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七百二十二章 安排妥当

张昭沉吟时,赵子龙斟酌着道:“老林,此事亦非不可解决吧?大帅往朝鲜王国汉城而去,从天津卫出港,以宝船的航海能力,最多一个月便可有来回。有事请示即可。”

林文宁摇头,苦笑道:“子龙兄,大帅回京后向天子建议罢每日常朝。改为每月初一举行早朝。其余时间,由各部门堂官仿照御前会议的形式,召集本部门官员议事,谓之‘早会’。

大帅去朝鲜,主持枢密院工作的就是英国公张懋。他每日早会上零敲碎打,我总不能事事都顶撞他吧?何况成国公朱辅、定西候蒋骥必定会帮腔。

此事还需要大帅拿一个主意。”

张昭点点头,认可林文宁的担忧,询问道:“老林,你既然想到这里,可有什么主意?”

林文宁是他的首席智囊。

林文宁道:“大帅,我只有一个不成熟的想法。这需要你和英国公谈谈。让渡一部分枢密院的权力给他。关键是,让渡给他,他也干不好。

团营整训,新军营研究院、皇家军事学院、卫所改革、邮政系统、枢密大楼,火器军、常备军的物资调拨,训练计划批准,退役、预备役的管理,都司、府、县三级征兵制度建设,水师,这些事务,英国公的人进来都干不好。”

老林是很看上大明那些旧式勋贵。基本上做事都不会附和新军营的风格。

赵子龙愁眉不展,跟着叹道:“就怕一锅老鼠屎坏掉一锅粥啊!”

张昭琢磨了一下,道:“我明白了。”

负手在书房中来回踱步,窗外北风阵阵。已是秋末冬初啊!

张昭在玻璃窗前,看着庭院中在呼号的寒风中摇晃的枯树,道:“老林、子龙,其实大明的哪项改革是如我们的心意呢?基本没有彻彻底底的改革。

全部都是在退让和妥协中前行。像国子监改革,我都没拿到其他条件,只争取到监生不用坐监读书。可以自由行动。终究是依靠着大势将国子监的体系冲击的七零八落。

所以啊,分权给英国公是必然的事情。他也不会仅仅满足于十二团营中两个师的兵权。成国公朱辅和定西候蒋骥既然为枢密佥事,也是要管事的。

在政治斗争中,只有先退一步,让对方露出弱点,才能更进一步。

我准备让英国公负责江南卫所的改革,这一块的利益就足够他消化的。让朱辅负责邮政系统的建设,让蒋骥负责全国都司的管理。”

林文宁没吱声,推敲着。

赵子龙则是有点诧异。英国公就不说了,枢密副使之位,深得弘治皇帝的信任。这是如今老朱家世代信赖的武勋世家。大帅多分一点很正常。但看起来,蒋骥比朱辅更得大帅信任啊!

林文宁沉声道:“大帅,定西候蒋骥可信吗?”他开了几次会,感觉蒋骥的立场有点模糊。

全国的都司、府、县是非常重要的一块。管理着征兵、退伍士卒,和地方上的行政体系沟通等事宜。定西候蒋骥要是乱搞,影响会很大。

张昭笑道:“我和他有点默契。当然,他现在是枢密佥事,有些事应该会有自己的想法。熙熙融融皆为名利二字啊。这个人是可以争取的。

都司这块,会牵扯非常大的精力,总是要有人去管的。咱们主抓战斗力,后勤保障。”

林文宁想了想,轻轻的点头,还是担忧的道:“大帅,给英国公的权力太大。江南卫所改革,整编后绝对会有不下二十万常备军。而且,这支军队会可能受到江南士绅利益集团的影响。将来恐怕会是战乱之源。”

张昭负手而立,摇摇头,“老林,不会的。在灭掉鞑靼人之前,我们还要往南边打。安南是一定要收回来的。届时我会南下亲自率军南征,绝对不允许军权落入江南缙绅手中。”

张昭笑一笑,道:“老林,既然退让了一步,我得给你找个帮手啊!我打算将吴臣调回京中,担任枢密佥事,负责十二团营的整编。”

新军营有几个练兵好手。吴臣就是其中的佼佼者。当年新军营去御前试射新火铳张昭就是调的吴臣的小旗。

林文宁道:“那大宁都司那边?”

张昭道:“把李逍遥调过去,任大宁总兵。”

“好。”

事情谈妥,张昭在第二天去见了枢密副使、英国公张懋一面,接着在下午时召开枢密院的会议,将新的分工分下去。

之后,便给弘治皇帝上了个奏章,提请调大宁总兵吴臣回京担任枢密佥事。

同时,张昭还夹带了一点私货,奏请弘治皇帝废除大明的路引制度、人头税。

内阁对此略有争议。

路引制度确实可以废除。因为,在京中、北直隶执行的警察局、户籍、身份证制度比路引好用的多。而且,更好用。要促进人口的流动啊!

但对于人头税,争议颇多。毕竟这是一笔财政收入。但是在户部尚书侣钟的支持下,这一个意见也被通过。

只要财政没问题就行。这是增加人口的财政调解手段。而且,这给大明的百姓“减负”,算是政绩工程!

弘治皇帝直接批复。

在简短的三天时间内,朝中为这两件事略起波折。而张昭业已经做好出征的准备。

十月初一,张昭率新军营刘二狗所部四团,并亲卫营,再加上随军的幕僚、参谋合计两千一百余人,经由京师往天津卫而去。

天津卫目前是北方最为繁华、最大的港口。第二大港口在开平(唐山)。第三大港口为金州卫(大连)。

朝鲜王国,汉城。

张昭率部出征根本瞒不过人。而这几天之内,根据都堂会议的官方通稿,京中各国的使节都已经知道大明的官方决策:问罪于朝鲜王国。

大明的重臣们对张昭出重手整治“报业”的记者乱象颇为赞同。真拿都堂成员们议政当猴戏看呐?

继而,都接受张昭的意见:每次会议之后对外发布通稿。当然,这种稿件对议事的内容肯定是会有所保留的!

这个消息,在十月初传回到汉城中。

距离景福宫不远的一处奢华府邸中,数人聚拢在一起协商。前任的朝鲜王国使臣金善洪赫然在列。

为首的老者道:“大明的张使相将至,诸位,国事艰难啊!”

一名中年男子道:“燕山君误国。”

“正是。我们必须要给大明一个交代。据闻张使相颇为强硬,恐怕他有吞并我国之意。必须在他下手之前,我们拿出一个策略来。”

第三百三十七章 张昭的圣眷第七百一十六章 和谈开始第四十九章 京西少年(三)-长宁伯第三百六十二章 人言可畏第三百七十八章 三步走第一百零七章 第一次聚餐第五百四十八章 最后一次陛见第一百三十二章 你的就是我的第五百八十二章 天下皆敌第两百九十一章 激辩(三)第六百七十章 事情还得人去做第四百五十九章 悠闲生活(上)第六百七十四章 局面僵持第两百九十四章 收获、梁储第六百零三章 舆论场第七百零五章 等待回京第四百六十九章 树大招风第六百一十九章 冲突(上)第五百零二章 奏章到京师第四十九章 京西少年(三)-长宁伯第一百八十一章 军议第两百七十六章 府邸位置第四百四十三章 召见第九十七章 武英殿中露峥嵘(一)第七百零九章 百感交集第两百六十五章 你当这是玄幻吗?第一百三十四章 谁比谁傻?第六百六十九章 如何整顿第五百三十二章 覆灭福余卫第八十二章 初见太子(上)第六百九十五章 风潮再起第七百零八章 李梦阳读报第三百八十六章 刘尚书,拿出点担当来。第四百一十三章 剩下的我来处理第四百零二章 真奸诈第六百八十四章 落幕第六百六十五章 换你三封信第两百八十七章 推动工业之心第七百四十章 美人第一百四十七章 事了(上)第两百八十九章 激辩(一)第六百六十三章 道观成第四百六十七章 所谓名将第两百九十章 激辩(二)第两百二十七章 与子同袍(完)第二十三章 青龙镇中第四百三十三章 告全军将士书第两百六十九章 将归(上)第四百四十六章 大明不可辱第两百七十九章 拜访路中第六十六章 生员(六)-局势危急第一百七十五章 婚后日常第五百九十九章 反击第两百七十七章 休闲数日第一百三十三章 要帮忙吗?第四百一十八章 庆祝、道别第五百五十五章 回沈阳第七百零二章 雄文(上)第三百八十二章 查明情况第三百七十六章 装逼不易第四百一十一章 战争的氛围第六百一十二章 后悔迟了第八十六章 世界地图第四百零二章 真奸诈第五百五十三章 渤海军副将第五百六十八章 这美丽的冬季(上)第二十九章 考前准备(中一)第一百九十一章 一箭杀敌,一人如虎第一百九十八章 报捷(上)第八十四章 小小的涟漪第五百三十九章 齐聚阿城(下)第四章 酒楼(上)第三百四十七章 进宫第三百九十七章 张昭秋后算账第两百零三章 采购清单第一百章 反打脸第六百九十一章 御批第五百六十三章 胜却(上)第一百九十八章 报捷(上)第四百一十二章 回京了解情况第三百四十章 鼓动寿龄侯第四百九十三章 宁远卫请战第六百一十九章 冲突(上)第一百四十九章 进宫(上)第四百二十三章 朵颜卫的对策第七百四十一章 阳明悟道第四百一十六章 拍卖第两百六十八章 尾声第六百零四章 进退两难?第七百一十二章 未雨绸缪第两百三十章 命运改变(诸位书友中秋节快乐)第五百七十一章 大明未来的战略第十七章 不再有兴趣第五百零二章 奏章到京师第三百八十四章 营救成功,只是开始第五百四十九章 一个时代落幕了第五百九十四章 不知去向第四百五十五章 犒赏、结束第两百二十二章 与子同袍(四)-创造出的战机第三百七十三章 张泰平的选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