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33章 王使君在泗州

大汉淮东道,泗州,盱眙,涣口。

涣口为涣水汇流淮河处,属河道枢纽,正值秋高,气候爽人,凉风吹拂着岸边的植被,带来河流的潮气,有些湿冷。

水中有扁舟,两岸河工密集,粗略一观,足有上千人,正在进行清淤疏浚。大量的泥沙、坠物,被打捞装袋转运,伴有乡间曲调,一片热火朝天的景象。

岸头,为差役所占据,以作护卫。一干官府职掌官吏将齐聚于此,为首的正是淮东布政使王朴,这是他数度亲巡一线了。

旱情袭来之时,以濠、泗、楚等地,情况最为严重。此时,陪侍在旁,泗州的主事官员,基本都来了。

泗州知州,乃是王著,初履任不久。作为天子身边下放的人,升迁的速度慢不了,淮南又是用事之地,机会很多。当了不到两年的知县,便被拔为泗州知州。

不算幸运的是,刚迁职就任,上下还未熟悉,就面临着淮南大旱。这段时间以来,遵从朝廷与道台的政令,救灾抚民,王朴四下奔走,躬亲其事,忙得是脚不沾地。

此番,王朴再度北上视事,闻召,他在州衙中是放下饭碗,就匆匆出城,渡河赶来了。对于王朴,他是一点都不敢怠慢。

不到两年的时间,王朴在淮东,树立了极高的威严,上下职吏,无有不惧者。只因他用法严正,从不手软宽纵,再政令频发,怠慢者皆为其惩处,以致诸州官吏,脑筋里都绷紧了根弦,生怕被王朴找到疏漏,申饬责罚。

王著因为出身御前,又值仕途事业的重要阶段,更加不敢怠慢了。

“王公,盱眙附近河段,下官已召三千余人,进行清淤,分三段展开,如今已清理四十余里!”此时,见王朴面无表情地盯着清淤的河工,主动禀报道,十分小心。

“进展不错!”王朴点点头,问:“淮水横贯泗州,境内生民,多仰仗其惠,淮水若通,方能受其惠!”

“王公所言甚是!官府发出布告,境内渔民、河工、百姓,皆积极应召效力!”王著说道:“百姓通过淮水讨生活,自然也明白其中的道理!”

“眼下,大汉境内,水患猖獗,黄河、长江,多发山洪。朝廷也发了诏令,旱情虽解,对水害也需加以重视,提高警惕!”王朴道。

王著主一拱手:“受令之后,不敢怠慢。另调有民夫、钱粮,寻河道易决处铸塞加固!

偏头看着王著,两年的州县治事的历练,明显让其成长不少。王朴仍旧板着一张脸,但难得地点了点头,说:“使民有所居,衣食有依,地不荒废,解民以忧,断事以公,再备灾患,足可大治!”

这是王朴向王著提点了,王著会意,脸上带着点笑容:“多谢王公教诲!在下必定,时刻牢记于心!”

微微颔首,王朴并没有就此事上拿大,没再多说什么。

两名属吏与几名差役,登岸快跑上前来,王朴即问:“水深几何?”

当先一人,禀道:“使君,属下等择数处,测试其深浅。眼下河中,最浅的区域,已有近六尺,足可行船!”

说着,还将测量的标杆抬出,指着标记处,给王朴查验。王朴还细心地看了看,方才吩咐道:“可以通知,淮盐发船北输了!”

“是!”

“诸位也都别跟我站着了,遇此急情,州中当多事才是。”扫了眼毕恭毕敬泗州僚属,王朴摆了摆手,淡淡道。

众官皆是一愣,还是王著见状,轻斥了句:“没听清使君的话吗?各归其职,各理其事,还不快去!”

“是!下官等告退!”这才反应过来。

一干泗州职吏,绷紧着身体,恭恭敬敬地退下。待走远了,方才松懈下来,其中一人,眼神往河边瞟,忍不住抱怨道:“这王使君,当真不是个好相与的,实在太过严厉,也不近人情,我等屈意相伴,却被赶开。有这样一位上官,难有好日子啊!”

“呵!”听其言,旁边一名从事,不由嗤笑道:“王使君难相处,那也是知州该犯难的,像我等这种州下职吏,岂能入使君之耳。此番若非旱情,能见其尊容?纵见其面,又岂知你名?所以,实用不着你来操心!”

“不过!”说着,这从事露出一抹戏谑:“兄若是做些违法乱纪、骇人听闻、伤天害理之事,或许就名扬使君之耳了......”

【看书福利】送你一个现金红包!关注vx公众【书友大本营】即可领取!

“你这厮,嘴怎如此恶毒,是在污蔑我吗!”抱怨的州官顿时怒了。

“岂敢!岂敢!只是觉得,足下太过高看自己了......”

州吏们的议论,丝毫无干于王朴,他与王著走到清淤泥役夫,临时搭建栖息的棚寮中。虽算不至脏乱差,但尤其简陋,木排紧密相连以避风,竹床上,铺着厚厚的一层枯草以御寒。

直接坐下,王朴看向王著,说:“将要入冬,气候转寒,凡应召之役夫,当备草木、炭火以祛寒,多备姜汤。另外,我犹见百姓,有图便利而生饮河水者,要禁绝,免生虫病。凡取水,皆需煮沸,再行饮用。你也随陛下南征过,怎会在此事上疏忽?”

面对王朴的责问,王著感到一阵无辜,若是以往,他会有所辩解,但此时,他只是拱手应道:“是下官监管不严,必定加强!”

对王著的态度,王朴还是满意的。当然,在此事上,王著实则也有些无奈,禁令他下了,初衷也是为百姓自己好。但是,一般的愚民,哪里听得进去,也没那个觉悟,当然是怎么方便怎么来,怎么习惯怎么来。

王著这边,也不可能因为民夫,生饮河水,就去抽他鞭子,罚他钱。是以,即便到如今,在大汉朝,能够真正做到禁饮生水,煮沸饮用的,只有在军队之中,还得是禁军......

王朴似乎也有些理解,是故也没在此事上多做纠缠,命召来一名役夫,察问民情。在官吏们面前,威严肃重,令人生畏的王使君,面对一乡野小民之时,终于换上了一副和善的面孔。

“老汉是盱眙本地人?家里几口人?作何营生?”

“正是。家中一妻两儿一女一媳,共六口人!小人与大儿,在家种地,官府去年给我家分了二十亩地。二子不喜种地,在淮上给人当船工,南北跑船。此番官府招劳力,带大儿,一起前来清淤......”

“六口之家,能足食否?”听完,王朴轻声问了句。

老汉一愣,有些不解其意。见状,王朴恍过神,是他没听懂,换了个问题:“今秋旱情,田亩损坏严重吗?”

提及此,有些拘束的老汉,顿时放开了,情绪有些激动,乡音都重了些说:“麦子多坏死,足足少了七八成。这旱魃,哪怕只晚来一个月,也能抢收......”

“家中五六口人,可有余粮过冬?”

老汉答道:“这两年,朝廷减了秋税,此番受灾,又免税,足以过冬!”

听老汉语气中的轻松之意,王朴也跟着露出了点笑容,又提出一个他问过很多人的问题:“老汉觉得,是如今的大汉官府好,还是以前的伪唐官府好?”

再是愚民,也知道该怎么说,王朴虽未穿正装,王著可是一身官袍在身。

不过这老民回答简单而带有几分真诚:“当然是大汉官府?”

“为何?是因为分田?因为废除杂捐?因为减税?”王朴一连三问。

“都有!”老汉点头,又提出了一点说:“两年多前,淮南也生旱灾,田里颗粒无收,朝廷赈济,却要交完税的人,才能有救济粮,小人记得清楚,当时有许多人都被逼得卖田,购粮。还是当时的大汉朝廷,准许淮南百姓,渡河到淮北购买口粮,救活了很多人。

今年又起旱灾,朝廷免了秋税不说,家中困难者,还有接济......”

听完老汉的回答,王朴又笑了,笑容愈显和煦。

第132章 登清流,议善后第282章 宋琪的治策第1702章 头疼的太子第60章 狠狠敲打第2045章 最后的旅途16第45章 聪明的瑶蛮第71章 六合堤上第134章 班师还朝第467章 进一步治本之策第78章 召还二郎?第2127章 世宗篇2 唯一结论第309章 衡酿第140章 崇政殿听政2第163章 索然无味第1718章 太孙之争早有苗头第1806章 燕燕,帮我参谋一二第142章 公堂之上第177章 同榻卧谈第47章 战略所向第41章 西域战况第46章 驸马的上下两策第91章 王峻骄狂第496章 上进之时上进之人第468章 信教不留头留头不信教第170章 御宴第5章 刘皇帝的考验又来了第126章 近臣之殇第143章 李崇矩复出第376章 对策第265章 杨无敌第181章 西巡路上怨言多第136章 赵都帅第30章 湖湘之治第256章 辽帝的决断第220章 啖耳将军第146章 许州事了(1)第2069章 太宗篇16 听哥一声劝第12章 大朝会第405章 即将中落的二十四臣之家第322章 真正引以为豪之处半岛史话·四十载安南第257章 上京叛乱第24章 天福十二年第157章 河东风云(4)第325章 和约缔成,平南准备第102章 盛怒之下第36章 尽伏东北第117章 新洛阳城,邙山隐者第213章 带着欢呼启程第40章 开拓之志第33章 有人想腐蚀孙将军第25章 开宝新政第1804章 怒斥太子第73章 赵大已在军中第99章 北使南归第499章 有些事从未改变第2142章 世宗篇17 理藩院事第331章 刘皇帝嫁女,政治意味浓第2091章 太宗篇38 新时代下的大汉(下)第420章 老年丧子第440章 惶恐难已第223章 滑州河防第65章 选择仁宗篇1 正统时代第56章 腹心之谈第220章 一如既往,全力支持第2193章 仁宗篇10 帝国的政治生态第297章 怪圈第362章 分封?第307章 算盘打得很美,终究落空第1695章 袁家庄第414章 到此为止第363章 安西缓封第236章 手中有粮,心中不慌第28章 下狱第120章 征服者刘承祐第135章 最后的坚守第131章 东京乱象第2144章 世宗篇19 英雄迟暮第201章 正面交锋第144章 两个选择第344章 王师已过大江来第170章 全线动员第39章 濮州案(2)第191章 赵思绾的背反第65章 选择第25章 萧燕燕的故事第115章 瀛州第26章 潘美守城第481章 行宫第481章 行宫第25章 周世宗与杨令公第301章 从清丈土地开始第2074章 太宗篇21 其心难测第65章 制举进展第170章 虎女焉能配犬子第133章 纳了第2077章 太宗篇24 反弹开始第248章 两战破寨第288章 殿议总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