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九十二章 百官条例之内阁

第九十二章 百官条例之内阁

从江南传来的这一件事情,其实仅仅是一个插曲。

在安南战事,天下清丈的时候。朱祁镇也没有闲着。

大明会典的编撰,已经进入一个新的阶段。

如果之前,王恕所编撰的更类似于大明以来朝廷掌故的整理。但是现代已经进入实质阶段,李贤正式介入,被任命为《大明会典》的总编撰。

如果朱祁镇不准备有什么改变,不过是对多年来朝政变化的一个确定。

李贤可以推荐一个德高望重的大臣主持即可。李贤并不用亲自介入。想想就知道内阁首辅可不会闲着。

相反,忙得要命。

多年下来,朱祁镇早已不干预具体庶务了,除非是大事,都是内阁处置,朱祁镇不过是检查一遍内阁的意见而已。

不满意的打回去,满意就令人用印即可。

即便下面有什么不满,也是内阁与下面打擂台,朱祁镇更多是裁判。

所以大明天下的运转都是以内阁为核心的。

李贤绝对要比朱祁镇忙上好几倍。

但是朱祁镇想要在《大明会典》之中夹杂私货的态度,如此明显,李贤不得不插手其中,为了朱祁镇把关。

毕竟身为内阁首辅,就要承担起大臣的责任。

朱祁镇此刻就将注意力放在《大明会典》之上,问道:“《百官条例》编撰的怎么样了?”

李贤说道:“已经有了初稿。”

朱祁镇说道:“哦,让朕看看。”

李贤立即让去取了。

所谓的《百官条例》,就是规定大明朝廷结构政务流程,乃是每一个官员的职责范围,受到什么样的限制等等。

可以理解为现代的行政法。

这也是朱祁镇温水煮青蛙的策略之一。

既然正面强攻风险太大,那么就迂回进行。

朱祁镇也很明白,只要不是涉及到他们的利益根本,在一些细枝末节上,即便是李贤也不会硬与皇帝对抗的。

就好像是只有不是降你工资,大多数时候,你对自己的上司都是说是。

朱祁镇打开之后,只是看目录就不满意了,说道:“为什么内阁条例不是第一?”

百官条例的体系,乃是以六部五军都督府然后九卿衙门一个个排下去。内阁并没有单独列出,而是附属在翰林院之中。

这其实就是内阁在大明体系之中的位置。

内阁本身就是太宗皇帝从翰林院之中挑选出来的秘书。

也正是有这样的渊源,才有非翰林不得入内阁的潜规则。

而且内阁从朱祁镇登基以来,一步步抬高,几乎要到了唐宋政事堂的地位,但是在大明正式文件之中,他依然是一个隶属于翰林院的一个特别机构。

李贤说道:“此乃祖宗之意。”

其实李贤也知道,这一点一定会改的。

但是呈给上司的东西,既不让问题太大,左看右看都是问题,但又不能让上司挑不出错来,如果一点错误都没有,如何让上司显示出自己的权威?

李贤内阁上的问题,就是留给皇帝发挥的。

无他,李贤是内阁首辅,他固然知道内阁在大明政体之中,已经今非昔比了。他也想将内阁的地位写进条例之中。毕竟他身为内阁首辅,也是要为自己的部门争取利益的。

只是内阁首辅不仅仅是内阁之首,也是百官之首,所以在很多事情上要避嫌。

与其他李贤做出修改,不如一字不动,让皇帝来动。

朱祁镇果然在其算中,朱祁镇没有细想,就说道:“思祖宗本意,用肱骨之臣治国理政,只是当时祖宗没有看到内阁之用。”他微微一顿,说道:“内阁大学士列为一品,并去除其他加衔。并每一个大学士设值房列中书舍人为用,从翰林院之中选取。左右制诏房,也一并列为内阁下辖。”

李贤大吃一惊,说道:“陛下,太祖不许立丞相?”

朱祁镇说道:“这哪里是丞相,不过是大学士而已。”

李贤自然知道,朱祁镇不过是掩耳盗铃而已。

太宗皇帝置内阁的时候,为了表示自己不是重设丞相,故而,太宗皇帝对内阁有几项限制。

第一,就是内阁大学士是五品官。没有看错,是五品官。当然了,为了保证内阁的权威,在三杨时代,就有一个办法来加强内阁大学士的权威,就是兼官。

内阁大学士一般可以兼各部尚书,或者加太傅太师等三公。也就是说,内阁大学士本身大多时候是一品,但是他们的一品官职,并不是大学士本身。

看似大学士不过是一个五品的加官而已。

而今朱祁镇将这一件事情改回来,确定内阁大学士一品。再加上内阁承担的责任,内阁在制度上确定乃是大明政治体系的核心。

这一点,李贤是有准备的。

毕竟,内阁职务与权力倒置,已经被各种加官弥补了,反而不如名正言顺。

第二个限制,就是内阁大学士没有专门的属官。

古代丞相,可不是一个人。是一个机构。如诸葛亮所言,宫中府中,具为一体,其中府中就是说丞相府。

在唐宋还有隶属于丞相的下属机构。

所以为了防止丞相擅权,故而内阁不设属吏。

也就说,内阁大学士在文渊阁处理公务的时候,很多时候都必须亲力亲为,没有人打下手。

纵然有中书舍人帮忙,但是这些中书舍人没有说专门隶属于某个大学士。

而今朱祁镇这样做的意义。今后大学士就会自己的属吏。大学士的权力外延,又由延伸。

如此一来,朱祁镇几乎放开了所有对内阁的限制。

内阁虽然写做内阁,但是与汉唐之丞相在权力上有所差异,或者说有所缩小,但是总体上来说,说是丞相,却是一点问题都没有。

太祖当初的铁律,朱祁镇也不敢正面对抗,自然是装糊涂了。打文字上的机锋。

李贤一时间,有些沉默。

他心中权衡利弊好一阵子,说道:“谢陛下,老臣下去就做出修改。”

李贤对祖制来是很尊重的,他想了半天。不仅仅是为了他自己的权威。只是他依然觉得,大明没有丞相,并非是一个优点,而是一个弊端。

不是那一个皇帝都能勤政如太祖皇帝。

即便当今这位每日早朝不辍。接见大臣,但是真正对比他与太祖皇帝的工作量,却是天地之差。

他预感后世的皇帝,恐怕连当今也未必能比得上。如此一来加强内阁权力是非常有必要的。

他固然有私心,但是公心也是有的。

朱祁镇听了李贤如此一说,心中一动暗道:“李先生,朕的便宜不是那么好占的。”

其实这个初稿,不用李贤呈上来,朱祁镇就已经看过了。

他自然有很多地方要做出修改的。只是有些地方,自然与祖制违背。恐怕定下调子之后,会让百官反对。

自然要有人顶缸了。

比起看上去细枝末节的改变,估计更多人的目光都会放在内阁权力扩张之上。李贤不可不去应对。

朱祁镇做出其他修改受到阻力就少多了。

朱祁镇微笑点头,随即翻开条例,他首先看到吏部。

其实排名第一的是宗人府。但是宗人府在朝中之中却是可以忽略的衙门,而且对于大明藩王很多问题,朱祁镇暂时也是搁置的。

毕竟当时间成熟的时候,处理藩王,想来也没有什么阻力。而排在宗人府后面的就是吏部了。

吏部天官,从来是很重要的,是六部之中可以抗衡内阁首辅的存在。

不可不重视。

第十二章 徐有贞眼中的机会第一百四十二章 挫扁第十三章 建州女真第四十二章 孔家南北宗第一百三十六章 石亨第四十三章 正统历第一百零三章 韩雍的手段第六十八章 三元及第第十七章 西北驰道第三十三章 郕王就封第三十九章 石破天惊第六十三章 驰禁令第二百四十八章 报仇第五十四章 围剿之策第一章 天盛大可汗也先第七十一章 教子第一百九十四章 阿刺知院的去向第三十章 江华岛水战第一百六十七章 马政痼疾第一百四十一章 国策进退第一百七十五章 正统五年正旦诏第二百一十七章 素衣临朝第四十六章 重构东北战略第一百一十七章 横绝大漠第一百零六章 足利义政第二百一十五章 孝子朱仪第一章 海内老臣心第十七章 水深火热第一百零七章 射柳二第一百五十七章 岁月催人老第一百一十九章 男儿赌胜马蹄下第一百三十五章 也先窥边第五十三章 天下大水第七十五章 推行青贮法第一百二十章 脱欢之死背后第一百三十八章 瓦刺退兵第六十一章 郭登到第二十一章 太子南下第一百六十三章 好为之第一百五十二章 给他们死亡第七十八章 大越皇帝第一百零六章 巡抚日本端木瑞第三十一章 崩溃的开始第九十七章 风起西域第一百六十八章 谁是叛徒?第二十九章 兑子第六十六章 解决问题第四十五章 石炭三第六十三章 驰禁令第三十二章 跨过鸭绿江第一百一十九章 瓦刺的外交试探第八十六章 江南土地黑幕第四十三章 海西经营第二百零八章 也先的尝试第六十八章 台州之战第十五章 徐有贞第一百四十五章 李贤思路第八十四章 李家的决定第三十七章 逼战第一百三十八章 盐业帝国的景愿第一百三十七章 龙城飞将第三十一章 试探安南第一百一十四章 宁化县现状第一百八十五章 成国公决断第六十八章 定婚事第八十二章 南浦溪之战第一百五十五章 瓦刺使团的到来第九章 蹇公第一百二十六章 内阁变化第八十章 沿途所见第二十章 三世说与大同世界第六十八章 铁路伏笔第七十一章 驰道第五十六章 朱祁镇之心第二十三章 知道了第一百四十六章 黄河改道第九十九章 西军脆败第一百五十四章 老臣杨士奇第九十九章 不可让杨士奇没有好结果第八十三章 西南隐忧第二百二十二章 来者犹可追第九十一章 泥足巨人第一百一十四章 勋贵圈子的烂事第八章 修律vs修例第八十章 寇深第二百零三章 杨洪挂帅第九十七章 谁是小人第六十七章 朱祁镇的后宫第二百三十一章 河北征兵第一百零八章 时间差第五十九章 北方战略构想第四十三章 正统历第一百五十章 破釜沉舟第一百五十三章 经筵vs大本堂第七十一章 教子第一百九十二章 铁甲的黄昏第十七章 江南大雪连四旬第一百九十三章 瓦刺的崩溃第十章 鲁苏之争第七十四章 郭登的判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