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69章 寒松赋

李绅

李绅(772—846),字公垂,润州无锡(今江苏无锡市)人。元和元年(806)进士,授国子助教,又为润州观察使李锜从事。历校书郎、右拾遗、翰林学士、户部侍郎等职。遭构陷贬端州司马,徙江州长史,转寿州刺史。又为浙东观察使、太子宾客分司东都、河南尹、宣武军节度使、淮南节度使。会昌二年(842)入朝为中书侍郎平章事,再镇淮南,卒于任所。有《追昔游诗》三卷。《文苑英华》存赋两篇。

此赋载《文苑英华》卷一四五、《全唐文》卷六九四。《论语·子罕》:“子曰:’岁寒,然后知松柏之后凋也。‘”赋即发挥此意而成。

松之生也,于岩之侧,流俗不顾,匠人未识。无地势以衒容[1],有天机而作色[2]。徒观其贞枝肃矗[3],直干芊眠[4],倚层峦则捎云蔽景[5],据幽涧则蓄雾藏烟。穹石盘礴而埋根[6],凡经几载;古藤联缘而抱节[7],莫记何年。于是白露零,凉风至,林野惨栗[8],山原愁悴[9]。彼众尽于玄黄[10],斯独茂于苍翠,然后知落落高劲[11],亭亭孤绝[12]。其为质也,不易叶而改柯[13];其为心也,甘冒霜而停雪[14]。叶幽人之雅趣[15],明君子之奇节。若乃确乎不拔[16],物莫与隆[17],阴阳不能变其性,雨露所以资其丰[18]。擢影后凋[19],一千年而作盖[20];流形入梦,十八载而为公[21]。不学春开之桃李,秋落之梧桐。

乱曰[22]:负栋梁兮时不知,冒霜雪兮空自奇,谅可用而不用,固斯焉而取斯[23]。

(《文苑英华》卷一四五,中华书局影印本)

[1]衒容:炫耀姿容。

[2]天机:天性。

[3]贞枝:坚韧耐寒之枝。肃矗:肃然直立。

[4]芊(qiān)眠:光色鲜明貌。

[5]捎云:拂云。

[6]盘礴:盘踞牢固。

[7]联缘:联绵缠绕。

[8]惨栗:凄惨而战栗。

[9]愁悴:忧伤憔悴。

[10]玄黄:病貌。《诗经·周南·卷耳》:“陟彼高冈。我马玄黄。”

[11]落落:高超不凡的样子。

[12]亭亭:耸立貌。

[13]易叶改柯:《礼记·礼器》:“其在人也,如竹箭之有筠也,如松柏之有心也,二者居天下之大端矣,故贯四时而不改柯易叶。”

[14]停雪:保留雪,上面积着雪。停为停留意。

[15]叶:通协,符合。

[16]不拔:不可改变。

[17]隆:盛,尊崇。

[18]丰:繁荣茂盛。

[19]擢影:挺拔的身影。后凋:《论语·子罕》:“岁寒,然后知松柏之后凋也。”

[20]作盖:《抱朴子·对俗》:“千岁松树,四边枝起,上杪不长,望而视之,有如偃盖。”

[21]为公:《三国志·吴志·孙皓传》裴松之注引张勃《吴录》:“初,(丁)固为尚书,梦松树生其腹上,谓人曰:’松字十八公也,后十八岁吾其为公乎?‘卒如梦焉。”

[22]乱:辞赋篇末总结全篇要旨的部分叫乱。

[23]斯焉取斯:语出《论语·公冶长》:“鲁无君子者,斯焉取斯。”

这是一篇咏物赋,借赋寒松寓托情怀。作者先写寒松不为世人所知,再写寒松经历秋冬而不改柯易叶的品质,最后点明主题:寒松可为栋梁,敢冒霜雪,却不为世人所用。可知此赋所寄托的就是寒士有奇节高才却不能施展抱负的感慨,在构思上显然受左思《咏史》之二“郁郁涧底松,离离山上苗”的启示。李调元评“不学春开之桃李,秋落之梧桐”之句说:“公垂立朝,盖不肯苟随流俗者,观其与韩吏部争台参事可知,庶几不负斯语矣。”(《赋话》卷一)

(尹占华)

第57章 铸剑戟为农器赋第65章 秋声赋并序第42章 晴皋鹤唳赋第63章 反舌无声赋第48章 梦远游赋并序第96章 登吴岳赋第9章 麦秋赋应制第57章 铸剑戟为农器赋第10章 穷鱼赋并序第99章 秋虫賦并序第1章 唐五代赋概述(1)第20章 登长城赋(2)第100章 后雪赋第72章 囚山赋第98章 渔父歌沧浪赋第13章 涧底寒松赋并序第71章 梦归赋第5章 游北山赋并序(3)第31章 白鹦鹉赋第25章 美人赋第26章 石赋并序第83章 大孤山赋并序第53章 渥洼马赋第13章 涧底寒松赋并序第10章 穷鱼赋并序第7章 尘赋并序第105章 春愁赋第29章 驾幸温汤赋第39章 裴将军剑舞赋并序(2)第84章 梦游仙赋并序第15章 麈尾賦并序第78章 太阿如秋水赋第38章 裴将军剑舞赋并序(1)第98章 渔父歌沧浪赋第21章 丽色赋第103章 霍山赋并序第21章 丽色赋第43章 含元殿赋并序(1)第4章 游北山赋并序(2)第88章 越裳献白雉赋第91章 湖南观双柘枝舞赋第46章 含元殿赋并序(4)第23章 长乐花赋并序第48章 梦远游赋并序第51章 愚公移山赋第26章 石赋并序第94章 玄宗幸西凉府观灯赋第88章 越裳献白雉赋第20章 登长城赋(2)第5章 游北山赋并序(3)第57章 铸剑戟为农器赋第5章 游北山赋并序(3)第12章 青苔赋第26章 石赋并序第46章 含元殿赋并序(4)第43章 含元殿赋并序(1)第45章 含元殿赋并序(3)第69章 寒松赋第43章 含元殿赋并序(1)第32章 奉和鹘赋并序第109章 水轮赋第52章 林表吴岫微赋第83章 大孤山赋并序第64章 山阳城赋并序第61章 闵己赋第2章 唐五代赋概述(2)第37章 温汤御毬赋第30章 吊轵道赋并序第52章 林表吴岫微赋第46章 含元殿赋并序(4)第67章 鸡距笔赋第16章 蟾蜍赋第65章 秋声赋并序第43章 含元殿赋并序(1)第64章 山阳城赋并序第87章 晚晴赋并序第88章 越裳献白雉赋第97章 梦舞钟馗赋第61章 闵己赋第52章 林表吴岫微赋第44章 含元殿赋并序(2)第70章 瓶赋第25章 美人赋第98章 渔父歌沧浪赋第101章 杞菊赋并序第86章 阿房宫赋第61章 闵己赋第47章 感旧赋并序第87章 晚晴赋并序第111章 七夕赋第64章 山阳城赋并序第73章 幽怀赋并序第86章 阿房宫赋第5章 游北山赋并序(3)第32章 奉和鹘赋并序第81章 姮娥奔月赋第100章 后雪赋第48章 梦远游赋并序第101章 杞菊赋并序第72章 囚山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