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十四章 民以食为天

这个时期,太宗皇帝留下的锦衣卫,实力还在,最少没有到后世,根本不能用了。权力倾轧中是一把好手,真让他们办一点事情,却是不能了。

于谦在河南的所有消息,几乎是一天一报的形式发到北京城中。

让朱祁镇每天晚上都可以看到,四五天前的于谦的一举一动,已经河南旱情的情况。

只要翻开史书,旱灾大概是最为频繁的灾难了。

很多时候,人对旱灾的印象,大概是赤地千里,大地开出数迟的口子,无数人争夺水洼中一些浑水。

河流枯竭,水井干涸。

当然了,这样的情况自然是大旱。

但是很多时候的旱灾其实并不是这样的。

简单的一句话,如果从正月以后到五月之前,老天爷没有下雨,这就是旱灾,如果说到七月下旬,还没有下雨,就是大旱。

青黄不接,就是指开春之后。

经过一个冬天之后,百姓粮食都消耗的差不多了,但是小麦还没有成熟,很多百姓在这个时候就会断炊。

但是如果之前一直没有下雨的话,就说明五月这一季粮食,大抵要减产,或者说是绝收。

如果到了七月多还没有下雨的话。秋季的粮食收成,很可能也要绝收。

很多时候,一季粮食绝收,就足以让百姓不堪承受,更不要说一年粮食绝收了,自然是大旱。

很多时候,这样的旱情,也做不到赤地千里,河流断流,水井干涸。

但是即便是这样,人都承受不住了。

河南的旱情,就是这样,开春以来,河南就没有下过一滴雨水。大部分农田都没有收成了。

于谦到了河南之后,第一件事情,并非赈济灾民,而是想办法将靠水的农田维持下去,而今能多收一斗麦。就是多活一个人。随即于谦跑遍了,几乎所有的受灾的县,一个一个的视察,回到开封之中,分派粮食。视旱情多寡而定。

好几次百姓闹事,都是于谦一个不带任何护卫,去说服饥饿的百姓。

朱祁镇看了心中感叹。历史上于谦能脱颖而出,绝非侥幸。

这个时候三十多岁的于谦,已经显露出自己的才华。

朱祁镇自忖易地为之,决计不能比于谦做得更好了。

甚至从他手中的情报上就能看出来了。安插在于谦身边的暗桩,对于谦的称呼也慢慢变化,之前还是巡抚于谦,后来是于大人,再后来是于公,也多有为于谦说好话的地方。

所谓公道自在人心。

锦衣卫之中,虽然有不少人汲汲于名利,但是大部分人都是普通人,自然也有普通人的爱憎。

到了五月之后,朱祁镇从书信之中发现一件事情,那就是于谦带过去的赈灾粮已经派完了。

但是绝收已经成为事实了。

区区十万石,根本不够用。

朱祁镇也让马顺派人打听了,却是京城用粮紧张。一时间户部也挤不出粮食来,朱祁镇心中着急,向李时勉请了一天假,就去见太皇太后了。

也将这十几日,所有从河南发过来的密报,全部带上了。

太皇太后对着阳光,眯着眼睛,细细的看着这些密报上的文字。读了近半个时辰,才算是读完了。

太皇太后轻轻的将这些密报放下说道:“身为人君,当光明正大,这些手段,却是有失体统,倒不是说下面的人上奏的文书都能信,但是你用这种手段,难免先入为主,觉得锦衣卫才是对的,外面的臣子都是错的。”

“但是锦衣卫就不会撒谎吗?”

朱祁镇说道:“孙儿明白。”

太皇太后一看就知道朱祁镇其实并不明白,说道:“你要知道,凡是能站在你面前的大臣,都是欺君的好手。算了,你现在还不明白这一点。你让我看这个,就是因为河南赈灾粮款不够吧。”

朱祁镇说道:“孙儿打听了,京师的粮食紧张。拨不出粮食来。”

太皇太后说道:“那是自然了,北地之中,也就河南河北一带,算是粮仓,朝廷早就定了,河南河北的粮食,大多是调往九边的。”

“如今这边大灾,定然要从京师的仓库之中,先行补上,总不能让将士们不吃饭吧。”

“如此一来,京师,通州的粮仓之中,虽然还有粮食,但却不能轻易调用了。”

朱祁镇明白,这些粮食就是北京城的底气,如果让北京城的粮仓见底了,比河南旱灾影响还要大。

朱祁镇说道:“难道北京城粮食就如此短缺,少有差错,就粮食不继吗?”

太皇太后说道:“这就是仁宗皇帝为什么将都城迁回到南京的原因。”

“建都北京,粮草都从东南而来。平江伯总督漕运,最多的时候,一年能运过来五百万石粮食,而今每年能运来四百万石粮食。”

“这四百万石粮食,就是京师的生命线。”

“且不说,百姓开河转运之苦,单单说,将一国兴衰寄予一河之上,就有一点太儿戏了。”

太皇太后微微一叹,不过她也知道,而今她再有怨言,也没有办法了。木以成舟,大明朝将太多太多的财力物力都投入在北京之中,乃至于政治格局之上,在北京也稳定下来了。

迁都是一个大动静。

皇帝尚小,她没有精力也不可能闹出这么大的动静来。

再说了,她的丈夫,她的儿子都葬在北京城外,她还能去什么地方?将来也是要入天寿山的。

不过,北京依旧是行在,而不是北京,大抵是她最后的倔强吧。

“那为什么不能海运,前朝不就是海运,而且郑和船队能远到西洋,不可能不能从松江到天津吧。”朱祁镇忍不住问道。

太皇太后说道:“两个原因,一个是倭寇。”

“海上倭乱也是有些年头了,这些倭乱就好像是苍蝇一般,大队船只就避开了,但如果小队船只,就会劫掠。”

“太祖的时候,从江南运往辽东的粮船都被劫掠过。”

“如果派人护送,清剿,所花费要比漕运要高上不少。”

“其次,海上风浪太大,很容易伤及人员,也太容易漂没了。”

朱祁镇心中一转,说道:“奶奶,你觉得这些漂没,真的是损失在海上了。”

“自然不是。”太皇太后说道:“我虽然老了,但是眼睛不瞎。岂能看不出来这里面的猫腻,但是看出来容易,但是怎么处置啊?”

“风浪不时,真有损失,难道往死里追究?百姓本来就视大海为畏途,如果再以苛政,谁来承运?而且在海上一船人,太容易串供了,再加上海上小岛众多,上岸之后,说是有风浪,漂没了。”

“谁能查明?”

“朝廷处罚官员,总要是有证据吧。”

朱祁镇说道:“莫不,多加一些额度,让利承运之人。如果有了损失,就让他们获利里面补充便是了。”

太皇太后说道:“如此一来,你何以面对文武百官。国朝的俸禄本就不厚,但是这小吏以承运之机暴富。”

“这本就不好平衡,再者,人心总是贪得无厌的,今日给他一寸,明日给他一尺,他就未必满足。”

第一百零一章 思明府之变第二十七章 北薛南吴第三章 西南风波起第一百九十章 猫儿庄之战第八章 修律vs修例第一百三十二章 庆都公主所求第二四十三章 石疯子第一百五十七章 方瑾与石亨的争执第七十九章 回师第一百零九章 麓川二第一百六十一章 王直镇守南京第七十章 肇州破敌第一百二十章 兵部户部之争第九章 通报,内参,与明报第一百四十六章 乾清宫侍卫换血第五十三章 中学教材第九十七章 开海九第二百零五章 希望的烟尘第六十一章 焦宏的困境第五十七章 驰道利弊第九十八章 风波定第六十章 北方战略构想二第一百五十四章 也先第四十二章 孔家南北宗第八十六章 江南土地黑幕第一百五十五章 天人杨洪第六章 新天子第六十七章 当年千里追异人第一百三十一章 太子见冼景第二百三十一章 河北征兵第四十四章 石炭二第一百五十二章 给他们死亡第一百一十七章 雨季的来临第一百零一章 围城第四十一章 石亨的追击第一章 圣诞将至第一百五十二章 与勋贵的联盟第七十章 年关第四十二章 流放海西第二十五章 民以食为天二第九十八章 风波定第七十六章 于谦说太皇太后第三十二章 王越的机会第四十八章 关山飞渡第一百三十五章 以工代赈第九十六章 别江南第四十三章 正统历第八十六章 大婚第三十章 御前带械第二十八章 朱见濬与权力第一次接触第一百五十七章 易相第六十一章 松阴城第一百四十八章 内阁人选的纷争第三十六章 老将不老第二十八章 朱见濬与权力第一次接触第三十三章 瓦刺的兵器来源第六十二章 肇州第二百二十八章 列车为城第二十一章 卫河入海段第二十六章 换讲官之意第七十二章 大朝会二第七十六章 佛山铁业第十四章 新任内阁班子第七十三章 试行天下第十章 老臣于谦第八十三章 弊政第十八章 铁面讲官第六十五章 肇州血战第七十八章 雪山第二十三章 直隶省内部问题第四十章 使人君不近儒臣者,正此辈也第一百三十七章 为大皇帝贺寿第二百一十七章 素衣临朝第二百零九章 双方退兵第五十八章 矿税第八十七章 胥吏之害第三十二章 天下大蝗第一百三十三章 夺会昌伯爵第二十五章 封滹沱河神第一百二十三章 皇家异类朱祁镇第一百九十三章 瓦刺的崩溃第一百四十九章 黄河大工第三十六章 南方卫所第一百七十五章 正统十四年第一百四十八章 急流勇退陈芳洲第十三章 刘定之入阁第一章 圣诞将至第六十四章 平越策第一百一十八章 石亨的心思第六十二章 杨信的失望第十五章 预修大典第一百零二章 孤身入思明第一百二十九章 西征之议第六十三章 驰禁令第五十六章 朱祁镇之心第一百二十二章 周忱办事之道第一百五十六章 东风长吹天山雪第七十五章 于谦奏对第七十章 诸子第一百七十一章 喜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