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九十四章 内外新结构

第九十四章内外新结构

李贤说道:“各省都已经任命都水使了。只是而今各地都水司还都是一个空架子,想要履行职责,却要还一段时间。”

朱祁镇点点头表示理解,说道:“各地条例制定了吗?”

李贤说道:“不曾。”

朱祁镇说道:“这可不行,难道我大明天下,只有京师没有外地各省?这一点接下来要补上。”

李贤说道:“是。”

一边说,他心中却暗暗叫苦。

京师各部的资料还好办,毕竟都在京师,都有存档,但是各省各府县就不一样了。

如果简简单单弄出一分府县架构,李贤不用想,就知道是不行的。听皇帝话音,就知道皇帝要知道的是每一个官员职责划分,非常详细的那一种。

大部分府县在京师都有存档,但是未必是全部。而且天高皇帝远,这些官员也未必会按照各种规定来。

总之,这是一个非常麻烦的事情。

朱祁镇说道:“有一点,朕要先说明,地方三司,不,地方四司,布政司,按察司,都水司,都指挥司,今后由户部,刑部,兵部,工部,多负责一些。”

李贤一时间也不知道是什么意思。

什么叫做多负责一些。故而他小心翼翼的问道:“陛下的意思是?”

朱祁镇说道:“今后各省巡抚任免,推荐之权在内阁吏部,而各省各司的推荐任免考核之权,却在各部了。”

“当然了,吏部的覆核之权依然在。”

朱祁镇就是要建立起一个新体系。

内外制衡,京师与地方的权力划分,是一个永远的命题,从古到今,即便到了后世这一件事情也不会总结的。

除非有一日交通工具能消弭距离的差距,这个命题或许才有寿终正寝的时候。

朱祁镇任命了各地巡抚,让巡抚专任大权。

近乎一步到位的完成了巡抚这个官职近乎一两百年的演化。

但是朱祁镇也不得不思索一件事情,那就是地方权力是不是太大了。

巡抚掌控三司,几乎全面负责一省民政,刑事,军事。遇事还有征召军队的权力。如是等等。

权力不可谓不大。

看韩雍就知道了。

韩雍叶盛打大藤峡时候用的很多兵马,都不是朝廷经制之军,而是征召的民夫。

也就是说,如果有必要的话,巡抚是可以执掌一支大军的。

朱祁镇虽然觉得巡抚权力大,但是也不愿意加以制约,原因很简单,那就是大明现实的确定的。

因为这个时代交通问题,削弱巡抚的权力,简直是因噎费食。

当然了,朱祁镇也不能不加以防范。

朱祁镇很容易想到后世双重领导的制度。给地方三司找一个顶头上司,如此一来,地方三司,就成为了中枢派出机构。

其实这个思路,在大明体制之中,也是有所体现的。

就好像是都指挥司,其实就可以看出五军都督府的派出机构。所以朱祁镇让兵部负责,杨洪立即就不满意了。

杨洪说道:“陛下,本朝各都督,以及都督佥事,入则宿卫京师,出则掌控各都指挥司,此乃故事也。何以让都指挥司由兵部管辖?”

“臣以为让依故事,由五军都督府负责。”

罗通立即说道:“非也,内外有分也,五军都督府而今执掌京师,已经九边各总兵,还要染指各地都指挥司,却不知道是何意?”

罗通一言,又狠又毒。

杨洪听了,立即出列谢罪说道:“臣不是哪个意思?”

朱祁镇说道:“好了,都是同僚何至于此?”朱祁镇目光转了一圈,却发现内阁之中并没有反对。

首先,朱祁镇这个想法,是为了增加中央集权,在这一件事情上。内阁诸位都没有反对的立场。

其次,朱祁镇这还仅仅是一个想法。有多少成效,还难说的很。

很多时候,一些做法,并非古人不知道这样做好,而是现实条件限制,纵然将各司纳入各部的派出机构之中,让他们直接对接。

如此一来,有利于中枢的一些政策铺展开来。

比如一项政策由户部负责,就可以从户部直接发给布政使了。

如此一来巡抚的权力会受到很大的限制。

但是由于距离的原因,县官不现管。到底能有什么样的效果,还真不好说。

自然不会反对了。

如果看上去不行,李贤自然会想办法给皇帝收拾烂摊子的。

朱祁镇说道:“这一件事情上,我本来要在五军都督府条例上面说,既然说开了,朕就一并说了吧。”

“五军都督府的体制而今已经不符合现实了,是需要大改的。”

杨洪说道:“陛下的意思?”

朱祁镇说道:“这一件事情,不应该先问我的意思,而要问你的意思,你才掌总的人?你觉得该怎么办?”

杨洪一时间沉默了。

他心中一边揣摩朱祁镇的意思,一边缓缓的组织语言说道:“陛下之言甚是,而今五军都督府已经不是当初的五军都督府了。”

“之前五军都督府分掌天下卫所,而今卫所大多为兵部所掌,五军都督府所能掌管的唯有京卫与京营而已。”

“猫儿庄一战后,京卫溃散,陛下重振京营,解散各位以来,五军都督府分别统领京营。已经不理庶务了。”

“故而之前的五军都督府条例,已经不合时宜了。”

杨洪阐述五军都督府一系列变化。

五军都督府的前身乃是枢密院,后来又演变为大都督府,随即一分为五,就是五军都督府。前,后,中,左,右。这五军都督府其实并不直接掌管军队,而是更像是五大军区,分别掌管地方卫所与在京卫所。

而三大营,就是在京卫所之中挑选出来的精锐敢战士聚集在一起的。

也就说五军都督府是管理军队的机构,而三大营才是战时编制。

而随着兵部一步步侵占五军都督府的权力,五军都督府一度成为将领养老之地,实权越来越小。五军都督府的官职,如五军都督,前都督,后都督,中都督,右都督,左都督,以及都督佥事之类的官职,成为将领的加衔。

一种荣誉而已,没有任何权力,甚至不能多领一分俸禄。

而这一切在猫儿庄之败后发生了变化。

朱祁镇直接对五军都督府改革,让五军都督府由虚转实,让本来是加衔的官职,成为实实在在的领兵官。

也将京营分成了五军六营。

当然而今,大明京营特别是加上广西新招募的军队,京营大军已经不是五军六营了,但是已经限制在五军都督这个框架之内。

也就是而今局面之下,五军都督府承担的是之前三大营的定位,兵部反而承担起具体军务,五军六营的后勤等等杂务,都是由兵部负责的。

朱祁镇对这一点也是明白的。

这一次朱祁镇重点,就是对京营体制的一次梳理。

虽然朱祁镇靠着新组建的京营打赢了瓦刺,赢得了胜利与威望,还有政治上很多主动权。

但是朱祁镇却很明白。

虽然大明卫所改革一直在继续,但是京营与大明原本兵制之间的矛盾还是没有结束。

朱祁镇之前不提,是因为各地卫所改制还在继续之中。而今这种改革已经接近尾声了。朱祁镇觉得是时候,对朱祁镇进行多年的军事改革,画一个句号了。

当然了,并不是说在此之后,军事上就不用改革了。而是大体框架已经完成了,今后即便是有需要改变的地方,也不过是细枝末节了。

第一百五十二章 亲亲之道序章 我, 朱祁镇第四十七章 孔家南宗第一百一十六章 西南定策第一百七十四章 大元重光皇帝第四十章 思任发之死第五十六章 亦失哈第三章 此长城非彼长城第一百二十八章 巡城四第三十七章 北京城的营造第四十七章 西虏寇边第五十三章 天下大水第一百七十七章 烽火传京师第十九章 毛里孩第五十八章 大宁第八十三章 大破叶留宗第三十六章 士子之间的争执第一百一十七章 雨季的来临第一百零二章 六部现状第八十四章 家族第十六章 经筵第一百零三章 韩雍的手段第十六章 李瑈的应对第一百零一章 思明府之变第六十八章 三元及第第四十七章 铁壁镇南第五十八章 矿税第三十五章 真相与处置第五十章 金山银山第一百三十一章 太子见冼景第五十七章 驰道利弊第九十九章 西军脆败第二十八章 江南重赋第一百九十四章 阿刺知院的去向第一百零六章 折戟白藤江第四十二章 孔家南北宗第七十九章 南洋近况第一百四十二章 杨洪巡边第七十七章 日食将至第一百四十三章 李贤的机遇第五十七章 天下水利工程第一章 襄王金册第一百四十章 刘定之请缨第十三章 三杨解体第一百二十一章 安南捷报第二十五章 会试第六十三章 辽南府第五十九章 清丈土地的内情第一百六十二章 安定西南之策第一百零三章 往事二第一百八十八章 孤注一掷第十三章 老臣心第二百零九章 双方退兵第一百一十一章 人间再无亦失哈第一百一十八章 未入京城已忧心第四十四章 凭祥城下第一百九十六章 哀兵第一百五十七章 岁月催人老第二百一十二章 财政压力第三十二章 天下大蝗第一百三十四章 大宁之会第六十七章 朱祁镇的后宫第七十七章 沿海航线第一百二十四章 两朝开济老臣心第五十八章 大宁第三十章 江华岛水战第一百六十七章 马政痼疾第七十四章 郭登的判断第一百四十六章 西域攻伐总战略第一百四十四章 襄王监军第五十章 粮仓案第八十八章 对江南重赋不同的看法第一百六十八章 谁是叛徒?第六十二章 大明的草原第十五章 香港第二十三章 直隶省内部问题第三十一章 王振的预感第二章 塞上江南第十五章 遗诏二第一百零二章 南洋水师初战第一百零六章 巡抚日本端木瑞第八十三章 大破叶留宗第四十四章 孔弘绪第一百七十章 海河方案第一百章 心狠手辣石将军第八十八章 旧港施家第五十章 粮仓案第七十一章 大朝会第一百一十一章 阿失帖木儿皈依真主地一百五十四章 传檄可定藏地第一百零一章 杨溥时代的开始第七十二章 门头沟至京城线第十四章 李满住第一百三十二章 出巡第一百章 定风波三第九十五章 大藤峡背后第二百零九章 双方退兵第六十章 北方战略构想二第二百四十七章 撒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