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九十七章 建州卫的处境

第九十七章建州卫的处境

朱祁镇回宫之后,立即着手将各种尺子拿来看。

大体上有营造尺,裁衣尺,木工尺,等等,似乎每一个行当都他们自己内行的长度单位,比如金银匠与木匠他们所用的长度单位,决计是不一样。

如果从细节上来看,自然是一无是处。

但是朝廷并非没有在度量衡上面下功夫,最少在收税所用的斗,尺,升,石,这些这单位都有统一的标准。

大多是沿用前代,略有更张而已。

对于,很细节的东西,就是听民自便了。

因为你自己家里做活,朝廷没有必要,也懒得管。

朱祁镇想要做的就是统一所有度量衡,以一个基准为中心,确定所有度量衡,成为一个系统。

这说起来容易,但是做起来就难了。

这是一个相当大的工程。

确定一个基准就很难确定了。

现实之中常用的米的定义,就先是以地球的长度为标准,另外一个就是以光速为标准的。

朱祁镇也是受此启发,想出两个思路。

第一个思路,就是中国传统度量衡来源,也就是黄钟律管法。

这汉代的度量衡来历。

黄钟律管法,就是以不同的律管吹奏不同的音,而第一根律管就是九寸,古人发现,只要确定音高,这个律管的长度就是恒定的。

而这律管之中的容积,也是最基础的重量单位。

一切都度量衡都是基于声学的。

说实话,朱祁镇对这说法其实还存疑的。这个办法是否准确,也没有亲手试过。

不过,他将这一件事情让礼部来办。

倒不是为了重现汉制,而是建立一个基准。

比如大明用的最多的营造尺,虽然朝廷颁发了不少官尺到各地,怎么才能确定这个官尺长度是准备的。

如果在收税过程之中,度量衡即便有所误差,也是能用的,民不与官斗,吃亏也只能吃亏了。

但是在这大规模工业分工之中,那是一分一厘都不能差了。

现在加工的都是木头还好办,真差了一点,垫一个木片进去,但是今后多是铁制,难道再垫一个铁块进去。

汉代的办法就不错,只要能造出一个律管,确定音高,那么他的长度就是就九寸。

第二个思路,就是法国人的思路,米刚刚开始的定义,乃是赤道到北极点的千万分之一。大明天文学正造诣也差。

僧一行就测量过子午线线的长度。

也截取一个与大明度量衡比较接近的整数就行了。

这也是考虑到度量衡的更换问题。大明实行了这么多年的度量衡,一下子全部废除了,也不是好办法。

其实民国时候,所建立的度量衡,有市尺,公尺,市里,公里,这看似繁琐,其实核心也是一样的。

这一件事情,自然就交给钦天监了。

至于刘定之的问题,则命宫中,打造一批官尺,让各工厂暂时用着。、

毕竟因为工艺问题,即便是官尺与官尺之间,其实也是有小误差的,最少现存的明尺大多是对不上的。

这样近乎纯学术的问题,朱祁镇也只能抽时间就召贝琳还有胡濙来问问进度。

今年春节雨水不少,河北春耕一片大好,看上去丰收在望,但海西的战事的展开,却出乎朱祁镇预料之外。

这个意外,就出自一个关键人物,李满住身上。

建州卫。

而今的建州卫与之前的建州卫已经不一样了。

有了几分冷清之色。

因为之前作为这一带女真部落的首领的建州卫,已经呈现出种没落之态。

建州卫之所以,成为这一带女真部落的首领,不得不说一下建州卫的位置,他距离大明太近了,就在边墙之下。

这个地理位置给建州女真带来很大的好处,最大的好处就是大明与女真各部之间的转口贸易。

从这上面建州女真获利不少。

其次才是建州女真兵强马壮,甚至到底是兵强马壮才能获得这一分利益,还是有了这一分利益才能兵强马壮,这两者之间,很难说得清楚。

但是自从海西镇建立之后,建州女真的处境就变了。

虽然从辽东到海西的陆路还是要经过建州卫的,但是给建州卫带来更多的是限制与拘束。大军屡屡过境,让下面的建州卫本身甚至知道了大明的实力,对李满住本身,却不大恭敬起来。

特别是凡察带着投奔海西卫,而今虽然仅仅是一个千户,但是在大明体系之中,凡察已经是一个自己人了。

而且在亦失哈的建议之下,凡察已经改掉了女真姓,改用汉姓了,就是将爱新觉罗改成了金姓。

所以在朝廷一切文书记载之中,都没有爱新觉罗凡察这个人,只有金凡察这个人。

也就是说,即便有一天金凡察立了大功,站在朱祁镇面前,朱祁镇也不会知道,这个人与爱新觉罗有什么关系了。

更不要说,海西卫的建立,大量粮食从海西卫上岸,一下子让海西卫成为这一带的经济,文化,政治中心。

曾经要过建州卫一道手的商品,直接在海西卫开卖了。

建州卫的利益更是无法保证了。

亦失哈能建立起海西城,这其中商业利益也是无不小补。海西卫上上下下的军官都有分润,毕竟大家这么辛苦,来到这个蛮荒之地,不仅仅是为了朝廷那一点俸禄了。

所以李满住也知道,这方面的利益夺不回来了。

其实,单单是经济上的利益,还不足以让李满住背叛。

更多因素是政治上的。

夹在辽东与海西之间的建州卫,李满住本能的感到不舒服,他更知道,感到不舒服的不仅仅是他,亦失哈大概也不舒服。

虽然海西的根本,其实是在每年只能通航九个月的海路之上,因为大明开放海禁,甚至有一些民船愿意跑朝鲜,海西航线了。

海路越来越繁华的同时,亦失哈对陆路的加强从来没有放松过。

毕竟这些将领一辈子在陆地上打仗,对海路很不放心,更不要说,这海路一年有三个多月的封冻期。

虽然在封港期,在陆路上也是大雪封山,十分难行。但是亦失哈还是加强了,从海西到辽东之间的驿站。

要将驿站一个个都建立起城堡。

虽然每一个都不大,大概能驻扎五百人左右,供车队躲避。这一串城堡,大概五十里一个都建立在艰险之处牢牢的卡住辽东到海西的陆上交通,在李满住看来,就好像是一张网。

而他就是网里的鱼。

李满住被这种步步紧逼的紧迫感,压得喘不过气来。

李满住之前,在这一带一呼百应,虽然只有万余人马,但是却能临时征召女真各部从征,拉起好几万人马,也不成问题。

在海西卫建立起来之后,这样的好事想都不要想了。

各地女真部落纷纷在海西投军,最精锐的人马,就成为石亨旗下的女真铁骑。

李满住时时刻刻感受到自己地位在动摇,却没有办法。

形势不由人。

如果没有瓦刺在木兰河卫之战,李满住心中有再多的心思,也不敢有一丝的动作,甚至他也向毛怜卫李忠学习。

想办法用建州卫的部众,给自己换一个荣华富贵。

但是瓦刺的出现,给了李满住更多选择。

一头吃惯肉的狼,只能可能心甘情愿当狗。在去年冬天,瓦刺使者就数次出没于建州卫之中。

李满住一直犹豫不绝,或者说不是犹豫不决,而是讨价还价。

而到了今天,李满住终于下定了决心。

第六十一章 太皇太后问计第十三章 始作俑者,其无后乎?第五十八章 大宁第一百九十三章 瓦刺的崩溃第八十章 西宁第三十四章 黎思诚第一百四十一章 瓦刺贡马第四十七章 开海方案第八章 登基大典第四十五章 登闻鼓第一百三十四章 出巡第六十四章 屋漏偏逢连夜雨第一百五十九章 老臣杨荣第二百四十七章 撒网第二百零六章 分散突围第七十六章 田园将芜胡不归第一百五十七章 岁月催人老第三十九章 国事家事二第九十六章 别江南第一百三十五章 武学新三甲第七十一章 教子第一百四十三章 摸底第九十四章 开海六第一百七十四章 大元重光皇帝第四十八章 北元第八十四章 陈怀第十二章 长乐未央不夜城第十四章 李满住第一十七章 皇后监国第一百二十三章 地震二第一百一十三章 北伐第七章 议政第六十三章 辽南府第七十章 悬危之计第五十三章 天下大水第一百三十一章 私盐产业链第一百五十五章 伯颜帖木儿的决心第一百二十二章 地震第一百四十七章 又是一年风雨时第一百零三章 白藤江第一百九十五章 张辅的落幕第一百五十二章 给他们死亡第八十四章 家族第九十五章 任礼出镇甘肃第二百二十六章 屠城之后第八十六章 合流第四十七章 孔家南宗第一百六十四章 王翱第一百四十一章 瓦刺贡马第一百三十九章 杨溥的政治理念第八十章 西宁第八十章 其次伐交第三十二章 辟雍堂中第六十二章 大明的草原第八十四章 陈怀第八十二章 凯旋阅兵第一章 海内老臣心第一百四十章 天下藩王第六章 此祸已种萧墙间第一百五十一章 驰道与运河第二百四十七章 撒网第二百三十三章 紫荆关下第二百零七章 明军步骑vs瓦刺骑兵第七章 对五军都督府的改造第一百二十一章 钱法第二百一十三章 成国公的死讯第七十一章 大朝会第一百零五章 银荒第一百七十七章 烽火传京师第一百三十九章 回京第九十六章 别江南第一百四十五章 李贤思路第二章 大武学第一百五十四章 老臣杨士奇第一百二十六章 内阁变化第一百四十九章 昆图的法会第二百零九章 双方退兵第五十七章 朝鲜大清洗第一百四十章 刘定之请缨第二十六章 朝鲜之战的帷幕第六十章 明浪第五十九章 北方战略构想第一百一十七章 横绝大漠第一百五十八章 金牌止战第四十八章 防秋第二十七章 北薛南吴第一百三十二章 给石亨新的选择第六十六章 杨士奇与于谦三第五十八章 故地重游第八十一章 会宁伯李家第六十五章 杨士奇与于谦二第七章 对五军都督府的改造第二十三章 阿刺知院之死第一百五十章 漕运难题第一百三十六章 石亨第一百四十六章 西域攻伐总战略第一百一十章 粮与银第九十九章 浔州城下第四章 可怜的王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