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十三章——两江民兴银行

在获得湖商五百万两现银注资,和刘镛额外免费赠送的一栋位于上海外滩有名的银行街的三层小洋楼作为民兴银行日后工作场所后,两江民兴银行也终于从务虚阶段转到了务实,正式拉开了组建两江民兴银行的序幕。

因为暂时没有特别合适的人选,姚兴华在与湖商投资代表商量后,一致决定暂时先让容闳兼着两江民兴银行筹备委员会主席的职务,待日后银行正式运营,再慢慢寻找更加合适的专业人士来出任行长。

对于一个有两江总督作后台,有湖商集团作经济支柱的两江民兴银行来说。真正困扰其成长的,既不是官府方面的制肘,也不是资金方面的短缺,而是西方各国的态度。

所以,在其他人还在民兴银行的开业运营而粉刷墙壁装饰门面,并大肆招聘具备一定专业知识的职员的时候。姚兴华就已经带着容闳,先后拜访了大英帝国驻上海总领事霍必澜和美国常驻上海领事撤迪厄斯·怀特。

在霍必澜的办公室内,姚兴华第一次见到了这位大英帝国侵华的急先锋。

“哦,总督大人亲自来访,用你们中国人常说的一句话说,真是蓬荜生辉啊。”霍必澜在上海生活工作多年,与人沟通交流早已不存在障碍,可是在话语词汇的组织方面,还是多多少少有些问题。而且,他这个人说话还有一个毛病,就是愿意把你们中国人常说的一句话挂在嘴边,一彰显他对中国文化的精通。

“呵呵,本官自上任伊始,就曾打算来拜访总领事先生了,怎奈俗物缠身,脱身不得。这一次,要不是因为有几件事要求领事先生帮忙,恐怕也还没有机会来前来拜会呢。这要用我们中国人的话来说,就是无事不登三宝殿啊。”眼瞅着这个英国侵略者,姚兴华真是恨不得上前撕了他,怎奈现在有事要求人家帮忙,不得不低声下气,喜眉笑眼相待了。

“哦?不知总督大人要我帮什么忙呢?”听说姚兴华此行是来求自己的,霍必澜的谱摆得就更大了。

容闳从进屋开始,就一直老老实实的坐在一旁没有吭声,这回听到两人把话题转到正是上来,便小心翼翼的接口道:“总领事先生,是这样的。想必您也已经听说了,我们总督大人日前颁布了一条新的法令,法令规定自一一年一月一日起,两江辖内只准使用新式银元,其他货币一律作废,不知贵国对此事持何种态度呢?”

“原来是这件事情,早在总督大人法令刚刚颁布的时候,我就已经知道了。为了此时,我也曾与法国和美国的两位领事先生进行过沟通,我们一致认为,总督大人力求统一两江地区的货币规格的行为,是值得肯定和支持的。毕竟统一的、唯一有效的货币规格,更加有利于商业的发展。”

虽然在来之前,姚兴华就曾料想过三国有可能会支持自己进行货币改革,可心里却不太敢相信这些帝国侵略者会们,会真的支持中国进行改革,进而达到增强国力,复兴国家的目的。所以当姚兴华亲耳听到霍必澜表明三国立场之后,姚兴华才真的确定,西方各国在中国所谋求的,只是一个完全开放的,没有任何制约和限制的市场而已,并没有什么领土方面的要求。

而且,在获得英法美三国支持的情况下,姚兴华在两江搞得这次货币改革,已经可以说是取得了初步的成功。现在,就等把两江民生银行和发行纸币的事情解决了,就可以正式拉开两江货币改革的帷幕了。

当容闳听了霍必澜的一番话之后,从进屋开始就紧张着的心,终于放松了下来,并兴奋的确认道:“这么说,贵国、法国和美国对此事都是持支持态度了?”

“当然,我们三国对总督大人新近颁布的这条法令,绝对的支持。只是我们担心,总督大人恐怕没有足够的现银,来满足两江民众对新式银元的需求啊。”

姚兴华见货币改革的问题已经顺利解决,便借着霍必澜的担心,有意的把话题转移到两江民兴银行和新式纸币的方面上来。“呵呵,总领事先生的担心确实有道理,而现银的不足,也正是我们所面临的难题之一,为了解决这道难题,我们希望能够发行纸币,来补足市场对新式银元的需求缺口。”

“发行纸币?哦,我的天,总督大人您的想法真的是太美妙了,这确实是解决新式银元德织造速度无法满足市场需求的绝好办法。不过我还是想提醒大人,贵国的货币体制是建立在银本位基础之上的,如果大人没有足够的现银储备,就算大人印刷再多的纸币出来,恐怕和废纸也是没什么两样的。”

“当然,这我也是十分清楚。所以,我才特意来找总领事您,希望贵国能够为我们的纸币进行担保,当然,作为回报,我可以把新式银元的铸造权,转让给贵国的企业。想必总领事也十分清楚,我们新式银元兑换现银的比率是四换一,而四枚新式银元的用银量仅为三十二克,这其中利润的丰厚,想必总领事先生应该是十分得清楚吧。”姚兴华十分清楚这些西方国家不是慈善家,要想求他们帮忙,自然就要拿出相应的好处来,而现在的两江,除了新式银元的铸造权之外,姚兴华真的想不出还有其他什么能够拿得出手的东西来了。 шшш▪тt kдn▪C〇

第七十九章——淄博备战第十四章——兴业办厂(三)第二十九章——技工学校第四十一章——工业化的石碌(下)第一百零五章——济南会战(一)第十五章——拜见张之洞(一)银子第六十章——经济危机(上)第十二章——兴业办厂(一)第四十章——工业化的石碌(上)第五十四章——上海同济大学(上)第三十章——初到上海第一百零二章——货币第一百零八章——1893年的春节(下)第十章——意外横财第二章——下定决心第八十三章——朝鲜东学道(中)第四十三章——北京之行第五十七章——狄塞尔来华(二)第九十四章——初到武汉尾章第三十三章——两江民兴银行第十九章——洋务新学(二)第六十五章——两江新军(下)第八十一章——迁都奉天第八十三章——进入北平第六十四章——两江新军(中)第一百零四章——大跃进第六十八章——英国的抉择(上)第四十八章——拜见岳父第六十九章——英国的抉择(下)第三十二章——湖商同乡会第三十八章——戴姆勒奔驰(上)如果历史再给我们一次机会第一百章——进还是退?第九十六章——“南中国王”第九十四章——金本位难题《马关条约》全文第七十八章——大清皇家海军(上)第八十八章——军事改革尾章序章第四十二章——狄塞尔来华第九十二章——国外订单(下)第九十五章——行长盛宣怀银子第八十四章——朝鲜东学道(下)第九十六章——科技是第一生产力第三十七章——工业化进程第七十五章——硫球争端(六)第三十章——初到上海第八十章——南京合约第三章——行动计划第九十一章——国外订单(上)第三十三章——两江民兴银行第九十三章——民营资本第三十八章——戴姆勒奔驰(上)第九章——“金顺”典当行第一百零八章——济南会战(四)第七十章——硫球争端(一)第八章——落户安家第四十六章——再到北京第九十九章——咱也微服一把(上)第三十八章——戴姆勒奔驰(上)第十四章——兴业办厂(三)第二十二章——两江总督(一)第一百零九章——济南会战(五)第五十一章——重返两江第一百零一章——黄袍加身(上)第九十四章——初到武汉第一百零三章——寂静前夜第七十八章——进入济南第一百章——进还是退?第七十四章——硫球争端(五)第三十九章——戴姆勒奔驰(下)第三十六章——两江上海科技园区第六十二章——重回轨道第十一章——花钱买官第六十九章——英国的抉择(下)第六十四章——两江新军(中)第一百一十二章——中华汽车制造有限公司第一百章——来自民间的声音第九十三章——南中国互惠条约(上)第五十三章——陆军?海军?第五十章——新婚妇人第五十二章——新军扩编第三十一章——两江银钱制造局第六十章——经济危机(上)第五十一章——重返两江第五十一章——重返两江第三十二章——湖商同乡会《马关条约》全文第五十八章——科技的两江第一百零五章——林永强新政第一百零四章——大跃进第九十四章——金本位难题第七十八章——进入济南第三十八章——戴姆勒奔驰(上)第九十五章——南中国互惠条约(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