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百零五章 银荒

第一百零五章 银荒

日本情况传来。让朱祁镇松了一口气。

因为在正统三十二年下半年,大明就又一个不好的苗头出现,那就是银价上涨。

其实大明的银价在周忱废除宝钞之后,就一直处于上涨的趋势之中。

毕竟,洪武之时确定宝钞作为国家货币,不是没有原因的。其中一个很现实的原因是,贵重金属铜钱都大有不足。

要铸造大量铜钱,这一件事情费时费力,还不如沿用元宋的纸钞制度。

只是这个制度在正统时,已经难以为继了。才有周忱的改革。

但是任何改革的红利都是一时的。

在废除宝钞之后,银两通行一时间上下皆便。但是随着国家日益安堵,银两的价格也越来越高。

其中一个原因,那就是银子太少了。

大明流通的银两总数有多少?

朱祁镇并不知道,但是总数大概在亿万两上下。这还是在正统一朝白银开采量逐年增长的原因。

在正统之前,包括正统前期,大明每年的白银开采量在三十万两上下。

这其中有没有下面的人中饱私囊,朱祁镇并不知道。但是即便是有人中饱私囊。大明每年新增的白银数量也不过百万两上下。

当然了,大明流通的货币也不仅仅是银两,还有大量的铜币,还有相当地方都是以物易物。

在周忱尽可能将财政收入折成银,粮两项的改革。白银的需要大大增加。而今一条鞭法的风声,仅仅吹了出去。

银价就好像不受控制的上升。

朱祁镇深刻的明白了一件事情。

那就是,历史上的一些改革,或许有些滞后。但是都是前提条件的。

朱祁镇就面对一个问题,如果将大明赋税全部折合成银元,从而大大减轻了从上到下的管理难度。

但是支撑整个大明运作的白银数量是天量的。

一条鞭法的前提是大明后期,几乎源源不断的流入大明的白银。

朱祁镇蓦然发现,他为大明政权深处埋入了一个深深的白银饥渴症,或者说贵重金属饥渴症。

这让朱祁镇很是焦虑,却没有什么办法。

根据经济发展与货币数量的规律,大明今后必须保证白银流入持续且不可中断。否则大明就会出大问题的。

而大明贵重金属很是匮乏,这就成为了大明病根了。

而且这个病根根本没有办法可医。

宋,元,明三朝都进行了大量的货币纸质化实验,已经透支了纸钞几乎所有的信用。而今大明主体思潮,那就是纸钞这东西是不可靠的。

想要恢复宝钞,根本是不可能的。

这个问题,似乎陷入死结了。

朱祁镇心中暗道:“只能江山留给后人愁了。”

他在位这三十年之间,完成两次货币改革,一次废除纸钞,建立银两体系,而今又改为银币。

这已经够频繁了。

在做纸币,根本就是朝令夕改,民无所适从。

所以这一件事情,只能留给后人来做了。他只能看眼前了。

朱祁镇看着刘定之说道:“卿身为首辅,此事该当如何处置,还要给朕一个说法了。”

朱祁镇语气很不客气。

这也是有原因的,因为银荒这个问题,并不是内阁发现的,也不是锦衣卫发现的,而是少府报上来的。

这也是与政府与锦衣卫的性质有关。

大明政府本质上是一个小政府,尽量减少对下面的干预,他们也没有能力干预下面的人。而锦衣卫虽然有汇报各地物价的任务。但是经济上的问题,并不是锦衣卫的专长。他们也不会发现其中问题。

而少府却不一样了。

少府深入参与进经济运行之中。

银荒导致银价上涨,市面之上货币紧缺,直接影响到了少府是收益。少府对此再敏感不过了。

少府报上来之后,朱祁镇也是汇合各方情报之后,这才确定这一件事情。银价上涨这一件事情,从正统前期到而今是一直存在的,而在今年的银价涨幅超出预料之外。

银价一高,所有人都留住银两不花,世面的白银顿时紧缺起来。

而北京作为北方最大的经济中心,在这方面的变化最为敏感。

而今这个问题,还是一个苗头。但是不做遏制的话,谁知道会发生什么样的事情。

朱祁镇给内阁这么多权力,可以说内阁诸位大学士在权力上并不比唐宋丞相上差上多少。给了这样的权力,是让他们承担责任的。

不管怎么说,刘定之都是内阁之首,总理天下庶务。在这一件事情之上都有失察之罪。

刘定之自己也明白,立即说道:“陛下,臣以为而今有三策,可以遏制银价。”

朱祁镇点点头,示意刘定之说。

刘定之说道:“第一,户部追加一笔款子,从京师购买足够的物资用与修建驰道之用。”

朱祁镇立即明白,这其实就是宋代所谓的提称之法,用于平衡纸钞的物价。而今不过是用在银两之上。

大明国库富裕,大仓库与内库常年有一千万到两千万两的白银作为压仓底的银子,不到危机关头,都不能动的。

极端的时候,两库存银超过三千万两也是有的。

也就是说市面上白银不足,很大一部分也是大明财政之中占据了太多的银两,一下子砸出这么多银子。自然能缓解银两不足。

不过如此一来,就加大了驰道修建了。

朱祁镇问道:“多少?”

刘定之咬咬牙,说道:“五百万两。”

朱祁镇说道:“如此就继续修两京驰道吧。”

这样一来,就是徐州到西安,北京到南京两道驰道同时修建了。

对刘定之来说,这是一个艰难决策。

大明大臣一旦当上户部尚书,一般都会变成守财奴。将太仓银库之中的银子看成性命一般。

这也是因为这些大臣的财政思想,都会停留在小农阶段。已经想将所有的仓库填满。

五百万两,对刘定之来说,是一个不小的数目,足够打上一仗了。不仅仅能修建好两京驰道,甚至可以提前开始修建从西安到伊犁的驰道了。

不过,这是一个治标不治本的办法。

刘定之说道:“第二,禁铜器,禁银器,加大银元与铜钱的铸造数量。具体数目,臣一时间也给不出,需要与下面商议之后,再禀报陛下。”

加大铸钱量,也是一个办法。

毕竟铸钱本身就是一次货币发行,毕竟银币之中,并不是全部是银的,铜钱之中,也不是全部是银的。

这对增加货币发行量是有用的。

朱祁镇没有说什么。

刘定之继续说道:“第三,就是发行金钱。”

说这刘定之看了朱祁镇一眼。

朱祁镇瞬间明白。

大明黄金最多的地方是什么地方?乃是内库之中,少府掌握了大量金矿,特别是东北的开发,更是有不少的金矿源源不断进入内库之中。

发行金钱,朱祁镇也做了,只是这个时候金价太贵了。皇宫之中的金钱都是用来赏赐的,很多时候不是当做货币来用的。

如果想要发行,最好是交给户部。

朱祁镇沉吟了一阵子,说道:“这三件事情,我都允你,只是治标不治本。”

种种行政手段,不过是能压制住钱荒的苗头,而且这个一次的银荒更像是一次预演。而且朱祁镇能干预的不过是北京而已。

对于大明经济最发达的南方,朱祁镇却是鞭长莫及了。

刘定之立即行礼说道:“臣不能解君父之忧,罪该万死。”

朱祁镇摆摆手,说道:“起来吧,如此一来,日本就太重要了。”

第五十六章 古道血战第一百零六章 朝鲜震动第四章 朱祁镇的算计第九十四年,徐有贞的日本任务第一百四十一章 瓦刺贡马第五十八章 长腿的滹沱河第六十章 辽东局势的漏洞第二十三章 天子之问第一百二十三章 也先死了?第八十八章 钱婉儿的一天第二百三十八章 挖出精锐第二十章 应对安南之策第一百六十五章 天子守国门,君王死社稷第二百四十八章 报仇第一百三十八章 襄王之心第八十五章 蒋贵第十三章 三杨解体第二十一章 北方民生之多艰第一百七十五章 正统五年正旦诏第六章 此祸已种萧墙间第七十章 诸子第九十五章 大云南第六十一章 太皇太后问计第六十一章 郭登到第七十八章 大越皇帝第一百章 杨溥奏对第六十九章 多事之秋第三十四章 黎思诚第一百零三章 在京都第一百零九章 麓川二第七章 议政第一百七十四章 大元重光皇帝第一百一十六章 皇太后心事第二十三章 知道了第三十四章 仓禀足而识礼仪第三十七章 逼战第六十七章 勋贵之心第六十章 北方战略构想二第一百七十一章 束水攻沙第一百二十四章 燕然大捷的转折点第二百一十六章 震动天下第一百一十三章 海西之战后第一百四十九章 昆图的法会第二章 塞上江南第九十九章 亦失哈最后的演出第一百一十章 各自退兵第一百零八章 倭寇疑云第一百一十三章 大明的金银流向第八章 登基大典第八章 千秋万寿宴第三章 都掌蛮第九十九章 不可让杨士奇没有好结果第一百七十二章 良药苦口第一百六十三章 特殊的早朝第一百二十六章 问天春秋几何第六章 此祸已种萧墙间第九十五章 大藤峡背后第一百一十章 少府的工作第一百一十二章 最后的挣扎第一百零七章 掀牌第四十九章 烟火群山第一百四十一章 瓦刺贡马第二百一十六章 震动天下第一百零五章 行猎二第一百二十七章 一万年太久,只争朝夕第八十二章 殿试第三十六章 老将不老第七十七章 沿海航线第一百零二章 六部现状第八十章 经筵第十八章 令人头疼的孙太后第九章 内阁增补第一百四十七章 天文数字第一百一十七章 话南京第七十六章 田园将芜胡不归第九十章 贝琳第九十一章 历法的背后第一百零六章 足利义政第九十八章 李满住的决断第二百四十九章 杀俘第七十二章 汪氏第一百七十三章 脱脱不花赌赢了第一百五十章 漕运难题第一百三十一章 太子见冼景第一百零三章 太皇太后最后退步第十七章 江南大雪连四旬第一百零九章 待诏陆祥第十章 鲁苏之争第八十一章 江南田亩状况第四十七章 大明巡抚第一百零四章 周忱第八章 修律vs修例第八十四章 工业化的种子第二十五章 丘濬的实学思想第一百四十七章 水利派的崛起第一百六十章 呼之欲出的周相第五十九章 松潘旧事第一百二十一章 钱法第九十六章 军工的发展第三十八章 五世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