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百四十五章 李贤思路

第一百四十五章李贤思路

面对朱祁镇的问题,李贤熬了整整一夜,所思量的就是破局之法。

朱祁镇或许觉得自己很英明神武。但是对下面的人来说,朱祁镇是一个相当不好糊弄的皇帝。

当然了,这或许是所有精明上司的通病。

特别是朱祁镇的主意很正,很多时候,谁也不可能改变他的心思。

就好像是与瓦刺大战,如果没有朱祁镇在背后的支持,大明与瓦刺或许还会有一场大战,但是决计不会打到这个地步,也不会打到这个地步,还没有结束的迹象。

看见的不过是休战几年而已。

所以,想要正面将朱祁镇想要改变的想法给压回去,是决计不可能的。

牛头尚且不能硬按,何况龙头?

所以只能顺着朱祁镇的想法来。

而且李贤从政以来,大部分时间都在吏部,更是主持过京察大计,对大明官场也是非常了解的。在李贤眼中,大明官场之中,一些事情也必须要做出改变了。

但是这种改变,必须是适当的,有分寸的,是遵循大明一惯祖制的情况之下进行的。

也就是说,是对大明这个机器,敲敲打打,再上一点润滑油,而决计不能大刀阔斧,一夜之间,还不足以让李贤推敲出朱祁镇的心中方案。

但是足够李贤心中提出一套方案了。

李贤说道:“陛下所言极是。国朝百年以来,积弊深重,百姓深受其苦。是时候清理朝纲,刷新政治的时候了。”

“故臣有本上奏。”

朱祁镇眉头微微一挑,范弘立即上前将李贤的奏本接过来了。

朱祁镇打开一看,李贤的政治主张有这么几条。

首先,京察大计。治国先治吏,吏治不行,就算有无上之妙法,也会变成害民之法。

朱祁镇对此也是明白的。

吏治这东西,是一个永恒的话题。

朱祁镇登基以来,过上几年,就非要搞一次类似运动式的清理吏治,但是不出数年,下面的人总是会旧态复萌。让朱祁镇也是很烦恼。

其次就是迁移卫所,并将内地卫所改卫为县。

这个政策,是朱祁镇一直在做的事情,李贤提出来,不过是迎合朱祁镇的意思而已。

在此之前,朱祁镇都是用别的借口来,比如将内地卫所迁徙到朝鲜,迁徙到海西,而今漠北,松花江一带,都必须用人口填充,卫所毕竟是军队,用来填满再合适不过了。

如此迁徙卫所,废除卫所,将卫所所剩下的土地归为府县体系之中,朱祁镇可以看见大明各地的赋税,就要有一次迁跃了。

至于会高出之前定额二千三百万石多少,就看具体该怎么执行了。

朱祁镇心中暗道:“这一点还欠上一点,那就是内地的镇戍部队的安排。”

虽然内地卫所早就不堪为用了吧,但是他还是大明在各地地方经制之军,没有了这些军队,各地总是要有一点驻兵的。

总不能大明内地这么大的地盘,没有一点军队吧,一旦出了事情该怎么办?

这一点李贤没有说,他大概是放心各地方官员,因为各地方官员在紧急的时候,有权力征召民壮民兵。

但是朱祁镇还不放心。

再往下看。在废卫为县这一条之中,更是有废除清军之法,该招募之法。重新厘定卫所名额等等。

清军之害,之前也说过了。

但是这个制度是维系大明卫所军队的必然之策。

这也是没有办法的。

而今李贤已经清楚一点,那就是而今大明骨干武力,还是卫所军吗?

不是了,京营都是募兵。

既然卫所军队已经不是大明最重要的武力,甚至皇帝也有废除卫所的想法,这依附在卫所制度上的恶法,也到了废除的时候了。

如果说卫所上面的改革,李贤不过是代朱祁镇落笔,将朱祁镇之前的改革思路,形成文字,昭告天下而已。

毕竟,在燕然大捷之后,以朱祁镇的威望,在很多事情上,也不用偷偷摸摸了。

而且卫所之中但凡能打的,朝廷也给了出路。京营之中大小将领卫所出身的人,简直是不可计数。即便平庸的将领,也可以申请到北边各地的新建的卫所之中。

在朱祁镇权威大增的时候,又是拉一派。中立一派,再打一派,打的就是那中完全腐朽,不堪为士卒的卫所将领。

而且圈定了范围,就在内地,具体的说,应该是河北,河南,山西南部,陕西东南部,湖广,江西,南直隶,浙江北部一带。

沿海,西南,西北,四川,两广,九边旧地,都还没有动。

朱祁镇看到这里,微微抬头看了一眼李贤,心中暗道:“李贤,见事明快,此事做这一件事情,的确是合适之极。”

随即朱祁镇继续看下去。

下面就是一个大题目,乃是丈量土地,重造黄册。

说起来大明从洪武以来十年一造黄册的任务从来没有变过,但是造出来的都是一些什么东西,谁都知道。

根本都是一片胡言,连骗鬼都骗不了。

大明各地黄册唯一比较靠谱的还是直隶一省的黄册,因为这是当初于谦治水开田安置流民的时候,才重新造好的黄册。

距离而今才十几年而已。

这一件事情,也是朱祁镇一直想做,从来没有做过的事情。

因为牵扯太大了。

官场士绅百姓士林,大明各方面的方方面面都牵扯进去,决计不是一件简单的事情,在朱祁镇看来,未必比与瓦刺决战容易。

而且这一件事情,朱祁镇变法的时候,也是准备要做的。

因为大明的根本在土地之上,不将土地方面的事情处置好,朱祁镇不管做什么事情都是事倍功半。

只是朱祁镇想要做的事情,不仅仅是重新清丈土地,他要做的事情,还有大明的编户有关系,他想趁着这个机会,将大明户口简化成两个,或者三个体系。

如果是两个,那就是民户与军户。

如果是三个,那就是民户与军户,附郭户。

至于什么灶户,茶户,乐户,阴阳户,匠户,贱籍,士籍等等等,都一视同仁。

分成民户与军户,是现有情况的继承,很长一段时间之内,大明卫所只能更替革新改革,不可能废除的。

一来大明不可能养那么多兵,单单是京营几十万大军,朝廷军费每年都要到一千万两之多,如果将大明三百万大军全部变成募兵,不用别人打,大明财政就要破产。

二来,很多偏远的地方,的确需要屯田兵,就是后世也是生产建设兵团的。

今后募兵制度的京营作为大明主力,皇帝的军刀,各地卫所军队作为辅助力量,陛下的城墙。这种分工不会改变的。

所以军户体制或许有些变动,但是军户是不会消失的。

而民户更是大明最主体的百姓,除却军户都要列为民户之中,甚至朱祁镇要动一动读书人的特权。

一般来说,读书人都隶属于士籍。

就是所谓功名中人,宋朝所谓官户。是大明免税的对象,朱祁镇准备再次给大明官员一次加薪,虽然在周忱改革财政的事情,给过一次实质上的加薪了。

只是那不过是,将大明百官的俸禄恢复到洪武年间。

都说大明俸禄低,其实太祖皇帝从民间出身,深知民间疾苦,他给出的俸禄是不高,但是决计不会让人养家糊口都难,这更多后面一连串的折现的问题。

不过,总体上来,还是有很多上升空间的。朱祁镇有时候都在想,这是不是太祖皇帝留给后世皇帝施恩的空间?

第一百三十八章 瓦刺退兵第一百九十八章 顾兴祖逃第一百零五章 日本行第五十二章 南北之争第七十二章 嫁公主的难题第一百零九章 谅山之战之构想第一百四十一章 国策进退第一百四十八章 十二渠图第九十四章 开海六第三十一章 试探安南第一百六十七章 内阁调整第六十五章 调整政策第十四章 李满住第一百一十八章 杀一是为罪第二百四十二章 突如其来第一百三十二章 出巡第六十四章 凤凰卫第一百二十五章 巡城第一百零四章 周忱第四十九章 京仓大火第六章 扩大的兵部第一百六十二章 废南京六部的构想第九十二章 朱祁镇的惧意第一百三十章 北京震动第八十一章 钱家第九十六章 别江南第四十章 思任发之死第七十九章 解缙第一百二十章 屠万是为雄第一百一十一章 铮铮铁骑鸣第一百五十九章 老臣杨荣第五章 都是坏消息第八章 辽东之战的战略规划第七十八章 赵新的考验第五十八章 丰收第四十八章 关山飞渡第一百一十七章 西南定策二第四十六章 石炭四第四十三章 正统历第二百四十二章 突如其来第七十七章 于谦说太皇太后二第十章 开发东北第一步第五十三章 处置曹吉祥第一百一十五章 福建善后第一百五十七章 方瑾与石亨的争执第二十三章 天子之问第五十六章 灾情汇总第二十三章 直隶省内部问题第八十章 冼景主持天理报第七十二章 大朝会二第七十五章 推行青贮法第一百四十三章 摸底第一百三十六章 石彪到龙城第一百一十二章 捧杀之计第六十八章 铁路伏笔第八十章 冼景主持天理报第二百五十二章 正统勋贵第五十五章 斩尽天下不平事第一百一十三章 议麓川四第二十一章 仁政第一百一十六章 海运总兵官第九十二章 开海四第六十章 北方战略构想二第一百五十四章 瓦刺的试探第一百二十五章 下乡第一百二十章 脱欢之死背后第五十章 瓦刺二第四十二章 孔家南北宗第一百一十四章 海运三难第一百零六章 足利义政第九十三章 日本局面第一百零七章 迂回计划第五十三章 五月政务第一百二十四章 地震三第二十一章 北方民生之多艰第九十章 近乎破产的草原经济第一百九十二章 铁甲的黄昏第五十五章 送别第九十一章 整顿卫所的分寸第二十四章 民以食为天第一百三十五章 北方铁都第三十五章 治交趾策第二百三十一章 河北征兵第三章 孟瑛vs沐昂第四十九章 瓦刺第六章 此祸已种萧墙间第一百二十三章 地震二第二十四章 愿吾民无饥寒,愿此河永定第七十二章 大朝会二第七十四章 新理学的种子第四十章 思任发之死第一百四十八章 内阁人选的纷争第一百五十四章 也先第九十七章 开海九第四十一章 天下风潮第六十六章 解决问题第一百二十七章 巡城三第一百二十二章 治政学院第二十五章 封滹沱河神第一百六十四章 戎装临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