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百章 东方既白,大顺中兴

大名城里,每条街道上都是杂乱的马蹄声。

人心未定,人心难安。

李自成之死,这条噩耗对大顺军的精神已经造成了致命打击。对于李过个人,更加是造成了一种几乎可以说是毁灭式的打击。

李自成之于李过,如兄亦如父,荆侯是从来、从来都没有设想过,有朝一日需要由他来扛起顺军的大旗,由他来继承李自成的领袖地位。

在跟随李过撤往大名府的顾君恩、陈永福、牛成虎看来,这位刘宗敏死后,大顺军中最具有军事才华的战将,现在脸上的忧愁,实在过于浓厚——浓厚到了令人怀疑他是否将一病不起的地步。

城内的士兵都受到李过的影响,每个人都垂头丧气,精神、气魄低落到了谷底。

许许多多的将士小腿肿胀,他们从获鹿一路南逃到大名府,日夜不息,一刻都没有停下来过。

他们一直在跑,一直在逃跑,不知道有多少人跑烂了自己的脚底板、跑肿胀了自己的双腿,也不知道又有多少人,永远地被留在了获鹿的坟冢里。

躺在床铺上的伤兵,周身到处是鲜血,罩袍被撕扯成一条一条的。他们的伤口绽开,皮肉上凝结着深色的血块,刀枪上粘挂着鞑子的皮肉和毛发,刀刃在星月下一闪一闪地抖着寒光。

“荆侯……”

顾君恩小声问了一句,李过神色不动,他的副将马重禧在一边对着顾君恩等人摇了摇头,示意不要影响到李过休息。

荆侯的脸上挂着浓浓的愁云惨雾,深陷的眼窝骤然颤抖了几下,他慢慢睁大了眼睛,眼中虽然愁苦,可依旧有一股顽强的生命力在流动着。

荆侯的嘴唇轻微地动了一下:“来亨还没到吗?”

顾君恩回答说:“回禀荆侯,随侯马上就到大名府了。随侯和磁侯带着一支兵马就在这附近了,他们先头的几名轻骑刚刚已经入城。”

夜色朦胧,空气中悬浮着极细小的水珠。一片黑暗,唯有远处的丘陵顶峰在乳白色的雾海中时隐时现地浮动。

李过还是很沉稳的模样说:“多加戒备,清军在获鹿大胜以后,占尽优势,或许会派轻骑偷袭大名府。今方国危之时,一切务必多加谨慎小心。”

顾君恩、陈永福、牛成虎三人相互看了看,都从对方的脸色上看出了安心的模样。马重禧也露出一抹安定的笑容,李过这时候还能注意到大名府的防务情况,看来他正从大行皇帝驾崩的危机中慢慢恢复过来。

顾君恩抱拳说:“皇太极的死讯已经传遍大江南北,获鹿大战大顺军的确是败了,但是清军也并不好过。他们现在同样忙于争逐着皇太极留下的空位,暂时是没有精力和时间继续南下与我们作战了。

荆侯为了夺回大行皇帝的遗体,在获鹿一役里伤得太重了,现在还是请以身体为重……毕竟先皇遗诏,以荆侯为武王……此中意旨,荆侯应当全盘明白。”

获鹿大战的最后阶段,李过拼死冲击敌阵,杀死了不知道多少满清的宗室将领,一直杀到皇太极的黄龙纛下,殊死奋斗,才把李自成的遗体从乱兵之中夺还回来。

但他冲阵的时候,一样遭到清军的激烈抵抗,因此身负重伤。当时在战场上,李过还以过人的意志强撑身体,等到大军退到大名府,稍稍安定下来以后,他的身体才像病来如山倒一样地颓垮了下来。

顾君恩已经为李过找了不少大夫,多番救治,也只是治标不治本,难以根除李过在获鹿血战以后留下的种种暗伤。

李自成在牺牲以前,已经留下遗言“我侄当为武王”,其言下之意已经十分明了,就是要李过继承大顺朝的皇位,作为继承“周文王”的“周武王”,代死去的文王复仇伐无道。

可是现在李过的身体却出现了这样严重的伤势,顾君恩等人也只好把那些劝李过尽快称帝的话语,收回到了肚子里面。

李过慢慢支撑起自己的身体,他站了起来,走到门窗处,仰望朗月,又淡淡地问众人另一个问题:

“双喜……双喜和启翁还是不愿来大名府吗?”

顾君恩皱起眉头回答说:

“获鹿大战以后,诸军丧乱溃败不整,当时牛相献策说要让荆侯和义侯分路撤退,好沿途收容败兵的时候,我就十分反对,觉得此事颇有蹊跷。等到牛相、义侯他们退到彰德以后,尚无异动,等到荆侯您伤势极重的情况传到彰德以后,牛相就坚持以援救太原为第一要务,声称军务繁忙,无暇来大名参与军议。

义侯现在似乎也是带兵要回山西去增援太原……不过太原方面情势危急,也确实没错。井陉关丢失以后,鞑子已经能从北、东两面包抄太原城,田帅和姜将军虽然设防严整,几次击退了清军的攻势,但到底能够支撑多久,也很不好说。”

“唉。”

李过叹了一口气,大家都明白,这是为牛金星的擅自妄为所叹的一口气。可是顾君恩自己心下又觉得,这口气难道不是为了李过自己而叹的吗?

毕竟荆侯的身体情况已经……

顾君恩看了看李过的脸色,接着说:“大行皇帝的遗体还在大名府,不若以安葬先皇遗体的名义,召牛相和义侯来大名府?”

李过转过头来,双眼盯紧了顾君恩的脸看。他的眼神始终沉稳有力,像是一堵墙或者一池水的感觉,让向来都胆大妄为的顾君恩都觉得压力甚大且难以捉摸。

“此事没有必要。大名府也是前线,先皇遗体一直放在大名府很不安全。万一有事,如何是好。现在太原也遭到清军的攻击,大同被清军占据,李氏的米脂故里和祖坟同样很不安全。先皇的遗体……暂时还是先送去开封或者西安安置较好。”

以李过的为人,即便现在牛金星已经隐隐表现出了不训的态度,甚至连张鼐都没有听从他的要求来大名府汇合,李过还是会以和衷共济的姿态面对大顺军的文武百官们。

毕竟他就是一个这样的人。

权位于李过而言,并不是一样很重要的东西。

李过所最忧愁的是,李自成死后,大顺军的方向是什么?

李过自己,是一个优秀的大副,却不是一个能够掌握方向的船长。

如今的大顺江山,已经是如李白所言,“白浪如山那可渡,狂风愁杀峭帆人”的形势。在怒海横波之中,当浪花好像连山喷雪而来的时候,大顺军急需要一个能够掌握方向的领袖站出来。

李过非常有自知之明,也非常了解自己,他绝不是大顺需要的领袖,绝不是此时最合适的人选。

可是李自成的遗言和嘱托,又只能让李过必须背负起这份责任来。

强烈的责任感,以及对于自己能力有限的认知,纠缠在一起,在李过的心中形成了一股殊为强烈的遗憾、无奈和悲郁之情。

他显得这样憔悴与愁苦,不仅仅是因为身体伤痛带来的折磨,也是因为这份责任感给他带来的巨大压力。

东方既白,一名亲兵奔入庭院里面,大声嚷嚷地说:“随侯回来了!随侯回来了!”

第九十章 处置士绅第六十三章 河南的大逃荒第四十二章 幼辞第五十三章 河南巡抚的稻草(六)第八十四章 重回得胜寨第八十四章 忠心耿耿吴三桂第五十六章 皇太极孤注于一掷第一百零三章 方以仁的困清之策第四十六章 纷纷落马第一百四十五章 李元胤第四十二章 真鞑首级的京观第二十四章 张献忠的天国建国记(二)第九十四章 火线解放,豁贱为良第五章 拳碎大明第一百章 中心开花第七十五章 洗甲北舞渡(五)第二十七章 换将第十章 李锦和李鼐第一百零八章 少虎帅破阵(三)第九十六章 李自成定策第三十一章 入宫第一百二十一章 飞云桥南岸第二十七章 血战无名山(中)第一百一十三章 多尔衮高呼渡河第一百零五章 竹溪一节帅(上)第十六章 巩尚书的好文章第十三章 君父之仇第一百零五章 张国武第七十七章 扑夷陵(三)第七十三章 磁州第五十三章 最强之人高谦第一百零五章 博野在望第六十五章 朕不为寡人第五十七章 问冬衣第十三章 复套与捣巢第一百三十章 天下人仰视的李来亨,无误第九十三章 满达海中心开花第一百七十章 四海之内皆兄弟第一百四十四章 借道第三十五章 周公吐哺第一百零二章 九条龙谷可成第七十三章 花关索(下)第一百二十八章 不累吾民一年第十一章 兖州军民第七十三章 大宁新城第一百章 东方既白,大顺中兴第七十七章 洗甲北舞渡(七)第三十七章 闯军万胜第一百三十六章 大瘟疫,可防可控第八十九章 体制第十四章 秦晋争禅第九十章 处置士绅第七十章 牛李党争第七十八章 扑夷陵(四)第十六章 虬龙沟第十六章 李自成(上)第一百二十二章 开国封侯,失之交臂第四十章 杨嗣昌的终局(四)第八十四章 李来亨用兵第九十三章 满达海中心开花第二十九章 毛遂自荐第三十二章 伐辽第一百一十五章 不为张睢阳,便为颜常山第二十五章 张献忠的天国建国记(三)第七十五章 尚可喜第六十四章 徐徐为阵,夏风乱舞第一百三十四章 埋骨何须桑梓地第二十九章 朝鲜第八十九章 校场练枪第十七章 黄河南岸第五十六章 贺镇精骑(三)第四十章 杨嗣昌的终局(四)第十八章 猛将郝摇旗第四十三章 爱新觉罗屯齐第十五章 老营改革(下)第八十章 乡官体制开始动员第五十七章 漕运整顿第四十四章 义送袁时中第一百二十章 阿济格东路军第十五章 春秋大义第九十六章 剿总行辕和绥寇公署第八十七章 讨贼联军来了第七十三章 大宁新城第十六章 李过和高一功是一种人第二十章 郝标骑兵第六十一章 孤的底牌比多尔衮的头发还多第一百零三章 长安议第一百二十三章 不可抵抗的八旗兵第六十二章 夺嫡之争第八十六章 为什么跟着大顺走第一百零四章 决战在开州吗第三十四章 鳌拜震惊了第二十八章 张献忠的天国建国记(七)第一百一十三章 辅国公,对不住了第五十九章 井陉道上第二十八章 八旗权力斗争第一百五十章 总动员第八章 着佃交粮第九十六章 剿总行辕和绥寇公署第一百五十五章 最后一战(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