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五章 酒楼(下)

这一声,让客满楼中的几名读书人和食客都看向临窗的老者。这名老者身穿锦袍,饰物华美。身边又站着个魁梧大汉。一看便知是非富即贵。

青龙镇地处京西要道,酒楼中偶遇到京中权贵很正常。众人一开始都很自觉的不去打量他。不想他却是介入进来。

正挑衅、挖坑的余冠的气势顿时全无。他可不是小张昭,他族伯是官场中人,他懂得敬畏权势。

几名明理书院的童生都拘谨的屏住呼吸。

张昭作为一个穿越者,当然不会畏惧这老者。这是个高度的问题。拱拱手,平静的道:“见过长者。晚辈浅见,恐怕有辱长者见问。”

他早就过了给人一撩拨就“竹筒到豆子”的年纪。他心里猜测这老者是谁?这是弘治朝的那一位权贵?或者只是故纸堆中的历史尘埃?

锦袍老者淡淡的道:“说说看。”语气不容拒绝。

张昭心里无语,还有强迫的搞法?按照网文套路不该是“礼贤下士”吗?想一想,说道:“今年四月、五月,鞑靼火筛部连续寇边,横行千里。朝廷遣大军前往抵御,没有胜绩。

火筛部在没有受灾的情况下选择入寇,使得朝廷不断耗费钱粮。由此看来,北虏已是心腹之患。全国上下一盘棋,朝廷要发展经济、民生,需得解决北虏。”

锦袍老者眼睛眯起来。

关注北边战事的人都会知道,草原冬天有“白灾”,蒙古人日子过不下去就会来边疆抢一把。而朝廷大军出动,钱粮消耗巨大。现在蒙古人不时入侵,朝廷想要安生都不得。

“全国上下一盘棋”,这句话说的好啊!

这番话,道理不算深。若是朝中的官员说出来,他不觉得新奇。但给小镇里的一个小小的童生点出来,这让他不禁有些惊讶。喝口茶,摆出认真听的架势。

张昭阐明“必要性”后,继续道:“平定北虏有三策。须要知道,文明对野蛮的优势,不仅仅在文化、生活等方面,还在于科技,特别是军事科技。正所谓: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

上策是发展火器,爆兵出塞平推。中策是战而后抚。先打赢局部战争,再开互市,用经济手段削弱鞑靼人。下策是选良臣名将坐守边塞要害之地。”

虽然谈的是一个很“务虚”的话题,张昭还是收着说。小张昭就是例子啊!放嘴炮容易犯忌讳。谁知道这锦袍老者是那边的?

有明一朝,除开国时的太祖、成祖,明王朝始终被游牧民族所威胁着,史书上满是血泪!任何一个有国家、民族荣誉感的人都会去思考如何解决他们。

他真正的观点比这要激进得多!摧毁鞑靼人的军事力量只是开始,那叫什么平定?要占其地,夺其民,灭其族。将漠北草原变成中原腹地。后人提起来时可以说:自古以来,漠北就是华夏神圣不可分割的一部分。

这才叫平定。

“嗯。”锦袍老者沉吟着,表情疑惑又带着兴奋。

他于国事并无建树。这些策略是否有效,他无从判断。但这童生的思路清晰,条理分明。提出些他从未听过的观点。比如:用互市削弱鞑靼人。显然很有些水平。

意外的收获啊!

锦袍老者正要说话,酒楼外他的管家快步进来,小声道:“老爷,宫中召见。”

“嗯。”锦袍老者对张昭点点头,站起来离开酒楼。

锦袍老者离去,“客满楼”大堂中的气氛顿时活过来。仿佛刚才只是个插曲,现在回归主题。

余冠一身白衫,身姿修长,玉面郎君的模样,手中的折扇“唰”的打开,讥讽的看着张昭,“

张同学在贵人面前一番高论,看来也不被认可啊。不知还有何高见,都说出来嘛。我等洗耳恭听。”

一人附和的道:“还是别说了。有辱你我的耳朵。用火器能平北虏?朝廷军中又不是没有火铳,这算什么上策?”用明军的鸟铳肯定不行,换成燧发枪呢?这是个见识的问题。

“哈哈。”

董朗刚才被余冠抢白,心中不舒服。而此时见他们继续找张昭的麻烦,心里不屑。刚才在“宫中”的锦袍老者面前一个个乖的像兔子,现在又抖起来?

这帮人很过分!但他心中再不痛快,圆脸上也不会表露出来。因为,这些童生,他得罪不起。

在明朝,读书人不仅仅是读书的人,还代表着种种特权,一个阶层。哪怕只是童生,也不是一个商人家族可以得罪的!这是不同于之前的朝代。

再被挑衅,张昭早就想教训这几个弱鸡童生。他不想惹事,但也不怕事!

在张昭看来,突然出现又离去的锦袍老者同样只是个插曲。现在回归正题。

但是,正在这时,方才跟着锦袍老者走出酒楼的中年大汉突然又折回来,到张昭面前,抱拳一礼,态度恭敬的道:“敢问张先生名讳、住处?”

张昭微愣。他倒不觉得他平定北虏的策略一定会被锦袍老者认同。他只是被问到,就说点干货。这个时代的明人,有多少人能意识到火枪的前景、威力?锦袍老者最后不也是不置可否,匆匆离去吗?

现在这是…

张昭拱手道:“不敢当。在下张昭。就住在青龙乡中。”出于前世里收快递的习惯:他从不写具体楼层、房间号。这会儿,他亦不想报出“南口村”。

中年大汉默记下来,拿出一张名帖递给张昭,“我家老爷说:今日有要事,改日张贤生有空暇可往府上一行,畅谈此事。”

张昭点头,拱手回礼,目送中年大汉离开。

在这间隙中,酒楼大堂里的童生们一片寂静。再傻都知道怎么回事啊!而且,“宫中”两个字是何等的份量?

余冠的白脸浮起几片血红,羞躁难当。他刚刚说的些什么话呢?显得他很无知。

“告辞!”余冠拱拱手,含羞带恼的快步离开。

几名书生相互对视一眼,灰溜溜的跟上。消失在酒楼门前的大道中。

“哈哈!痛快!”看着那几人消失,董朗禁不住大笑,拿起酒桌上的酒杯,给张昭满上,佩服的道:“子尚,还是你厉害!”

张昭笑一笑,和董朗喝了一杯。其实,中年大汉不进来,他都准备动手揍余冠那几人。他没兴趣听他们在耳边哔哔。当苍蝇就要有被拍的觉悟。

倒没想到事情这样解决!

这一个“耳光”抽的可以!

董朗叫店小二再整治两个好菜、一壶美酒,和张昭喝酒,等着随从将银两送来。看看张昭手中的名帖,眼神热切,感慨的道:“子尚兄,恭喜啊!入得宫中贵人之眼,将来前途无量!”

张昭没接董朗的话茬。其实,明朝的科举相对公平。一般而言,除开文官大佬,权贵们很难插手的。微笑着道:“方才是长宁伯。”

以张昭的明史水平,长宁伯是谁,他哪里知道?但长宁伯姓周,再和“宫中”联系起来,他立即就知道是谁。弘治皇帝的祖母,当今太皇太后便是姓周!

弘治皇帝的父亲成化天子宠信万贵妃。万贵妃的故事,历史上都写的清楚明白:她在宫中毒杀皇子。周太后将弘治皇帝接到仁寿宫中养育成-人。

有这份恩情在,所以,周家虽然活跃期在成化朝,但在弘治朝,只要周老太太还在,其弟长宁伯一样是顶级的勋贵。权势不比现在的国舅张氏两兄弟差。

董朗“啊”一声,心中满是羡慕。他要是被长宁伯给一张名帖,在董家的地位会直线上升,在外交际亦会被人重视。亲近的道:“子尚兄,明理书院在京西算不得出色。你可以考虑去更好的书院就读。”

“再看吧。”张昭笑一笑,饮尽杯中的酒,“我下午还是要去书院见余夫子。元明兄,我们改日再聚。”

张昭现在的难题是:得罪户部徐郎中。董朗知道这事。但两人这时都没提这茬。因为在明朝,五品文官不需要给顶级权贵面子!更别说,还是户部郎中

明朝到弘治年间,户部连勋贵之首英国公张懋的俸禄都敢克扣,一个长宁伯算什么?

张昭还是决定按原计划行事。

长宁伯的一张名帖可以做很多文章。但于解决此事作用不大。其实,他的本意,他是不会去长宁伯的府上说平北虏的策略的。明中期是文官执政。

你和勋贵们说的天花乱坠,还是然并卵。踏平胡虏,不靠嘴炮,靠的是火炮。他日后会做到!

这是一张注定不会打出去的牌。

此时,董朗的随从已经将二十两银子取来。张昭和董朗道别,带着吴春时离开酒楼。

约是下午两点许,青龙镇中带着夏日午后的慵懒。阳光照射在整洁、繁华的街道中。行人走过。

勋贵、童生、商人交汇,这仿佛一副明代的画卷在张昭眼前徐徐的展开。那股风情浅浅的,如轻风拂面。

张昭出门往西而去。明理书院在青龙镇西。

吴春时落后两步,带着草帽,看着张昭挺拔的身影,心中激荡:少爷厉害啊!本来今天来镇中只是卖配方,却不想发生这一连串的事情。而少爷不仅赚到银子,还额外得到贵人赏识!

那么,他现在的定位应该是什么?仅仅只是张家的长工吗?

第五百九十四章 不知去向第四百五十一章 回开平中屯卫第两百九十二章 税务使第四百四十四章 往大帅岭汇聚第两百二十一章 与子同袍(中一)第六十四章 生员(四)-第二阶段第八十六章 世界地图第六百七十三章 葫芦里卖什么药第两百二十章 与子同袍(中)第四百四十五章 明示天下诸国第两百七十章 将归(下)第三百八十一章 嚣张第五百二十四章 目标所在第三百一十七章 张昭的想法第一百九十五章 宣判第三百九十七章 张昭秋后算账第一百一十四章 拿到执法权第三百九十一章 真正的收获第四百零七章 新军营的战略第四百一十九章 出塞第一百八十二章 陈康的想法第两百一十六章 小王子的阳谋第七百一十一章 秋日第七百三十九章 招考制度第一百九十四章 初战(中)第一百八十四章 新兵团训练第三百六十八章 君臣论报第四百二十八章 王子落幕,大战将起第五百三十三章 李幽到来,潜忧第三十四章 调动第三百四十章 鼓动寿龄侯第三十一章 余波第两百三十一章 新军卫恐怖如斯。第两百八十九章 激辩(一)第两百七十章 将归(下)第五百一十七章 分兵的决定第七百四十一章 阳明悟道第六百零二章 火(下)第一百五十六章 伯府夜宴(下)第三十五章 新生意第四百六十五章 回京第两百八十一章 说服岳父第九十二章 新游戏(上)第两百七十四章 面圣(下)第两百五十八章 王恕的手段第一百五十一章 再打一棍子第两百零五章 拜访王恕(下)第五百三十章 新情况第七百一十二章 未雨绸缪第六百三十三章 发难(上)第三百零五章 待之以友第六百二十七章 府里的晚餐第七百一十四章 战、和之论第三百八十章 回京的任务第一百零一章 心事第五章 酒楼(下)第五百二十八章 战略态势第两百零六章 准备报捷第五百六十八章 这美丽的冬季(上)第三百五十九章 悠闲半日第五十五章 成长(上)第三百三十六章 臣请独奏第四百三十二章 援兵忽至第四百九十七章 不欢而散第一百九十七章 决意南下第四百一十五章 投资张昭个人第三百五十八章 落幕第三百八十六章 刘尚书,拿出点担当来。第两百五十七章 达成协议第五百三十四章 张昭的方案第五百二十六章 各自的难题第五百四十六章 交锋第三百三十七章 张昭的圣眷第六百三十三章 发难(上)第三百五十六章 庆贺第六百六十章 双管齐下第四百八十一章 交锋(四)-刘大夏的反击第六百四十九章 追查幕后者第九十七章 武英殿中露峥嵘(一)第三百一十八章 孟先生第六百六十四章 畅论第七百二十四章 物价和货币第六百二十七章 府里的晚餐第四百一十六章 拍卖第两百一十四章 我们的淬炼第三百五十五章 竞争不过第一百二十八章 乾清宫外第三百六十九章 平北虏策第两百四十六章 阻力第六百二十八章 燕滨大哭第六百一十四章 所谓名士第一百二十九章 再次陛见第四百四十七章 找你们有点事第三百四十章 鼓动寿龄侯第四百六十一章 卫举人的决断第三百六十二章 人言可畏第一百一十七章 退出舞台第六百四十一章 调动频繁第五百六十二章 相逢(下)第三百四十章 鼓动寿龄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