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九章 通报,内参,与明报

第九章 通报,内参,与明报

朱祁镇既然与李贤说好了。通政司很快就开始办了。

三元及第商辂,办事能力也是相当强的。被朱祁镇一点,就立即将所有事情给完善了。

此刻,整个报纸的体系也慢慢构成了。

最高级别的是锦衣卫每日发该内阁与朱祁镇的情报通报。甚至是手抄本。大体将各地发生的一些事情,汇总在一起报告给内阁。只允许在文渊阁读,不允许带出文渊阁。

锦衣卫在六部各衙门都有坐探,这都是一种制度了。

只是这前这种情报汇报,却没有制度化,甚至皇帝本人也没有专门要锦衣卫上报这种情报汇编,也是朱祁镇登基以来形成的习惯。

每日一份。不过朱祁镇这边的要比内阁的厚上一点。

最少内阁各位是不会在情报之中看到自己的动向的。

至于一直发行的邸报,被朱祁镇限定为内参一类,也没有怎么动,还是十日一刊。颁发天下。

至于为了这一次让百官关于上奏,

朱祁镇就让商辂新开的报纸。这个报纸,朱祁镇亲自题字为明报。

不过说起来是报纸,但是更类似于月刊。

主要是交通的问题。

如果说,内参的内容,是要从京师发到地方之后,就可以了。但是这份明报,却要让地方上有反馈。

否则就是在京师这边自说自话了。

当然了,朱祁镇也明白,其实这一场争论的焦点,依然是在京师,其他各地官员一来没有京师多,二来,也未必能够敏感的感受到京师的政治动向。自然是看得多,写得少。

不过,即便如此,朱祁镇也不能让地方上的官员没有发生的余地。

将来会因为各地交通便利,这个明报的发行时间,从一个月,渐渐缩短了。

在创报刊上,朱祁镇还发表了文章。

当然了,朱祁镇的文章自然不是自己写的,而是商辂代笔,就好像是诏书一般。主要内容是解释明报的内容。

首先确定,明报广发天下,不管是什么样的人都可以购买。没有限制。

其次,说明明报的作用,是沟通上下。

凡是有不平之事,皆可通过驿站传递到京师,天下百姓都有资格投稿。明报之中会有选择的刊登,便于下情上达,让贪官污吏,不可能一手遮天。

再有,就是宣布各项政策,让天下百姓皆明朝廷之意。

如是等等。

这一篇文章之后,就是大明律修订的问题,这也是商辂所写,按照朱祁镇的意思,有很明显的倾向性。

将大明律流传到而今的种种不便,都写了出来,暗示要修订的大明律。特别就此事征求天下百官的意见。

当然了,明报之上,不仅仅有商辂的文章,还有内阁大臣王文的文章,以及其他大大小小的官员文章。

已经朱祁镇觉得有争论的奏折,总之洋洋洒洒好几十页。

朱祁镇还是比较满意的。

朱祁镇说道:“弘载。”

商辂立即说道:“臣在。”

其实说起来,商辂要比朱祁镇大上十几岁,但是在朱祁镇心中却觉得商辂是晚辈,对他的称呼,与其他老臣不同。

朱祁镇说道:“朕的意思,你也明白了,今后通政司乃是朝廷最重要的喉舌了。你要为朕管好了。”

商辂说道:“臣明白。”

朱祁镇没有明说,但是他知道以为商辂的智慧,自然能够理解清楚了。随即又说道:“其中分寸也要拿捏好,不要让有些人以为朕不让他们说话。”

商辂感觉到了一些压力。

这就是明显既要得了实惠,又要立牌坊。

在这关于大明律修订与否的讨论之中,商辂既要拉偏架,保证讨论的主旨不脱离控制,又要保证不让人看出端倪。

要胜利的漂漂亮亮的。

其中自然有难度,不过商辂对玩笔杆子还是有些信心的,说道:“请陛下放心。”

朱祁镇又捏了一下样报,说道:“这一份卖多少钱?”

商辂说道:“还没有定价,却要少府那边确定成本之后再定价。”

朱祁镇也知道大内本来就是印刷作坊,之前朱祁镇所印的《大藏经》《正统道藏》等等大块头,都是由大内经厂做的。

即便是划到少府之后,刘定之将很多小作坊都发卖出去了,但是经厂依旧没有动,毕竟不说大内,朝廷都有很多印书的任务。

特别是朱祁镇推进了铜活字之后,天下更是掀起了一个收藏大内本的高潮。经厂也多印佛经,无他,这东西卖得最好。也算是一个盈利单位。

朱祁镇说道:“十文。亏的由内府补贴。”

朱祁镇不是不知道民间疾苦的,大明书价较前代低了不少。那些宋刻本,或者各种精装稀有的版本不说,一本书大抵在七十文到一两钱之间。

而这明报一刊,铜板又是好纸。几十篇文章政令,内容比一卷书相比不差多少。要知道古代一书籍字是比较大。一般没有多少内容。

按照市场价的话,一钱银子,或者更多一些,才行。

不过,朱祁镇也知道印刷的越多,成本就越低了,而且经厂最大成本,反而是一整套铜活字,好几万两之多。

其余的成本就低多了。

而且朱祁镇更看重是明报的影响力,为了这影响力,亏本多销,朱祁镇也不在乎,如果真一刊销售数百万册,估计就能回本了。

即便是补贴一点,也不过每年几万两银子,朱祁镇砸的起。

商辂还能说什么。只能说是。

商辂回去之后,于正统二十四年六月正是刊法第一期明报。这一分因陋就简的报纸,最后发展成为庞大的报业集团。却是除却朱祁镇之外,任何人都没有想到的。

石头砸下去,到各地的反馈上来,还是需要一段时间的。

这就是这个时代的必然,不可能今日发出的信号,明日就有了反馈。

朱祁镇就开始处理他一直挂心的徐州水利的问题。

王永和也不敢怠慢,将阮安也带过来,拜见朱祁镇。

阮安已经很老了。

白发苍苍,手持一根拐杖。见了朱祁镇就要行礼。

朱祁镇立即上前几步,搀扶住阮安,说道:“阮老何须如此?”

阮安说道:“陛下,礼不可废。”

如今太监之中,得海内之望的人,只有阮安了。

阮安而今身上没有任何官职,只挂了水利学院院长的职务,但是此刻谁也不敢将阮安当成一个太监来看。

不仅仅是阮安教出了数以百计的弟子,而且是阮安在水利上的成就,与个人道德品质。

阮安在水利上的成就,非常高。

他本来就是更擅长建筑,但是多次治水之后,以及之前老臣不在了,阮安就是大明在水利方面最擅长的人了。

阮安也写成一本书,总结了大明开国以来所有治水的办法,并呈给了朱祁镇。

朱祁镇题名为《大明水法》,成为水利学院的教材,也同样要求各地方官员必读。当然了虽然这一本书是阮安写出来的,但是这里面的内容,却并非都是阮安独创的。

第一百九十二章 铁甲的黄昏第三十四章 黎思诚第五章 瓦刺与西域第二百零五章 希望的烟尘第一百六十四章 太皇太后崩第九十四章 征麓川余波第九十六章 残破京都第三十八章 家事国事第一百五十八章 财政紧急策略第一百五十六章 大宁遗梦第十三章 始作俑者,其无后乎?第七十章 父子第四十四章 凭祥城下第一百一十五章 议麓川六第一百三十六章 石彪到龙城第一百五十六章 大宁遗梦第六十七章 勋贵之心第四十八章 防秋第一百二十七章 巡城三第一百六十章 呼之欲出的周相第二十八章 决战前奏第八十二章 南浦溪之战第一百二十章 屠万是为雄第四章 太后第七十一章 朱见治第一百零六章 巡抚日本端木瑞第十二章 军议第一百一十四章 海运三难第四十一章 石亨的心思第一百四十三章 削藩--大明的政治正确第一百四十九章 忽兰忽失温之战第四十八章 北元第一百二十九章 勋贵断尾第二百二十五章 宣大战局第一百四十八章 急流勇退陈芳洲第二百四十五章 撤退的开始第八十一章 会宁伯李家第一百八十五章 成国公决断第二章 塞上江南第六十七章 魏国公入处州城第四十四章 凭祥城下第一百三十章 北京震动第五十一章 三级教育制度第五十六章 朱祁镇之心第二十七章 田赋第一百零二章 皇帝的位置第七十三章 三道关大捷第五十四章 于谦的身体第七十九章 歃血为盟第十三章 始作俑者,其无后乎?第五十五章 送别第一百二十六章 问天春秋几何第七十八章 皇帝与杨溥第一百九十二章 铁甲的黄昏第九十一章 公主下嫁第八十二章 凯旋阅兵第六十五章 欲平安南,先定广西第一百零二章 孤身入思明第八十五章 日食不至第三章 西南风波起第五十四章 三边总督第一百零六章 朝鲜震动第一百三十六章 石彪到龙城第十七章 江南大雪连四旬第十六章 海漕第一百二十八章 李东阳的手段第三十九章 大破麓川第四十八章 防秋第六十一章 焦宏的困境第六章 此祸已种萧墙间第二十八章 工部两尚书第一百四十六章 乾清宫侍卫换血第一百零七章 掀牌第一百二十一章 钱法第十七章 西北驰道第二百四十二章 突如其来第三十八章 李瑈之死第六十五章 杨士奇与于谦二第五十六章 襄国第三十八章 李瑈之死第一百零七章 杨溥秉政第一百零九章 待诏陆祥第一百三十六章 蒸汽机的初应用第三十四章 辽东烽烟第二十六章 京城飞报第四章 方家兄弟第一百零六章 折戟白藤江第九十八章 风波定第一百一十六章 西南定策第一百四十五章 升龙大捷第一百一十八章 马文升在天津第三章 孟瑛vs沐昂第四章 可怜的王振第一章 圣诞将至第三十四章 王振之死第五十五章 诸将第一百三十章 死谏第一百六十章 失意的杨荣第一百五十一章 约战第一百一十九章 今有驰道可解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