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六十九章 风雨将至

契丹人尚有四五千残军退守内城,曹师利主张一鼓作气,趁敌军惊惶失措之际,直接附城强攻,打其一个措手不及,一举拿下大同全城。

葛怀聪却担心大同内城墙高且厚,而突袭兵马皆是骑兵,又连日长程奔走,人疲马乏,不愿七千骑兵仓促下马去强攻内城,决定等后面的兵马赶到再说。

大越禁军,早年为防范武将擅权,包括营指挥使在内,中高级统兵将官都是严格照三年一期进行轮转、重新任命,严禁武将长期掌握某一支兵马。

这使得大越禁军兵马众多,却兵不识将、将不识兵,严重削弱禁军的战斗力。

元熙年间,为革除旧弊,允许营指挥使、将厢都虞候以及将都指挥使等中层将官长期统领某支失马,以保持基层军队的稳定与战斗力,但统制、都统制等高级统兵将官的任命、升转,则依旧维持旧制;甚至大部分统制、都统制等将职都有意长期空缺。

待遇到战事需要时,朝廷才会临时委派将臣出任,又或者直接由当时的战场最高级别的都指挥使、都虞候兼领。

葛伯奕临到战时,以经略使兼领西路军都统制,有权节制包括天雄军在内,集结从岚州方向北征的兵马,但天雄军统制犹是空缺。

葛怀聪不仅是葛伯奕的长子,他作为天雄军第三将,乃是大越进入契丹大同战场的最高武将,不仅已经进入大同的骑兵部队受他节制,此时正从朔州境内借道往大同奔袭的一万八千兵马,也都受他节制。

曹师利作为新附之将,心里有太多的顾忌,虽然担心战机稍纵即逝,但葛怀聪不采纳他的建议,他也没有坚持下去。

岳海楼、朱沆未置可否,早就拟定的作战计划便是等后续的步卒赶到,再强攻城中负隅顽抗的强敌,大将擅自更改既定的作战方案。

除非有非常必要的理由,要不然即便七千骑兵下马能攻下内城,也是有过无功。

更多人觉得葛怀聪主张乃是稳妥之计。

大同之外,契丹在应州是有三四万兵马,但都被东路军主力吸引住,即便金城、怀仁等城,各有数千兵马不等,战斗力也极有限,短时间内也无法集结增援大同,他们此时清肃外城残敌,控制住四门形势,待到西路军步甲主力赶到,即便短时间内难以拿下内城,胜券也已经在他们的掌握之中。

甚至说不定契丹在应州的兵马,在听到朔州南附、大同被突袭失陷的消息后,不战而溃,东路军主力也不需要三五天就能杀到大同城来。

总之没有徐怀插嘴置喙的余地,他甚至都没有凑到葛怀聪身边旁听军议的资格。

午时,曹师利、葛钰部就已经控制住胜德门附近区域,之后守军里的汉军主力或溃逃或投降,仅剩四五千残兵都退守内城,这为骑兵主力进入、控制外城,创造有利条件。

大同城占地要比岚州、朔州都要大上数倍,葛怀聪并没有急于去控制其他三座城门。

除了在胜德门内外留有一千警戒兵马外,其他六千多骑兵都直接进驻到西城区域,一边清肃这边的残敌,扑灭残敌撤往内城之前点燃的房屋,一边等候西路军主力的到来。

徐怀所部乃是监军使院的役卒,一方面他们不需要承担作战任务,另一方面葛怀聪也不会真同意朱沆将监军使院卒派出去纠察、约束军纪,特意将靠近西北角的宅院划为监军使院卒的驻地。

…………

…………

徐武坤作为军虞候,参加过军议赶回驻地,看到将卒都已安顿下来,徐心庵、唐盘、唐青、殷鹏等人都在徐怀这边的院子里。

驻地紧挨着城墙的西北角,站在院子里抬头便能看到夯土城墙上高耸的角楼;城墙高约四丈,两层角楼供眺望、射箭,也两丈多高。

徐怀与徐心庵他们正研究城墙及角楼的地形。

徐武坤走进来问道:“有没有联络上老五他们?”

徐武坤、周景照计划应该昨日一早就混入大同城,但徐武坤进城之后,就一直留在朱沆身边,还无暇关注其他事。

“已经找到他们留下的暗记,韩奇正带人接他们过来。”徐怀说道。

现在西城区域到处都是大越兵马,大同城里平民装束的人无法随意走动,他们看到徐武碛、周景留下来的记号,只能派人去将他们接过来。

徐怀话音刚落,外面就传来一阵脚步,探头看过去,就见韩奇陪同穿一身狗皮裘衫、行商打扮的徐武碛、周景走进来。

“老五,城中现在什么形势?”徐武坤急切问道。

“与徐怀猜想的一样,虽然朔州那边消息封锁得好,但禁军在岚代等地杀戮劫掠蕃民的消息已经在大同城传开,惊扰不小,甚至有人暗中挑拨、激起矛盾,昨日就有多起斗殴、厮杀,汉蕃各有十数人死伤,”徐武碛说道,“曹师利、葛钰突袭胜德门,汉军作战意志就很低迷,葛怀聪率部赶到后,汉军都没有像样的抵抗就崩溃,多多少少跟这个有关……”

“萧林石既然预料到这一切,为何不在大同提前加强戒备,还要让我们这么轻易就夺下大同外城?”徐心庵疑惑的问道。

在徐心庵看来,大同这边加强戒备了,骑兵无法突袭拿下大同外城,西路军主力也不可能再继续往大同这边突进。

“契丹兵马内部更是不堪,他们无法支撑两面作战,甚至在应州的对峙也难以持久,非要用诡计吃掉我们一路偏师,才能化危为安。”徐武碛说道。

“五叔说的这个,是一个原因,还有一个原因是萧林石此时在西京道的地位比较尴尬,西京军政此时应该并不受他掌控。”徐怀说道。

萧燕菡现在对他降低了防备,徐怀有一茬没一茬的套她的话,他此时已经确认萧林石两年前确实是被流贬到西京担任群牧官。

越廷设群牧司,掌国马饲养之事;契丹人国内也设有群牧司,但主要是将一部分族人迁徙到边州牧养牛马,其目的也不是获取战马,而是用这种手段,加强对边州的控制及防御。

迁徙边州的这部分契丹人,亦民亦兵,但作为当年御帐军及家属,直接契丹北枢密院各行宫都部署司管辖,西京道防御使司、西京留守司无权管制。

萧林石作为群牧官,战时只能从这些契丹人里择选精锐亲自掌控。

这也解释了徐怀脑海闪现的记忆里,萧林石为何从应州仅率三千骑兵还援大同。

不过,大同一战之后,之前在西京道就有极深厚根基的萧林石,毫无疑问将再次主导西京道的军政大权。

自保不暇的衰弱契丹王廷,亦无法遏制萧林石在西京道再次崛起。

“之前勒令曹师雄、曹师利在朔州清肃契丹人及诸蕃青壮,是为了解除对曹氏兄弟最后的疑虑,但此时已不再必要。刚才军议时,朱沆、曹师利都劝葛怀聪约束将卒,葛怀聪也满口答应下来,”徐武坤皱着眉头,说道,“我还以为葛怀聪真能做到这点,或许有可能逃过大劫。现在看来,很难了……”

军纪就像野马,一旦脱缰,想再行约束,原本就是极困难的事情。

萧林石都不需要大同城里部署多少人,只要在关键时刻稍加挑拨,矛盾就会烈焰燃烧一般激化起来。

更何况葛怀聪答应约束军纪,神色是相当的勉强!

徐怀抬头看向城墙之上的角楼,跟徐武坤说道:“葛怀聪不可能让我们去守哪座城门,我们也没有这个立场去要求,但我们要将这处角楼的警戒事承接下来!”

在既定的历史轨迹里,大同一战大越突袭大同的兵马仅有数百将卒逃归,那自然是在大同城中被瓮中捉鳖了。

徐怀他们作为监军使院卒,不承担作战作务,此时没有立场要求去守哪座城门,他也没有妄想凭借手里这点兵力,能拼得萧林石亲率还援的三千精锐。

他们倘若不想被瓮中捉鳖,现在能提前做的,就是将西北角的这座角楼掌控手里,以便在关键时刻直接翻越城墙突围……



第一百八十六章 劝进第九十三章 相逢第七十四章 父命难违第三十一章 先行第二百零七章 归京第一百二十章 谁无狰狞容第三章 难民第四十二章 夜话第五章 淮水楚山一军寨第一百四十五章 激战第七章 初冬第五十一章 破阵第一百二十章 谁无狰狞容第十九章 相邀第一百二十五章 送信第二百三十七章 交锋第九十七章 锁城第六十九章 风雨将至第二百二十八章 献策第六章 献策第一百零三章 迁都第七十一章 归来第一百八十六章 说囚第一百七十四章 分占第二百一十一章 生悲第九十一章 奸情败露第五十章 楚山有名甲第二百一十四章 次日第三章 贵女第五章 留守新蔡第一百六十八章 划清界线第一百六十七章 伏击第七十四章 夜议第七十一章 新寨第八十六章 督战队第十三章 有所不得不为第二百一十三章 不决第六十三章 战书第十一章 天命第一百七十四章 误会第三十七章 徐氏族聚玉皇岭第二百零九章 变故第一百零五章 前哨第一百一十章 新甲第一百六十七章 叙功第一百四十七章 水营第一百八十三章 抉择第一百一十五章 收兵第一百六十八章 出兵第一百四十一章 相见第一百三十八章 郎君何事忧烦第一百三十六章 哗变第六十四章 围河第一百五十四章 报捷第一百五十二章 秘密第五十九章 汴梁第三十三章 纵深第三十八章 守城之选第五十九章 策应第二百二十三章 软肋第一百一十章 权当不知第一百一十九章 敌去思功第五十九章 斗转星移妇人心第六十二章 毡衣第四十八章 讲究第七十二章 拦截之地第一百三十二章 俘卒第七十二章 旧人相逢第三十章 徐氏家主第七十五章 匠人第一百四十章 收获第二十七章 欲谋当藏身第六十一章 对垒第一百六十七章 叙功第一百六十二章 逃归第一百九十六章 淮渎第二百三十九章 河畔第一百二十九章 万万而已第一百三十三章 偷梁换柱第九十九章 相劝第四十六章 强攻第二十章 问策第一百四十六章 残敌第八十八章 秦之惠第七十一章 归来第一百八十六章 说囚第一百九十一章 秘策第一百四十二章 随风潜入夜第一百二十七章 督战第二百二十章 所愿第一百六十一章 拖延第五十三章 强袭第一百五十七章 山丘第十七章 县政第二章 他乡不知身寄客第一百零八章 防线第一百三十九章 老将第二十四章 九里关第一百六十六章 靖胜侯府第六十六章 暗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