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8章 七国之乱—第三节 串谋(二)

事实上,刘遂接见吴国使者前,另外两个人早和刘濞达成了一直意见。这两个人不难猜到——胶西王刘卬、楚王刘戊。

能够产生这么个结果并不复杂,因为他们同时被朝廷收拾了一顿。

关于刘戊,我在前边介绍过。第一个被整,还差点掉了脑袋,加上他本就不是一个安生的主,自然对这次经历耿耿于怀。

刘戊有惊无险地出狱后,让空车招摇过市地返回楚国,自己却兜个大圈,秘密跑去了吴国。可以说,刘戊在将要发生的这件大事中,是不折不扣的发起人。只不过实力有限,虽然是发起人,却不带头人。这一点,刘戊很有自知之明。

他和刘濞的谈话内容也很直接,张嘴闭嘴就是要造反,并且强烈建议刘濞出来主持公道,结伴去和刘启“理论”。

刘濞也不是个省油的灯:是得去“理论”一番,只不过就凭咱俩还不行,得多拉人手。

刘戊诚服地点点头:老叔,侄子唯马首是瞻。

两个人相视一笑,达成共识。几天后,刘戊拍拍屁股返回了楚国,暗自准备去了。

送走刘戊,吴王刘濞也没闲着,即刻派人去找同时挨整的赵王刘遂和胶西王刘卬。

由此可见,欺负人时千万不要牵涉太广,最好一个一个来,各个击破,要不然,一时三刻就能让对手们建立同盟。

赵王刘遂说的话虽然有些拐弯抹角,但意思很直白——造反。

刘戊、刘遂介绍完了,就剩下另外一位当事人——胶西王刘卬。这个人还是需要做个简单介绍的。

他爹叫刘肥,刘邦的大儿子。当然,刘肥不止他一个儿子,他的生育能力很强悍,留有九个活蹦乱跳的小子。

前边介绍过的刘襄、刘章、刘兴居三子比较有名,在诛灭吕氏中功勋卓著。

汉文帝刘恒继位后,本着“公平公正”的原则,给这三个人分了家:齐国一分为三,均为一方诸侯。

虽然刘恒自认为很公平,但这弟兄三人却很不满,因为这个收益率与前期的投入比起来,明显是一份赔本的买卖,所以都很不满。

既然不满就要闹出点事来,一闹腾就要挨整,结果三个人中,刘襄和刘章郁闷而死,刘兴居造反被灭。

三人嗝屁几年后,刘恒一咬牙,也把刘肥另外六个儿子封了王。当然,各自属地还在老齐国的地盘上。

经此一搞,齐国被一分为七,让他们在屁大一点地方上称了王,多少有点挤得慌。

刘将闾,齐王;

刘卬,胶西王;

刘辟光,济南王;

刘贤,淄川王;

刘雄渠,胶东王;

刘志,济北王;

刘喜(刘章儿子),城阳王。

事实上,上边这些人也无需太过关注,只是摆个造型亮亮相罢了。不过有一点应该提前交代,免得随后再啰啰嗦嗦地纠缠不清。

上边排列的这份名单中,将有四位兄弟荣幸地成为“七王之乱”的主角,他们分别是胶西王刘卬、济南王刘辟光、淄川王刘贤、胶东王刘雄渠。

还有两点需要说明:

其一,这四位兄弟的感情最深,关系最铁,其中刘卬是无可争议的带头人。

其二,他们一直以来都有这么个共识——刘卬更适合当皇帝。他们这个共识也是有理论依据的。在爷爷留下来的那群仔中,老爹刘肥是长子,就凭这个身份就应该当皇帝。假如刘肥是皇帝的话,他们之中的一位将会是接班人,怎么着也不该好过刘恒、刘启父子。况且自家兄弟在诛灭吕家之时颇多,但最终却让别人捡了便宜,真是苍天无眼。刘恒父子当了皇帝后,不但没觉得不好意思,反而想尽办法压制他们。所以,这些人一直很不忿。

不忿归不忿,可也没胆量去京城找刘恒理论,只好把这口恶气憋在肚子里。

人只要心存不满,无论定力再好,也都多少会有一些流露的。不是说一些过火的话,就是干一些过火的事。

终于,这口恶气开花结果了。

刘卬比较倒霉,他的不满情绪被京城里的晁错捕捉到了。朝廷的办事效率挺高,很快就有了举措,削他六个县。

生存环境本就拥挤,这下可好,六个县轻轻松松就没了。这对他来说无疑是雪上加霜。

就在刘卬哭爹喊娘地叫唤时,兄弟们纷纷送来了慰问信,在精神上给予了莫大的支持。当然,在支持之余,又增舔了几份对朝廷的不满。

万事俱备只欠东风。再添一把燃柴就能燃起熊熊大火。

送燃柴的人适时赶来了——吴国使者。

刘卬很干脆,拉住使者的手感慨:你来的太及时了,我正准备派人去见吴王呢。

他表现的太过热情,反倒让使者有点不好意思。

分宾主落座后,本着互利互惠的原则,进行了一番开诚布公、毫不遮掩的交谈,就双方共同关心的事宜达成了共识——造反。

可在讨论职责分工和将来利益分配时,出现了争执。

使者认为,吴国实力最强,吴王资格最老,此次合作应该由刘濞领导。当然,事业成功后,刘濞也应该为最高领导人。

而刘卬却提出了疑义。其一,吴王虽然有资历,但做为领导人不太合适,原由很直接——他是旁支(刘邦的侄子)。其二,吴王虽然有实力,但我也差不了多少,我可以联络兄弟们一同起事,声势将会更大。最后刘卬提出:为了共同的事业,还是由我自己勉为其难地当这个领导人吧。

这个话题让双方争的面红耳赤,最终也没能磋商出个结论。使者无奈,只好表示:回去征询领导意见。

刘卬也不挽留:快去快回。

话说到这份上了,也不好意思留下来蹭饭,只好打马重往吴国跑。

一口气跑到刘濞面前,上气不接下气地汇报了此行收获及留存问题。刘濞拧着老脸:小子,你也太猖狂,不掂掂自己有几斤几两,敢和老子抢生意。不过刘濞是耍**的老手,只要你配合造反,将来的事还是留到将来解决吧。

他瞪着眼对使者说道:你原路返回,就说待将来大事已定,吴王和胶西王可平分天下。

使者一躬身,扭头就又跑了回去。不过在此时,去赵国游说刘遂的使者已在回家的路上。

一样的差事,也有了相似的结果;但遇到不同的对手,就有着不一样的工作强度。人家消消停停地观光旅游,可自己却翻来覆去地丈量路程,快把两条腿给跑断了。

没办法,走吧。

使者一口气又跑到刘卬的面前,把刘濞的话原封不动地复述了一遍。

刘卬勾着脑袋斟酌半天,咧嘴坏笑一阵后,点了点头:好,就按吴王说的办。可在心里却想的是另外一回事:娘的,迟早让刘濞老小子知道我的厉害。

使者长长地松了一口气,终于不用再跑了。。.。

第19章 争储——第五节 刘启的那些女人们第5章 楚汉争锋—(三)第4章 军挺咸阳—(四)第19章 争储——第六节 焦急的等待第17章 削藩大略—第十五节梁王进京(三)第5章 楚汉争锋—(二)第10章 吕氏掌国—第十二节戚姬的结局(六)第16章 初开盛世—第三节 医之圣手(三)第8章 红霞万里—(三十一)第15章 怀柔天下—第十九节 天才陨落(三)第16章 初开盛世—第八节好一根搅屎棍(四)第14章 初登大宝—第五节 早立太子第2章 大泽乡起义——(二)第18章 七国之乱—第二十二节 败亡(四)第16章 初开盛世—第十三节好一根搅屎棍九第17章 削藩大略—第十四节梁王进京(二)第15章 怀柔天下—第五节刘兴居的抉择(一)第5章 楚汉争锋—(十八)第15章 怀柔天下—第十三节荒唐的谋反(四)第12章 覆灭—第六节 陈平的动作(六)第3章 乱世纷争—(一)第10章 吕氏掌国—第十四节 曹参拜相(一)第8章 红霞万里—(三十八)第12章 覆灭—第四节 陈平的动作(四)第3章 乱世纷争—(三)第9章 日落长河—(九)第19章 争储——第五节 刘启的那些女人们第8章 红霞万里—(四)第9章 日落长河—十九 刘邦为何能成功(一)第7章 烽烟再起—(三)第10章 吕氏掌国—第七节 戚姬的结局(一)第12章 覆灭—第十三节 吕氏败亡(六)第15章 怀柔天下—第二十节 天才陨落(四)第7章 烽烟再起—(七)第8章 红霞万里—(六)第8章 红霞万里—(二十六)第8章 红霞万里—(三十三)第10章 吕氏掌国—第十九节 刘肥避险(二)第7章 烽烟再起—(十二)第5章 楚汉争锋—(二十九)第5章 楚汉争锋—(五)第2章 大泽乡起义——(二)第5章 楚汉争锋—(十五)第7章 烽烟再起—(十)第9章 日落长河—(十三)第7章 烽烟再起—(八)第8章 红霞万里—(十)第6章 旭日东升—(六)第5章 楚汉争锋—(二十四)第19章 争储——第二十一节 冲动(二)第12章 覆灭—第三节陈平的动作(三)第11章 临朝称制—第三节 走上前台(三)第8章 红霞万里—(二十)第20章 拔刺——第一节 废太子的结局第10章 吕氏掌国—第十九节 刘肥避险(二)第9章 日落长河—(十二)第18章 七国之乱—第二十二节 败亡(四)第14章 初登大宝—第九节 周勃的短板(一)第13章 乱中求稳—第四节 群臣定主(一)第16章 初开盛世—第六节好一根搅屎棍(三)第10章 吕氏掌国—第二十节 萧规曹随(一)第13章 乱中求稳—第六节 群臣定主(三)第13章 乱中求稳—第十二节刘恒进京(三)第10章 吕氏掌国—第二十四节大婚(二)第18章 七国之乱—第八节 诸侯兴兵第10章 吕氏掌国—第十节 戚姬的结局(四)第8章 红霞万里—(三十三)第18章 七国之乱—第十节 最能闹的人第7章 烽烟再起—(四)第10章 吕氏掌国—第十七节 曹参拜相(四)第8章 红霞万里—(二十六)第15章 怀柔天下—第十节荒唐的谋反(一)第19章 争储——第三节 埋祸第3章 乱世纷争—(八)第11章 临朝称制—第五节 诸吕封王(二)第15章 怀柔天下—第六节刘兴居的抉择(二)第12章 覆灭—第十节 吕氏败亡(三)第2章 大泽乡起义—(五)第3章 乱世纷争—(一)第7章 烽烟再起—(十六)第16章 初开盛世—第十节好一根搅屎棍(六)第17章 削藩大略—第十五节梁王进京(三)第6章 旭日东升—(六)第19章 争储——第十一节 释疑第12章 覆灭—第十三节 吕氏败亡(六)第10章 吕氏掌国—第五节 国丧(五)第15章 怀柔天下—第五节刘兴居的抉择(一)第13章 乱中求稳—第三节新一轮博弈(三)第12章 覆灭—第十节 吕氏败亡(三)第8章 红霞万里—(二十九)第13章 乱中求稳—第五节 群臣定主(二)第19章 争储——第十九节 对症下药(三)第19章 争储——第二节 栗姬的运气第16章 初开盛世—第二十八节最后的日子三第14章 初登大宝—第一节 掌控朝局(一)第16章 初开盛世—第九节好一根搅屎棍(五)第18章 七国之乱——第二十五节 梁王的痛苦第7章 烽烟再起—(十一)第10章 吕氏掌国—第二十四节大婚(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