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百四十四章 李贤的决择

第一百四十四章 李贤的决择

李贤心中各种想法纷纷掠过,片刻之间,就有了决断。他退后一步,说道:“请先生放心,此事李贤当仁不让。”

李贤知道,如果不做出改变,那么今后他仅仅能当次辅,一辈子无法接触首辅大权,对于一个进入内阁的大臣来说,如何甘心?

这或许是一场赌博,李贤已经决定下注了。

但是他并没有鲁莽行事。

他首先要搞清楚,当今想要变法,究竟是想要变什么法?

他反而请了半天假,回家之后,将正统七年以来,当今亲政之后,所做过的种种隐藏在战事之下的改革一一找出来。又将丘浚的著作对照着读。

整整熬了一夜,第二天早朝之后,来见朱祁镇。

朱祁镇自然不会拒绝任何一个内阁大学士的求见。立即让他进来。

李贤已经一夜没有睡了,但是此刻不见一丝倦意,反而有一丝死亢奋的感觉。因为他知道,决定他今后政治前途,就在这一两时辰之内了。

李贤也没有多说废话,单刀直入说道:“陛下,欲招丘浚为经筵?”

朱祁镇微微一愣,他到没有想谁给李贤说的,毕竟天下诸般大事都要在内阁过一着,如果李贤留心,这个圣旨,他完全是可以知晓的。

“确有此事。”朱祁镇说道。

李贤说道:“臣以为丘浚虽然才华横溢,但是学问失于火候,臣推进吴与弼入京为经筵。”

朱祁镇微微皱眉。

吴与弼这个名字,连朱祁镇都听说过,乃是一代大儒,江西人。门下弟子不少,因为在江西崇仁县。

甚至有人称崇仁学派。

后世黄宗羲整理明代学案,以崇仁学案为第一,而吴与弼又是崇仁学案之中第一。

后世的评价,朱祁镇并不是太清楚的。

但是他将丘浚召回京师,是完完全全是出与于政治目的,并不是真想在学问上有所发挥。又何必让一个老孺,千里迢迢的入京。

朱祁镇说道:“不必了。康斋先生年事已高,就不必车马劳顿了。”

李贤说道:“陛下,如果陛下有心向学,翰林院多有翰林,不差丘浚分毫,如果千里迢迢将一个外臣召入京师侍经筵,臣恐天下人笑翰林院无能。”

朱祁镇立即感觉到了其中不对。

李贤不是陈循,很多时候,敢于直言犯谏,坚持自己的意见,但是也仅此而已,任何一个政治人物,都不会在区区小事上,与皇帝过不去的。

因为这因小失大。

除非他感到了什么?

一想到这里,朱祁镇顿时警惕起来了,说道:“李先生到底何意?”

李贤说道:“陛下,臣别无他意,只是有下情上秉。”

朱祁镇顿时知道,什么别无他意,根本就是我就是有别的意思。

“讲。”朱祁镇说道

李贤说道:“从正统十九年以来,朝廷与瓦刺一年数战,耗尽天下钱粮,对外以军功为耀,对内苛求钱粮之重。”

“又是天灾连连。苛捐不减,百姓疾苦,上达于天,方才有大灾连连。”

朱祁镇顿时皱眉,说道:“何至于此?”

朱祁镇承认,在很多事情上,他催的比较急,就是为了前线的战事,但是他已经很看重民间疾苦的,凡是有灾情,他减免钱粮,放赈灾粮,从来没有短缺过。

甚至不管多辛苦,朱祁镇都没有从粮税上打过主意,甚至连正统十四年那边,地方结余款,也没有动用过。

这已经是他以最大克制了。

否则他真学汉武帝一般,宁可打得天下户口减半的话,瓦刺早就打下来了。

“陛下,上行下效。”李贤说道:“又何必陛下做什么吗?臣乃河南南阳邓县人,毗邻湖北,这些年,家中来信,南阳逃户众多,在郧阳山中,已经有距离二十多万灾民,宁可逃入深山,受虎豹之苦,不愿意在家中安居乐业。”

“然陛下见过邓县的岁入户口变过吗?”

朱祁镇只觉得脑袋之中嗡嗡的,这简直被人指着脑门骂:“苛政猛于虎。”

“何至于此?”朱祁镇的声音低落起来。

他也知道虽然这两年年景好了不少,但是之前却是大灾连连的,虽然朱祁镇竭力赈灾,但是他很多时候,有一些麻木且例行公事的感觉。

倒不是朱祁镇没有同情之心了。

一是,他的重心一直在瓦刺上面,无暇顾及。其次就是他已经习惯了。

是的,习惯了。

从他成为皇帝之后,几乎是无年不灾,赈灾真的成为一个流程化的东西。朱祁镇也都习惯每年下面报灾,他令内阁赈灾了。

只是下面的官员是最会看风向的。

朱祁镇的心思未必能瞒得过人。

朱祁镇想让灾情安分一点,不要影响了他打瓦刺了。下面的人自然愿意将灾情往小的报。至于是不是真小,就不好说了。

朱祁镇而今也扪心自问,而今救灾的时候,他真如当初河南旱情,派于谦去赈灾的时候用心吗?那个时候可以将锦衣卫放在于谦身边,情况一日一报。

而今?

朱祁镇很多时候都是浮光掠影看上一看。美其名曰:信任大臣。

此刻朱祁镇身为君王天然的猜疑之心,被李贤撩拨起来了。

李贤见状,心中暗暗松了一口气。

进谏如果让人相信,却是有学问的。只是李贤所言并不是完全是真的,或者说并没有说全民。

郧阳地区有二三十万不在大明黄册之中的百姓,倒是真话。

最近郧阳地区有灾民涌入,也是真话,但是他并没有说,这二十三万人,其实很早就有不少。

最近赈灾是有这样那样的问题。但是大体还是不错。

毕竟天下这么多灾情,想要每一个人都做的很好,不出问题,却也是很难的。

李贤更进一步说道:“兵骄官倦民困,乃是而今天下之状。正是休养生息以求安堵的时候,岂能再有事于天下?”

朱祁镇沉吟一会儿说:“李卿,时不我待,你是朕肱骨之臣,朕也不瞒你了,不错,朕是要变法,大明传到了朕手中,已近百年,百年之间层层积弊,已经到了不得不动的地步,别的不说,卫所的情况,天下皆知,如果没有朕更易军制,哪里有这一次大捷。”

“而且后世之君,如何有朕的威望,朕如果不做,不仅仅是有负于天下,也是有负于我家。恐怕后世这些问题后世都无法解决了。”

李贤听了,却也明白。

如果当今皇帝在根本制度上有所改易的话,盛极而衰,也就在正统朝了。

这就是历史规律,百余年来,太祖皇帝的制度,已经早就不适合当今的情况了。之前对大明进步有推进的制度,一个个也变得拖后腿了存在。

而今国有长君,当今大败瓦刺提高了皇室的威望,也让当今权威在大明不可动摇。如此才遮掩下来很多事情。

一旦当今去了,或者上来一个平庸的君主,大好局面未必能毁于一旦,但是转而衰落,却是大概率事件。

大明开国以来进步姿态已经越来越难以进行下去了。

但是利不百,不变法。

第十六章 朱祁镇心中的《大明会典》第一百三十一章 监国第十一章 海西都司第一百七十九章 成国公之心第二百二十七章 孟瑛训子第九十五章 大藤峡背后第三十六章 士子之间的争执第一百九十四章 阿刺知院的去向第七十七章 沿海航线第二百五十章 京观第三十九章 大破麓川第二十一章 卫河入海段第一百三十七章 见石亨第十六章 大捷消息第五十七章 三省大震第二章 塞上江南第十六章 李瑈的应对第一百一十三章 困兽之斗第一百四十三章 摸底第一百一十章 阮炽的谅山撤退第五十三章 天下大水第十一章 甲光向日金鳞开第二十七章 鸭绿江畔第二十五章 会试第二十四章 海运现状第一百一十六章 台湾置州第四十六章 千金赠君子第二百五十章 京观第一百九十一章 暴风雨前的平静第一百零一章 杨溥时代的开始第六章 李贤的作为第一百二十五章 于谦的隐患第四十七章 孔家南宗第二百四十九章 杀俘第一百零六章 朝鲜震动第八十二章 殿试第二十九章 海西攻势第七十八章 大越皇帝第四十九章 京仓大火第七十四章 新理学的种子第二十三章 知道了第三十七章 北京城的营造第一百零三章 海西攻防战第一百零八章 麓川第二百三十五章 突如其来的血战第一百四十一章 黄河,黄河第一百四十三章 早膳第六十二章 杨信的失望第十四章 主导权第一百章 大明铁骑之威第二十四章 愿吾民无饥寒,愿此河永定第一百零五章 银荒第六十五章 一条鞭法的问题第一百二十五章 巡城第一十三章 请修大明会典以安社稷疏第一百九十七章 将军百战死第一百二十五章 人生一场大梦第四十七章 开海方案第一百五十章 重启遵化铁厂第十三章 老臣心第十九章 破朝鲜之策第七十四章 瓦刺可灭乎?第七十一章 男儿自是重危行第一百二十六章 巡城二第三十章 御前带械第十八章 铁面讲官第八十一章 江南田亩状况第七十章 年关第一百二十三章 旱情第六十章 徐有贞的目的第一百三十六章 石彪到龙城第一百五十五章 天人杨洪第八十二章 武进县第一百三十二章 施礼第五十四章 水利学堂第一百三十章 死谏第八十八章 卫所改革试点第一百四十八章 内阁人选的纷争第一百零九章 待诏陆祥第二十一章 卫河入海段第九十六章 军工的发展第七十五章 第一心腹于谦第一百二十五章 人之将死第一百四十一章 瓦刺贡马第十六章 李瑈的应对第四章 朱祁镇的算计第八十八章 钱婉儿的一天第三十六章 南方卫所第四十六章 山西大案第一百一十四章 各方云动第一百二十七章 扬州谢氏析产案第八十八章 旧港施家第四十二章 孔家南北宗第一百一十三章 议麓川四第二十章 真相第十六章 大捷消息第一百一十四章 各方云动第八章 修律vs修例第一百四十章 黄河决口第三十五章 真相与处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