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七十九章 大明财政

第七十九章 大明财政

朱祁镇其实也知道,这未必是也先的做法,或者说也先未必想那么多。

与大明朝贡贸易,是瓦刺相当大一笔财源,也先自然想要扩大的贸易。而他征服了东北,粮食什么的收获并不多,至于女真马匹也是与大明朝贡之中,另外一项拳头产品。

但是很抱歉,瓦刺什么都缺,就是不缺马。

所以瓦刺从女真获得最多的就是皮毛了。

其实瓦刺的皮毛产出也不少,往年朝贡,也有大量的皮毛。虽然明代棉花开始普及了,但是皮毛的保暖能力,还是在棉衣之上。大明境内对皮毛的需求也是相当大的。

但是貂皮,特别是紫貂皮。瓦刺也是不多了,而且瓦刺达官贵人也是有这种需要的,所以这并不在朝贡之列。

而今瓦刺一口气拿出来这么多。自然是瓦刺从东北而来的。

朱祁镇对丢失奴儿干的控制权,一直是耿耿于怀。

虽然有三道关大捷挽回局面,在无知百姓看来,这一次海西镇是立了大功了,也让很多人第一次知道,朝廷还有这样一个边镇。

但是实际情况如何?

大明失去了长白山以西的控制与影响力。而在也先在重建辽阳行省之后,大明在奴儿干都司几乎所有卫所,都有两面招牌。

一面是大明某某卫,一面是大元某万户。

除却海西镇附近几十个卫所,尚且忠于大明之外,太宗皇帝所设立的奴儿干名存实亡。

这个现实,朱祁镇怎么能高兴起来。哈密是鞭长莫及,木兰河卫也是鞭长莫及,似乎大明十万铁骑,离开了边墙,就不能打仗了。

这也罢了。

国内又是水患,又是造反的。

为了避免人心惶惶,朱祁镇必须粉饰太平。扩大三道关大捷,而将木兰河卫之战给遮掩住。

很多朝廷低级官员,也都是知道三道关大捷,而不知道还有木兰河卫之战。

正因为朱祁镇这样的心理,一看貂皮,他下意思感觉,这是也先讽刺他的。

杨溥一时间也没有想到,皇帝会这样想。微微一顿,说道:“陛下,区区边患,不必忧心,北虏其兴也勃,其灭也忽,朝廷谨守边墙,待其自灭,岂不正好。”

朱祁镇说道:“瓦刺纵横数万里,带甲数十万,如此大国,待其自灭?根本就是自欺欺人。”

杨溥的观点其实并不是没有道理的。

北方少数民族在蒙古之前,还真是你上台我下台,几十年之间,就够一个极盛的草原民族烟消云散了。

不说别的,当年阿鲁台可以压着瓦刺打,杀了脱欢的父亲,马哈木。

而今阿鲁台何在。

而瓦刺内部并非没有矛盾的,脱脱不花与也先之间的矛盾,就是不可调和的,宝座只有一个?绰罗斯家族与孛儿只斤家族,谁也不肯放弃。

所以坚壁以待,观其生变,未必不是一个办法。毕竟大明在草原上屯兵消耗太大了。即便占据了整个草原,也不过是有了一块源源不断流血的伤口。

但是朱祁镇是决计不肯的。

不平定北方边患,朱祁镇哪里有精力做别的。

大部分文官从骨子里并不喜欢大打的。支持对外强硬,那是政治态度,但是真要支持一场持续几年的大战,那就是脑残了。

朱祁镇这几年对军事的倾向越来越明显了。

即便知道九边不干净,从朝廷拨下去的钱,中间绝对被过了一道守。一百万两能发挥出八十万两的效果,就算不错了。

但是朱祁镇依然往军费之中砸钱。

在正统初年,朝廷向九边的协饷还没有固定制度,最多一次没有五十万两,更多是希望九边士卒屯田自足,还有开中发的接济。

而今朝廷对九边的拨款重视已经超过二百万两,粮食也有近二百万石之多。

至于粮食,这是因为废除开中法。周忱填补的窟窿。而在此之外,户部还费了近五十万两,修建从北京到宣府,从北京到大同的驰道。

而今还没有完全建成。但是已经在运输粮食上发挥出很大的作用。户部周忱已经提出了九边驰道工程了。

也就是沿着边墙,从辽东到甘肃,铺设一条驰道。朝廷就可完成坐镇北京,控制九边。当然这一道驰道,应该还有很多支线通向内地。

只要完成之后,周忱估计能节省大半以上的用费。

但是造价,却是杨溥看了都头疼的数目。

更不要说,兵部徐晞主持的九边修缮工程。虽然而今仅仅在宣府,大同,还有北京周边,但是徐晞已经报上了八十多万两了。

杨溥一瞬间有一个种感觉,那就是当今这位皇帝,根本不知道继积蓄吗,盐税固然征收了不少。但是按朱祁镇这个花法。

恐怕一点结余都不会有。

这或许就是财政观念的问题了。

在朱祁镇看来,内库之中躺着一千万两,而北京与天津粮仓虽然频频被调用,但是总数没有低于一千万石上。

有这么多储备已经足够了。

在财政之上,只需平衡,小有结余,就是非常健康的财政了。

但是杨溥却是受不了这种花钱的办法,几乎要将河北治水工程之中省下来的钱财,全部砸在九边之上。

杨溥更是明白,朝廷这样的财政倾向代表了什么?

代表了当今这一位想打的,并不是太宗皇帝一般扫北之战,规模恐怕要比扫北之战更大。

原因无他,单单已经砸进去的钱粮,已经足够太宗皇帝走一趟漠北了。

这些钱粮也并不是没有成果的,成国公已经上奏了,在上阳河再建一座城堡,这一座城堡在宣府与大同之间,也在边墙之外。

也就是在皇帝压力,还有财政支持之下,军方已经开始着手一步步将当初放弃的地方,重新纳入大明的统治之下。

而在皇帝的眼中,这还没有终结。

但是杨溥一想起其中的花费,就觉得头皮发麻。如果不是在漠南驻兵消耗实在太大,宣宗皇帝会宣宗大踏步的放弃。

所以杨溥这一次来,提起瓦刺,就是想委婉的劝导一下皇帝。

杨溥说道:“自然不待其自灭,勉仁公在的时候,不就是劝谏陛下,离间蒙古君臣。”

朱祁镇叹息一声,说道:“锦衣卫无能,一直没有成果。”

其实也很正常,大家都是成熟的政治家,大哥不说二哥。对利弊权衡都有自己的一套,朱祁镇想离间也先与脱脱不花,脱脱不花还想让也先在征明之中,碰一个头破血流。他好黄雀在后。

而也先却想借助打败明朝的光环加身,然后做出最后一步,废立。

虽然大家各怀心思,但是与明朝大战一场,却是免不了了。

杨溥说道:“臣刚刚接到消息,阿鲁台之子投奔朝廷了。”

响雷不用重鼓。朱祁镇一听就明白了。

阿鲁台虽然已经死了好些年了。

但是阿鲁台的影响力却没有消散,或者说并非阿鲁台的影响力没有消散,而是大元怯薛军的影响力还没有消散。

没错。阿鲁台所部的前身,就是大元朝廷的禁卫军,成吉思汗的近卫军,乃是黄金家族的死忠,他们的的封地都在东蒙古。

这些蒙古贵族向上数,都能算到成吉思汗当初的部下,所谓四杰,四勇之流。

所以,他们一直以为他们才是蒙古黄金家族最正统的传承。所以阿鲁台这个儿子,不管是真的假的,倒是是怎么想的。

这都不重要。

此刻落到朱祁镇的手中,都是一枚上好的棋子。

第五十九章 北方战略构想第一百零一章 杨溥时代的开始第一百三十八章 瓦刺退兵第一百九十六章 哀兵第八十二章 西宁读书人第一百三十一章 私盐产业链第一百四十一章 瓦刺贡马第九十四章 征麓川余波第九十六章 军工的发展第一百五十七章 易相第一百零九章 麓川二第一百零六章 朝鲜震动第六十四章 平越策第三十四章 仓禀足而识礼仪第一百零二章 皇帝的位置第一百三十六章 石彪到龙城第十章 王直入阁第十四章 主导权第六十四章 屋漏偏逢连夜雨第七十七章 日食将至第一百零四章 行猎第一百零四章 行猎第一百二十二章 安南后继第一百四十八章 急流勇退陈芳洲第一百三十七章 蒸汽机的窘境第一百八十六章 出塞之前第四十八章 南洋卫第一百六十章 南疆格局第六十二章 大明朝鲜女真第十一章 内阁七人名单第十八章 河北营田第一百章 定风波三第一百三十章 太子第二章 大武学第四十二章 举步维艰第三十章 御前带械第一百二十七章 托古改制第一百四十七章 又是一年风雨时第二十四章 谁能解之第五章 京卫改革第七十七章 沿海航线第一百八十九章 张辅的奏对第九十三章 武器生产体系第六十七章 魏国公入处州城第三十四章 辽东烽烟第三十一章 崩溃的开始第一百四十七章 天文数字第一百一十三章 议麓川四第十二章 征朝鲜之议第二十章 三世说与大同世界第一百五十五章 治天下需用文臣第六十七章 银币铜钱两级体系第九章 刘定之与李贤第八十章 其次伐交第一百四十五章 升龙大捷第七十九章 解缙第八十六章 西北乱局第九十九章 定风波二第七十二章 嫁公主的难题第九十五章 西军第十八章 铁面讲官第六十五章 也先的东北战略第一百一十六章 西南定策第六十五章 杨士奇与于谦二第六十一章 新内阁第一百零三章 废天皇第九章 蹇公第二百二十八章 列车为城第八十章 经筵第八章 修律vs修例第八十三章 说客张文第一百一十六章 西南定策第六十六章 解决问题第九十二章 畜牧业革命第九十三章 当今日本第十八章 陈纲案第六十七章 当年千里追异人第十五章 李实的办法第一百一十八章 杀一是为罪第一百零三章 太皇太后最后退步第一百六十一章 王直镇守南京第一百六十六章 正统四年的大水第三十九章 石破天惊第一百一十一章 阿失帖木儿皈依真主第一百一十三章 困兽之斗第一百零三章 白藤江第一百二十六章 巡城二第一章 太子在西北第一百五十六章 和亲?第六章 扩大的兵部第一百零五章 银荒第五十二章 负担第七十四章 缓与急第一百一十一章 阿失帖木儿皈依真主第六十一章 新内阁第一百五十二章 出塞之前第二百二十五章 宣大战局第八十八章 卫所改革试点第二十五章 会试第一百四十六章 京卫武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