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9章 建镇、开荒、马铃薯

欢迎大家来到官术网:

葛沽军营不远处,流民安置之地。肖图白在大笔一挥,将之命名为“葛沽镇”,让历史上的葛沽镇提前了百多年出现。

按照肖图白的规划,葛沽镇将会是一座工商业和种植美洲高产作物为支柱产业的新型城镇。

此时,葛沽镇草创,还未任命正式的镇长。总顾问衙门的人事司的50名官吏,负责这座城镇的规划、建设。

司长将岸更是奋斗在第一线,二十年幕僚生涯,使得将岸行政组织能力被锻炼的炉火纯青。

在将岸的督促下,流民们只用三天就搭建起五百多座帐篷。6000多名流民,按照家庭为单位,安置在帐篷中。没有家庭的流民,则按照男女有别,分别居住在不同的集体宿舍帐篷中安顿。

除了居住的帐篷之外,营地中还有作为厕所、浴室的帐篷。所有的流民要求养成,在厕所大小便,以及经常在浴室中沐浴的卫生习惯。

在饮食方面,营地提供高粱、小麦等等粗粮制作的稀粥,以及用海洋捕捞的廉价海鱼做菜。对于长身体的儿童,可以提供米饭、猪肉、牛羊奶等等营养。

在服装衣被方面,葛沽镇在北京、天津两地,向数百名裁缝下了订单。按照统计出来的人口,定制了一万多套棉衣、棉裤、棉帽、棉鞋系列冬装。

每名契约奴能够领到两套崭新的冬装。而棉被则是制作了6000套,是按照一人一套棉被的规格发放。

等到新衣服、新棉被全部下发之后,营地要求居民将一些不卫生的旧衣服、旧被褥焚烧、掩埋掉。

毕竟,这些脏衣被,里面隐藏着大量的细菌、跳骚,有着引发疫情的隐患。

为了预防疫情爆发!

每一名生病的契约奴,都会受到免费的医疗。哪怕是与传染病毫不相关的骨折、腰肌劳损之类的毛病,也会被顺手治疗了。

短时间里面,总顾问衙门为此已经拿出了15万两银子的安置费。这些预算,都被切切实实的用到了灾民身上。

根据暗访的东厂、锦衣卫两套人马的回报,经手人员很老实,暂未发现中饱私囊现象。除此之外,总顾问衙门的服务态度也很好,令所有灾民如沐春风。

一名老年契约奴感恩的说法:“老奴活了大半辈子,过的都是有上顿没下顿的苦日子。总顾问衙门的官老爷,比咱亲儿子待咱更好!要是大明的官,都有这么好,那就天下太平了......”

在流民们大致安顿下来之后。

葛沽镇将劳动力进行科学的分配,组织500名劳动力建造房屋,2000人进行对葛沽镇周围开荒。

剩下的,妇女、老人们,也做一些简单的后勤任务,比如缝补、洗晒衣辈,煮饭烧菜、照顾幼童。

由于,肖图白给出的任务是春耕之前,底线是给20万亩荒地开荒,并引河水灌溉。

目前,葛沽镇的2000名劳动力开荒,平均每人需要开荒100亩田以上。看似比较艰巨,但是总顾问衙在市场上斥资5万两,买到1000头耕牛。

配合锋利的钢梨,一头牛一天可以开荒3亩。1000头牛,一天就足以开荒3000亩,两个月时间足以开荒20万亩。

与此同时,组织人气挖几条沟渠,将几里外的河水引来灌溉,也并没有难度。

问题是,将岸知道完成了底线任务并不能够让领导满意,只有超额完成,才算让领导惊讶。所以,将岸觉得决定,雇佣天津的一些军户,为葛沽镇打工。帮葛沽镇开荒一亩田,验收合格后,给300文钱。

这样,雇人开荒十万亩,预算是3万两。雇人将剩余的30万亩田垦出来,也才花费9万两银子。

如果,这些地能够生长粮食,9万两的付出可能会获得百万两的回报。如果,这些地不能生长庄稼,造成9万两银子的巨大亏损,将岸也会为此负责......

将岸看了看桌子上数年前的邸报,里面就有徐光启当年写的天津屯田垦荒的奏折内容。此外,桌上更是摆放了一本《农政全书》,书里面有讲解马铃薯、红薯等等作物的特性——能够在苦寒之地生长!

“赌一把了!”将岸咬牙说道。有时候,做官也讲究赌博——赌赢了平步青云,赌输了摘掉乌纱帽!

————————

“土一名土一名黄独.蔓生叶如根圆如鸡内白皮……煮食、亦可蒸食.又煮芋洗腻洁白如玉.......”这是《农政全书》上关于马铃薯的记载。

明朝人把马铃薯叫做土芋,肖图白对于这个名称是比较陌生的。但是,看到了土豆之后,肖图白知道这应该就是自己要找的马铃薯了。

徐光启虽然了解土豆这种作物,但是并没有像红薯那样的喜爱。徐光启为红薯(甘薯)可写过《甘薯疏》的文章,大力称赞甘薯的作用,并且详细记录甘薯的种植心得、要领。可以说,徐光启是是一名“甘薯控”也不为过。

土豆也是适合在苦寒之地生长,产量不逊色红薯,在味道上比红薯更适合作为主食。只不过土豆进入中国就被养在了深宫、皇庄中,种植范围并不如甘薯那么广泛,徐光启也没有深入研究。

肖图白令人到皇庄中寻找,果然有过关于土豆的种植记录,并且皇庄的仓库中,就保存了600万斤土豆,可以作为种子使用。

而且,皇庄就有100多个太监,专门负责种土豆。肖图白知晓后,也将这些拥有土豆种植经验的太监,调到了葛沽镇。

经过众太监讲解。

肖图白对照后世的土豆种植经验,写下土豆种植流程:

1、切块。将每个种薯切成8块以上。因其顶端优势,尽量在顶端有芽眼处多切块。.

2、催芽。将薯块平放在干净湿润的土壤上,使薯芽向上,上铺2厘米土再平放一层种薯,反复3层~4层后再上铺5厘米厚土,堆放在背阳处,15天后即可播种。

3、播种要求行距70厘米、株距20厘米,沟深6厘米~8厘米,放种薯时使薯芽向上,然后覆土起垄高10厘米~15厘米。

4、每亩田播种100斤种子,可以收获1500斤以上。

而土豆的生长期大约有90天~100天。按照天津的气候条件,明年的二月份可以播种,到五月份即可收获。

肖图白令人将土豆种子,全部的拿到了葛沽镇。这600万斤土豆,看起来不少。其实,全部当做种子,也仅能够给6万亩田地进行播种。

肖图白无奈,准备每亩田播下25斤种子,这样便能够播种24万亩了。虽然这样一来,平均每亩的产量会减少。不过,总产量会比只给6万亩播种要高的多。

如果葛沽镇能够开垦出更多的田地,那么肖图白准备去种点红薯。

天津的红薯,虽然没有推广开来,但是怎么说徐光启当年的大力推广下,天津至今还保留一万亩的红薯种植面积。

至于红薯被明朝人当成猪食,肖图白并不在意。真不行,就将红薯真的拿来作猪饲料。反正肖图白的军营中3000名大兵,餐餐吃肉,已经导致了天津猪肉的供不应求.......

第283章 医院、防疫、显微镜第195章 军火倾销、耽罗岛半殖民地第233章 烟草第226章 钢铁的价值第232章 经济合作第71章 丰收(二)第228章 老朋友何塞(二)第141章 胜了(一)第142章 胜了(二)第52章 《国富论》、《资本论》第241章 问策(三)第236章 《天工开物》和宋应星第77章 创刊(一)第229章 四艘新舰第161章 自由民第15章 皇庄拍卖舞弊案第263章 返航第255章 九州失控,明军助剿第173章 抗清援朝,保家卫国第18章 流民、安置、葛沽荒地第153章 迁都之议(三)第117章 震动(一)第100章 与虎谋皮(二)第158章 部门改组(二)第235章 全民教育,新闻时代第120章 震动(四)第56章 建党(一)第47章 收容难民第266章 钻床、锯床第265章 重农第156章 简单机械之滑轮组(二)第142章 胜了(二)第85章 独石口(三)第105章 华人髡为夷,苟活不如死第38章 刘泽清诡异的“剿匪”第145章 虏退(二)第172章 朝鲜布局(三)第53章 政治经济学第127章 蚯蚓养鸡鸭和逆天的蚯蚓田第168章 皮岛海战(三)第176章 买办(二)第241章 问策(三)第71章 丰收(二)第282章 流民、天津梦、安置第148章 蚯蚓满仓、家禽成群第203章 中朝江华岛协议第152章 迁都之议(二)第63章 何塞船长的商品(三)第218章 水师的战略第66章 传教士(一)第280章 权贵田弘遇和名士钱谦益(二)第251章 商人、枪炮、十字架(三)第198章 拍卖、管子思想第261章 不做死就不会死(一)第58章 变得更好,还是更坏?第278章 皇帝养成计划(三)第117章 震动(一)第134章 布局(一)第24章 文工团、书社、股份制第248章 官逼民反,九州暴乱第154章 新任的天津巡抚第68章 传教士(三)第252章 商人、枪炮、十字架(四)第126章 王启年之死的讨论第143章 小萝莉公主第60章 棱堡(二)第40章 皇家新军的三段射第221章 新式教育和舆论宣传第270章 科技、经济、内政(四)第116章 我有奇术第111章 铁与血的碰撞第104章 总督(二)第143章 小萝莉公主第7章 从海洋中获取食物第101章 与虎谋皮(三)第5章 总顾问衙门、庄田拍卖第81章 虏变(三)第22章 外商、合作、剪刀差第182章 暗流(三)第252章 商人、枪炮、十字架(四)第240章 问策(二)第217章 美味的辣椒第285章 天津卫商户骚乱第78章 创刊(二)第139章 绞肉机(二)第183章 暗流(四)第168章 皮岛海战(三)第242章 邻居无好人啊第25章 女兵们的加入第95章 郑芝豹的葛沽见闻(二)第28章 矛与盾:鸟铳和棉甲第104章 总督(二)第272章 幕府使者(一)第227章 老朋友何塞(一)第187章 改进工具(二)第32章 打铁还要自身硬第64章 对白奴们的工作安排第150章 或重于泰山,或轻于鸿毛第39章 匪军的竹枪阵第242章 邻居无好人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