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六十五章——两江新军(下)

姚兴华之所以会调宁飞扬出任南京城方警备队的队长,主要是考虑到宁飞扬虽不是从自己潜邸出来的,可是通过这半年多时间的接触和了解,姚兴华还是敢于确定,如果将来有一天,自己和清廷真的战到对立面的话,宁飞扬选择忠于自己的几率要远远大于忠于清廷。安排这样一个人,给自己看家护院,安全系数应该还是蛮高的。

不过,把宁飞扬调走后,两江新军在年轻将领方面,就显得更加得单薄,尤其是在当前新扩编的三万步卒马上就要编入新军编制时,中高级合格军官的严重匮乏,让姚兴华、刘永福和聂世诚很是伤脑筋。

之前两江新军名为试办,军制方面可以由姚兴华随便拍脑门。可是现在两江新军已经被朝廷明令为常规驻军了,那么军制就要完全遵照兵部绿营军的定制。全军以营为基本单位,每五百人为一营,在营下设五哨,哨下设队。在营之上设标,三营为一标,两标为一协,两协为一镇。

因为没有足够多让姚兴华信任的高级军官,姚兴华特别在和兵部协商同意后,在镇之上又加设立了军这个建制,每军下辖两个镇共一万两千人。

两江新军扩编后,实有兵员五万人,设有四个军又四个营。四位军长分别是第一军军长聂世诚(兼任)、第二军军长林点金、第三军军长韩龙、第四军军长徐磊,剩下的四个营,则组成了警卫师团,由刘永福统一调度。

虽说在这四个军长当中,只有林点金一人是姚兴华的嫡系出身,不过对徐磊和韩龙这二人,姚兴华心里还是有些底的。这个徐磊,自新军组建伊始,便通过姚兴华的筛选,成为第一批加入新军的士兵。因为为人光明磊落,又仗义疏财,颇有侠义口碑,深受广大士卒的爱戴,在不到半年的时间里,仿佛是做了火箭一搬,从一个普通士兵,成长为一个营的营长,这次又赶上新军扩编,再次被姚兴华破格提拔为第四军军长。自两江新军组建以来,徐磊升迁速度不敢说后无来者,但绝对可以称得上是前无古人了。与徐磊一步一步从士兵干起不同,韩龙能够当上第三军军长的职务,则完全是靠着德官学院高材生的身份,再加上之前跟随德国教导团一起工作时表现杰出,这才被姚兴华点名提拔的。

这两个人,再加上之前提到的新军第二军军长林点金和南京城防警备队队长宁飞扬,因为年纪轻轻,便以身居高位,再加上个人能力也确实出众,让人折服,渐渐的便被人们冠上了一个两江四虎的雅号。本来这四个年龄相仿的年轻人,关系就极好,如今有了这两江四虎的称号之后,更是焦不离猛,形影不离了,整日的南京街头横晃。幸亏这四个血气方刚的单身小老虎,脑子里最后一个弦始终没放松,没干出什么出阁的事情来,要不然这四虎的头衔可就要改成四狗了。

除了个人能力之外,姚兴华之所以会破格提拔韩龙和徐磊,还有一层特殊意义。那便是姚兴华通过林点金,在这半年多的时间里,对他们二人的价值观和人生观也算是有了一定的认识,姚兴华相信,这二人也会像宁飞扬一样,对自己的忠诚要远远超过对朝廷的。至于第一军的聂士诚,姚兴华除了佩服的他为人和带兵能力之外,对他向来都是不抱什么期望的。

两江新军的四军,再加上新组建的南京城防警备队,便成为姚兴华可以依仗的、具有决定性能量的武装力量。这五支部队不但装备精良(实际到一二年末,这五支部队才真正按照两江新军的建制标准,将武器装备配备整齐。),士兵的训练也十分正规、严格。同时因为带头大哥性格的不同,所带出来的部队气质,也是各有特色。

比如第二军的林点金,为人忠厚,从不与人在小事上斤斤计较,其部队也是大开大合之下尽显厚重王者之风。第三军的韩龙,是四位军长外加警备队队长中,唯一一个读书的出身,而且还是一个海龟人士,所以他的那些个属下,仿佛业都是有文化的人,张口说话来也是满口的之乎者也,不过该军在现代化新式武器的掌握和实际应用方面,确实是这五军中最快,也是最熟练的。第四军的徐磊一副侠骨柔肠,其部下一个个自然也以侠士自居,该军的军纪是两江新军中最松散的,却从未发生过仗势欺人,欺男霸女的恶性案件,反而到时常的主动帮助两江民众,对付黑恶势力。

这五支部队唯一有些特别的,就数南京城防警备队了。按理说宁飞扬长得也算是一表人才,一身的正气的棒小伙,可是不知道为什么,其管辖的警备队,作风行使确是剑走偏锋,阴柔之极。这也不知道是因为作为警备队这一工作的需要,还是因为宁飞扬有着让我们所不了解的另一面。不过无论是哪一种,在两江民众,尤其是南京广大市民的心里,是极其不愿意与警备队的任何人,打交道的——

呵呵!每天结尾都说两句,似乎成为惯例了:)今天也要聊两句,小弟这两天发现个事,就是小弟的书点击、推荐也还都算能看的下眼,可不知道为什么这收藏长得就这么慢呢?难道兄弟们都是看了一眼就再不看了吗?小弟在这里拜托各位看到本章,但仍没有收藏的兄弟姐妹们,能不能耽误你们一点点时间,轻轻的点击一下收藏按钮呢?:)小弟在这里先谢谢大家了。

第五十章——新婚妇人第一百零二章——黄袍加身(下)第八十一章——迁都奉天第一百一十章——济南会战(六)第八十七章——新皇登基第八十三章——进入北平第六十四章——两江新军(中)第一百零二章——黄袍加身(下)第二十四章——公主德龄如果历史再给我们一次机会第六十二章——重回轨道第八十八章——军事改革第五十三章——陆军?海军?第三十七章——工业化进程第二章——下定决心第八十四章——中华帝国第三十二章——湖商同乡会第六十九章——英国的抉择(下)第十三章——兴业办厂(二)第一百一十一章——监察部第八十一章——上海世博会(下)第一百零八章——1893年的春节(下)第十八章——洋务新学(一)第九十二章——内忧第七十章——硫球争端(一)第六十四章——两江新军(中)第十三章——兴业办厂(二)第三十七章——工业化进程第十章——意外横财第十三章——兴业办厂(二)第八十二章——朝鲜东学道(上)第一百零九章——济南会战(五)第七十八章——进入济南第五章——初来乍到第三十四章——纸币第一百零六章——强取豪夺第十四章——兴业办厂(三)第二十五章——慈禧赐婚第十二章——兴业办厂(一)第四章——提前准备第九十八章——宗室的忠心第九十七章——两江危机(上)第一百零六章——济南会战(二)第七十八章——进入济南第六十七章——高雄军港第二十八章——南洋水师第五十八章——科技的两江第八十四章——朝鲜东学道(下)第一百零三章——寂静前夜自强-进取-抗争──洋务运动三十年第三章——行动计划尾章第八十八章——军事改革第一百零二章——货币第二十一章——两广总督纷争案(二)第二十七章——南澳镇总兵刘永福第八十二章——朝鲜东学道(上)序章第六十八章——英国的抉择(上)第四章——提前准备第八十二章——朝鲜东学道(上)第七十八章——进入济南第三十五章——钢甲巡洋舰第四十一章——工业化的石碌(下)序章第七章——长工刘家第三十五章——钢甲巡洋舰第五十八章——科技的两江第九十八章——宗室的忠心第二十二章——两江总督(一)第五十八章——科技的两江第八十四章——中华帝国第七十六章——恭亲王出山第十九章——洋务新学(二)第五十三章——陆军?海军?第二十三章——两江总督(二)第一百零四章——大跃进第一百一十章——济南会战(六)第八十四章——朝鲜东学道(下)第八十四章——朝鲜东学道(下)第四十六章——再到北京第二十四章——公主德龄第四十一章——工业化的石碌(下)银子第九十六章——科技是第一生产力第七十七章——济南会战(终)第九十四章——初到武汉第九十六章——“南中国王”第八章——落户安家第五十八章——科技的两江第六十三章——两江新军(上)第七十三章——硫球争端(四)第四十二章——狄塞尔来华第六十五章——两江新军(下)第十五章——拜见张之洞(一)第三十四章——纸币第一百零三章——寂静前夜第八十七章——朝鲜参将刘启山第九十二章——内忧第二十九章——技工学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