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0章 吕氏掌国—第六节刘邦的遗产

刘邦的终于闭上了眼睛,他不再折腾了。

刘邦虽然死了,可他为大汉天下留下了一笔巨大的财富。实际上,我们还是有必要简单探讨一下他所留下来的东西。

第一个就是“休养生息”政策。

要说这个政策早在刘邦第一次进入关中时就已经开始,一直持续了这么多年。

我之所以把这项政策放到第一位,是因为这四个字所涵盖的内容,不仅为刘老大成功造反吸引了人气,更是西汉王朝以后几十年的国策方针,这个方针,把刘家天下推上了封建王朝的巅峰,它的影响力是巨大的。

第二个是“和亲”国策。

要说这种办事方针不是西汉王朝独有,在它之前以及之后,都层出不穷的发生着。然而不可否认的是,刘邦这个外交政策,影响了汉匈随后几百年的关系,让这两个民族在摩擦、冲突、争斗中逐渐融合。

今天,能够幸运地将“匈奴”这两个字在我们960万平方公里的土地上消失,刘邦功不可没。

第三个是为刘家天下留下了一大波能臣武将。

刘邦闭眼时,文臣有萧何、张良、陈平、王陵等一大干人;武将就更了不得,周勃、曹参、灌婴、夏侯婴等等很多人都蹦跶的比较欢实。更难能可贵的是,这些人对他老刘家忠心不二。要能力又能力,要忠心有忠心,谁要想打他老刘家的主意,还真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

就这种局面来看,如果刘盈争点气,只需多活几年,熬到给老娘开追悼会,那大汉王朝是不会发生什么离奇事件的。

可不幸的是,刘盈这个老实娃很让人失望,他自己的追悼会竟然开到了老娘的前边,真够不争气的。刘盈这种不争气的行为,给吕雉创造了一些制造离奇事件的机会,差点让大汉王朝过早地歇菜。

不过还好,因为上边提到的人中有很多到那时依然健在,帮扶着老刘家顺利度过了难关,真是不幸中的万幸。

总归来说,还是刘邦比较厉害,为后世子孙留下了人脉,正如他自己所料,这些人是“安刘氏者也”。当然,刘邦的原话是“安刘氏者必勃也”。周勃的确是随后那件大事中的主角,更幸运的是,周勃得到了很多人的帮助。

刘邦认人识人方面的能力,绝对是高手中的高手。纵观整个古代史,能达到这种造诣的人屈指可数。难怪我们敬爱的毛爷爷那么推崇刘邦,不是没有道理的。

第四个是剪出了异姓王。

我之所以把这一条也列举上来,是有一些理由的。刘邦为了稳固帝业,吸取了历代王朝分封诸侯的教训,基本上搬翻了所有异姓王爷,替代的是同姓王爷,纵然个别人起来造反,称了帝依然是他刘邦的子孙。对刘邦来说,这是稳赚不赔的买卖,可喜可贺。

如果仅停留在这一点上,似乎体现不出刘邦的高明。他的高明之处在于别出心裁地把秦王朝的郡县制和以往的分封制充分结合,全部揉进了自己的帝国,这对后世影响巨大。尤其他那位极其生猛的重孙子,就充分体会到了这位老祖宗的良苦用心——高兴让你称王,不高兴让你住牢房,并且你的地盘还不让别人染指,直接设个郡县就能归到中央。不得不佩服刘邦的高明。

讲到此,我觉得有必要对目前的几个诸侯王做一下介绍,因为这些人将成为我们下边故事中的主角。

刘邦称帝后,第一批分封了七个异姓王,分别是臧荼、韩王信、韩信、彭越、张敖、吴芮和黥布。再后来又分封卢绾为燕王。也就是说,刘邦总共分封了八个异姓王。

这在前边是做过重点介绍的。臧荼、韩王信、韩信、彭越、黥布先后被砍,张敖被废为“侯”,卢绾被赶去了匈奴。到目前为止,仅剩吴臣(吴芮儿子)这颗独苗。

吴臣能够成为一个异类,一是因为自己太能混,二则要感谢刘邦死的太早,要是刘邦再卯着劲捣鼓几年,相信吴臣也得乖乖缴械。

总的来说,异姓王们算是彻底完蛋了,剩下的就是老刘家的这些王爷们了。

第一个称王的人是刘邦的大儿子刘肥,这位大少赶了一个好时候,刘邦刚称帝,就让韩信搬了一次家,从齐地搬到楚地,随后就让刘肥这位大少戴上了“齐王”的帽子。虽然这位仁兄没能当上皇帝,但齐国的地盘也大的不得了,这位仁兄的日子过的还是比较惬意的。

第二批封王的是刘邦的几个兄弟。

韩信被抓后,刘邦将楚地一份为二,封刘贾为荆王;兄弟刘交为楚王,王淮西。白登之围后,刘邦又封二哥刘仲为代王。

然而这三个人的结局却大相径庭。刘仲那顶“代王”的帽子根本没戴几天就被刘邦给收了回去。

其次是刘贾,这位仁兄在黥布造反时很不幸地被砍掉了脑袋,他那顶“荆王”的帽子也没能传下去。

唯一剩下的是刘交,这位仁兄活的比较欢实,在《诗》学研究和造人运动方面做出了骄人的成绩。

第三批封王的人是刘邦的几个子侄。

三儿子刘如意被封为赵王,当然,那是在刘邦拿掉张敖后才干成的事情。

四儿子刘恒被封为代王,这个人在十几年后将成为我们故事的主角。

五儿子刘恢被封为梁王,这是一个可怜的人。

六儿子刘友被封为淮阳王,这也是一个可怜的人。

七儿子刘长被封为淮南王,这是一个嚣张的人。

小儿子刘建,在刘邦临死前被封为燕王,这又是一位可怜的人。

还有一个人叫刘濞,他是刘仲的儿子,刘邦的侄子。刘邦灭掉黥布后,希望有个“壮王”镇吴,就找到了刘濞。

这个刘濞的确有些能力,刘邦和黥布打架时,他刚二十岁,但这位兄弟上蹿下跳,表现的还比较抢眼。因此刘邦一激动,就把他给拉了出来,直接封他为吴王。

封完后,刘邦又后悔了,因为刘濞有反相。我不懂面相,真不知道所谓的反相怎么看,因此我也解释不清楚。看来刘邦还真是很有一套,得了老丈人的真传。这种神乎其神的东西并不是绝无仅有,后世那个叫诸葛亮的人也搞过,而巧就巧在故事情节也完全按照相面的结果往下发展,真是不服不行啊。

后悔了的刘邦抚摸着刘濞的后背,若有所思地说道:“五十年后东南有乱,岂若邪?”

刘邦的一句话差点没把刘濞吓死,连忙叩头,汗流如注。

刘濞还没找到合适措辞对答,刘邦叹了口气,接着说话了,“天下同姓一家,慎无反!”

汗流浃背的刘濞连连答道:“不敢,不敢。”

最终,刘濞胆战心惊地上任了。

不过请记住这个名字,五十多年后,这个名字将传遍大江南北,刘邦说的真是太对了。

好了,不再胡扯了,我们该做个总结了。上边写了这么多,实际就是一句话:到目前为止,共有十个诸侯王,其中异姓王只有一个。

实际上,刘邦为刘家天下留下了很多东西,可最重要的莫过于上边介绍的四个方面。我在此加上了这么一节,也许有人会觉得莫名其妙,而事实上,上边介绍的这些无聊的东西,正是下边故事情节的背景资料;上边提到的那些人物,也将陆陆续续登上舞台。

这算是一个引子吧。

第5章 楚汉争锋—(二十)第11章 临朝称制—第二节 走上前台(二)第12章 覆灭—第十六节 吕氏败亡(九)第4章 军挺咸阳—(二)第17章 削藩大略—第十节 暗斗(一)第15章 怀柔天下—第三节 贾谊论政(三)第16章 初开盛世—第五节好一根搅屎棍(二)第2章 大泽乡起义——(一)第15章 怀柔天下—第十二节荒唐的谋反(三)第15章 怀柔天下—第二十五节薄昭的结局二第5章 楚汉争锋—(二十八)第12章 覆灭—第五节 陈平的动作(五)第8章 红霞万里—(十二)第11章 临朝称制—第六节 诸吕封王(三)第5章 楚汉争锋—(三十一)第19章 争储——第二十五节 抓人(二)第15章 怀柔天下—第十三节荒唐的谋反(四)第10章 吕氏掌国—第十节 戚姬的结局(四)第5章 楚汉争锋—(十二)第16章 初开盛世—第二十三节改正朔(十)第3章 乱世纷争—(二)第9章 日落长河—(十四)第9章 日落长河—(四)第12章 覆灭—第十二节 吕氏败亡(五)第19章 争储——第二十六节 梁王请罪(一)第10章 吕氏掌国—第二十六节审食其的尴尬一第8章 红霞万里—(八)第14章 初登大宝—第二节 掌控朝局(二)第2章 大泽乡起义——(二)第18章 七国之乱—第十节 最能闹的人第5章 楚汉争锋—(一)第8章 红霞万里—(二十五)第19章 争储——第七节 定亲第8章 红霞万里—(十四)第5章 楚汉争锋—(三十一)第5章 楚汉争锋—(十七)第1章 起点——(三)第9章 日落长河—(十四)第8章 红霞万里—(三十八)第19章 争储——第五节 刘启的那些女人们第18章 七国之乱—第二十一节 败亡(三)第14章 初登大宝—第八节窦漪房的身世(三)第18章 七国之乱—第五节 筹备第13章 乱中求稳—第三节新一轮博弈(三)第5章 楚汉争锋—(五)第19章 争储——第二十四节 抓人(一)第16章 初开盛世—第二十七节最后的日子二第3章 乱世纷争—(四)第18章 七国之乱—第十一节 明争暗斗(一)第14章 初登大宝—第八节窦漪房的身世(三)第17章 削藩大略—第二节 张释之的恐慌第8章 红霞万里—(十七)第15章 怀柔天下—第十四节荒唐的谋反(五)第5章 楚汉争锋—(十二)第9章 日落长河—(十六)第7章 烽烟再起—(十五)第10章 吕氏掌国—第十二节戚姬的结局(六)第13章 乱中求稳—第八节 群臣定主(五)第5章 楚汉争锋—(二十三)第14章 初登大宝—第十一节周勃的短板(三)第7章 烽烟再起—(十五)第1章 起点——(四)第2章 大泽乡起义——(三)第15章 怀柔天下—第八节 无双国士(一)第19章 争储——第三节 埋祸第5章 楚汉争锋—(十六)第5章 楚汉争锋—(二十三)第10章 吕氏掌国—第二十六节审食其的尴尬一第13章 乱中求稳—第十节 刘恒进京(一)第5章 楚汉争锋—(六)第5章 楚汉争锋—(五)第8章 红霞万里—(十八)第13章 乱中求稳—第一节新一轮博弈(一)第18章 七国之乱—第十七节 明争暗斗(七)第18章 七国之乱—第四节 刘濞其人(一)第11章 临朝称制—第九节 诸吕封王(六)第18章 七国之乱—第八节 诸侯兴兵第14章 初登大宝—第六节窦漪房的身世(一)第7章 烽烟再起—(一)第16章 初开盛世—第二十五节戏弄佞幸(二)第6章 旭日东升—(四)第5章 楚汉争锋—(二十)第16章 初开盛世—第二十三节改正朔(十)第12章 覆灭—第十三节 吕氏败亡(六)第10章 吕氏掌国—第六节刘邦的遗产第8章 红霞万里—(二十)第16章 初开盛世—第十节好一根搅屎棍(六)第17章 削藩大略—第六节 密谋(二)第8章 红霞万里—(二十二)第9章 日落长河—(六)第5章 楚汉争锋—(二十五)第11章 临朝称制—第三节 走上前台(三)第14章 初登大宝—第二节 掌控朝局(二)第10章 吕氏掌国—第五节 国丧(五)第11章 临朝称制—第九节 诸吕封王(六)第9章 日落长河—(一)第13章 乱中求稳—第十三节刘恒进京(四)第8章 红霞万里—(三十三)第8章 红霞万里—(三十九)第10章 吕氏掌国—第十九节 刘肥避险(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