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十五章 民以食为天二

朱祁镇一时间,也不知道说什么了。

开海运,在朱祁镇看来,有太多太多的意义了。

但是朱元璋开创的大明朝,实在是缺乏海洋的基因,在他们看来,古时候唐宋漕运制度相当完善了,只要继承就行,而海运却有太多的麻烦事情要处理了。

虽然元朝也有成功的例子,但是元朝为政太粗泛。

其中有很多事情,在明朝是不成立的,最少在对待海洋的态度上。元朝可没有明代的海禁,当时有大量民船承运。

而明代却没有这个条件。

朱祁镇将海运的事情,暂时先放下,问道:“奶奶,那么就如此看着河南百姓,嗷嗷待哺吗?”

太皇太后轻轻一笑,说道:“当然不是了,不从北京调粮,自然从其他地方调粮,我如果没有猜错的话,要么是清江浦,要么是湖广。”

“我估计是清江浦。”

朱祁镇听了这个名字,心中思索了片刻,说道:“可是淮安?”

清江浦这个名字,在明清时期要比淮安还有名,但是对于后世的人,却对清江浦很是陌生。

清江浦乃是运河上的重要节点,漕运总兵所在地,后世漕运总督府所在地,有大量粮仓。等待转运到北京。

太皇太后说道:“从清江浦入淮河,能到达河南大部分县,这里运输要方便一些。治国之事,明年的时候,将南方粮食再补上一些就行了。”

而就在这个时候,王振匆匆的过来,说道:“知道皇爷忧心河南之事,内阁刚刚呈上来的折子,奴婢就给皇爷送过来了。”

朱祁镇打开一看,正是于谦请粮的奏疏。而上面杨士奇的票拟,就是太皇太后所言,从清江浦经凤阳仓调粮食,所耗粮食在来年补上。头批拨调二十万石。

朱祁镇一时间心中又羞又恼。敢情他是白操心了,唯一可以欣慰的是,从行政效率上来说,锦衣卫要胜过内阁一筹。

太皇太后笑道:“孙儿有此心,我就已经是万分高兴了。杨士奇三朝元老,吃得盐比你吃的饭都多,朝廷上的事情,交给他处置,是没有问题的。”

朱祁镇说道:“今日是孙儿鲁莽了。”

“去上课吧。”太皇太后说道:“去得迟了,可以要挨板子了。”

朱祁镇向太皇太后行礼,随后离开了慈宁宫,去文华殿。

一路上朱祁镇所想的就是粮食问题。

粮食问题对于朝廷来说,就是头等大事,而南北方经济不平衡,其实最重要的地方,就是南北粮食产量不平衡,南方粮食产粮要比北方多。

这就是源头。

特别是北京城粮食不能自给,每年四百万石漕运粮,就让朱祁镇心中发慌,特别是清廷后车之鉴在前。

为什么要签订《南京条约》,固然有前面一系列败仗。但是最最重要的事情,就是英军截断了漕运。北京那边立即支撑不住了。

所以在粮食问题上,粮食调配的问题固然重要,不管是漕运也好,是海运也好,将南方的粮食运到北方的办法,但是粮食生产的问题,也同样重要。

“难道大明朝的北方,真得养不起九边加一个北京吗?”朱祁镇心中深深的思考。面对这个问题,朱祁镇一时间连从何处下手,都不知道。

一会儿功夫,就到了文华殿。

一进文华殿,就觉得文华殿之中的气氛不对,李时勉站在御案之前。就好像是雕塑一般,一动不动。

见朱祁镇来了之后,行礼如仪。

朱祁镇连忙扶起李时勉说道:“先生免礼,今日是朕错了。”

李时勉问道:“错在何处?”

朱祁镇说道:“朕不该今日不来上课。”

李时勉说道:“非也,陛下之错,乃于失信于人。陛下将来是要治理天下的,自然不可朝令夕改,所谓君无戏言。陛下昨日已经答应臣,今日来上课,却在臣来之后,仅仅派一小太监,通知一声。不是待大臣之道。”

朱祁镇连忙说道:“朕知错了,昨日朕得到消息,却是河南赈灾的粮食不够了,朕向太皇太后问计,并不是故意耽搁时间的。”

李时勉听了这话,脸上僵硬的表情,竟然微微和善一点。随即又问了几句。

朱祁镇一一说了。

见李时勉似乎有原谅之意,朱祁镇这才松了一口气。

有些人就是如此,即便是站在他身边,就觉得空气都变得严肃起来,朱祁镇明明知道,其实李时勉也不敢将他怎么样?

最多打手板。

但是在李时勉面前,朱祁镇难免紧张,就好像是见了大学导师一样。

李时勉说道:“陛下有此仁心,实在乃天下之福。”

朱祁镇说道:“今日之事,是朕不清楚天下钱粮之数?闹了笑话。”

李时勉说道:“陛下想要知道天下钱粮之数,当问户部,而欲知道天下钱粮细数,却要问黄册了。”

朱祁镇说道:“黄册?”

李时勉说道:“太祖时的鱼鳞图册,将天下赋税土地,都纳入一册之中,以此征调差役,征收赋税。每十年一重编,天下百姓,生老病死都在其列。”

朱祁镇大吃一惊,这几乎与后世户口本差不多了,立即问道:“这黄册在何处?”

李时勉说道:“在南京后湖库,只是洪武之后,天下百官皆因循守旧,黄册徒具形式而已。”

朱祁镇说道:“到底行不行,看看再说,想来太祖与现在不过相差三十多年,也不至于一点用处都没有,朕想将后湖黄册带到北京来,可行吗?”

李时勉说道:“臣以为,陛下应该考虑万全。后湖黄册到底有多少,臣也不清楚,只知道每次编写黄册,都要征用南京国子监数千人。后湖库有天地玄黄十几库黄册。都藏在后湖之中,四面把守森严,虽飞鸟不得过。”

“陛下要调来,何地储存,何人编写,却是一个问题。”

朱祁镇立即知道,李时勉是委婉的否定了。

朱祁镇也没有想到,所谓后湖黄册有这么多。想来也是,大明天下两京十三省的户籍材料,岂能少了。

如果没有准备,就草率迁移,也不是一个办法。

朱祁镇说道:“朕明白了,此事暂罢。”当然仅仅是暂罢。这一件事情,朱祁镇放在心上了,想要改变大明天下,就要深刻的了解大明天下。

而后湖黄册,是了解大明本质,最重要的文书之一。

李时勉说道:“既然陛下来了,我们就继续上课吧。”

朱祁镇说道:“是。”

随即在御座之上坐好,翻开孟子。

大学中庸篇幅很小的,朱祁镇专心读,很快就背诵下来,李时勉又讲解了数日,就开始学习孟子了。

四书之中,孟子的篇幅最大。、

可能要学上几个月了。

“不过,在此之前。”李时勉说道:“陛下失信之举,不得不罚。”李时勉一声令下,顿时有两个强壮的宫人压住了王振。

王振脸色大变,还没有来得及说话,就被压下去了。

第一百一十一章 铮铮铁骑鸣第一百零五章 朝鲜延边之战第一百四十八章 内阁人选的纷争第九十九章 定风波二第一百七十二章 良药苦口第一百四十七章 大本堂第一百六十二章 太皇太后的坚决第六十五章 肇州血战第一百一十九章 长远之计第九十一章 日本金银第七十六章 安南vs占城第一百七十九章 成国公之心第一百三十章 天下大旱第一百六十九章 卢沟河水情第十九章 百姓苦第一百零三章 废天皇第一百三十章 太子第七十二章 门头沟至京城线第七十二章 嫁公主的难题第九十四章 开海六第一百三十章 死谏第一百一十五章 罗伦之心第一百三十九章 张郎遗策第七十四章 新理学的种子第二百二十六章 屠城之后第一百四十章 刘定之请缨第一百零六章 朝鲜震动第一百二十五章 人之将死第十四章 礼简而刑繁第一百零七章 杨溥秉政第一百零一章 杨溥时代的开始第九十二章 开海四第一百章 心狠手辣石将军第一百六十七章 内阁调整第五十三章 天下大水第一百三十章 谢家的家底第三十七章 逼战第一百二十八章 大案之始第四十六章 重构东北战略第一百二十九章 首辅曹鼐第一百一十四章 议麓川五第四十二章 风云会聚第一章 瑞雪兆丰年第七十四章 春耕准备第二十五章 民以食为天二第二百三十五章 突如其来的血战第一百二十四章 两朝开济老臣心第二百三十九章 阿刺知院退兵第一百一十五章 罗伦之心第一百五十九章 老臣杨荣第一百一十一章 议麓川二第一百三十九章 张郎遗策第五十二章 捷报第一百章 战争的脚步声第二百三十三章 紫荆关下第一百七十六章 瓦刺消息第一百零七章 公主府夜宴第一百一十一章 铮铮铁骑鸣第三十五章 午间休息第五十五章 诸将第八十三章 日本两幕府第一章 天盛大可汗也先第一百六十四章 王翱第四十章 武学派系的雏形第一百二十六章 问天春秋几何第一百一十四章 皇太后病倒第八十三章 武进恽家第十六章 李瑈的应对第十七章 李时勉第二百一十三章 成国公的死讯第四十八章 防秋第四十四章 李时勉到第二十五章 大明工部都水司第四十章 武学派系的雏形第一百一十五章 侍疾第一百六十二章 废南京六部的构想第一百三十六章 钱第三十四章 沐昂折戟第一百零八章 南洋水师大出血第五十章 曲阜大学第一百二十九章 首辅曹鼐第三十六章 真假第一百零一章 定风波四第六十八章 台州之战第一百一十九章 今有驰道可解忧第四十七章 大明巡抚第六十二章 于谦入京第三十五章 真相与处置第一百章 心狠手辣石将军第二十七章 田赋第一百八十章 登坛拜将第九十一章 泥足巨人第二十四章 民以食为天第一百五十四章 也先第三十二章 王越的机会第一百一十三章 大明的金银流向第六十一章 郭登到第八十一章 江南田亩状况第一百五十六章 和亲?第二十四章 谁能解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