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4章 初登大宝—第五节 早立太子

刘恒坐稳了皇位,该干的事情似乎都干了。可以说,他现在是比较惬意的。

不过敬请相信,雪中送炭的事情没几个愿意干,而锦上添花却有很多人趋之若鹜。刘恒就亲身经历了一次。

汉文帝元年(公元前179年)正月,群臣上书:早立太子。

刘恒出生于公元前202年,至今刚满23岁,根据我国晚婚晚育政策,他还得再等两年才能讨老婆。何况他刚找到个工作就确定接班人员,似乎有些操之过急了。

然而,当我们揭开包裹真相的层层外衣后,会惊奇地发现,群臣此举是在拍马屁。应该说这个马屁拍的真实太是时候了,简直是恰到好处。

群臣们之所以会如此心急,主要目的是亮明态度、以示忠心。

也许有人会疑惑,撺掇刘恒确定接班人,何以是在表示忠心?这明明是“心怀二心”嘛。

事实上,表示忠心的方式有很多,在不同的背景下,对不同的人,表示的方式可能会大相径庭。

不要忘了,刘恒这个皇位不是上任领导指定的,更不是自己实力争取来的,而是被群臣推举出来的。纵观整个古代史,以这种方式登上皇位的人屈指可数。

这种人,往往会有一个通病:疑心很重。他们往往会抱着怀疑一切的态度审视周围的所有人,唯恐大家改换门庭、另起炉灶。此症状比较明显的,是明朝那个极其有名的嘉靖皇帝朱厚熜。事实上,刘恒也有这么个症状,只不过他没有朱厚熜那么明显罢了。

应该说,群臣们是了解刘恒的心理的。为表示自己不再有另立炉灶的想法,就需要做些事情出来。但如何表示却需要一些水平。

通常情况下,表示忠心的办法只有两种,一种是说,另一种是做。但两者相较,后一种似乎更有力一些。

但具体如何做,是一项技术活。既能表示忠心,还能做的合情合理、滴水不漏,是需要一些水平的。

这就得动一些心思,更得找一个油头。

人的智慧是无穷的,群臣们并没费多大劲就找到了油头——立太子。

群臣上书后,刘恒心里很惬意,但该有的套路还是少不了的。

刘恒长篇大论地谦虚了一番,中心思想为:我刚当上皇帝就立太子,太匆忙了,还是缓一缓吧。

可群臣根本没搭理刘恒,继续旁若无人地宣扬立太子的好处——“预立太子,以重宗庙社稷,不忘天下也。”说来说去就是四个字:早立太子。

刘恒心中暗喜。但这位仁兄很能能沉住气,弄不清这滩浑水的深浅,是不会过早地亮出底牌的。

刘恒开口了:“楚王刘交是我叔父,阅历丰富;吴王刘濞是我哥哥,为人仁惠;淮南王刘长是我弟弟,身怀美德……这些人难道不是现成的继承人?”

表现忠心的机会终于来了。磕头的磕头、请愿的情愿,引经据典、旁征博引,摆事实讲道理,最终落脚点还是四个字:父位子承。并且这些人还指名道姓说了一个人——皇长子刘启。

刘恒笑了。刘启成功上位。

答案现在可以揭晓了。

群臣们之所以鼓动刘恒早立太子,说白了是在表明大家的态度:你活着是皇帝,死了你儿子是皇帝,大家认准你一家,其他人是没资格染指的。

这个态度实际上是在给刘恒传达一个信息:兄弟,我们不再折腾了,你放心大胆当皇帝吧。

况且,在这次对话中,刘恒还把刘交、刘长等人拉出来遛遛。看似他很谦虚,实际上是在试探群臣们的态度。如果有人在那几个人身上做文章,敬请相信,其结局绝对不会太好。政治,是高智商者的游戏,老实巴交、智商低下者,禁止入内。在这场游戏中,“口是心非”是再正常不过的事情,如果揣摩不透人家的弦外之音,可能连自己是怎么死的都搞不明白。当然,群臣们的表现是比较到位的,因为根本没有人在刘交等人身上做文章,可喜可贺。

同时,这段对话,也给刘交、刘长等人传递了一个信息:大家认准了刘恒,你们老老实实当诸侯王吧。

刘恒要的就是这个态度。

一举多得的事情,你说群臣不是在拍马屁是在干什么?

不管怎么说,待这件事探讨结束后,刘恒的帝位真正稳固了下来。

值得一提的是,刘启严格意义上并不算是皇长子,而应该排行老五。

早在刘恒当代王时,已有六子。

其中王后生四子。但不幸的是,这个王后比较短命,几年前就归了西。她生的四个儿子则更是短命,老娘死后,这几个小朋友也没蹦跶几天。总而言之一句话,他们都已死绝。

王妃窦漪房生二子——刘启、刘武。这几个人活蹦乱跳,比较健康。

看来人只要活着就是资本。把排在前边的几个人熬死,那就轮着自己上位了。刘恒沾了此光,无独有偶,儿子刘启则全凭这点能耐而上位。有其父必有其子,看来真的很有道理。

史料里没交代那四个小朋友的死因,可我一直认为,他们的死,应该有一些外力的干预。

至于施加外力的人是谁,似乎并不难猜到。按照“受益优先”原则,窦漪房的嫌疑要大一些。从随后她的政治才能和手腕来看,神不知鬼不觉的灭掉几个刚会走路的小朋友,似乎并不是一件难事。

实际上,这也是可以理解的。老娘一死,儿子们就失去了保护伞。在帝王之家,几岁的小朋友落到继母手中,若能过上好日子,那是值得商榷的事情。

然而窦漪房在历史上声名比较好,我在此不着边际的揣摩,似乎是在给她抹黑,好像有些不太地道。但我并非在刻意给她抹黑,因为那几个人死的太蹊跷,明明是在给刘启腾路嘛。天下哪有这么巧合的事情?

当然,这只是我个人的揣测而已,做不得真的。希望这真的是一次巧合。

不管怎么说,刘恒坐稳了皇位,刘启当上了太子,下一步该上位的似乎不难猜到。又一个影响西汉王朝走向的女人,开始登上了历史舞台。

窦漪房,你该亮相了。。.。

第12章 覆灭—第九节 吕氏败亡(二)第8章 红霞万里—(三十七)第8章 红霞万里—(四十)第8章 红霞万里—(十四)第11章 临朝称制—第八节 诸吕封王(五)第5章 楚汉争锋—(十八)第19章 争储——第十三节 脑残的对答第9章 日落长河—(四)第15章 怀柔天下—第二节 贾谊论政(二)第13章 乱中求稳—第八节 群臣定主(五)第8章 红霞万里—(四)第5章 楚汉争锋—(十九)第14章 初登大宝—第三节 掌控朝局(三)第1章 起点——(四)第16章 初开盛世—第二十二节改正朔(九)第5章 楚汉争锋—(三)第8章 红霞万里—(二十八)第8章 红霞万里—(二十四)第18章 七国之乱—第六节 传檄天下第2章 大泽乡起义——(二)第19章 争储——第七节 定亲第8章 红霞万里—(三十三)第15章 怀柔天下—第十节荒唐的谋反(一)第2章 大泽乡起义—(六)第17章 削藩大略—第八节 廷争(一)第18章 七国之乱——第二十七节 断粮(二)第15章 怀柔天下—第十九节 天才陨落(三)第7章 烽烟再起—(十五)第8章 红霞万里—(三十)第17章 削藩大略—第十五节梁王进京(三)第5章 楚汉争锋—(十二)第8章 红霞万里—(三十九)第10章 吕氏掌国—第二十七节审食其的尴尬二第17章 削藩大略—第十一节 暗斗(二)第16章 初开盛世—第二十二节改正朔(九)第19章 争储——第二十三节 查案第7章 烽烟再起—(一)第8章 红霞万里—(二十六)第13章 乱中求稳—第十一节刘恒进京(二)第3章 乱世纷争—(三)第18章 七国之乱——第二十六节 断粮第16章 初开盛世—第二十九节最后的日子四第10章 吕氏掌国—第二十六节审食其的尴尬一第7章 烽烟再起—(三)第16章 初开盛世—第十四节 改正朔(一)第11章 临朝称制—第五节 诸吕封王(二)第8章 红霞万里—(三十)第16章 初开盛世—第二十四节戏弄佞幸(一)第17章 削藩大略—第三节 晁错其人第16章 初开盛世—第八节好一根搅屎棍(四)第14章 初登大宝—第五节 早立太子第8章 红霞万里—(三十二)第10章 吕氏掌国—第二十一节萧规曹随(二)第10章 吕氏掌国—第三十节审食其的尴尬(五)第9章 日落长河—(四)第12章 覆灭—第四节 陈平的动作(四)第8章 红霞万里—(二十二)第16章 初开盛世—第二十七节最后的日子二第16章 初开盛世—第六节好一根搅屎棍(三)第13章 乱中求稳—第七节 群臣定主(四)第5章 楚汉争锋—(二十三)第14章 初登大宝—第五节 早立太子第17章 削藩大略—第四节 不满第9章 日落长河—(五)第16章 初开盛世—第三节 医之圣手(三)第15章 怀柔天下—第二十五节薄昭的结局二第19章 争储——第十九节 对症下药(三)第11章 临朝称制—第四节 诸吕封王(一)第10章 吕氏掌国—第十四节 曹参拜相(一)第9章 日落长河—(十)第5章 楚汉争锋—(十一)第5章 楚汉争锋—(十五)第16章 初开盛世—第二十八节最后的日子三第14章 初登大宝—第十一节周勃的短板(三)第15章 怀柔天下—第二十六节薄昭的结局三第12章 覆灭—第十一节 吕氏败亡(四)第10章 吕氏掌国—第二十九节审食其的尴尬四第15章 怀柔天下—第二十五节薄昭的结局二第17章 削藩大略—第五节 密谋(一)第5章 楚汉争锋—(四)第14章 初登大宝—第十二节周勃的短板(四)第2章 大泽乡起义—(六)第14章 初登大宝—第三节 掌控朝局(三)第10章 吕氏掌国—第九节 戚姬的结局(三)第19章 争储——第十四节 设局第5章 楚汉争锋—(九)第2章 大泽乡起义——(一)第7章 烽烟再起—(六)第3章 乱世纷争—(一)第14章 初登大宝—第一节 掌控朝局(一)第18章 七国之乱——第二十七节 断粮(二)第5章 楚汉争锋—(二十八)第15章 怀柔天下—第三节 贾谊论政(三)第4章 军挺咸阳—(三)第18章 七国之乱——第二十五节 梁王的痛苦第15章 怀柔天下—第十四节荒唐的谋反(五)第19章 争储——第十七节 对症下药(一)第5章 楚汉争锋—(三)第12章 覆灭—第六节 陈平的动作(六)第9章 日落长河—二十 刘邦为何能成功(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