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十九章 枫垅小学

父亲的一番求学经历,可能使他对读书的作用产生了一些怀疑,或者不确定,常听他讲,“谁知道以后政策会怎么样?”

所以他对我们的学习抓得并不紧,印象中他督促过我们劳动,在惹祸生事时教训过我们,但是从来没有督促过我们学习,也没有因为学习成绩责骂过我们。

这种现象一直到我读中学时,才开始改变。读书还是有用的,那时他得到政策关怀,成为了正式教师。他开始看重我们的学习成绩,而我正是因为有了他的督促,初中时期学习成绩突飞猛进。

母亲唯父亲马首是瞻,也从来没有督促过我们学习。没有压力就没有动力,小学时期,我的学习成绩平平,只是资质还好,不至于下游。

我就读的小学叫枫垅小学,设在大队部所在的石巷队,村庄后面的山坡上,开辟出一块空地,建了一排平房,大约有七八间教室,每个教室前面树着一根木头柱子,支起一条走廊。

黑板是用泥浆糊的,用石灰抹平,涂上黑漆。课桌是当地木匠打制,还算讲究,有开口的屉子,可以用来放书包,凳子是长条的,一张课桌坐两人。

学生不是很多,一个年级一个班,每个班二三十人的样子,五年学制,课程设置齐全,除语文、数学,还有美术、音乐、体育等课程。

老师不多,好像只有五六个,每人带一个年级,都是班主任,没有正式分配来的,全是大队聘请的代课老师。有的初中毕业,有的甚至只是小学毕业。

只有父亲是大学毕业生,可能正是因为这个原因,一直担任小学校长。除父亲外,后来还有两人转为了正式教师,一个是冶城共大分校的毕业生,应该比我母亲早几年毕业;一个是初中毕业生,后来转为民办教师,再后来转为正式教师。

小学期间,看谁家条件如何,从他的书包就能大致看出,条件好的,书包是黄色的挎包,与现在的军用挎包基本一致。条件差的,自家用粗布缝制成一个布袋,就是书包了。

能用挎包的,还是非常少的,大多数学生用的是布袋,女孩常用花布,男孩常用白色或者靛青色布料。记忆之中,我们姊妹用的是挎包,邻居大姐的孩子们,用得就是布袋。

因为父亲的原因,我五岁入学,完全当作了玩耍,一年级两年,二年级两年。成绩应该是不错的,自从九岁进入三年级之后,就再没有留过级了,而且顺利考入了初中。

不是每个农村的孩子,都可以上学,那时候的老师,也会家访,不过家访的内容,常常是动员家长让孩子上学,交通不便,道路泥泞,都是走路去的,非常敬业非常辛苦。

那时候上学要交学费,农村家庭生活不宽裕,有些人觉得自己的孩子不是读书的料,舍不得花这个冤枉钱,有时读到中途,也会让孩子辍学。

等到做通思想工作,往往已经耽误了正常的上学年龄,因此年龄参差不齐,有些入学时已经十几岁,常有毕业时已经十七八岁的。

能够读初中的就更少,我有两位小学女同学,学习成绩都不错,其中一个还一直是班里第一名,尽管都考上了初中,但是家里都没让她们去。

小学快要毕业的时候,我们全班都收到了一个纸条,上面写着什么时间在班里聚会,最后是“切记切记”的两个重复语,现在都记得很清楚。

纸条就是这两个女同学写的,或许她们已经知道了自己的命运,在毕业之时,想留下点美好回忆。

年纪太小,又都是农村孩子,根本没想到过要聚会,老师从来没有组织过,可能历届毕业生都没有过这样的举动,都是一毕业就回家的回家,继续上学的继续上学。

这样的想法,不知道她们那么小的年纪,是怎么想到的,又怎么会有这样的胆量。因为小学期间,男女同学是从来不交往不说话的,否则会被其他同学取笑,可见两人之聪慧。

那时候根本不知道离别的伤感,同学情谊的珍贵,后来我去还是没去,去了之后又做了些什么,都已经记不起来了。估计是没去,玩心太重,短暂的惊奇之后,应该被忽略或者忘记了。

父亲在学校有非常高的威信,虽然从没看到他打骂体罚,但是每个学生都怕他,看到他就远远躲开,谁家小孩不听话,一句“告诉你们宋老师”,比什么都灵。

几位老师都非常敬业,学校教学成绩一直很好,连续好几年,升学率都是100%,在当时是非常不容易的,其它农村学校很难做到这一点,许多学生考不上初中,只能回家种地。

记得小学时,学校对课外活动相当重视,教室前面平整出了一块操场,因为是黄土地上平整出来的,一到雨天一片泥泞,无法进行户外活动。

操场可以容纳全校师生做课间操,那时做得还是第七套广播体操,八个动作八个节拍,熟悉的韵律伴随了七年。操场上竖起一个简陋的蓝球架,用木料树起了一个杆子,上面安了个蓝框,框只有一个,蓝球也只有一个。

天气好,学生们在操场上玩蓝球、玩攻城,跳绳、踢键子、打板等。攻城是在地上画个四方的城,分成两派进行对攻。打板是用废纸折成四方的“板”,放在地上,打得翻过来就算赢。

课外读物较少,一色的都是小人书,家庭条件好点的学生家长,会给小孩买,在学生中很受欢迎。小人书都被小心珍藏,除非关系特别好,否则要拿礼物换才能借到。

从小人书上,我们看到许多英雄故事,许多神话童话。印象最深的,是讲孙悟空、岳飞故事的小人书,配合惟妙惟肖的插图,底下简短的几句话,描绘得非常生动。

四姊妹中就我一个男孩,父亲重男轻女思想还是有的,比较惯我,学校期间我没怕过谁,连父亲都没怕过,其他老师更没有怕过。

学校只有一个蓝球,一般都是放在老师的办公室保管,别人不敢进敢拿,我却敢进敢拿,每到课外活动,那个蓝球一般都是我拿来玩。

因为父亲是校长,也因为他威信确实太高,我抱着这个唯一的蓝球,也从来没人敢有怨言,因此特别任性,主宰着谁能玩谁不能玩。

有学生怂恿同班的村支书的女儿,抢夺我的蓝球,村支书在村里有着更高的威望,别人不敢,她却不怕,真的向我发出挑衅,要我将蓝球交给她。

她比我大一岁,长得比我还高还壮,见我不答应,就向我吐口水,我愤然反击,却没能将她摔倒,但她却没有还手,后来再没有招惹我,作为小学期间唯一挑战过我权威的人,被载入我的记忆史册。

天不怕地不怕,有一段时间父亲有事,在我家复习的弋阳表哥,到学校代替他上课,因为在课堂上批评了我,气愤之下跑到老师办公室追打他,追打不到,拿起他的教案就扔到了厕所。

其他的老师都拿我没办法,父亲回来后,听说了此事,狠狠地请我吃了顿“竹笋炒肉”,童年无惧,一顿教训,并未以为意,依然顽劣,懵懂无知,玩多学少,伴随小学最后一段时光,直到毕业。

每年秋季,学校还会组织运动会。一般都是四年级以上的学生参加,当我快要升四年级时,却生了一场大病,从此身体一蹶不振,再难现强壮与威风。

这场大病缘于流鼻血,小孩出鼻血是常有的事,父母都没太在意,用了些土办法,认为一会儿就会自然止住。结果直到深夜鼻血依然在流,而我已经脸色苍白,快要昏厥。

父母这才急了,请动大队的拖拉机,送到乡卫生院,卫生院经过紧急处理,还是没能止住,又立刻想办法送到县人民医院,这时我已经昏迷。

最初的时候,父母用毛巾擦掉我流出的鼻血,整条毛巾都被染红,父母又害怕又心痛,父亲跟我说,不要让血再流出来了,吞到肚子里面,我吞了好多,后来拉出来的全是黑色的血块。

在县医院,我不知道血是怎么止住的,也不知道我是什么时候醒来的,不过我知道医院给我输了血。这次大病,不知道病因,身体因此好长时间非常虚弱。

在孩子们的竞技中,我比不过了别人,再没人叫我“司令”,孩子王的地位拱手相让。伙伴们开始远离我,有一天,他们甚至发现,他们已经长得比我高、比我壮,我也终于尝到了没有玩伴的孤独。

这该死的病,使我在“宦海”沉浮中首次遭遇挫折,对我的性格成长造成严重影响:争强好胜之心严重受挫,一度自卑,养成内向、沉默寡言的性格。

小学是重要的思想启蒙阶段,教材起了至关重要的引导作用,正是里面的人物故事,使我们的思想逐渐启蒙。小学没有思想道德教育课,语文课本既是识字造句作文的知识教材,也是社会主义思想道德教材。

教材里面涉及的人物,敌我划分泾渭分明,反映出当时国家思想政治要求。思想启蒙最客观的表现,是在我们的言谈举止中,有了“好人”“坏人”之分。

那个年代,还在讲阶级斗争为纲,教材中人物阶级特点明显,划分清楚,资本家、地主、特务是标准的“坏人”,工人、农民、解放军是标准的“好人”。

我们都以当“好人”为荣,对“坏人”恨之入骨,“好人”中的英雄人物是伙伴们追崇的偶像。我们学雷锋做好事,专挑不留名的好事做。

我们向往成为“王二小”似的小英雄,盼望出现敌人,把敌人引进的包围圈。我们崇拜“刘胡兰、董存瑞、黄继光、邱少云”,游戏中学着他们的样子,英勇无比坚贞不屈。

我们敬爱伟人,把他当成心中的太阳,他的像章常挂在胸前并细心珍藏。我们热爱北京天安门,那是心中的圣地。

我们唱着歌曲:“我爱北京天安门,天安门上太阳升,伟大领袖,指引我们向前进!”,度过无忧无虑的小学时光。

我们心中都明确树立起了自己的学习榜样,幻想着能早日成为像他们那样的人,在幻想中盼望快些长大。

这就是我出生的小山村,春天百花齐放火红杜鹃漫山遍野,夏天满眼绿色草木苍翠娇艳浴滴,秋天稻浪金黄红叶飞舞瓜果飘香,冬天轻霜满地冰冻成棱白雪皑皑,一片静谥安祥。

第六十五章 青春之歌第三章 山路弯弯第十一章 父辈亲情第二十三章 山野捕猎第六章 邻里乡亲第六十四章 打靶第五十六章 踏入军营第十章 火之记忆后记第五十四章 应征入伍第四十五章 教师宿舍第七十四章 军校学员第六十三章 驻训第九十四章 告别军营第七十四章 军校学员第七章 越山故事第二十六章 山里人家第五十二章 何去何从第七章 越山故事第六章 邻里乡亲第十七章 共大分校第十二章 大伯无私第四十一章 忧郁少年第六十四章 打靶第七十九章 军号嘹亮第四十四章 为人师表第四十四章 为人师表第八十九章 两次接兵第十二章 大伯无私第七十八章 实弹射击第六十三章 驻训第十四章 世事艰辛第八十二章 暑假第三十三章 割稻插秧第二十一章 琼光照鱼第四十章 会埠中学第三十一章 姊妹之间第九十章 新兵连连长第三十五章 卖谷第六十章 分兵下连第三十三章 割稻插秧第七十四章 军校学员第八章 老家之辛第四十三章 澡下中学第三十章 竹笋美味第三十四章 香甜大米第九章 喂猪养牛第六十二章 列兵第六十二章 列兵第三十四章 香甜大米第四十五章 教师宿舍第二十九章 毛竹制品第七十四章 军校学员第四十二章 寄宿生第六十六章 兵味第八十四章 奔赴一线第五十八章 内务管理第六十一章 二龙头特号第十四章 世事艰辛第三十五章 卖谷第十七章 共大分校第二十章 烟枪烟壶第三十八章 访亲之路第二十一章 琼光照鱼第六十二章 列兵第八十三章 顺利毕业第六十六章 兵味第四十六章 校园之觞第九十章 新兵连连长第五十七章 新兵连生活第三十四章 香甜大米第二十八章 深山毛竹第九十章 新兵连连长第七十一章 情感羁绊第四十四章 为人师表第三章 山路弯弯第七十九章 军号嘹亮第二十二章 溪流成河第九十三章 静在山头第九十四章 告别军营第二十四章 美味野果第六十章 分兵下连第五十三章 待业一年第八十九章 两次接兵第七十二章 前往桂林第六十五章 青春之歌第四十九章 校园生活第五十二章 何去何从第三十四章 香甜大米第二十二章 溪流成河第六十六章 兵味第三十一章 姊妹之间第五十三章 待业一年第十八章 农场优越第十七章 共大分校第八十五章 团部报到第五十章 师生情谊第八十三章 顺利毕业第二十二章 溪流成河第七十二章 前往桂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