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十三章 知道了

紫禁城之中有两处花园,一处自然是后宫的御花园。另外一处,就是慈宁宫花园。

朱祁镇扶着太皇太后走在慈宁宫花园之中,只见这花园之中,充满了江南风味,一时间乱花迷眼。

太皇太后在一处水榭处坐了下来。随即将手中的饵食撒在水中,自然有无数只锦鲤奋勇争夺,一片波光之中,金色红色的鳞片闪耀,看得很是漂亮。

“吕整的案子想明白了。”太皇太后说道。

朱祁镇说道:“孩儿想明白了。”随即将他所想的事情,一五一十的说了出来。

太皇太后说道:“你啊,还欠了些火候,王骥为什么要拿吕整做筏子?”

朱祁镇一愣,刚想说王骥想夺取五军都督府的职权,话还没有说出口,朱祁镇就觉得不对。为什么,因为太皇太后已经下诏书,分明是一服罢一切不急之务,与天下百姓休养生息。

而张辅这些老将还在,怎么可能让兵部代替五军都督府统领天下兵马,要知道皇家与很多勋贵都是姻亲关系。很多人都能直达天听的。

王骥但凡明白这一点,就不会再这个时候选择大动干戈。

王骥坐在兵部尚书的位置之上,自然要想办法为自己多争取一些权利,但是他却没有改变而今政治结构的想法。

他不是那一种妄人。

那么他为什么要这么做。

朱祁镇想来,第一是撞到枪口上了,第二就是还有别的缘故。

朱祁镇随即将第一个想法,给排除了。

因为马顺说了,这样的事情在军中谈不上司空见惯,也是屡见不鲜的。不是什么稀罕事情,毕竟蒙古牧民,上了马就是战士,下了马就是百姓,有时候真手下留情,吹亏的就是自己。吕整的问题,虽然做的有些过分。

但是单挑出来处置,却有一种针对的感觉。

朱祁镇一时间不说话,太皇太后说道:“杨首辅最近上的折子,你没有看见吗?”

朱祁镇脱口而出,说道:“杨士奇要整顿军中。”

太皇太后说道:“孺子可教也。”

朱祁镇一时间好像拨开了眼前的谜团,说道:“既然如此,王骥是杨士奇授意的,为什么王骥想要重惩的想法落空了,反而仅仅是流放。”

太皇太后说道:“这是王骥前二退一之计。”

朱祁镇惊讶的说道:“王骥一开始,就没有想过杀吕整。”

太皇太后说道:“即便他想,杨士奇也不会让他如愿的,杨士奇乃是老成谋国之辈,而今各地卫所有两大弊,占田,占役。”

“军官霸占士卒的田产,国初太祖皇帝说,养百万大军,不废百姓一分一毫。那时候是真的,但是在永乐年间大战连连,就要朝廷补贴军中了。”

“在去年,你父皇下旨,以守边辛苦为名,已经增加了九边士卒钱粮,这钱粮可以走户部的账。”

“天下不知道多少良田都在军中,而今却不足以自养。这田地都跑到什么地方去了?”

“再有一个是占役。别的不说,而今北京城尚有数万士卒修建城墙。还有你父皇的陵墓,都是卫所士卒所建。北京城中的精锐士卒,有多少?”

“我都不知道,也不敢问了。”

“这就是杨士奇要整顿军中的原因。”

朱祁镇听了,说道:“奶奶的意思是,杨士奇想要整顿军中,拿吕整开刀,那么孙儿就更不明白了,为什么杨士奇会放过吕整,不应该拿吕整的人头祭旗吗?”

太皇太后说道:“要以你这个心思去秉政,非要出大乱子不可。冰冻三尺非一日之寒,很多事情万万不能急的,越是着急,就越是出错了。”

“先说占役,占役的大头,就是修北京城,从太宗皇帝到而今,二三十年修建,最多的时候,动摇民夫多达百万之众。其中有相当多的是军户。即便而今修建备北京城的班军也不算少。”

“只是这些人能罢去吗?”

“这北京城,从永乐年间修到现在,大抵是修成了,只是城门,城墙上,还有一些地方需要修整。你父亲的寝陵,你的寝陵,都是要动工的。”

“这些人能罢去吗?”

“至于占田?敢占田的是什么人,都是军中骨干将领。清理占田,你不怕军中动荡的?”

“该怎么做,杨士奇心中是有分寸的。”

朱祁镇彻底明白了。

这一件案子,到底还是撞在枪口之上了。吕整流放的下场,也证明了杨士奇整顿军务的决心,同时也暗示了底线。

一般来说,只要不是大毛病,杨士奇不想杀人。

想来很多军中情弊,张辅所知道的,一点也不比杨士奇少。故而张辅默许了一些事情,很可能张辅与杨士奇暗中有折冲。

说不定,只流放不杀人就是张辅所提出的条件。

只是朱祁镇心中对杨士奇的分寸感,理解的同时。却有一点不以为然。

这样做,不过能撑上几年而已,等几年之后,军中的情况,恐怕只会被这个时候差,不会比而今好。

只是朱祁镇也知道,杨士奇毕竟不是丞相,即便是丞相,除非能做到霍光,张居正那个份上,这两件大事,一件也解决不了。

“孙儿明白。”朱祁镇带着几分怅然若失的感觉,想来只要军队能打仗,很多情况杨士奇不打算追究的。

太皇太后说道:“皇帝,你要知道,别人看,皇帝一声令下,天下百姓无所不从。你自己真觉得如此,就大错特错了。”

“须知,皇帝也是做不得快意事的。”

“今后让你憋屈的事情,还有很多。但是再憋屈,也只能忍着。凡是都要慢慢来。只是凡事都要心知肚明。你是在装糊涂,不是真糊涂。”

“不要看人,怎么说?要看他怎么做?”

“孙儿明白了。”朱祁镇说道:“只是奶奶觉得,这封奏疏,当怎么办?”

太皇太后说道:“最近,你不是每日十张王右军。来,让奶奶看看,你写得字怎么样了。”随即她一挥手,让王振将笔墨纸砚送上来,并为朱祁镇准备了一根朱砂笔。

朱砂笔上浓郁的红色,就好像是血一般,想要滴落下来。

就在这一封题本最后面空白的地方,朱祁镇悬着手腕,说道:“奶奶,写什么?”

“你觉得当写什么?”太皇太后说道。

朱祁镇沉默了一会儿,事已如此,他即便是做些更改,就能改变杨士奇的做法吗?

不可能的。

不仅仅杨士奇不会,太皇太后也不允许。

太皇太后对杨士奇的信任,不仅仅是杨士奇与仁宗皇帝一脉多年情谊,还有政治理念的相和。

朱祁镇第一个恨不得快些长大。

不管他多成熟,但是别人看他都是幼主。天然带有不信任之感。

朱祁镇能做的,只能忍下去。

“滴答”一声,一滴朱砂落在奏疏上面,炸出一团血月一般的痕迹,朱祁镇下笔,按在痕迹上面,手腕转动,不多时写出三个字来。

知道了。

第四十六章 海关银第一百零三章 往事二第一百二十二章 治政学院第四章 太后第八十五章 河湟四卫第一百二十七章 将门虎子第一百一十七章 横绝大漠第五十一章 西北茶马第十章 开发东北第一步第一百二十二章 一汉当几胡?第十四章 遗诏第一百二十四章 两朝开济老臣心第四十九章 贡品第一百三十四章 朱祁镇的第一把火第四十六章 千金赠君子第一百二十三章 旱情第九十七章 建州卫的处境第四十九章 三湖五河总方针第六十七章 银币铜钱两级体系第五十章 金山银山第五十五章 送别第一百零八章 南洋水师大出血第三十章 宿卫宫中第一百三十五章 武学新三甲第四十三章 正统历第一百零六章 足利义政第四十四章 凭祥城下第六章 困境第七章 圣诞安排第四十九章 瓦刺第二百三十三章 紫荆关下第四十七章 铁壁镇南第九十九章 亦失哈最后的演出第一百五十七章 岁月催人老第二百一十四章 周忱的坚持第八十三章 西南隐忧第一百九十章 猫儿庄之战第一百一十七章 话南京第八十三章 日本两幕府第二十三章 广东水师第二十八章 天理报第九十八章 关原之战第一百零三章 韩雍的手段第二章 大明九边考第二十二章 天灾与人祸孰重?第一百四十二章 夜雨如瀑第七十三章 大宴第九十九章 阿次帖木儿的蓝图第一百四十二章 夜雨如瀑第一百九十八章 顾兴祖逃第八十二章 凯旋阅兵第一百四十五章 青年才俊第一百一十四章 议麓川五第二百二十八章 列车为城第三十四章 沐昂折戟第七章 你打你的,我打我的第一百零五章 理财圣手第二百四十一章 失控的局势第七十一章 朱见治第五十三章 于谦归来第二十六章 朝鲜之战的帷幕第二百零七章 明军步骑vs瓦刺骑兵第三章 西南风波起第八十九章 开海第三十五章 真相与处置第九十四章 成国公反制计划第三十二章 王越的机会第二十四章 愿吾民无饥寒,愿此河永定弟七十三章 大计第四十六章 千金赠君子第一百三十七章 见石亨第二百三十六章 南兵堪战第七十二章 瓦刺可伐第二十八章 工部两尚书第九十五章 西军第十一章 海西都司第四十章 薪火相传地一百五十四章 传檄可定藏地第六十章 辽东局势的漏洞第一百六十二章 废南京六部的构想第一百零七章 射柳二第六十四章 平越策第一百一十二章 议麓川三第九十七章 英雄所见略同地一百五十四章 传檄可定藏地第四十六章 海关银第九十章 贝琳第十三章 老臣心第四十七章 西虏寇边第六十四章 平越策第六十七章 勋贵之心第四十二章 流放海西第二十一章 儒家激进派第一百三十一章 建州女真的末日第十章 大雪纷纷第七十一章 驰道第三十九章 钦州黄氏之战第六十八章 铁路伏笔第四十四章 凭祥城下第六十七章 魏国公入处州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