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十四章 民以食为天

这个时期,太宗皇帝留下的锦衣卫,实力还在,最少没有到后世,根本不能用了。权力倾轧中是一把好手,真让他们办一点事情,却是不能了。

于谦在河南的所有消息,几乎是一天一报的形式发到北京城中。

让朱祁镇每天晚上都可以看到,四五天前的于谦的一举一动,已经河南旱情的情况。

只要翻开史书,旱灾大概是最为频繁的灾难了。

很多时候,人对旱灾的印象,大概是赤地千里,大地开出数迟的口子,无数人争夺水洼中一些浑水。

河流枯竭,水井干涸。

当然了,这样的情况自然是大旱。

但是很多时候的旱灾其实并不是这样的。

简单的一句话,如果从正月以后到五月之前,老天爷没有下雨,这就是旱灾,如果说到七月下旬,还没有下雨,就是大旱。

青黄不接,就是指开春之后。

经过一个冬天之后,百姓粮食都消耗的差不多了,但是小麦还没有成熟,很多百姓在这个时候就会断炊。

但是如果之前一直没有下雨的话,就说明五月这一季粮食,大抵要减产,或者说是绝收。

如果到了七月多还没有下雨的话。秋季的粮食收成,很可能也要绝收。

很多时候,一季粮食绝收,就足以让百姓不堪承受,更不要说一年粮食绝收了,自然是大旱。

很多时候,这样的旱情,也做不到赤地千里,河流断流,水井干涸。

但是即便是这样,人都承受不住了。

河南的旱情,就是这样,开春以来,河南就没有下过一滴雨水。大部分农田都没有收成了。

于谦到了河南之后,第一件事情,并非赈济灾民,而是想办法将靠水的农田维持下去,而今能多收一斗麦。就是多活一个人。随即于谦跑遍了,几乎所有的受灾的县,一个一个的视察,回到开封之中,分派粮食。视旱情多寡而定。

好几次百姓闹事,都是于谦一个不带任何护卫,去说服饥饿的百姓。

朱祁镇看了心中感叹。历史上于谦能脱颖而出,绝非侥幸。

这个时候三十多岁的于谦,已经显露出自己的才华。

朱祁镇自忖易地为之,决计不能比于谦做得更好了。

甚至从他手中的情报上就能看出来了。安插在于谦身边的暗桩,对于谦的称呼也慢慢变化,之前还是巡抚于谦,后来是于大人,再后来是于公,也多有为于谦说好话的地方。

所谓公道自在人心。

锦衣卫之中,虽然有不少人汲汲于名利,但是大部分人都是普通人,自然也有普通人的爱憎。

到了五月之后,朱祁镇从书信之中发现一件事情,那就是于谦带过去的赈灾粮已经派完了。

但是绝收已经成为事实了。

区区十万石,根本不够用。

朱祁镇也让马顺派人打听了,却是京城用粮紧张。一时间户部也挤不出粮食来,朱祁镇心中着急,向李时勉请了一天假,就去见太皇太后了。

也将这十几日,所有从河南发过来的密报,全部带上了。

太皇太后对着阳光,眯着眼睛,细细的看着这些密报上的文字。读了近半个时辰,才算是读完了。

太皇太后轻轻的将这些密报放下说道:“身为人君,当光明正大,这些手段,却是有失体统,倒不是说下面的人上奏的文书都能信,但是你用这种手段,难免先入为主,觉得锦衣卫才是对的,外面的臣子都是错的。”

“但是锦衣卫就不会撒谎吗?”

朱祁镇说道:“孙儿明白。”

太皇太后一看就知道朱祁镇其实并不明白,说道:“你要知道,凡是能站在你面前的大臣,都是欺君的好手。算了,你现在还不明白这一点。你让我看这个,就是因为河南赈灾粮款不够吧。”

朱祁镇说道:“孙儿打听了,京师的粮食紧张。拨不出粮食来。”

太皇太后说道:“那是自然了,北地之中,也就河南河北一带,算是粮仓,朝廷早就定了,河南河北的粮食,大多是调往九边的。”

“如今这边大灾,定然要从京师的仓库之中,先行补上,总不能让将士们不吃饭吧。”

“如此一来,京师,通州的粮仓之中,虽然还有粮食,但却不能轻易调用了。”

朱祁镇明白,这些粮食就是北京城的底气,如果让北京城的粮仓见底了,比河南旱灾影响还要大。

朱祁镇说道:“难道北京城粮食就如此短缺,少有差错,就粮食不继吗?”

太皇太后说道:“这就是仁宗皇帝为什么将都城迁回到南京的原因。”

“建都北京,粮草都从东南而来。平江伯总督漕运,最多的时候,一年能运过来五百万石粮食,而今每年能运来四百万石粮食。”

“这四百万石粮食,就是京师的生命线。”

“且不说,百姓开河转运之苦,单单说,将一国兴衰寄予一河之上,就有一点太儿戏了。”

太皇太后微微一叹,不过她也知道,而今她再有怨言,也没有办法了。木以成舟,大明朝将太多太多的财力物力都投入在北京之中,乃至于政治格局之上,在北京也稳定下来了。

迁都是一个大动静。

皇帝尚小,她没有精力也不可能闹出这么大的动静来。

再说了,她的丈夫,她的儿子都葬在北京城外,她还能去什么地方?将来也是要入天寿山的。

不过,北京依旧是行在,而不是北京,大抵是她最后的倔强吧。

“那为什么不能海运,前朝不就是海运,而且郑和船队能远到西洋,不可能不能从松江到天津吧。”朱祁镇忍不住问道。

太皇太后说道:“两个原因,一个是倭寇。”

“海上倭乱也是有些年头了,这些倭乱就好像是苍蝇一般,大队船只就避开了,但如果小队船只,就会劫掠。”

“太祖的时候,从江南运往辽东的粮船都被劫掠过。”

“如果派人护送,清剿,所花费要比漕运要高上不少。”

“其次,海上风浪太大,很容易伤及人员,也太容易漂没了。”

朱祁镇心中一转,说道:“奶奶,你觉得这些漂没,真的是损失在海上了。”

“自然不是。”太皇太后说道:“我虽然老了,但是眼睛不瞎。岂能看不出来这里面的猫腻,但是看出来容易,但是怎么处置啊?”

“风浪不时,真有损失,难道往死里追究?百姓本来就视大海为畏途,如果再以苛政,谁来承运?而且在海上一船人,太容易串供了,再加上海上小岛众多,上岸之后,说是有风浪,漂没了。”

“谁能查明?”

“朝廷处罚官员,总要是有证据吧。”

朱祁镇说道:“莫不,多加一些额度,让利承运之人。如果有了损失,就让他们获利里面补充便是了。”

太皇太后说道:“如此一来,你何以面对文武百官。国朝的俸禄本就不厚,但是这小吏以承运之机暴富。”

“这本就不好平衡,再者,人心总是贪得无厌的,今日给他一寸,明日给他一尺,他就未必满足。”

第九十一章 公主下嫁第一百七十三章 太皇太后最后教诲第一百三十四章 出巡第十三章 三杨解体第二十八章 天理报第四十五章 首胜第九十三章 当今日本第十八章 西域近况第一百三十七章 龙城飞将第六十七章 勋贵之心第一百二十二章 周忱办事之道第六十七章 当年千里追异人第一百三十一章 私盐产业链第一百一十六章 西南定策第十四章 主导权第七章 你打你的,我打我的第一百六十三章 特殊的早朝第四十七章 西虏寇边第一百五十七章 岁月催人老第十一章 朝鲜靖难第三十八章 李瑈之死第四十八章 北元第一百五十六章 东风长吹天山雪第二十一章 仁政第一百三十五章 北方铁都第八十八章 卫所改革试点第二章 云南局势第一百二十八章 李东阳的手段第一百六十九章 香囊识人第八十一章 黄河水患第一百零九章 天下徽商第六十二章 大明的草原第十五章 李实的办法第十章 开发东北第一步第一百零七章 杨溥秉政第三十九章 大破麓川第五十三章 天下大水第四十五章 安南之粮第十六章 大捷消息第六十三章 水路救援第一百八十七章 兵疲将骄第六十四章 田制第一百八十八章 孤注一掷第一百三十章 死谏第一百零二章 孤身入思明第一百零七章 射柳二第一百一十六章 海运总兵官第五十六章 襄国第十二章 见义必为,非勇也第一百三十二章 纷纷南洋策第四十八章 广西战事第六十二章 大赦诏第一章 瑞雪兆丰年第一百一十七章 雨季的来临第五十九章 暗潮第二百四十七章 撒网第一百二十九章 首辅曹鼐第一百零九章 倭寇出没第五章 京卫改革第四十章 武学派系的雏形第一百三十七章 晒盐法第五十九章 松潘旧事第一百三十七章 见石亨第一百八十章 登坛拜将第八十一章 马政第九十章 近乎破产的草原经济第三十九章 大破麓川第一百五十八章 皇后有孕第七十四章 三喜冲厄第二十五章 大明工部都水司第五十六章 襄国第七章 议政第二十六章 谁对谁错?第五十九章 清丈土地的内情第一百五十七章 易相第三十五章 午间休息第四十三章 下肇州第一百五十七章 方瑾与石亨的争执第十九章 修德养望马性和第八十四章 云贵总督第二十一章 青贮第一百四十八章 识趣的襄王第六十三章 水路救援第一百二十一章 杨洪到第五十二章 捷报第一百一十四章 各方云动第二百三十二章 无悔第一百六十三章 特殊的早朝第二十九章 兑子第十六章 大捷消息第二百三十一章 河北征兵第一百一十八章 马文升在天津第八十八章 高阳伯李文第七十章 杨士奇治水意见第一百章 大明铁骑之威第一百五十章 漕运难题第九十五章 大明军制第一百七十章 海河方案第一百三十一章 监国第二四十三章 石疯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