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八章 修律vs修例

第八章 修律vs修例

朱祁镇心中暗喜,说道:“先生的意思是?”

李贤说道:“大明律乃是万事不易之经,而今当以例补律。”

朱祁镇微微皱眉,说道:“你的意思是修例?”

李贤说道:“正是如此。”

例是什么?就是具体的案例,也就是某一类案件,选择最具有代表性的案例作为规范,以后的案例,就按照这个案例而进行判决。

就好像是英国海洋法系一般。

当然了,这种思想在中国也是源远流长的,在汉代大臣都喜欢引用故事,这个故事就是指以前发生过的类似事件,引用当时的决断。

朱祁镇立即觉得自己想法扑空了。

首先,修例上面的主动权不会在朱祁镇手里。

因为朱祁镇很清楚,在具体执行层面,选一个具体案例成为一个标准。这一件事情,刑部,三法司毕竟容易操作,朱祁镇却并不容易操作。

如果说修订大明律,那么就是当世最重要的事情,朱祁镇可以将这一件事情放在翰林院之中,而翰林院是距离皇帝最近的衙门之一,朱祁镇可以确保自己对翰林院的影响。控制大明律修订的走向。

但是如果是修例,那么在什么衙门就不好说了,很可能是三法司联合修订。

当然了,例也不仅仅是具体案例,也有低于律的,法律文件。在现在称作司法解释。

但是总体上,李贤已经秉承他的原本的“救弊”的思想,并不愿意在大明律上动刀子。

朱祁镇心中一瞬间想了很多。

说实话,他也不想再僵持下去了,白莲教的事情还是小事,不过疥癣之疾。但是如果再不能安定百官之心,弄出其他事情,可就不好办了。

毕竟,而今大明还同时做着这么多大事。

无论是清丈土地,改卫为县,修建水利,等等等。都是极其重要的。

但是让朱祁镇如此罢手,朱祁镇也不大愿意,沉吟了一会儿说道:“修例之事,缓不应急,放放在说吧。先将其他事情处理了。”

李贤立即说道:“陛下的意思是?”、

朱祁镇说道:“有一点先生说的对,律法有不足,总是要弥补的。”

李贤心中一愣,顿时不知道该说什么了。他刚刚的话可没有这个意思,但是硬要被朱祁镇引申到这个意思上,却也不好否定。

因为朱祁镇所说的是事实。

毕竟如果大明律真的没有一点问题,为什么朱祁镇要大明律判决,三法司不能接受?

这是一个现实的问题,李贤也是明白的,两人的主要分歧不在这里,而在是要大动干戈,还是要小小修补之上。

李贤只是说道:“陛下英明。”

朱祁镇说道:“大明律,乃是大明治国之经纬,不可不慎,自然不能轻动,但是如此各方争议,总是要平息的。否则岂不是说朕处事不公。”

李贤心中暗道:“哪里有什么各方争议?”

如果皇帝的意见流漏出去,自然会有人来捧臭脚,所以李贤为了防止外界思想混乱,他竭力压制内阁与皇帝之间的矛盾。

即便上这矛盾还在暗流之下。大家只是看着内阁似乎有分歧,并不知道这分歧其实是与皇帝有关的。朱祁镇同样如此。

也捂着盖子。

有什么事情闹大了,反而双方都不好下台。

要知道一个得力的内阁班子,朱祁镇也不是太好找替补的。

所以而今其实上没有什么各方争议,但是皇帝说有了,那一定有各方争议的。

朱祁镇接着说道:“不如先将各家犯官压入锦衣卫看押,京察就到此为止吧。”

如此做,朱祁镇是为了安定人心。

这一次京察,内外震动很大,不过很多地方也没有多查,想来除恶务尽是做不到了。不过朱祁镇也明白,真要想打扫的干干净净的,估计反而有反作用。

这一次之后,朝廷内外大概能维持几年清净。

就此打住,也算是到位。既然京察结束,下面官员们,也不会担心火再往他们身上烧。

李贤松了一口气,他自然知道其中奥妙,说道:“陛下英明。”

朱祁镇说道:“不过,已经入诏狱的人,总要是论个分明,不如这样吧,将这一件事情写在邸报之上,明发天下,令百官都可以上书言此事。”

“总要一个让全天下信服的处置办法。”

朱祁镇这一招,一下子将李贤打懵。

让他不知道该怎么应对了。

李贤作为首辅,也是传统文人士大夫出身,资治通鉴几乎就是案头书,历代故事,也都是明了之极。

但是朱祁镇这一招,却让李贤一时间没有理清楚用意何在?

他并不觉得百官上书议论此事,就能有什么变化。因为这关系到他们具体的利益,想想就知道,那一方面处置对他们有好处。

李贤代表的也不是他自己,是相当大一部分官员的想法。甚至可以说是大明官员之中主流想法。

无非是绕个圈子,再回到了原来的意见上。

只是他并不知道,在网络上争论之中,必胜的从来不是甲方,也不是乙方,而是管理员。

负责邸报的通政司,而通政司在谁手里,在商辂手中。

朱祁镇或许拿捏不了文武百官,但是他如果具体拿捏一个人,却是毫无问题的,商辂听谁的,这也就分明之极了。

朱祁镇也不觉得,这个战场上,朱祁镇会输。

不过,他也是单纯想耍赖皮,推进修订大明律。

他有三个想法。

首先,变法之先,舆论先行。这是他深刻明白的一点,如果不能形成一个统一的变法思想,单单靠皇帝强权推进,这种变法,主动先天不足,必然夭折。

想要变法成功,固然要形成一个能维护新法的阶层,但是想要变法开始,却要需要一个想要发生改变的阶层。

这也是秦国变法成功的重要原因之一,秦国到了不变法就要灭亡的地步了。

而今大明比秦国的处境好上千万倍,也就是说想要安享太平,不想折腾的人,占据了大多数人。

甚至朱祁镇创造出的大明内外比较安定的环境,也是他变法的阻力。

所以,朱祁镇必须要找一批愿意变法阶层。或者说想要改变的阶层,这个阶层到底是什么人?朱祁镇有几个选择,第一通过学院崛起的掌握各种专业技能的吏员,或者中低级官员。第二商人特别是海商。第三就是依附在皇室的权贵集团。

但是这些都不是主流。

大明的主流是什么?是士大夫集团。

所以,先办法分化士大夫集团,从士大夫集团内部找出变法的支持者,尤为重要。

怎么找?自然是形成舆论。从后世来的自然知道舆论是如何影响一个人的。

已经发展一年的邸报,此刻就要演变成为报纸了。

其次,就是吹吹风。

朱祁镇想要变法的思想,也不可能一直藏在深闺之中,也该给外面一些暗示了。并从这一次讨论之中,朱祁镇也能选择一些志同道合的人才。

第九十一章 历法的背后第一百六十章 思机发之死第二十三章 天子之问第二百零一章 决战前夜第三十六章 老将不老第一百三十章 北京震动第四章 都掌蛮之灭第六十七章 朱祁镇的后宫第六章 扩大的兵部第七十四章 缓与急第四章 可怜的王振第三十七章 何以养民第七十四章 瓦刺可灭乎?第一百五十章 漕运难题第五十三章 于谦归来第四十一章使人君不近儒臣者正此辈也二第一百二十八章 李东阳的手段第一百一十三章 海西之战后第四章 太后第一百三十七章 蒸汽机的窘境第九十五章 西军第一百五十三章 吉曲之战第八十四章 家族第五十四章 三边总督第一百一十三章 海西之战后第二章 大武学第二百五十章 京观第九十章 近乎破产的草原经济第六十三章 驰禁令第一百零五章 银荒第八十八章 冼驸马?第二十五章 丘濬的实学思想第二百四十九章 杀俘第六十二章 于谦入京第七十章 杨士奇治水意见第六十二章 肇州第七十六章 安南vs占城第七十章 杨士奇治水意见第一百二十一章 工部改革第二百零三章 杨洪挂帅第三十一章 王振的预感第六十三章 辽南府第一百三十三章 瓦刺临边第四十六章 重构东北战略第一百一十章 约期第九十八章 平衡第一百三十九章 分殊定理外王道第八十一章 黄河水患第一百四十九章 黄河大工第三十七章 逼战第七十二章 木兰河卫之屠第六十八章 三元及第第九章 通报,内参,与明报第八十二章 西宁读书人第一百五十四章 瓦刺的试探第一百八十三章 背城而战第六十二章 大明的草原第四十一章 落子南洋第一百四十五章 李贤思路第一百七十二章 良药苦口第一百三十四章 朱祁镇的第一把火第一百一十七章 西南定策二第一百四十八章 临危受命的于谦第一百三十五章 大明的银子在哪里?第八十六章 西北乱局第一百二十章 韩铁城到宁化第六十六章 建文帝下落第一百三十九章 张郎遗策第七十五章 推行青贮法第二十六章 陈文的杀手锏第五章 京卫改革第一百三十章 天下大旱第一百二十七章 将门虎子第七十八章 祖孙尽释前嫌第一百二十五章 人之将死第九十四章 开海六第十四章 新任内阁班子第八十九章 御前会议之余音第九十六章 军工的发展第六十八章 三元及第第三十五章 冷眼旁观新世界第八十六章 江南土地黑幕第一百三十一章 监国第四十八章 防秋第一百章 战争的脚步声第六十章 北方战略构想二第八章 千秋万寿宴第八十五章 更改方略第一百二十三章 旱情第九十四章 明军东来第八十一章 钱家第七章 定国公的野望第八十三章 日本两幕府第一百三十二章 庆都公主所求第八十四章 云贵总督第十八章 西域近况第八十六章 西北乱局第五十三章 福建乱局第六十七章 勋贵之心第八十一章 会宁伯李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