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九章 通报,内参,与明报

第九章 通报,内参,与明报

朱祁镇既然与李贤说好了。通政司很快就开始办了。

三元及第商辂,办事能力也是相当强的。被朱祁镇一点,就立即将所有事情给完善了。

此刻,整个报纸的体系也慢慢构成了。

最高级别的是锦衣卫每日发该内阁与朱祁镇的情报通报。甚至是手抄本。大体将各地发生的一些事情,汇总在一起报告给内阁。只允许在文渊阁读,不允许带出文渊阁。

锦衣卫在六部各衙门都有坐探,这都是一种制度了。

只是这前这种情报汇报,却没有制度化,甚至皇帝本人也没有专门要锦衣卫上报这种情报汇编,也是朱祁镇登基以来形成的习惯。

每日一份。不过朱祁镇这边的要比内阁的厚上一点。

最少内阁各位是不会在情报之中看到自己的动向的。

至于一直发行的邸报,被朱祁镇限定为内参一类,也没有怎么动,还是十日一刊。颁发天下。

至于为了这一次让百官关于上奏,

朱祁镇就让商辂新开的报纸。这个报纸,朱祁镇亲自题字为明报。

不过说起来是报纸,但是更类似于月刊。

主要是交通的问题。

如果说,内参的内容,是要从京师发到地方之后,就可以了。但是这份明报,却要让地方上有反馈。

否则就是在京师这边自说自话了。

当然了,朱祁镇也明白,其实这一场争论的焦点,依然是在京师,其他各地官员一来没有京师多,二来,也未必能够敏感的感受到京师的政治动向。自然是看得多,写得少。

不过,即便如此,朱祁镇也不能让地方上的官员没有发生的余地。

将来会因为各地交通便利,这个明报的发行时间,从一个月,渐渐缩短了。

在创报刊上,朱祁镇还发表了文章。

当然了,朱祁镇的文章自然不是自己写的,而是商辂代笔,就好像是诏书一般。主要内容是解释明报的内容。

首先确定,明报广发天下,不管是什么样的人都可以购买。没有限制。

其次,说明明报的作用,是沟通上下。

凡是有不平之事,皆可通过驿站传递到京师,天下百姓都有资格投稿。明报之中会有选择的刊登,便于下情上达,让贪官污吏,不可能一手遮天。

再有,就是宣布各项政策,让天下百姓皆明朝廷之意。

如是等等。

这一篇文章之后,就是大明律修订的问题,这也是商辂所写,按照朱祁镇的意思,有很明显的倾向性。

将大明律流传到而今的种种不便,都写了出来,暗示要修订的大明律。特别就此事征求天下百官的意见。

当然了,明报之上,不仅仅有商辂的文章,还有内阁大臣王文的文章,以及其他大大小小的官员文章。

已经朱祁镇觉得有争论的奏折,总之洋洋洒洒好几十页。

朱祁镇还是比较满意的。

朱祁镇说道:“弘载。”

商辂立即说道:“臣在。”

其实说起来,商辂要比朱祁镇大上十几岁,但是在朱祁镇心中却觉得商辂是晚辈,对他的称呼,与其他老臣不同。

朱祁镇说道:“朕的意思,你也明白了,今后通政司乃是朝廷最重要的喉舌了。你要为朕管好了。”

商辂说道:“臣明白。”

朱祁镇没有明说,但是他知道以为商辂的智慧,自然能够理解清楚了。随即又说道:“其中分寸也要拿捏好,不要让有些人以为朕不让他们说话。”

商辂感觉到了一些压力。

这就是明显既要得了实惠,又要立牌坊。

在这关于大明律修订与否的讨论之中,商辂既要拉偏架,保证讨论的主旨不脱离控制,又要保证不让人看出端倪。

要胜利的漂漂亮亮的。

其中自然有难度,不过商辂对玩笔杆子还是有些信心的,说道:“请陛下放心。”

朱祁镇又捏了一下样报,说道:“这一份卖多少钱?”

商辂说道:“还没有定价,却要少府那边确定成本之后再定价。”

朱祁镇也知道大内本来就是印刷作坊,之前朱祁镇所印的《大藏经》《正统道藏》等等大块头,都是由大内经厂做的。

即便是划到少府之后,刘定之将很多小作坊都发卖出去了,但是经厂依旧没有动,毕竟不说大内,朝廷都有很多印书的任务。

特别是朱祁镇推进了铜活字之后,天下更是掀起了一个收藏大内本的高潮。经厂也多印佛经,无他,这东西卖得最好。也算是一个盈利单位。

朱祁镇说道:“十文。亏的由内府补贴。”

朱祁镇不是不知道民间疾苦的,大明书价较前代低了不少。那些宋刻本,或者各种精装稀有的版本不说,一本书大抵在七十文到一两钱之间。

而这明报一刊,铜板又是好纸。几十篇文章政令,内容比一卷书相比不差多少。要知道古代一书籍字是比较大。一般没有多少内容。

按照市场价的话,一钱银子,或者更多一些,才行。

不过,朱祁镇也知道印刷的越多,成本就越低了,而且经厂最大成本,反而是一整套铜活字,好几万两之多。

其余的成本就低多了。

而且朱祁镇更看重是明报的影响力,为了这影响力,亏本多销,朱祁镇也不在乎,如果真一刊销售数百万册,估计就能回本了。

即便是补贴一点,也不过每年几万两银子,朱祁镇砸的起。

商辂还能说什么。只能说是。

商辂回去之后,于正统二十四年六月正是刊法第一期明报。这一分因陋就简的报纸,最后发展成为庞大的报业集团。却是除却朱祁镇之外,任何人都没有想到的。

石头砸下去,到各地的反馈上来,还是需要一段时间的。

这就是这个时代的必然,不可能今日发出的信号,明日就有了反馈。

朱祁镇就开始处理他一直挂心的徐州水利的问题。

王永和也不敢怠慢,将阮安也带过来,拜见朱祁镇。

阮安已经很老了。

白发苍苍,手持一根拐杖。见了朱祁镇就要行礼。

朱祁镇立即上前几步,搀扶住阮安,说道:“阮老何须如此?”

阮安说道:“陛下,礼不可废。”

如今太监之中,得海内之望的人,只有阮安了。

阮安而今身上没有任何官职,只挂了水利学院院长的职务,但是此刻谁也不敢将阮安当成一个太监来看。

不仅仅是阮安教出了数以百计的弟子,而且是阮安在水利上的成就,与个人道德品质。

阮安在水利上的成就,非常高。

他本来就是更擅长建筑,但是多次治水之后,以及之前老臣不在了,阮安就是大明在水利方面最擅长的人了。

阮安也写成一本书,总结了大明开国以来所有治水的办法,并呈给了朱祁镇。

朱祁镇题名为《大明水法》,成为水利学院的教材,也同样要求各地方官员必读。当然了虽然这一本书是阮安写出来的,但是这里面的内容,却并非都是阮安独创的。

第十章 蹇公去矣第四十二章 流放海西第二十三章 天子之问第九十章 少府第一百八十三章 背城而战第一章 太子在西北第一百三十八章 封爵风波第二百三十一章 河北征兵第一百零七章 公主府夜宴第二百三十四章 阿刺知院的等待序章 我, 朱祁镇第一百三十三章 夺会昌伯爵第六十五章 一条鞭法的问题第三十三章 生吃蝗虫第一百零一章 思明府之变第九章 蹇公第三十章 安南盛世第六十一章 太皇太后问计第一百一十 章 议麓川第一百二十八章 杨文正第四十七章 孔家南宗第一百零七章 会猎朝鲜第五十七章 亦失哈二第二百二十四章 辽河大捷第六十六章 解决问题第五十六章 灾情汇总第一百四十章 天下藩王第一百二十七章 将门虎子第九十二章 开海四第一百三十六章 石亨第七十六章 佛山铁业第一百一十章 粮与银第四十四章 凭祥城下第二十一章 儒家激进派第七章 西南局势第七十二章 瓦刺可伐第八十六章 合流第十七章 西北驰道第十七章 李时勉第一百三十一章 监国第八十七章 胥吏之害第一百零九章 待诏陆祥第六十七章 朱祁镇的后宫第二十五章 封滹沱河神第一百四十七章 水利派的崛起第八十一章 钱家第十章 开发东北第一步第一百四十三章 早膳第二百零四章 杨洪vs阿刺知院第十九章 毛里孩第四章 朱祁镇的算计第二百零九章 双方退兵第二十三章 知道了第四十七章 铁壁镇南第一百零四章 行猎第六章 李贤的作为第一百三十五章 太子赴安南第二百四十七章 撒网第二百三十一章 河北征兵第二百二十六章 屠城之后第十一章 朝鲜靖难第五十一章 顿兵城下第四十章 薪火相传弟七十三章 大计第二百零三章 杨洪挂帅第十六章 吾道成矣第二章 外戚第六十五章 杨士奇与于谦二第一百五十七章 襄王出京第一百六十三章 特殊的早朝第一百三十六章 蒸汽机的初应用第七十一章 男儿自是重危行第十六章 大捷消息第六十七章 朱祁镇的后宫第七十一章 男儿自是重危行第九章 大明对奴儿干的经营第四十章 使人君不近儒臣者,正此辈也第一百五十七章 易相第一百三十章 庆都公主驸马二第四十九章 科学之种第一百二十四章 两朝开济老臣心第一百二十七章 托古改制第一百零九章 待诏陆祥第二百一十二章 财政压力第五十三章 中学教材第一百三十三章 卢沟河第十六章 朱祁镇心中的《大明会典》第一百零二章 南洋水师初战第九十三章 开海五第一百三十二章 施礼第一百二十八章 藏地风云第六十一章 松阴城第九章 通报,内参,与明报第一百三十五章 以工代赈第一百五十七章 襄王出京第一百六十九章 卢沟河水情第一百五十三章 出塞第四十二章 风云会聚第四十四章 孔弘绪第一百五十二章 与勋贵的联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