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章 酒楼(上)

青龙镇在南口村西二十里。约中午时分,张昭和吴春时汗流侠背的抵达镇中。

小镇颇有些繁华。各种店铺齐全,中午人流不少。盖因京西多山,僧道的庙宇香火很盛。权贵们时常来烧香。青龙镇毗邻官道,自然就繁华起来。

张昭熟门熟路的在镇中找到一家布匹店。他在青龙镇的明理书院读了四年的书,对这个小镇自然熟悉。稍后就见到布店的少东、书院的同学董朗。

“张同学,稀客啊!”见面寒暄后,董郎在青龙镇中的一家酒楼中宴请张昭。

吴春时在旁边的桌子吃饭、等候着。董郎出手很大方。

董朗约二十岁许,中等身量,圆脸微胖,穿着文士衫。只是腰间的玉佩、手中的折扇都流露出富贵的气息。笑呵呵的道:“张同学今天突然来访,令我实在意外!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一定要好好的喝一杯。请!”

张昭微笑着举杯,“董同学请!”

董朗家是京郊的商人,颇有家资。弘治朝,读书人已经不耻于言利,儒商开始露出苗头。董朗是董家专门培养对外交际的读书人。他在明理书院读了数年后因年龄渐大而退学。二十岁才只通过县试,实在没前途。张昭和他曾经同窗两年。

小张昭在书院中一门心思读书,和董朗交情其实一般。但就现在的“待遇”,由此可见董朗在交际上的水平。

闲谈几句,张昭没和董朗绕圈,说明来意,将一块染色的土布拿出来,“你看看这个。”

董朗接过,抚着澄澈的湖蓝色布料,眼睛微微眯起来,确认道:“这是你从古书中找到的染料配方?一共是蓝、紫、粉三种?”

张昭点点头。

隔壁桌子的老吴早就竖起耳朵听这边的交谈,这时见张昭连简单的推销都不做,心里不住的摇头。王婆卖瓜还要自夸呐。

张昭从容的拿起酒杯抿一口。他虽然没做过生意,但是,现代改良版的染料比当前的技艺水平至少要高出三分。只要识货的商人都会出价。

董朗想一想,作出决断,“只要配方验证可以,我愿意出价五十两。先付二十两定金。尾款三十两待一个月后再给你。”

他是董家培养出来对外交际的读书人,对家族里的生意没什么发言权,但他也有自己的梦想。张昭带来的染料配方让他看到希望,他愿意试一试。

张昭也不还价,爽快的道:“可以。”将染料配方递给董朗。第一次交易,根本没有必要算小帐。

董朗见张昭光明磊落,郑重的收好配方,将长随唤来,交代去取银子来,畅快的笑道:“子尚,你这人做事很痛快啊!我们共饮一杯!请!”

张昭表字子尚。

一旁的吴春时看着两人举杯饮酒,脑子里都有点发晕。这就完了?多少银子?五十两!这么大的数目,他一辈子中都没见过几次!

时下的京师的米价,一两银子可以买两石米。普通百姓寻个二三十文就可以过活。五斤重的猪头不到一钱银子,鸡鸭二三十文一只。张昭家里二十亩地的一年产出也就约15两银子。

五十两啊!

吴春时一时间充满着遐思。心中对张昭的疑虑、质疑都消失。取而代之的是赞叹。

WWW• t tkan• c o

生意谈成,张昭和董朗两人都很放松,随意的交谈着。

董朗虽然因张昭大方的提前将染料配方给他而有信心,但涉及到他的“大事”,他还是有些患得患失,和张昭确认了几句,不好意思的转移话题,“

子尚,我听书院的同学说,大半个月前你在书院里慷慨陈词惹得户部徐郎中不快…”

他就在青龙镇中厮混。大半个月前,明理书院里发生的事他如何不知道?提起这事,自然有他的考量。

张昭和董朗刚熟悉,并不大想表露内心的真实想法,顺着话头感叹道:“当时年少轻狂。我下午正要去向余夫子道歉。”

董朗微微古怪的看张昭一眼。这可不像张昭能说出来的话啊!以前张昭那性情。啧啧。倔强、敏感且不合群(少年努力维持自尊的人设)。

“哈,这样也好啊。”

两人正闲聊着,酒楼门口传来一阵热闹的说笑声,就见几名儒衫士子高谈阔论的走进来。已经是午后,本来酒楼中还算安静,引得数名食客侧目。

临窗处的一名锦袍老者微微皱眉,却没说什么。

这群书生却是瞬间看到大厅中的张昭和董朗。为首的一名玉面书生朗声道:“呵,这不是要马踏胡虏的张同学吗?你的病好了?”

“哈哈。”一帮书生哄笑着凑趣,“他空有武夫之心,却没有武夫的身体。徒呼奈何?”

“如今圣君在朝,贤臣辅佐。偏偏张同学要标新立异,说朝中衮衮诸公尸位素餐、能力不行。如今朝廷已经有定论:总兵官、平江伯陈锐怯战,令诸军坚壁自守,下狱论罪。当日若陈锐肯率大军死战,必定能获胜。”

张昭很自然的认出这些人:明理书院的书生。为首的玉面书生是余夫子的族侄:余冠。书院中的头面人物。成绩名列前茅,十八岁,童生。

只是,张昭在记忆中找不到和此人的过节。估计是小张昭不经意间和此人结怨,自己都还不知道。

面对嘲讽、抨击,张昭脸色平静,心里呵呵。

这几人怕不是对明军的战斗力有什么误解吧?现在明军在野外能打得过鞑靼诸部?这倒不是灭自己威风涨他人志气。明军的战斗力早不如开国时。

当然,若是有能征善战的大将,还是可以和蒙古一战。正德皇帝不就打赢了么?而小王子、火筛等在弘治朝也没能杀到京城来,这就是明证。但弘治年间,明朝一直都处在战略防守的态势中。

因而,就算平江伯陈锐肯率军出战,一样打不过火筛!

要是按照网文的套路,张昭现在要开始装逼打脸。他有大把的办法去证明对方的论点、论据错误。但是,他不想和这几名童生争辩。太low。纯属浪费口水。

董朗起身,和几人拱手见礼,打着圆场道:“几位贤兄今日前来小酌,想必是有高兴的事…”

余冠折扇敲在手心,很强势的打断道:“董元明,这事和你无关。”说着,转向张昭,“张同学,当日论平北虏的策略,你口出狂言,第二天就退学,在下却是耿耿于怀,相请不如偶遇,今日遇到,还要再请教请教。”

几名书生轻笑起来。

张昭本就已得罪徐郎中,很多人都目睹。再在公开场合和人辩论平定北虏策:那是在说我没错。不管输赢,传到徐郎中耳中只怕要更加让他不快。读书人的事情,本来就这么绕。

张昭皱眉,眼神锐利的扫余冠一眼,站起身来。害人是吧?你们这几个弱鸡!他信奉的是:以德报德,以直报怨。

这时,临窗的锦袍老者出声道:“张书生似乎对平定北虏有高见,不妨说出来听听。”

第三百四十六章 先抓捕第两百一十四章 我们的淬炼第七百二十九章 不干涉第一百四十章 得与失第一百八十四章 新兵团训练第两百零五章 拜访王恕(下)第三百四十章 鼓动寿龄侯第五百八十五章 陛见(下)第六百三十章 谁算计谁第三百七十七章 开平中屯卫见闻第五百一十二章 灭哈达部第四百七十章 过年第五百五十一章 小心眼和宽容第两百五十七章 达成协议第六百三十七章 改革武勋集团第四百三十三章 告全军将士书第一百三十五章 说一千两就得一千两第一百七十九章 出征。第四百零三章 抄家第六百六十四章 畅论第四十六章 未来的路第七百零七章 宫中(下)第五十二章 京西少年(完)第六百九十二章 等待决战第六百零一章 火(上)第两百八十七章 推动工业之心第一百六十五章 百态(一)第五百章 停止待勘第五百一十章 朝鲜国的对策第两百九十九章 报名真理第十四章 知道身份、规划第三百八十五章 宫中议事第三百五十一章 中二青年第四十四章 收、小镇。第四百五十三章 传回京中第五百三十一章 等待着第两百一十九章 与子同袍(上)第一百四十二章 看他起高楼(上)第五百七十七章 终章第一百二十四章 开个小号第一百二十六 直接拿第一百四十九章 进宫(上)第三百六十三章 教太子(上)第一百七十五章 婚后日常第七百四十一章 阳明悟道第一百四十章 得与失第四百七十四章 等待开会第六百八十五章 彻底完成整合第一百八十七章 方氏父子第二十九章 考前准备(中一)第七百零七章 宫中(下)第二十五章 影响、名声第四百零六章 有些东西是底线第七十五章 安慰第六百九十四章 第一回合第三百一十八章 孟先生第四百五十九章 悠闲生活(上)第四百五十三章 传回京中第一百八十章 十日后第二十七章 考前准备(中)第四百七十五章 中国数学第一百零一章 心事第三十八章 待日后第一百六十八章 请假第两百零五章 拜访王恕(下)第三百七十五章 落实第两百八十三章 对钱宁的安排第六百八十八章 标准套餐第两百七十五章 收获、回府第四百三十二章 鼓舞士气第三百三十五章 人多力量大第六百六十二章 好消息第四百九十三章 宁远卫请战第两百九十九章 报名真理第三百二十四章 视察第四百六十五章 回京第六百九十一章 御批第五百五十二章 驻守安排第三百一十章 冶炼工匠第七百二十四章 物价和货币第六百八十章 谣言和冲击第四百三十七章 两个翻盘点第三十章 考前准备(下)第七百零二章 雄文(上)第六章 未果、等待第九十九章 局势再变第四百二十一章 还是大明的百姓第五百六十七章 大明再临第一百五十八章 一鸣惊人(一)第一百九十四章 初战(中)第一百一十三章 收取军心(下)第一百九十二章 初战(上)第六百九十八章 我真不是卧底第六百三十九章 我知道,为什么?第一百二十章 妾名方晶第四百二十五章 大明不可辱第三百三十六章 臣请独奏第五百四十九章 一个时代落幕了第六百二十三章 见张皇后第五百七十三章 终章(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