史话茅台

史话茅台

群山环抱的茅台是个出酒的地方,酿酒业有两千多年悠久的历史。成义烧房是茅台历史最早、规模最大的一家酒坊。

茅台地处黔北大娄山脉西端的赤水河干,这里钟灵毓秀,人杰地灵,在远古的时候,就生存着一群古老的被称据有“观音洞文化”的贵州土著居民的先祖——濮人(今仡佬族的祖先)。

濮人是贵州这片土地上的原生民族,早在距今约一百万年前的旧石期早期,这一带便有人类先祖的踪迹。那些原始的濮人远祖,在崇山峻岭间打制石器、生息繁衍。虽穷乡僻壤,但历史悠久、文化底蕴深厚。《史记•西南夷列传》载:濮系民族“最大”的3个方国,仅夜郎在贵州境内。《僚的研究与我国西南民族若干历史问题》一文中说:“所谓夜郎国种人,实系原始据有云贵高原和湘西立陵地的濮系民族——由濮人到僚人直至现在的仡佬无疑。”“仡佬”二字虽始见于宋代朱辅的《溪蛮丛笑》,而隋、唐以至宋代著述中的“仡僚”、“偈僚”、“葛僚”、“佶僚”等,都是“仡佬”的谐音异写。 “僚”作为部落称谓当读作“佬”。“仡僚”这一称谓最早见于隋代黄闵的《武陵记》。魏晋以后由濮逐渐形成的“僚”,隋唐时又逐渐形成为“仡佬族”。 “蛮夷仡佬,开荒群草”反映了仡佬先民——濮人是这片土地原生民族的谣谚。

茅台镇最初的地方名叫马桑湾。取这个名字是因为赤水河边的茅台一带到处都是马桑树。后来又因为世居此地的濮人部落在此地砌了一口四方形的水井,又取名四方井。因为茅台周围的崇山峻岭之中,土层较薄,耕作条件差,人口少,庄稼不多,遍地都是茅草,后人又将村子的名字叫了茅草村,亦称茅村。渐渐地,生齿日繁,村庄变大了,生存需要稼穑,刀耕火种使茅草地也不断地向外退缩,只剩下村中的一座土台上,原生的茅草还在那里优雅的摇曳着。那座高台上的茅草对那些早期的濮人来讲,代表着土地,代表着对天地的信念,代表着先祖。所以,人们就开始在那座高台上进行祭祖。

濮人很注重祭祀先祖,为了追思先祖开疆之圣德,后来的濮人便在茅草台这块原始的标志上进行祭祀大典。大约到了宋代的时候,人们便以祭祖的茅草台取了村子的名字——茅台。茅台因之而得名的那座土台上遍生茅草,并非仅是自然生长的草。按仡佬族的风俗,除夕之夜是要祭祖的,濮人还要在糍粑上插上几片茅草,表示这个地方是自己的祖先开辟的。

赤水河畔群山环峙,形势险要,是川黔水陆交通的咽喉要地。平均海拔880米,年平均气温16.3℃,年日照时数1400小时,无霜期311天,年降雨量800—1000毫米。赤水河流经区域均为红砂土壤,土壤含钙丰富,喜水喜钙的野生构树漫山遍野。

因为这个地方水质清澈、甘咧无污染,水中含有大量对人体有益的微量元素,加之茅台镇方圆五公里范围内,夏天高温、高湿酷热,冬天温暖如春,独特的气候环境适宜各种微生物种群的生长繁殖和集结。这种特殊的自然环境和气候条件非常适合酿酒。勤劳勇敢的濮人在延续人类文明的脚步中,很早就知道了充分的利用这些自然资源,开始了美酒的酿造。漫山遍野的构树果实聚花果被夜郎国人酿造出了果酒。据《史记》记载:在汉朝的时候,贵州西北部,赤水河中游,大娄山脉西段北侧的仁怀就生产着一种“枸酱酒”,枸酱酒是由构树果实聚花果酿造而成。这便是原始的茅台酒。东汉人刘德在注《汉书》时称:“枸树如桑,其椹长二三寸(雄花蕊),味酢。取其实(雌株聚花果)以为酱,美。蜀人以为珍味。” 《诗经•小雅》中称“南山有枸,北山有楰”。 古代北方称构树楮,南方称为枸。如今许多地区还称构树聚花果为楮桃、枸桃。至于“酱”,则是因为楮桃浆汁中果胶、果糖、鞣酸很多,古人酿造果酒没有下胶、精滤的过程,因此,酒体浓厚不清,故称为“枸酱”。

古代的夜郎国崇山峻岭,交通极为不便,通行主要靠的是水道,夜郎国的政治、经济、文化主要依附于珠江流域的南越国(南越国是秦朝行将消亡时,由南海郡尉赵佗起兵吞并桂林郡和象郡后于约前204年成立,于公元前111年为汉武帝所灭,传五世,历93年。都城位于番禺(今广东省广州市),领土包括今天中国的广东、广西两省区的大部分,福建、湖南、贵州、云南的部分地区和越南的北部。),其主要经济文化交流属于珠江流域经济圈。

古夜郎和外界的联系太不方便,加之枸酱酿造技术仅为少数人掌握,因此,枸酱的产量很小,仅仅只供当时的部落王族享用。当然,也有极少数的一部分枸酱酒流入到南越国和巴蜀。汉武帝建元六年(前135年),汉武帝刘彻派使臣唐蒙出使南越(今广州),在南越王的宴席上,唐蒙品尝到了枸醬酒。

尝到了如此美妙的琼浆玉液,唐蒙饮后非常高兴。为了取悦皇帝,唐蒙绕道鰼部(今贵州遵义的习水县,它是根据秦汉时期的鰼水部命名的,1959年文字改革时改鰼为习),专门到那里取了枸醬酒,回京献給了汉武帝。

汉武帝飲枸醬酒之后,觉得甘美异常,赞其“甘美”,故有“唐蒙飲枸醬而使西域”之说。从此,枸醬酒便开始闻名全国。

至唐、宋时期,仁怀即已成为酒乡,酿酒之风遍及民間。茅台的酒房继承和发扬了源远流长的枸醬传统工艺,形成了一定规模的生产能力。酿制的优质大曲酒“风曲法酒”也盛行於市。“风曲法酒”以茅台镇独有的特产——优质红粱(糯高粱)为原料进行酿制,所酿之茅酒香味独特,其中有90余种天然芳香物质至今用现代高科技手段仍无法鉴别命名。宋人张能臣以此酒质量佳美而将其写进《酒名記》,载入酒史。到了清朝,茅台村酒业已非常兴旺,有“茅台烧房不下二十家,所费山粮不下二万石”及“仁怀城西茅台村,酿酒全省称第一”的记载。茅台烧、茅台春、茅台烧春、茅春等系列茅酒名声鹊起,获得“酒冠黔人国”、“风來隔壁三家醉,雨后开瓶十里香”的赞誉。清仁怀诗人陈晋熙有诗为证:“尤物移人付酒怀,荔枝滩上瘴烟开。汉家枸醬知何物,赚得唐蒙鰼部來。”清代大詩人郑珍也曾赋诗曰:“橡蚕不自乌江渡,枸醬还从鰼部來。”

1784年(清乾隆49年),茅台村的“偈盛”酒号正式将自己的酒取名为茅台酒。

清朝道光年间,职任“军营统带”的福建人赖正衡受朝廷调遣,前往贵州仁怀地区驻防戡乱,公元1826年,因太平天国起义事辞职迟于仁怀,解甲归田。赖正衡离职之后,便在地理环境独特的茅台村创办了“茅台烧春”酒坊,被后人尊称为“赖茅鼻祖”。 清朝咸、同年间,赖正衡的“茅台烧春”酒坊被乱军焚毁,他不得已率家眷东游至贵州省黄平县朗洞乡安家落户,以务农为业。期间,赖家子孙繁衍,多达百人,成为黄平大族。到了清末光绪年间,少数民族黔东起义。赖氏家族以农民身份参加起义,死亡不少。赖正衡生有一子,名赖宗贵。婚后逃往贵阳,定居在大南门盐行街(今阳明路口大众饭店),开设“赖兴隆商号”。公元1862年,赖嘉荣出生,赖正衡得孙甚喜,把酒庆贺,酒兴所致,豪气干云,收购了贵州商人周秉衡的“衡昌烧坊”酒厂以记此事。赖嘉荣传承祖业后,致力于烤酒技术和茅酒勾兑工艺的研究,颇有成效。

公元1902年,赖嘉荣突破了历史上酒类酿造的传统工艺,独创“回沙”工艺和复杂的酿酒技术,研究出风格最完美的酱香大曲酒(俗称“茅酒”),其酒质晶亮透明,微有黄色,酱香突出,令人陶醉,口味幽雅细腻,酒体丰满醇厚,回味悠长!开拓了白酒史上空前的神话,成为一代茅酒巨匠。从此引发了茅台镇的酱海风云,后人称之为“酱香始祖”。茅台镇“酱香型”白酒也由此而名扬天下 。

满清统治后期,发生了一场轰轰烈烈的一场反帝反封建的农民运动——太平天国起义。太平天国动员了百万农民群众,历时14年,转战几千里,攻克了600多座城镇,席卷了半个中国,消灭了上百万清军,大批封建官吏、恶霸地主被杀或逃亡,沉重打击了封建统治阶级,加速了满清**的灭亡,沉重打击了清王朝中央集权君主专制统治秩序,并建立了与清王朝对峙的农民政权,打击了西方殖民势力,推动了亚洲民族解放运动。太平天国动员是中国历史上规模最大、人数最多、时间最长的一次农民战争,是中国几千年来农民战争的最高水平,它沉重的打击了中外反动势力。并对亚非人民的反殖民斗争起到了巨大的鼓舞作用。但如此浩大轰烈的农民运动,最终仍然失败。这场旷持日久的内战破坏力空前,20年死亡人口达到了一亿一千万。

这场战争毫不例外也给茅台镇也带来了空前的灾难,赤水河畔变成了一片废墟,相当繁荣的茅台酿酒业全部毁于战火。

“茅台烧春”酒坊毁于兵燹之后,赖嘉荣被迫举家迁徙到黄平县郎洞乡谋生,后移至贵阳定居,开设“赖兴隆”商号。

1862年,西南首富华联辉(1833-1885,字柽坞,贵州遵义县团溪人。其家经营盐号。清同治元年(公元1862年)迁贵阳,继续经营盐号,十余年,积资白银数万两。先为副贡,清光绪元年(公元1875年)举人。次年,被四川总督丁宝桢委办盐政。他涤荡陈规,改行官运商销,在泸州设盐务总局,在各产盐区设厂局,收购食盐,以同一价格分售商人,商贩按零售价卖给百姓。实施此法,市场盐价稳定,国库增收白银200余万两。他在四川执掌盐政数年,功绩卓著,名动遐迩,被誉为经济大家,朝廷破格授以知府留川补用,但他辞谢不就,光绪十一年(公元1885年)1月9日卒于四川,终年52岁)为满足母亲渴望喝到茅台酒的愿望,于同治元年(1865年)在一片废墟的茅台杨柳湾废酒坊创办了“成裕烧房”,后更名为“成义烧房”。“成义烧房”在古老的“太和烧房”的原址上开始生产茅台烧,恢复了中断七年的茅台酒生产。

酒坊建成之后,华联辉找到了“茅台烧春”酒坊的酒师,按照 “茅台烧春” 传统的回沙工艺,开始研制“回沙茅”进行酿酒。据《仁怀县志》载:“1939年在茅台杨柳湾侧出土清嘉庆八年(公元1803年)的化字炉上的“大和烧房”是至今唯一可考,较早酿制茅台美酒的作坊。”“实为‘茅酒之源’”。 1870年华家在四川设立了四川成义烧房。规模与茅台镇成义烧房不相上下,自此,华家在川黔两省都有酿酒,供应全国的一百二十家分号。

华家这座古老的烧坊,以积极深厚的酒文化资源,传承着精粹的酿酒技术。

华联辉去世后,14岁的儿子华之鸿主管了盐号永隆裕。盐号所属铺面数百家,布满大半个贵州。清末民初,华之鸿又创办了文通书局、永丰抄纸厂等多个企业,成为华氏家族领军式人物。1927年后,华之鸿青灯礼佛,不问俗事,将家业交与其子华问渠经营。

1879年,茅台村里的土财主王立夫、石荣硝(本姓王、石家养子),孙全太三人合资在茅台镇创办“荣太和烧坊”,后更名为“荣和烧坊”,聘请的是华家的酿酒的师傅,他们酿造的茅台酒人称“王茅”酒。

赖茅鼻祖赖嘉荣辞世以后,赖永初、赖贵山、赖雨生。三兄弟随母操持家业。兄弟三人和衷共济,把祖业推上了一个新的开端,将“赖兴隆商号”发展为“赖兴隆钱庄”并发行兑券 ,拓展业务涉及贵州各大重要经济领域。一时生意兴隆,财源涌进,后来,又进一步成立了“恒兴昌银号”及“宏大上膏公司”。在全国各大中城市设立分支机构,最后发展为公私合办的“贵州省银行”。 1929年,赖贵山、赖永初、赖雨生兄弟三人扩建“衡昌酒厂”,更名为“恒兴酒厂”即“赖家茅酒厂”,赖贵山先生亲自设计“赖茅”酒商标,题写背帖,产品名扬海内外。

1914年春,巴拿马运河这一条连接太平洋和北美洲的大运河开凿成功。为了隆重庆祝这个伟大工程的竣工通航,扩大它的影响,美国**决定在旧金山召开一次世界物品的展览会。由于参加国家众多,故又称为万国博览会。

万国博览会期间,参加会展的45个国家都把本国最好的工农业产品、土特产品送往旧金山参加竞赛,争取荣誉。

万国博览会名为展览会,实为一次争奇斗艳的大比赛,在当时可谓盛况空前,是世界上颇负盛名的一次大型国际博览会。

1915年的冬天,成义、荣和两家烧房接到贵州省巡按使公署“参加万国博览会”的通知,把茅台酒拿去参加国际比赛。

两家老板接到通知后,将最好的茅台老窖派专人护送,随同当时的农商部周次长等人去了巴拿马,出席了万国博览会。

展会期间,茅台酒因包装简陋土气,几乎无人问津,展台前门可罗雀。展览会紧张地进行了几天之后,各国送展名酒的评选已基本上初见分晓。由于当时我国国际地位低下,评委会的那些人被各国名酒的华丽外观所吸引,而对土里土气的陶制“棒棒瓶”装的茅台酒却不屑一顾,连尝都没尝。

在为法国白兰地获得金奖而设的大型宴会上,强烈的民族自尊心和自信心使茅台酒代表气愤之极,他拿起一瓶茅台酒佯装失手,酒瓶“嘭”的摔在地上。

陶罐破碎之后,顷刻间,宴会厅酒香四溢,一种与众不同的香味充满了整个大厅。

宴会厅四座震惊,有人上前拾起茅台酒瓶碎片往鼻子上一闻,顿觉幽香扑鼻,妙不可言。于是,便大声惊呼:“好酒!”各国的评选委员们面露愧色,只得重新入座,品尝评论中国的茅台酒。

经过反复比较、品评,评委们一致认为茅台酒色、香、味俱佳!按茅台酒的质量,本应评为世界名酒之首,但因当时我国国际地位低下,茅台酒最终被评为世界第二,与法国的科涅克白兰地、英国的苏格兰威士忌共享世界三大蒸馏酒的盛名,获得了金牌、奖凭(状)。

从此,茅台酒跻身于世界三大名酒行列,成为中华民族工商业率先走向世界的杰出代表。

茅台烧酒荣获巴拿马万国博览会金奖之后, “怒掷酒瓶振国威,香惊四座夺金奖”的故事便在国内传开。后来华家和王家为国际金奖的归属争执不下,官司打了三年。1918年,由贵州省公署下文调处:两家均有权使用“巴拿马万国博览会获奖”字样。

华、王两家的酒在巴拿马万国博览会获奖后,在全球名声大振,许多商人都想染指茅酒的生产,市场上竟然还出现了许多假冒华家酒的品牌,假冒酒直接影响到华家酒的经营与生产。在这个非常时期,华问渠于1938年秋出面邀请茅台大小烧房,加上四川12家烧房,并亲自出面,特别邀请当时的绅士名流,约定在贵阳杏花村设宴,席间论酒。消息传出,沸腾了整个贵州。

30年代初,蒋介石的亲信何辑五以特派员的身份回到贵州。

1937年12月,蒋介石任命其为贵州省**委员。任职期间,何辑五成立了贵州企业公司。

因为茅台酒的名声很大,何辑五多次想把华家成义烧房并购到他的“贵州企业公司”名下。华问渠不想加入,百般推托,何辑五不肯相让,步步进逼。万般无奈,华问渠特意送了两千瓶华家酒给了何应钦,请其为之求情。在何应钦的干涉下,何辑五才收手放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