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八十九章 陆永的抗争

第八十九章 陆永的抗争

虽然很多时候说是法律面前人人平等,但是很多事情人一多,就不是法律问题了,而是政治问题。

法不责众,古今如一。

如果秉公执法真的可以的话。寇深为什么要见陆永。

毕竟这样的事情在整个江南地区大面积存在的。

难不成寇深将江南地方士绅给犁上一遍。即便寇深敢做,江南地方官府也承受不了这么大的工作量。

别的不说,抓上几万人,连监狱都不够用。

一旦很多事情上升到政治的局面,就要发挥妥协的艺术了。

但是而今陆永的样子,似乎是油烟不进。这就有些难办了。

寇深并不是非要查得清清楚楚的。这是不可能完成的事情。即便是技术上计算上的一些误差,都不可能避免。

但是最少让江南这边的黄册的真实性,能被中央参考吧。

否则与之前的黄册有什么区别,一堆废纸而已。

这样的话,寇深可就在皇帝面前无法交差了。寇深决计不会想看到这样的情况。

陆永也是明白的。但是他骑虎难下,说道:“老朽,年事已高,听不懂寇兄再说些什么。”

寇深说道:“好。”随即将一挥手,叫一个人上来,将手中一叠文书放在桌上,说道:“那就说说陆家的事情了,陆家总共侵占了三百多亩土地。这一件事情该怎么说?”

陆永在家里,其实并不是太管事情。

自然有自己的儿子孙子去管,但是家里的田亩数量还是知道的,这三百多亩隐田,自然是有的。

其实这个数目隐田并不算多。

甚至可以算少了。

如果陆永愿意给寇深低头,这一件事情,寇深也不会拿出来说。但是陆永这个态度,寇深只能用另外的办法了。

陆永心中还是有一些底气的。

毕竟他也是大明三品致仕官员。

大明的退休制度虽然有些坑,退休之后,就没有俸禄了,只有得到特别恩旨之后,才会有退休的俸禄,大概也是半俸。

而陆永显然不在这种皇帝特别欣赏之列。

但是致仕官员的政治地位是会保留的,这也是为什么陆永敢在寇深面前如此说话的原因。

他不觉得寇深敢将自己怎么样?

陆永说道:“这是小辈无知,我回去之后就好好教训一下。这田亩也是会报上去的。”

寇深叹息一声,说道:“在刑部的时候,遇见大案,涉案人数众多,牵扯极大的时候,该怎么办?”

寇深好像是在问陆永,又好像是自己问自己,继续说道:“自然是抓大放小了。是不是小儿辈不懂事,却是要查了才知道。”

陆永顿时一愣,心中微微发寒,但是这个结果,他也有所预料。说道:“不用查了,我是陆家家主,家中的事情都是我一手操办的,功也是我,过也是我。”

寇深说道:“那就得罪了,请陆兄在我这里盘桓几日,想来北京那边的文书,很快就要到了。”

陆永沉默了好一阵子,说道:“好。”

即便陆永是致仕官员,如果寇深想要处置陆永,也不能轻易动手,需要在上面报备的。

到了这一步,矛盾就已经上交了。

寇深将陆永扣押在自己别院之后,也没有闲着,大举查抄陆家。

怎么说?

任何一大家族如果用放大镜来看,都能找到毛病的。陆家也不例外,很快有些事情一件件都给翻出来了。

陆家诗书传家,倒是没有什么杀头的罪过,但是零零碎碎罪名却是不少。

侵占田产,截留税款,等等。更重要是陆永乃是官员,知法犯法,罪加一等。

陆家在江南是一等一的豪门。

而今的举动,让江南士绅大惊失色,清丈的事情一下子都僵持住了。

大家都在拖着,看陆家什么下场。

只有看明白陆家什么下场之后,其余的人才知道该怎么做?

而今这一件事情的关键就到了北京。

朱祁镇对这一件事情也觉得很头疼。

他有两个不满意。

第一个不满意就是不满意寇深这个老臣。

他之所以启用这个老臣,就是想将这一件事情顺顺利利的办下去,朱祁镇本身没有在江南兴起大案的意思。

第二个不满意,就是他感受到了强大的阻力。

这种阻力不是来自江南,而是来自朝中。

大部分南方官员之前在清丈土地上,还是能保持沉默,而今却一一个上书,认为清丈田亩是察察之政,大坏人心。

朝廷治国,应该是教化百姓。而不是斤斤计较,令百姓互相告发,地方上人心大坏。

诚然,下面所说的问题。还真有发生了。

古代官府一直以无讼为治理标准。

但是关于土地的问题,却是太重要的,很多事情能含糊过去,但是土地问题却是万万不能含糊过去的。

清丈土地又是将土地登上黄册,今后是税收标准。

这也就是说很多有纠纷的土地,必须在清丈这一段时间之内,有一个结论出来。

不管你是永佃,还是分家,不管你是抵押借贷了,还是别的什么事情,总之,黄册上只有一个名字。

这些问题乡里面很难解决。

于是乎,都闹到府县去。

这一两年地方案件多了不少,细细看来,都是清丈时候的案件。

刑部尚书徐有贞之所以能收集清丈的很多问题,也与地方上这些关于土地问题的案件有关系。

而且很多时候,百姓秉着我不好过,别人也不能好过的朴素恶意,真有不少将别的隐田告发出来的。

这又引了很多矛盾。

为此杀人,不是没有。

所以,从这里说大坏人心,并不是没有。

清丈就好像一块大石头,打破地方上田园牧歌一般的幻觉。

只是这样的话,却瞒不过朱祁镇。

朱祁镇是一点都不相信的。

地方上的矛盾始终存在,只是在水面以下而已,而今不过是被清丈这一件事情,给砸出来了而已。

问题不解决,只会越来越大。

当然了,清丈的一些副作用,朱祁镇也能看得到。

但是总体上来,朱祁镇怎么看都是利大于弊。

而今朱祁镇也能感受到了,其实如果朱祁镇在中枢,或者说在北京附近做出一些改革与革新,难度并不是太大的。

也很可控。

但是一旦推行四方,波及到很多人的利益的时候,才会出现普遍的反对之声。

就好像他在上层做的某些事情,反对之声其实仅限于内阁之中。当然了,这也是朱祁镇与李贤之间有默契。

很多人都不知道朱祁镇这样做的用意而已。

“开弓没有回头箭。”朱祁镇心中暗道:“既然到了这一步,我是万万不可能退的。”

不管他满意不满意。

如果在这一件事情上让步,清丈的效果就大打折扣,甚至将来其他改革的时候,也不会有什么效果了。

甚至危及到朱祁镇的威信。

所以陆永冤枉不冤枉,他都必须得到重惩。

事不宜迟,朱祁镇立即召集了内阁会议。

一时间内阁七位都已经到了。

朱祁镇将这一封奏疏让众人传阅,说道:“诸位觉得这一件事情该怎么办?”

文华殿之中沉默了一阵子。有一个人出列说道:“陛下,江南乃是钱粮重地,朝廷而今正在用钱的事情,任何关系到江南的事情,都有慎重,不仅仅是户部,连少府也在苏州有不少产业。牵一发而动全身,不可不慎重。一旦出了什么事情,朝野都会受到影响。”

朱祁镇定睛一看,第一个出来说话的人,不是别人,居然是刘定之。

第一百一十五章 新旧接替第二百一十八章 罪己诏第二百零二章 咫尺天涯第一百零七章 射柳二第一百四十一章 藩王危机第三十二章 王越的机会第一百五十三章 郕王入武学第一百二十八章 捷报传来第二十七章 扩大化第八十三章 武进恽家第一百章 心狠手辣石将军第一百一十三章 议麓川四第三十三章 郕王就封第九章 通报,内参,与明报第五章 瓦刺与西域第三章 会昌伯孙家第一百六十五章 天子守国门,君王死社稷第三十八章 李瑈之死第三十九章 钦州黄氏之战第一百一十九章 马文升断案第六十四章 杨士奇与于谦第九十九章 阿次帖木儿的蓝图第一百五十一章 武学的意义第二十四章 民以食为天第六十六章 杨士奇与于谦三第一百二十四章 燕然大捷的转折点第一百一十章 粮与银第三章 会昌伯孙家第一百二十一章 工部改革第一百二十三章 地震二第十二章 征朝鲜之议第三十章 宿卫宫中第一百三十一章 建州女真的末日第五十七章 朝鲜大清洗第一百三十二章 出巡第四十三章 下肇州第三十九章 钦州黄氏之战第五十三章 五月政务第一百零三章 白藤江第二百四十九章 杀俘第二百四十章 谋事在人成事在天第一百零五章 日本行第十九章 修德养望马性和第五十三章 粉身碎骨浑不怕第二十六章 跳蚤的滋味第二十七章 扩大化第二百三十七章 伤亡惨重第五十三章 福建乱局第一百五十八章 皇后有孕第四十八章 新任衍圣公第六十四章 肇州攻防战第四十章 思任发之死第一百四十章 天下藩王第一百四十六章 乾清宫侍卫换血第三章 都掌蛮第三十四章 交趾战况始末第十四章 礼简而刑繁第一百一十五章 福建善后第八十二章 武进县第九十章 少府第一百三十四章 张辅之意第一百四十二章 夜雨如瀑第一百二十七章 将门虎子第四十五章 石炭三第七十四章 缓与急第一百三十九章 分殊定理外王道第二百四十五章 瓦刺大崩溃第四十一章 麓川大捷第四十章 思任发之死第六十二章 大明朝鲜女真第一百一十九章 今有驰道可解忧第六章 新天子第六十四章 杨士奇与于谦第一百四十六章 回天之力第三十九章 大破麓川第六十七章 风雨将至第一百一十五章 议麓川六第七十九章 北京的工业体系第五十二章 矿乱第二百三十一章 河北征兵第一百四十九章 忽兰忽失温之战第一百二十九章 西征之议第一百四十二章 限山隔海第一百一十三章 困兽之斗第一百一十三章 大明的金银流向第一百九十九章 再战猫儿庄第二十三章 从直隶开始第一百三十三章 九州志第七十八章 大越皇帝第一百二十九章 如鲠在喉第五十五章 于公入陕第十章 鲁苏之争第四十三章 海西经营第一百九十五章 张辅的落幕第七十四章 江南清丈的开始第一百二十八章 李东阳的手段第三十一章 蠢蠢欲动的安南第七十八章 皇帝与杨溥第一百四十五章 山东的灭顶之灾第一百二十一章 工部改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