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八十七章 江南士绅家族

第八十七章 江南士绅家族

江南各家族本来就是有传承的。

从三国时期江南就有大家族,所谓江南四姓,顾朱陆张,然后两晋之王谢等等。

在宋代靖康之变,又是一个对江南影响重大的事件,很多大家族祖上都是在靖康之变前后迁入江南的。

从此之后,江南就是中国文化的中心。

但是究其本质来说,江南望族在明清的兴盛,其实是从明中叶开始。

从历史上来看,江南各大家族是在将要勃发的前夜。

开国之初,因为张士诚的缘故,太祖皇帝不大待见江南人,甚至还定过江南人不能担任户部尚书的规则,写入祖训之中。

所以在明初真正兴旺的是江西人,号称满朝本江西。

甚至在宣德年间,还有巡抚熊概在江南征收钱粮,可以下了狠手,江南百姓号称哀鸿遍野。对熊概的弹劾,几乎要将都察院给淹了。

熊概算是周忱的前任。

从这一点上就能看出,江南士绅的弱势。

真正让江南士绅上位标志,乃是严嵩的倒台。

严嵩就是江西人。

而严嵩祸害天下,但是对家乡人却不错,在家乡名声不差。徐阶代替严嵩,也让国初满朝半江西的局面发生了改变。

当然了,这也是一个渐进的过程。

在成化,弘治年间,江南人在科举上就逐渐变成强势起来。到了后期更是有人说苏州的土产是什么?状元。

而此刻,苏州城之中,几个老者相对而坐,却是不仅仅是苏州当地望族,还有附近其他地方大家族。

为首的乃是陆永,他是宣德八年进士,曾经在刑部任职,可以说是与寇深当过同僚,而今这个资历在朝廷上也算是老臣了。

只是他却是知道,江南士绅的窘境。

就陆永而来,他固然对一些土地感到肉疼。但是让他对清丈这一件事情做出让步却是不能的。

首先,他是不想的。

有很多人都觉得,这些从国家盘子里面划肉吃的人都很富有,其实不然的。

明清地方体制之中,有太多地方是要依靠士绅来办的,特别是在太祖的法度一点点崩溃之后,这种情况更加明显了。

甚至到了后期之后,当地几个望族合伙,就能将县令给赶走。不依赖当地大户,官府都不能独立行事。

而今虽然没有到这个局面,但是很多上面交代下来的事情,官府也必须依赖当地大族帮忙才行。

但是这个帮忙很多时候是无偿的。

对。

很多时候从官府手中光明正大的搞到钱是不大可能的。

有些事情,当地县令知府是不知道吗?

不是的,甚至是双方的一种默契。

必须让这些大族有利可图,才能让他们给你办事。否则真以为大家都是一心一意为朝廷着想,连俸禄都不要了。

什么东西最贵,就是不用给钱的东西。

所以,这些明里暗里的收益,在很多地方家族看来,未必不是正当的。

甚至当今要将这些土地隐瞒下来,也是花了钱走了门路的。

更重要的是,钱这东西大多数时候不是攒着不用的,即便是现代也是讲究资金链的。之前这些田地的产出。都是有用处的。

而今一下子被清查入册,要交一大笔赋税。

这个钱从什么地方来,怎么平均下去?

如果说,有江南士绅这个整体,割肉的时候方而方便,就好像恽家老爷子,一拍板,恽家这肉,他割了。

但是各家有各家的难事,未必那么容易将家族内部将事情摆平。甚至将这新增的赋税转嫁给不知情的人,有什么很多麻烦事情。

各自家族内部不靖,在外面又彼此观望。看别人怎么做了?

总之一句话,善财难舍。

其次就是外部的支持。

北方与南方的经济形态不同,前文已经说过来。

不管是亩产,还是极端天灾,北方都比南方较多,再加上朱祁镇大举向东北移民。北方的人地矛盾比南方轻多了。

纵然有些问题,但是问题不大。

但是南方就不同了,除却湖广在明初得到了大开发,而今这种开发还在持续之中,直到将来湖广熟天下足的地步。

所以湖广的人地矛盾虽然比北方较重,但是总体上比江南,江西,福建,浙江,广东较轻。

四川也是如此,宋元战争对四川的摧残太过严重,几乎成为了无人区。中间又有开国战争,总体上看四川经济,也是处于恢复期。

人地矛盾也不算太大。

所以南方这几个省份的很多人都在看着江南这边的举动的。

有些大臣已经在活动了。

陆永接到过很多江西福建籍大臣的书信,当然了,他们的想法不会大鸣大放的写在书信之中。

但是其中暗示之意,却是再清楚不过了。

陆永一时间有骑虎难下之感。

陆永作为苏州本地士绅之首,也是科名前辈。很多人都看陆永怎么作为的?

陆永如果刚刚开始如恽家一般,将家中侵占的土地交出去,编制上册,今后纳税就行了。就不会到了而今进退两难的地步了。

他现在进,不大好办。

无他,他与寇深在一个衙门之中共过事,虽然时间不长,但是深知寇深是一个什么样的人,寇深是一个不会轻易妥协的人。

但是他退?

他感觉他身后也是万丈深渊。

因为他接到的这一封封书信的署名,后面都有一个个大家族,乃是有杨士奇吉安杨家,还有杨荣建安杨家,刘定之的永新刘家,陈循的吉安陈家,这都宰相门第。

虽然有些在任有些不在任的,但是很多人脉关系也不是一下子就能消散的。

而他就是陆家曾经官职最高的人。

但是最高官职不过是刑部郎中,福建参政而已。在朝廷上根本是抵不上话的。面对这些书信的压力。

容不得陆永不办。

或许这些家族对抗朝廷大政,力有不逮,但是捏死你一个小小郎中,却是不成问题的。

从这里也能看出来,而今江南士绅的弱势。

真正能出头的,也不过是一个从三品地方官而已。

陆永想来想去,他也只能硬着头皮往下走了。在此之前,他先分了家,将他这一脉从太仓王家分了出来。

以备不测。

几个老者问道:“陆公,而今该如何是好?”

陆永说道:“而今这位寇公,是一个狠角色。江南一场风雨却是免不了的,但是有些事情总是要做的,如果让北人为所欲为的话,将来我们江南人士,岂不是任由朝廷宰割。”

陆永如此一说,其他人都深有同感。

江南地方士绅从来是感受到朝廷深深的恶意。

江南重赋这个问题,一直是一个大问题。

江南赋税占据大明天下的三分之一。很多地方如果单单靠田亩上的收成,是不够支撑赋税的。也就是因为江南手工业发达,从这上面赚到的钱,弥补了田亩上高昂的重赋。

甚至周忱在的时候,有时候专门从湖广卖粮上交。

就可以看得出来,所谓之江南重赋,并不能简简单单看成农业赋税了。甚至可以看成对江南地区其他产业特别税,不过是通过田税征收上来了。

从政治制定者角度这是有一定的合理性的。

毕竟江南富饶天下皆知,要从发达地区搞钱平衡不发达地区,这样的事情,即便到了后世也在做。

但是放在每一个百姓士绅头上,就大大不愿意了。毕竟谁也不想让自己多出钱。

而这种清丈看上去与赋税无关,但是本质上也是对地方上的一次加税。

第七十九章 北京的工业体系第五十六章 朱祁镇之心第七十四章 新理学的种子第九十三章 日本局面第三十四章 沐昂折戟第五十七章 朝鲜大清洗第四十七章 西虏寇边第一百五十二章 给他们死亡第一百零七章 迂回计划第二十九章 武学开学第六十四章 屋漏偏逢连夜雨第二十三章 阿刺知院之死第八十三章 大破叶留宗第一百七十九章 成国公之心第三十二章 王越的机会第四十二章 风云会聚第六十二章 大赦诏第五十章 曲阜大学第六十九章 太子回京第一百二十七章 瓦刺新主第一百零四章 二月十五日第六十三章 无人能破的张辅纪录第一百一十九章 马文升断案第一百四十七章 天文数字第一百五十章 重启遵化铁厂第一百零九章 倭寇出没第一百章 杨溥奏对第一百二十八章 藏地风云第四十四章 李时勉到第一百九十五章 张辅的落幕第五十九章 故人相逢大江上第十章 大雪纷纷第二章 云南局势第四十五章 安南之粮第一百五十九章 孟养风云第二十章 郕王之意第七十二章 瓦刺可伐第六十六章 太子的婚事第四十三章 海西经营第十六章 经筵第九十四章 明军东来第二十章 郕王之意第一百一十六章 台湾置州第十四章 新任内阁班子第二十八章 朱见濬与权力第一次接触第三十二章 天下大蝗第一百二十六章 问天春秋几何第六十七章 魏国公入处州城第六十七章 风雨将至第一百一十八章 杀一是为罪第六十五章 调整政策第一百四十章 瓦刺使团第一百一十九章 马文升断案第一百零二章 皇帝的位置第二百零六章 分散突围第二十五章 大明工部都水司第九十八章 平衡第一百四十二章 限山隔海第九十四章 征麓川余波第一百三十五章 凯旋之后第五十四章 水利学堂第一百零八章 南洋水师大出血第一百零四章 周忱第二百零五章 希望的烟尘第八十一章 黄河水患第一百五十五章 天人杨洪第六十六章 建文帝下落第一百三十四章 大宁之会第四章 方家兄弟第八十四章 工业化的种子第一百七十四章 大元重光皇帝第三十四章 交趾战况始末第三十八章 五世说第九十一章 开海三第六十七章 朱祁镇的后宫第十四章 主导权第六十四章 肇州攻防战第八十六章 江南土地黑幕第七章 圣诞安排第一百六十五章 天子守国门,君王死社稷第六十九章 多事之秋第一百一十七章 话南京第六章 圣心如渊第八十六章 乌斯藏第三十四章 辽东烽烟第六十章 徐有贞的目的第四十九章 烟火群山第一百六十六章 正统四年的大水第九十六章 开海八第五十八章 长腿的滹沱河第一百六十章 南疆格局第一百五十九章 老臣杨荣第七十八章 雪山第八十四章 陈怀第一百四十三章 削藩--大明的政治正确第五十五章 斩尽天下不平事第一百八十章 登坛拜将第七十二章 汪氏第一百三十三章 瓦刺临边第二百四十四章 孟搏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