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八十八章 对江南重赋不同的看法

第八十八章 对江南重赋不同的看法

一直以来大明规定各地赋税都有定额,这个定额其实就是黄册上的额度。

而今黄册上田亩增多之后,定额要不要换?要不要增加?

如果不增加的话,那么清丈就毫无意义了,但是如果增加了,对江南地方更是不公平之极。

江南重赋已经够高了,苏州区区一府,就要承担比一个省更多的粮税,而今还要增加。

还要不要人活了。

“对,”又一个老头,他出自唐家,这是进士出身。可以说,在座的所有人都是进士出身。

这也算是这些人身上的双重属性。

一方面他们是自己家族的主心骨,另外一方面,也是大明的臣子。

说起来,这几个人官声也都不错,没有退下来的时候,也算是干吏。

只是有些时候,他们做的事情,也就是如此的矛盾。

唐世良说道:“即便是真清丈,到那一步,也要我们说了算。只是我们就这样等着。”

陆永说道:“就这样做,否则就是我们先退一步了。到时候做什么都由不得我们了。”

几个人刚刚敲定。

忽然下面有人来了,却是几个锦衣卫。锦衣卫进来之后,对陆永说道:“陆大人,寇大人请你过去一叙。”

几个人一看,顿时觉得来者不善。

无他,寇深身边是有锦衣卫的。这一点没有错,但是数量不多。

这也是朱祁镇登基之后慢慢养成的习惯。但是出外钦差,朱祁镇都会派出一队锦衣卫护卫。一方面是护卫,另外一方面也是眼线。

将这钦差办的事情一五一十的报上来。

满朝文武也都习惯了。

毕竟这种精选出来的锦衣卫,眼线不眼线的先不说,但都是武艺高强,装备精良,也有出现过,钦差遇见危险,被锦衣卫保护冲出危险地带的事情。

但是不多。

毕竟,这年头敢杀官造反的人都不多,更不要说谋杀钦差了。

眼线的功能先放一边,保护的功能却是很实用的。毕竟很多地方的卫所军烂成什么样子,大家都知道。指望他们保护钦差,还不如钦差自己从家里带几个本族子弟。

但是锦衣卫毕竟是锦衣卫。

一般情况下,锦衣卫除却保护钦差本人之外,不承担其他任务。

寇深也不是没有人用了,此刻派人来请却将锦衣卫派过来,其中暗示再明显不过了。

陆永振衣而起,说道:“好。我也想拜见寇公。”

寇深没有占了苏州府衙,但是在府衙周围占了一个院子。作为办公地点,一来在苏州也待不长,二来官不修衙的传统,再加上苏州园林甲天下。在外面住,要比在府衙里面住舒服多了。

此刻寇深在后院接见陆永。两人凭栏眺望下面的一汪湖水。寇深将手中一些账册递给了陆永,说道:“你我也算是同僚,都是刑部出身,这些事情你自己看看,能不能过眼。”

陆永打开之中,是苏州当地一些清丈纪录。

虽然朱祁镇前前后后派出一两千人清丈土地,但是真要全天下清丈,做好土地统计工作,一两千人哪里够了?

就是一两万人也未必够。特别是数学水平,以及光学设备并不发达的时代,更是一个庞大到难以想象的工程。

故而,清丈的时候必须依靠当地的衙役的人力补充。

用了这么多当地人,自然会出现一些上下勾结的事情。

但是这些人有些人的水平还可以,做的滴水不漏,寇深不费大力气,也找不到其中问题所在,但是有些人做的简直是糊弄鬼的,根本不与其他各地数据对照一下。

这种连假账也做不圆的蠢事,实在是让寇深有些无语。

不过,这也是正常现象。

很多事情不是下面的人弄得多天衣无缝,而是上面的人愿意不愿意查而已。而今寇深是愿意查的。

陆永也算是多年老刑名,虽然后来专任地方官了,在这上面也不算差劲,而且这些问题也太明显了一点。

陆永不可能看不出来,他只是淡淡一笑,说道:“没办法,江南粮税每年太重,百姓总要想办法喘息一口气才行,苏州府,常州府,镇江府,松江府,四府每年粮税在一千万石上,而苏州本身每年粮税在五百万石。”

“如此重赋,而今还有清丈,如果清丈出新田来,朝廷又要加赋,到时候江南百姓,民不聊生。”

“寇公爱民,天下皆知,何不松一松手,让江南百姓有喘息之机。”

寇深叹息一声,说道:“江南重赋非一时可解,但是陛下有意清丈天下,却也是一番好意,从永乐之后,各地钱粮数目从来不实,而今陛下欲重刷政治。必先理清本源,再论其他。”

“请陆兄放心,我回去之后,定然向朝廷奏明此事。”

寇深所言也是实情。

人与人之间的感觉,从来是做不到感同身受的。

寇深也知道,江南重赋,赋税不合理,但是他在苏州的感受,却是一座流淌的财富之城,苏州城中百姓要胜过北京。

北京这些年因为朱祁镇的经济政策,再加上北京的政治影响,一直处于扩张期,才有扩建城墙的建议。

但是苏州城却是另外一个问题。

苏州百姓与地方官,已经彻底否定了修建城墙的事情。

无他,建不起来。苏州的城市圈太大了,大到了不可能修建城墙的地步。因为修建城墙的速度是赶不上城市扩张的速度。后来一算,修建苏州城墙,非白银百万两不可。

苏州官府是拿不出这一笔银子的。

也就作罢了。

如果说北京城市建设,有一种浓厚的政治意味。甚至可以说北京城中其实没有多少富户的,或者说即便是有一些富户,这些富户也与勋贵外戚官员高度重合。

但是苏州却不一样了,苏州手工业发达。很多家族世代传承一项技艺,精益求精,甚至到了天下无双的地步。

商业话的气息很是浓重。

纵然是重赋之下,百姓过得也不见得多差,因为重赋的影响,很多百姓都不种地了,反而进城生活了。

反正弄从外面采购粮食。

甚至种很多经济作物,也比种田赚得多,比如桑,棉,花卉,菜瓜,等等。只有这样,他们才能交的钱重赋。

总之,虽然江南重赋影响很大,但是在寇深看来,决计没有到让百姓活不下去的地步。江南在大明地位,几乎等同于上海了。

如果以后世上海上缴税收与中央财政总收入的比例来看,江南在大明财政收入的比重,就会发现,虽然江南重赋还有一点重,但是却并不是多过分的事情。

对于这个河北人,寇深对陆永对于江南重赋是有不同的看法的,特别是从某种程度上,河北人还是江南重赋的受益者。

毕竟如果朱祁镇大手笔砸钱修建水利工程,而今的河北决计不是这个样子。

但是朱祁镇手中的钱是从什么地方来的,有相当一部分就是从江南而来的。

寇深自然会想朝廷反应江南重赋的问题,但是大明向上面反应这一件事情人多了去。从来没有见有什么结果。

陆永也是明白这一点的,陆永说道:“寇公何必骗我?此事你也不用找我,寇公明察秋毫,人称神断,这些小伎俩自然是瞒不过你的。秉公执法,该怎么办,就怎么办便是了,纵然是陆某乡人,陆某也绝不庇护之。”

寇深听了眉头紧皱,说道:“陆兄何必如此?再这样下去,对谁都不好。”

第一百六十七章 内阁调整第一百四十章 天下藩王第一百七十七章 烽火传京师第一百三十二章 施礼第十六章 经筵第二百一十章 噩耗传来第三十四章 沐昂折戟第十五章 香港第一百二十一章 杨洪到第一百五十三章 郕王入武学第三十五章 午间休息第六十章 久旱甘霖第一百四十九章 黄河大工第一百六十章 南疆格局第十三章 刘定之入阁第九十五章 开海七第六十七章 魏国公入处州城第一百五十九章 周忱的敛财手段第一百一十章 粮与银第一百五十五章 治天下需用文臣第七十三章 试行天下第一百零六章 足利义政第一百一十四章 各方云动第一百四十八章 十二渠图第九十一章 泥足巨人第一百四十六章 西域攻伐总战略第一百零九章 待诏陆祥第八章 断事官第一百一十一章 人间再无亦失哈第一百三十九章 张郎遗策第一百九十四章 阿刺知院的去向第四十七章 孔家南宗第二十八章 朱见濬与权力第一次接触第一百八十二章 吴瑾扬名第一百八十四章 瓦刺撤退第十三章 三杨解体第七十二章 木兰河卫之屠第一百一十八章 杀一是为罪第一百五十五章 治天下需用文臣第一百六十四章 太皇太后崩第五十八章 矿税第一百六十七章 内阁调整第一百七十一章 喜宁第五十六章 朱祁镇之心第二百零七章 明军步骑vs瓦刺骑兵第一百六十章 呼之欲出的周相第五十五章 奴儿干都司第一百三十五章 北方铁都第一百二十六章 问天春秋几何第三十二章 天下大蝗第七十五章 于谦奏对第六章 困境第三十一章 试探安南第一百三十八章 石亨谋主第一百三十一章 太子见冼景第三章 此长城非彼长城第一百四十二章 杨洪巡边第四十七章 大明巡抚第一百七十五章 正统十四年第一百六十七章 马政痼疾第二百五十章 京观第七十九章 解缙第六章 扩大的兵部第二十四章 碧溪第一百五十四章 老臣杨士奇第一百三十二章 施礼第九十九章 定风波二第一百三十四章 施礼生死第五十章 金山银山第五十四章 三边总督第十八章 令人头疼的孙太后第八十五章 族产第一百零五章 银荒第一百五十七章 襄王出京第八十三章 弊政第六章 李贤的作为第三章 都掌蛮第四章 太后第九十九章 定风波二第一百一十五章 福建善后第一百零九章 待诏陆祥第一百五十八章 杨荣离京第八十七章 钱氏第一百七十六章 瓦刺消息第一百一十三章 海西之战后第二百二十二章 来者犹可追第一百三十四章 出巡第八十三章 弊政第一百五十七章 方瑾与石亨的争执第一百七十章 海河方案第一百六十六章 战略决议第八十九章 御前会议之余音第八十一章 会宁伯李家第五十三章 粉身碎骨浑不怕第一章 圣诞将至第六十三章 驰禁令第七十四章 三喜冲厄第一百零五章 行猎二第一百二十六章 问天春秋几何第七十五章 郭登的应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