“是!”李涛应道,眼神中却闪过一丝异样,皇帝对王朴的信重,朝野内外,也算少见了。

察问完此事,刘承祐稍微活动了下筋骨,主要到政殿之中严肃紧张的气氛,不由对李涛叹道:“入秋以来,旱情、水患,接踵而至,急报纷至沓来。这却是在考验我大汉君臣啊!太平时日,难见朝廷之恩泽,大难来袭,正当上下管吏发挥才能之时。向使臣工,不加懈怠,尽力任事,用心为民,民心自聚,国家自安啊!”

皇帝讲出这番话,听起来就蛮有道理的,李涛当即盛赞。作为宰相,面对一个强势的皇帝,还得放聪明些,尤其李涛自觉,自己的相位,还不算稳当......

“陛下,天灾连连,为何不出郊祭祀天地神祈,以求庇佑?钦天监那边,已然选定日期,做好祭礼准备!”见皇帝心情有所缓解,李涛趁机进言道。

闻之,刘承祐下意识地瞥了眼李涛,见其一副认真的表情,刘承祐随口说:“天若保佑大汉,何以降此危难?祭天若有用,何需朕与诸卿劳心于此,又何需官府倾力治理?”

刘承祐的反应,并没有让李涛感到意外。一直以来,大汉这位皇帝,都有些不遵天地,不敬鬼神,继位以来,除了祭祀事宜,多有废怠。皇帝自己无所觉,却让他们这干臣子,心生忧虑。

此番水旱灾害,早有臣子进言,让刘承祐设祭天地,以祈度灾。但是,被刘承祐忽略了,相比于祭祀祈祷,他更愿意将时间与精力花在理事救灾上面。

李涛说道:“古语云,国之大事,在祀与戎。为安臣僚之心,孚万民之望,还请陛下慎之!”

反应过来,刘承祐玩味地看着李涛:“若郊祭之后,灾情不加缓解,反而更加深重,那当如何?岂不是证明朕失德,见弃于天地?”

“这......”李涛不由讷言。

见其状,刘承祐笑了,摆摆手,又道:“国家祭祀,自有其道理,朕岂会不知。传诏吧,让礼部、与钦天监准备一番,择日出郊设祭,为大汉子民祈福!”

“是!陛下英明!”闻言,李涛大松一口气,赶忙应道。

要说刘承祐心里没有一丝敬畏之心,那倒也不尽然。不过更重要的是,官员、百姓信,深植于血液、骨髓里的文化,他没必要刻意去特立独行。

再加上,根据各地的汇报,此番灾情,最艰难的情况,已然度过,去祭祀一番,再加宣传,效果当更好。

第28章 刘承祐的想法第257章 上京叛乱第1779章 四王毕第71章 平息的吴越大叛乱第272章 被放弃的耶律斜轸第2140章 世宗篇15 中亚风云明城会战第343章 宦官少府第25章 开宝新政第383章 敞开谈第217章 大动干戈第80章 春夜第1753章 百年国运+半岛史话·四十载安南第111章 棉稻,后疾第69章 东出太行第239章 南口大战8第163章 开封修不修第65章 刘皇帝的猜忌第138章 回宫第78章 三百与十万第1730章 一级压一级第97章 再临六合第415章 血色将至第235章 难以乐观第446章 皇后驾到第7章 小人物议大事第362章 新齐与新楚第114章 范质薨,帝不豫第7章 小张探花第124章 定难军事第5章 天子尤爱杨业第70章 唐主忙乱急点兵第78章 火油弹第367章 下面的声音第223章 滑州河防第1794章 魏王回来了第129章 割地、称臣、纳贡第2112章 康宗篇4 安乐皇帝第73章 安东大开发4第230章 边情暂解第264章 更有杨业在后头第131章 干强枝弱第178章 祭拜第13章 战争的脚步正在迫近第441章 登闻鼓又响了第99章 又穷了第1章 扬州的风波第35章 东归第6章 进士楼第2048章 最后的旅途19第313章 晋王一家子第349章 边情第361章 皇长子的气度第26章 要坚持做大汉的忠臣第2142章 世宗篇17 理藩院事第338章 棋手与棋子第80章 一意孤行第43章 刘皇帝训子第133章 捷报第2117章 康宗篇8续 家族大棋第13章 战争的脚步正在迫近第214章 股肱之臣、肺腑之言第1778章 大汉不再需要什么异姓王第66章 陷河阳第259章 兵临梁泉第2052章 回京第1798章 宴无好宴第195章 王、韩遭贬第117章 机会第2077章 太宗篇24 反弹开始第7章 小张探花第85章 少壮派仁宗篇4 范公秉政,苦苦支撑第101章 梁山观政第107章 练将如砺剑第109章 大相国寺第64章 郭威支持稳第33章 西巡结束第223章 滑州河防第292章 北伐的尾声1第105章 善后安排第58章 七皇子,安南问题第254章 难得唠叨的刘皇帝第1778章 大汉不再需要什么异姓王第412章 本非同道第386章 以发展的眼光看待第3章 台怀之事第20章 武德司的收获第326章 寻觅终有果第123章 遣使求和吧第131章 政事堂中的忧虑第416章 尾声第214章 正在准备整顿朝纲的耶律贤第323章 盛世之下的隐患第78章 三百与十万第360章 主持善后第125章 邢州事第3章 田畔问对第57章 父子双相位,一门两国公第142章 夜宿坤明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