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8章 七国之乱—第二节 串谋(一)

朝廷一口气削了四个诸侯王的地盘,如同往茅厕里扔了颗石头,诸侯们算是炸了锅,急了。

因此,很多人开始蠢蠢欲动。

赵王刘遂就是其中一位。

在汉朝历史上,这个人没多大名气,似乎是一个可有可无的人物,连电视剧《汉武大帝》中根本没给他亮相的机会。然而这个人闹得却一点也不比别人差。

刘遂他爹叫刘友(前边介绍过),刘邦的第六子,刘盈、刘恒的异母兄弟。初被封为淮阳王,后赵王刘如意被毒死后,改封刘友为赵王。期间,吕雉将一个侄女嫁给刘友当老婆。

按理说和吕家攀上了关系是件值得高兴的事,可刘友却根本兴奋不起来。因为这个老婆非常彪悍,时不时会欺负他一把,所以刘友把满腔热情用到了其他女人身上。

如此一来,老婆受不了,进京告了他一笔黑状——谋反。吕雉听到这个消息后,把他逮进京,关他禁闭,不给粮食,活活把他饿死在小黑屋里。

当然,关于刘友的事情我在前边介绍过的,他的死也是陈平小动作的开始,更为“吕家败亡”埋下了伏笔。

刘恒继位时,为扶持宗族,把七八岁的刘遂拉出来,封为赵王。第二年,在赵国割出一块地,把刘友的小儿子刘辟彊封为河间王。

分家后,虽然地盘有点小,住的有点挤,但大家都封了王,小日子还是能够说过去的。

如果一直按这个状态发展下去,你好我好大家好,似乎没什么故事可讲了。

可问题还是出现了。

文帝十四年,刘辟彊病逝,其子刘福继位河间王;但刘福也没活多长时间,在一年后夭折。由于他死时年龄太小,距讨老婆的年龄还早,因此没能留下一男半女。眼看“河间王”这个封号是要被取缔了。

刘遂也是这么想的,此时他早已成年,对河间王的地盘也垂涎已久。再说本来就是自己的地盘,他打这种的主意也不算过分。

就在刘遂暗自盘算时,刘恒毫不客气地泼了他一盆冷水。诏令:废国号,设河间郡,直属朝廷。

如此一来,刘遂不乐意了。但也没办法,他没胆量也没能力去和刘恒叫板,只好忍气吞声地接受了这个现实。

虽然嘴上没吭声,但心里却很不满。火种也就此埋下。

这一忍就是十年。十年后,刘恒驾崩,刘启继位。

可刘启很不安生,刚继位不久,“削藩”就成了日常谈天的主要话题。这个传言也很快散布到大汉王朝的各个角落。

当“削藩”两个字传到刘遂的耳朵里时,他一蹦多高,彻底勾出了十几年来的不满:都是高祖的血脉,汉朝天下大家都有份,现在可好,自从你父子俩当皇帝,三天两头抢地盘,照这个进度发展下去,宅基地也迟早的给划到你名下。

刘遂越琢磨越不满,一天到晚指桑骂槐地在王府发脾气。

本来晁错正四处派暗探收集他们的违法证据,现在可好,刘遂很配合地往人家手里送。因此,晁错很不客气地把刘遂列为欺负对象——削常山郡。

如此一来,刘遂是彻底闹了,在自己家里不停的骂,不断的吐槽。

就在刘遂吐槽的档口,有个不速之客来了——吴王刘濞的使者。

使者讲了一句话:“吴王问候大王安好。”

“好个屁!”刘遂没好气地吼了一句,然后一屁股坐进椅子里,接着说道,“你们大王倒是有闲情雅致。”

“臣来前,吴王曾有言:老朽年迈,仅剩闲情以娱己,不比胶西王、赵王二人盛勇。”

刘遂咧嘴笑了笑,“你倒会说话,刘濞让你送奉承话来了?”

“非也,吴王派臣前来,一则问候大王安好;二则为大王送上一句话。”

刘遂心中一紧,暗思:难不成刘濞要有举动?不过他不动声色地问道:“哟?说来听听。”

使者看了看周围,没有发话。

刘遂忖度一会后,挥了挥手示意左右退下。

待闲杂人等退出去后,使者开口了,“吴王言道:大王勇武,应以大汉天下为重,也当为刘姓子弟为虑,请深思之。”

老刘濞挺有意思,派人千里迢迢跑来,话里套话地说一些莫名其妙的话,一点也不干脆。不过刘遂也不愿意捅破窗户纸,既然是你主动来的,话也得从你嘴里说出来。刘遂呵呵一笑,“上有皇帝以天下苍生为念,下有你们吴王以刘姓子弟为虑,我有什么好深思的。”

使者回之一笑,“有人曾言:赵王豁达,绝不会把一郡之失放在眼里。今,臣信了。”

刘遂被挠到了软肋,心中愠怒,坐直了身,没好气地问道,“你信又如何?不信又能如何?”

“大王,臣信与不信,并不重要,重要的是大王的王位恐不久矣。”

刘遂大怒,“何以见得?”

“今日失一郡,明日失一郡,王位安能久远?”使者看了刘遂一眼接着说道,“欲加之罪何患无辞?大王今日因罪失郡,他日恐因罪丧命,王位安得能保?”

刘遂心中一凄。但他并没表现的太过明显,短暂的沉默后,突然拍案而起,“大胆!在此大放厥词,隐谤朝廷,若非是吴王使臣,早将你押送进京,交廷尉议处。”

使者却姗姗一笑,“恐大王此举也难得信任。卑职贱命,大王却是金枝玉叶,他日若因猜疑而获罪,或为今日之举而懊悔。”

刘遂盯着使者,“你们吴王要干什么?”

使者昂头回问了一句:“赵王你在想什么?”

刘遂缓和了下来,踱到使者跟前,压低声音说道,“我被削去一郡,你们吴王而失两郡,同命相怜,自有同念,何必多言?”

“臣来,正为大王此言。既如此,大王何不早做谋划?”

刘遂轻轻点了点头,“此非易事,需从长计议。”

使者接话道,“削藩干系天下诸侯,有此意的非大王一人。”

刘遂又点了点头,“你可先去,回复你家吴王,密行此事,万不可大意”。

“吴王自有斟酌”,然后使者向刘遂一躬身,“不便久留,就此告退。”

使者的背影愈行愈远,可刘遂却越来越紧张。这是一条不归路,不成功则成仁。生来第一遭干这种事,不可能不紧张。

第15章 怀柔天下—第二十四节薄昭的结局一第13章 乱中求稳—第十三节刘恒进京(四)第5章 楚汉争锋—(十)第3章 乱世纷争—(一)第6章 旭日东升—(二)第17章 削藩大略—第十五节梁王进京(三)第17章 削藩大略—第十二节 削藩策第16章 初开盛世—第五节好一根搅屎棍(二)第18章 七国之乱——第二十六节 断粮第15章 怀柔天下—第十五节荒唐的谋反(六)第8章 红霞万里—(一)第5章 楚汉争锋—(十九)第8章 红霞万里—(三十四)第16章 初开盛世—第十六节 改正朔(三)第7章 烽烟再起—(十三)第5章 楚汉争锋—(八)第15章 怀柔天下—第三节 贾谊论政(三)第19章 争储——第四节 王娡其人第12章 覆灭—第十三节 吕氏败亡(六)第8章 红霞万里—(三十七)第12章 覆灭—第五节 陈平的动作(五)第8章 红霞万里—(十三)第16章 初开盛世—第十九节 改正朔(六)第9章 日落长河—(十六)第9章 日落长河—(十一)第7章 烽烟再起—(七)第17章 削藩大略—第十五节梁王进京(三)第20章 拔刺——第一节 废太子的结局第8章 红霞万里—(二十六)第9章 日落长河—(十四)第7章 烽烟再起—(二)第19章 争储——第十五节 开会第2章 大泽乡起义—(五)第5章 楚汉争锋—(二十九)第9章 日落长河—二十 刘邦为何能成功(二)第5章 楚汉争锋—(二十)第11章 临朝称制—第六节 诸吕封王(三)第19章 争储——第二十二节 冲动(三)第5章 楚汉争锋—(六)第10章 吕氏掌国—第二十一节萧规曹随(二)第18章 七国之乱—第十九节 败亡(一)第15章 怀柔天下—第二十一节天才陨落(五)第10章 吕氏掌国—第八节 戚姬的结局(二)第8章 红霞万里—(十四)第10章 吕氏掌国—第十三节萧何辞世第17章 削藩大略—第四节 不满第18章 七国之乱—第十八节 明争暗斗(八)第8章 红霞万里—(二十七)第18章 七国之乱—第十二节 明争暗斗(二)第8章 红霞万里—(三十七)第13章 乱中求稳—第八节 群臣定主(五)第9章 日落长河—(五)第16章 初开盛世—第九节好一根搅屎棍(五)第16章 初开盛世—第二十九节最后的日子四第8章 红霞万里—(十四)第12章 覆灭—第四节 陈平的动作(四)第1章 起点——(一)第18章 七国之乱—第二十节 败亡(二)第15章 怀柔天下—第六节刘兴居的抉择(二)第4章 军挺咸阳—(四)第16章 初开盛世—第一节 医之圣手(一)第10章 吕氏掌国—第二十一节萧规曹随(二)第10章 吕氏掌国—第二十三节大婚(一)第9章 日落长河—(十二)第12章 覆灭—第七节 吕雉驾崩第10章 吕氏掌国—第二十节 萧规曹随(一)第18章 七国之乱—第三节 串谋(二)第13章 乱中求稳—第九节 群臣定主(六)第12章 覆灭—第十三节 吕氏败亡(六)第19章 争储——第八节 过招(二)第18章 七国之乱—第四节 刘濞其人(一)第12章 覆灭—第一节陈平的动作(一)第4章 军挺咸阳—(四)第15章 怀柔天下—第七节刘兴居的抉择(三)第9章 日落长河—(十七)第5章 楚汉争锋—(二十四)第19章 争储——第七节 定亲第8章 红霞万里—(十八)第14章 初登大宝—第九节 周勃的短板(一)第4章 军挺咸阳—(五)第8章 红霞万里—(四)第18章 七国之乱—第十节 最能闹的人第12章 覆灭—第七节 吕雉驾崩第17章 削藩大略—第十四节梁王进京(二)第10章 吕氏掌国—第六节刘邦的遗产第16章 初开盛世—第六节好一根搅屎棍(三)第16章 初开盛世—第二十一节改正朔(八)第16章 初开盛世—第六节好一根搅屎棍(三)第18章 七国之乱—第七节 传檄天下(二)第17章 削藩大略—第七节 密谋(三)第8章 红霞万里—(十七)第10章 吕氏掌国—第十五节 曹参拜相(二)第13章 乱中求稳—第六节 群臣定主(三)第9章 日落长河—(十四)第18章 七国之乱—第十三节 明争暗斗(三)第13章 乱中求稳—第九节 群臣定主(六)第11章 临朝称制—第六节 诸吕封王(三)第15章 怀柔天下—第二十四节薄昭的结局一第15章 怀柔天下—第十五节荒唐的谋反(六)第13章 乱中求稳—第一节新一轮博弈(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