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6章 帝国的终结 (3)

项羽非常清楚,他真正强大的敌人是围困巨鹿的王离军团。章邯现在刚被项羽一记闷棍打懵了,他暂时退却,择机反扑。

如果章邯军团反扑,项羽将以弱势兵力陷入同章邯、王离两线作战的危险境地,凶多吉少。

现在项羽面临的唯一选择是:要赶在章邯缓过劲来之前,彻底打垮王离军团,解开巨鹿之围。

任务明确了。

舞台、灯光、摄像、烟火、特效准备!

双方选手项羽、王离上场。

让我们再简单介绍一下参赛选手情况。

项羽,辖士兵五万左右,部队组成复杂,战力不详;

王离,辖士兵二十万余人,职业边防部队,训练有素。

任务要求:项羽必须在限定的时间内(三天)全歼王离军团。

这任务真疯狂!

只有项羽这个疯狂的,而且能让所有的人都疯狂起来的人,才能完成这个疯狂的任务!

在《史记》中,司马迁老师对这场战役进行了简单的描述:“于是至则围王离,与秦军遇,九战,……当是时,楚兵冠诸侯。诸侯军救钜鹿下者十馀壁,莫敢纵兵。及楚击秦,诸将皆从壁上观。楚战士无不一以当十,楚兵呼声动天,诸侯军无不人人惴恐。”

小子斗胆以为,司马迁老师的这篇作文存在几个问题。

一是用词不当。“至则围王离”,人家王离人数是你项羽的五倍以上,你怎么去围?被围倒差不多。

二是分析不透。司马迁似乎更愿意讴歌楚国士兵在项羽同志带领下所体现出的大无畏玩儿命精神,他缺少对这场战役胜利的技术性的、理性的分析。

让我们来一起分析吧。

项羽在这场战役里所使用的战术,我以为用近年来最热门的一个战术术语就能很好的说明,那就是“斩首行动”!

项羽带着他的断了生路的五万名亡命之徒们,放弃阵法,放弃节奏,咆哮着向秦军王离大营发起冲锋。目的不是杀伤,而是突破。

对项羽来说,砍死多少秦军,击败几个秦军大营都对战局没有影响,毫无意义,他只要一个人——王离。

翻开现代战争教科书,上面对“斩首行动”的定义是:用巡航导弹和精确制导导弹对敌方进行军事打击,通过精准打击,首先消灭对方的首脑和首脑机关,彻底摧毁对方的抵抗意志。

项羽正站在二千二百多年前的巨鹿城下,用实战来为我们解读这个定义!

如果死套定义,项羽好像还缺少精确制导导弹。

不用,他本身就是。

项羽对秦军阵法极为熟悉,他清楚军团指挥部(幕府)在哪。他以巨大的冲击力和杀伤力快速突破了九道秦阵外围防线(九战)。

秦始皇陪葬的巨大军俑向我们展示了秦阵的一个特点“薄中而厚方”(中军兵精而少,外围兵力较多)。

现在,项羽成功突破外围,进入中军,一切变得简单了,他轻而易举地活捉了王离(虏王离)。

对于军团主帅来说,在兵力处于绝对优势的情况下被对方活捉实在是太过屈辱!

套用经典电影里的台词,“不是我们无能,而是共军太狡猾。”

王离,不是你无能,而是项羽太强大。

项羽是天才的富于想象力和执行力的战争行为艺术大师。

主帅被擒,全军惊恐,秦军阵地瞬间土崩瓦解。战役到此似乎已经结束了。

还没有,我们的群众演员即将上场。

事实证明,由陈余、张敖、燕国、齐国多国部队组成的“战地观摩团”打仗不行,起哄架秧子很出色。

他们刚刚近距离欣赏了一场极富观赏性的战争,作为观众,虽然不在战场却一样感受到了战役的惊心动魄(人人惴恐)。

现在,秦军崩溃了,他们缓过了精神,加入了清理战场的行列,溃败的秦军被他们赶得鸡飞狗跳。

在战役收官阶段,项羽和联军斩杀了秦将苏角,秦将涉间!

巨鹿之围已解,巨鹿大战以项羽全胜告终。

一切都结束了,这是一场决定秦帝国命运的战斗,也是一场永载史册的经典战例!

一个小插曲。

项羽在胜利后,以战役胜利者的身份召见各国部队将领,大家进入辕门便跪倒用双膝前行,甚至不敢仰视项羽。

这是真诚的膜拜。在他们心中,项羽不是人,是神,是战神!他代表屠戮,代表胜利!

招降

巨鹿之围被解后,城内的赵王赵歇和赵相张耳才得以出城,设宴答谢项羽及多国部队援军。

在答谢宴会上,却演出了一场兄弟决裂的闹剧。

张耳指责陈余不顾兄弟情分,不肯奋力解围,陈余苦辩依旧不被理解,于是愤然交出赵国大将军印绶,带领亲信离席退场,脱离赵国。

张耳、陈余这对好兄弟就此决裂。

其实,陈余确有苦衷。以他的能力和兵力,去解巨鹿之围只能是肉包子打狗。陈余不愿意和兄弟张耳一起赴死也是人之常情。

然而,张耳决定不予理解。

兄弟或者朋友相交,歃血盟誓容易,亲密相处容易,相互理解不容易!

在后来的故事里,张耳、陈余在群雄逐鹿的乱局中分别归属于两个军事集团,变为死敌,陈余最终死在张耳手中。

司马迁说,陈余和张耳为刎颈之交。可悲的是,他们一开始愿意为对方拿刀抹脖子,最后愿意拿刀抹对方的脖子。

所谓兄弟者,无过如此也!

这对兄弟的结局令人不胜唏嘘。

回到项羽。

项羽一战成名,他不再是那个被芈心排挤,被宋义奚落的倒霉孩子,他被诸侯奉为统帅,辖制多国部队,统领着一支规模庞大的武装集团。

现在,他的对手只剩下一个,章邯军团。这是秦帝国最后的主力。

章邯退败后,驻扎在棘原(河北省平乡县西南),项羽统帅着多国部队和他对峙,却并不进攻。

对照《资治通鉴》的记载,认真地掰着手指头算了一下,从公元前207年12月巨鹿大战到次年7月项羽再次向章邯军团发起攻击,中间共有七个多月的时间,项羽未采取任何军事行动。

以项羽雷霆万钧的作战风格,这很反常。

我的分析是,项羽是在对这支新组建的草台班子队伍作认真的训练整编。

破釜沉舟毕竟是非常手段,项羽要的是一支随时能拉得出、打得赢、能横扫天下的雄师,他要做真正的霸王。

从野鸡变成凤凰是需要时间的。

章邯很痛苦。他像猫爪下的老鼠,打不过,跑不了,他感到压力巨大。

章邯派出军团参谋(长史)司马欣赴帝国首都咸阳汇报战况,请求增援。

司马欣是一个很有能力的人,他很快带来了让章邯惊恐的消息:赵高决定推卸责任,章邯将受帝国法律制裁,难免于死。

赵高这个阉人,虽然身居高位,但是没有为生民立命,为万世开太平的情操,更没这能力。

凭心而论,赵高还是有能力的,他的能力主要体现在颠倒黑白、炮制冤狱、构陷大臣、忽悠领导方面,对于治理国家,平息内乱,赵大人狗屁不通。

“内战内行,外战外行”,据说这是当下有人对中国足球队的评语,对此,赵高同样当之无愧。

但是,现在题目摆在赵高面前了:国事荼蘼,乱局已成,不可收拾,他是丞相,无论是下对群臣还是上对胡亥。赵高都必须要拿出对策,给个说法。

这事难不住赵高,他是官场答题大师:找个人顶罪埋单,承担全部责任,他再依秦律处置即可。

赵丞相将永远是帝国正确路线和公正法律的代表。

在赵高看来,章邯是替罪羊的不二人选,章邯同志一直战斗在平乱的最前线,现在越平越乱,不收拾章邯收拾谁?

得到这消息的章邯陷入绝望。他爱国,国却不爱他,他感到报国无门和被国抛弃的双重痛苦。

在对付章邯军团的问题上,项羽并不一味死攻,把章邯逼成秦帝国烈士,而是打出了政治和军事组合拳,边打边拉,迫使章邯缴枪。

我以为在这件事情上,老汉范增和陈余发挥了智囊作用。

在章邯彷惶无计的时候,他收到了来自项羽阵营陈余发来的一封充满诚意的劝降信。

在信中,陈余首先列举了章邯的两个前辈,白起和蒙恬,这二位秦国将领都对秦国开疆建国立下赫赫战功,结局却都比一千四百年后元曲中那可怜女人窦娥还冤——他们都被秦政府修理,不得善终。陈余得出的结论是,秦政府素来有收拾功臣的光荣传统,不值效忠;

继而,陈余替章邯分析当前形势,指出小人赵高当权,忌贤妒能,章邯对内不能进献忠言,对外难以取得战争胜利,前途已是死路一条;

在信的第三部分,陈余告诉章邯,光明的前途还是有的,只要向秦政府倒戈,加入国际反秦同盟,长久的富贵唾手可得。

这真是一封高水平的劝降信,举例得当,说理透彻,章邯为之怦然心动!

然而,章邯手中还有二十多万秦帝国精锐军队,就此向叛军投降,他多少心有不甘。

有时,一万句好话不如一马棒。

恰好,项羽是挥舞马棒的高手!

他连续向章邯发起三次进攻,三战连捷,强大的军事实力,打破了章邯仅存的取胜幻想。

章邯自此彻底屈服,他派出军团参谋(长史)司马欣秘密向项羽请降。

司马欣和项羽素有渊源,想当年项梁在栎阳惹事蹲大狱的时候就多亏监狱长司马欣照顾解救。既是熟人,自然好说话。密谈进展顺利,双方一拍即合。

就在洹水南岸,项羽接受章邯军团的投降,章邯交出二十万秦军的指挥权,项羽封章邯当雍王,任命司马欣担任上将军,作为进攻秦帝国本土的先导。

坑降

项羽封章邯为雍王有点不太靠谱。

以项羽当下的身份,不过楚国上将军而已,哪有封王的资格。

但项羽认为他有,他战无不胜,他声名远播,他统帅着天下最强大的武装兵团。项羽认为没有什么事情是他不能做的。

自此,项羽显示出对封王的偏执爱好。不久后,项羽先生还会封许多莫名其妙的王,直到搞得天下更加混乱。

现在已经是公元前206年11月,秦帝国野战主力尽降项羽,多国部队供项羽差遣,天下似乎没有什么人可以阻止项羽了。

项羽突然想起了当初楚怀王和楚国各位将领的约定:先平定关中的(陕西省中部,秦王国本土)封王(先入定关中者王之)。

虽然,楚怀王芈心在项羽心中不值一哂,他已完全没有能力和资格驾驭项羽;封王裂土项羽更是毫不在乎,他刚体会了封章邯为王的快感。

但是项羽认为,只有他才最有资格做秦帝国的终结者,他和秦帝国有血海深仇,不共戴天,亲手干掉秦帝国是上天赋予他的使命和荣誉。

于是,项羽定下了进攻战略,由巨鹿沿着黄河故道西进,踩着倒霉蛋周章曾经走过的道路,通过函谷关,攻入秦王国首都咸阳,这是帝国的心脏,他将向秦帝国作最后的清算。

大军行进到函谷关东部的新安县城,项羽别出心裁地对联合部队搞了一次思想分析,分析的结果令他大吃一惊。

投降的二十万秦军怨声载道,一致认为投降项羽是被老领导章邯忽悠了。

秦军们互相交头接耳,他们的看法是,如果此次能彻底消灭秦帝国当然很好,如果不能战胜,则父母妻子一定会被政府诛杀,而自己也将变成诸侯的奴隶,不得翻身,这降投得太不划算,前景不妙。

秦国士卒有怨气其实很好理解,他们受到的待遇太不公正。

想当初,多国部队将领士卒大部分都曾在秦帝国汉中做过苦工,备受秦人凌辱,因此,他们从骨子里仇视秦人,对秦国部队又恨又怕。现在好了,秦军作为战败的一方投降了,虎狼变成了羔羊,他们感到彻底翻了身——小样儿,总算落咱爷们儿手里了。

于是,他们百般欺压降卒,花样翻新,如役马牛。

第35章 楚汉相争 (8)第2章 大秦帝国 (1)第26章 翻盘 (5)第46章 大风歌 (4)第29章 楚汉相争 (2)第42章 匈奴 (2)第39章 功人功狗和野兔 (3)第4章 大秦帝国 (3)第3章 大秦帝国 (2)第34章 楚汉相争 (7)第35章 楚汉相争 (8)第15章 帝国的终结 (2)第34章 楚汉相争 (7)第17章 帝国的终结 (4)第6章 造反 (2)第5章 造反 (1)第17章 帝国的终结 (4)第1章 村中无赖第3章 大秦帝国 (2)第20章 洗牌 (2)第43章 大风歌 (1)第9章 乱局 (2)第2章 大秦帝国 (1)第43章 大风歌 (1)第9章 乱局 (2)第32章 楚汉相争 (5)第42章 匈奴 (2)第16章 帝国的终结 (3)第36章 楚汉相争 (9)第17章 帝国的终结 (4)第22章 翻盘 (1)第33章 楚汉相争 (6)第13章 冤狱 (2)第1章 村中无赖第2章 大秦帝国 (1)第46章 大风歌 (4)第30章 楚汉相争 (3)第46章 大风歌 (4)第31章 楚汉相争 (4)第32章 楚汉相争 (5)第38章 功人功狗和野兔 (2)第3章 大秦帝国 (2)第17章 帝国的终结 (4)第11章 乱局 (4)第4章 大秦帝国 (3)第30章 楚汉相争 (3)第43章 大风歌 (1)第33章 楚汉相争 (6)第1章 村中无赖第16章 帝国的终结 (3)第41章 匈奴 (1)第41章 匈奴 (1)第32章 楚汉相争 (5)第33章 楚汉相争 (6)第26章 翻盘 (5)第3章 大秦帝国 (2)第5章 造反 (1)第18章 帝国的终结 (5)第34章 楚汉相争 (7)第22章 翻盘 (1)第3章 大秦帝国 (2)第26章 翻盘 (5)第2章 大秦帝国 (1)第42章 匈奴 (2)第13章 冤狱 (2)第35章 楚汉相争 (8)第3章 大秦帝国 (2)第42章 匈奴 (2)第36章 楚汉相争 (9)第17章 帝国的终结 (4)第1章 村中无赖第3章 大秦帝国 (2)第32章 楚汉相争 (5)第37章 功人功狗和野兔 (1)第31章 楚汉相争 (4)第44章 大风歌 (2)第38章 功人功狗和野兔 (2)第8章 乱局 (1)第24章 翻盘 (3)第7章 造反 (3)第41章 匈奴 (1)第1章 村中无赖第19章 洗牌 (1)第27章 翻盘 (6)第43章 大风歌 (1)第42章 匈奴 (2)第10章 乱局 (3)第40章 功人功狗和野兔 (4)第41章 匈奴 (1)第19章 洗牌 (1)第46章 大风歌 (4)第22章 翻盘 (1)第25章 翻盘 (4)第24章 翻盘 (3)第30章 楚汉相争 (3)第34章 楚汉相争 (7)第1章 村中无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