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五百四十六章 救疫河南(八)

在明朝时期,巡抚一职还并非是一个固定编制的官职。

最初巡抚只是朝廷临时任命用来纠察地方的官职,虽然大明中后期之后这一任命逐渐有常态化的趋势,地方上也开始有了巡抚衙门,但是始终没有正规化。

也正是因此,刘锡命就任中原巡抚,同时还要加衔兵部左侍郎、都察院右副都御使的官衔,否则他这个中原巡抚就只是一个空壳子。

但是就算这样,巡抚能有多大的职权,依旧要看巡抚本身的势力以及对地方的控制能力。

为了保证政务运转,新就任的巡抚们往往需要自行招募幕僚,这便是刘锡命敢于登报招聘的原因。

实际上,中国士子一直都在受春秋战国时期的二元君主论的影响,这一点在两汉时期最为明显。

刺史、太守等封疆大吏往往自行招募属下,这些属下在效忠朝廷的同时,更要效忠于自己的举主。

虽然在明朝已经不像汉朝一样,但是这种潜规则却依旧存在,甚至还像科举等场合蔓延开来。

正是由于这个原因,看到顾炎武、黄淳耀等复社中人找上门来,刘锡命此时心中已经乐开了花了。

复社众才,已入吾毂中矣。

不过当着顾炎武等人的面,刘锡命还是义正言辞地表了个态。

“诸位仗义来援,刘某自然举手欢迎,然则如今会试尚未出榜,我也不能耽误了大家的前程,这样吧,有意者可以先在我府上登记,若是高中,大家还是去朝廷办差,若是失意落榜,咱们再一起去中原大干一场,如何?”

“别人如何我不管,这中原我顾绛是跟定你了,就算是中了榜,我也要向朝廷申请”,顾炎武跟刘锡命相熟,说起话来全不像黄淳耀等人那般拘束。

“哈哈哈,果然乃吾辈同道中人也”,刘锡命欣然大笑。

京城之中的各般准备还在进行中,刘锡命的各项指令便已经在飞速朝中原各地传达起来。

一个月的时间里,随着刘家船队四处运送报纸等物到达各地,济宁、保定、开封、南阳、襄阳、武昌等地纷纷都出现了中原报的身影。

一时间,关于防疫的话题变得十分热门。

大明朝百姓何曾见过这么详细直白的防疫介绍,刘锡命在朝野上下的威望和名声日渐兴盛。

北直隶保定府高阳县,已经年近77岁高龄的孙承宗正在家颐养天年。

放下儿孙们带回来的中原报,孙承宗满是皱纹的脸上露出一抹欣慰之色。

“朝廷里好歹还是有能臣的,这个新安伯就很不错嘛。”

他看了一眼侍立在书桌前的次子孙鉁,想了想道:“鉁儿今年也四十有五了,这些年一直在家中服侍为父,着实有些委屈你了,你也是正儿八经的举人呐。”

孙鉁身材高大、浓眉大眼,此时却低眉顺眼地笑道:“父亲哪里的话,能够在家中尽孝,儿子求之不得呢,大哥他们想都想不来这福气。”

“哈哈哈,话是如此,但是男儿一世,怎能徒留双亲塌前。”

孙承宗指了指书桌上的中原报,“这位新安伯实乃治世之能臣,为父观之,如今的朝堂之中似他这般良臣着实不多了,你既有才学,可愿意随新安伯赴中原救疫?如此方不至于白活一世。”

孙鉁犹豫了片刻,良久之后,士人立德立功立言的心思还是占了上风。

他一个躬身到底,“既然父亲同意,那儿子这便去投书。”

“诶,有为父在,何劳你去投书,我这便修书一封,到时新安伯路过高阳之时你自去拜访便是。”

孙鉁脸上露出一抹笑容。

孙承宗还不知道,自家其实和刘锡命早就结下了缘分。

崇祯十一年的时候,多尔衮、岳托率领大军入关,岳托本来已经大胜卢象升,如果没有刘锡命的话,下一步便要攻打高阳,再移师山东与多尔衮汇合。

孙承宗一家全都会在高阳之战中殉国。

然而刘锡命的出现阻止了这一切,岳托才击败卢象升,便被他带着曹变蛟等人捡了便宜,自然也没有机会去攻打高阳了。

如果刘锡命知道这样一位海内名臣竟然遣子来投,恐怕做梦多要笑醒了。

不过此时的刘锡命也因为防疫的事情忙的不亦乐乎,恐怕也顾不上其他了。

三月初,随着崇祯十三年会试发榜,顾炎武、任元嘉、黄淳耀等人竟然全都落榜,一行人再无负担,纷纷正式加入刘锡命巡抚衙门幕僚当中。

三月二十日,刘锡命协调好一切,在三千京营将士的护送下,带着60余位前来应征的举子走出了京城。

只是顾炎武等人不知道的是,武当山的董扶舆等几个道长也悄然混进了队伍之中。

这几年来,虽然没有专门与柴元明、董扶舆等人做下什么勾当,但是近几年本就频频有天象异常,有柴元明这么一个钦天监正在,刘锡命倒是悄无声息的躲过了不少麻烦。

几年下来,两家关系也就越来越近。

此次南下,董扶舆打着的幌子是自己也略懂医术,想要为防疫帮点儿忙,不过依刘锡命小人之心揣度,恐怕武当玄元观一脉更多的是想要考察自己才是。

只是刘锡命本就志在防疫,对此自然全然无惧。

他心里清楚的很,这年头官员们都觉得做事没有好处,因此不愿多做,但是刘家现在正到了发展最关键的时刻,必须通过做事将大家团结起来。

京师、北直隶等地因为时间的缘故,还没有发展到疫情最猛烈的阶段就被刘锡命发出的各项命令及时截断了。

从京师到济宁,一个个城市大多开始进行隔离交通,古代经济不像现代有这么大的牵连度,地方官员对于封城完全没有什么忌讳。

当然了,按照刘锡命的估计,就算地方经济会受影响,这些大明的官员也是不会担心的,毕竟我大萌本来就没有发展经济这个说法。

饶是如此,刘锡命等人一路行来,仍然是饿殍遍地,因疫病或是饥饿白骨于野的百姓比比皆是。

为了避免进一步扩散疫情,刘锡命带领的京营将士只得一路走一路收烧尸体。

好在经过一个多月时间的准备,刘锡命的队伍里携带了大量的生石灰、酒精、草药等防疫物资。

对于避免感染一事,虽然眼下没有什么医用物资可用,但是刘家在京城紧急采购了一批皮革制品用来制作手套。

只要后期用酒精消毒,这些也勉强可以当做医用手套来重复使用。

同时汉元商号等商铺利用棉布制作了一批口罩,京营将士在处理尸体时可以在口罩上喷撒酒精使用。

到了刘锡命这个位置,他已经不需要考虑如何具体做事了,更为关注的是如何制定制度并且监督制度的落实和执行。

亲卫营的军官团本就可以充当官吏来使用,更何况现在又招揽了顾炎武等一大批志在大同的读书人参与其中。

不过鉴于保密原因,刘锡命没敢直接把他们全部纳入大同社之中,而是美其名曰考察品行,再择优入社。

刘锡命想的是,顾炎武等人以往再怎么了解民间,也不过浮于表面,这次河南救疫,应该能够深层次地刺激他们的良知,到时再一鼓作气忽悠这帮年轻人就容易多了。

况且就算顾炎武等人入社,刘锡命的核心布局依旧不会对他们公开。

崇祯十三年三月二十三日,刘锡命等人带着人马来到了高阳县。

高阳县城外长亭处,此时已经聚满了前来迎接的官员。

人群中打头的两人竟然全都穿着大明高级文官的红色官服,其中一名头发花白的老者穿着的还是红色蟒袍,却不是孙承宗和孙传庭还能是谁。

第四百四十三章 武装交易(三)第三百一十二章 名振府县(七)第二百八十一章 府城角力(三)第六十五章 立功受赏 二第三百五十五章 复社众人第一百零七章 纺织工坊 二第一百五十三章 击退贼寇第二百六十章 无心之祸第四百一十章 刘家大婚(二)第二百八十七章 府城角力(九)第四百一十九章 会试阴谋第四百一十三章 俘虏闯王(三)第三百二十五章 汉中风云(八)第六百零三章 督师中原(四)第一百三十章 恢复生产第五百三十三章 日本开关(三)第二百九十三章 结社!结社!第四百八十六章 请战建虏第二百七十四章 入读县学第八十章 初谈地理第五百二十八章 关于治理(一)第二百九十章 清理行动(一)第五百一十五章 争夺海权(七)第一百六十七章 收元往事第六百零六章 督师中原(七)第四百三十四章 朝堂争斗(一)第二百九十六章 献忠兵至(二)第四百七十一章 占领吕宋(十四)第三百八十八章 小战建虏(三)第六百九十七章 驱逐鞑虏(九)第三百五十五章 复社众人第五百九十章 图谋宗室(六)第二十六章 必先正名第二百四十九章 长腿美女(二)第一百二十六章 莫名深陷第五十九章 趁夜杀贼第五百二十章 争夺海权(十二)第一百三十四章 吃相难看第六百五十五章 清军南下第二百六十二章 浙江宗羲(一)第六百二十八章 大明覆灭(三)第六百七十八章 吕宋汉王(十九)第三百六十六章 董家小宛(三)第三百二十三章 汉中风云(六)第六百二十三章 吏治改革(四)第四百九十三章 卢象升死(四)第五百二十章 争夺海权(十二)第四百四十五章 香港海战(二)第一百零七章 纺织工坊 二第七十七章 登堂入室第三十二章 真假难辨第七百三十章 南明离火(二)第五百零七章 治理吕宋(二)第七百零二章 驱逐鞑虏(十四)第三百五十八章 怒为红颜(一)第五百七十九章 救时司徒(二)第四百二十一章 弹劾天官(一)第一百八十九章 全村排查第三百五十二章 义愤填膺第六百五十六章 江南劫难第四十四章 人心不古第一百八十章 再遇卢家第四百九十一章 卢象升死(二)第六百一十七章 督师中原(十八)第二百零九章 金融问题第六百三十一章 大明覆灭(六)第一百五十五章 制度建设第六百四十九章 联姻公主(二)第五百一十章 争夺海权(二)第一百零四章 重整家务第七百一十四章 新朝气象(九)第四百五十四章 攻略安南(六)第一百四十八章 意呆利人第十二章 明确志向第五百六十四章 救疫河南(二十七)第二百零一章 守株待兔(七)第四百八十八章 京营点兵(一)第六十六章 立功受赏 三第三百九十七章 村中诸事第一百四十七章 购买军械第二百六十四章 浙江宗羲(三)第六百三十章 大明覆灭(五)第四百四十一章 武装交易(一)第七十章 招揽人手 三第二百三十二章 镇内大战第七百章 驱逐鞑虏(十二)第一百五十一章 江中乱起第八十二章 城镇规划第四百九十六章 建虏请和第六百三十章 大明覆灭(五)第二十三章 脱身逃命第五百零七章 治理吕宋(二)第二百四十三章 小惩大诫第五百七十四章 天下大乱(三)第五百一十二章 争夺海权(四)第三百二十六章 汉中风云(九)第五百二十一章 争夺海权(十三)四百二十章 实践之事第一百四十章 其间缘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