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九十三章 考成法

第九十三章考成法

吏部分为文选,考功,验封,稽勋四司。

其中文选负责掌管官吏位次等级的升迁、改调之事。考功掌管官吏考核、升迁黜退的政务。这两个司最重要。

至于验封掌管封赏爵位、世袭祖荫、褒奖封赠等。稽勋掌管勋级、名册、死丧生养的政务。

就显得比较轻的。

大明吏部从开国之初先是隶属中书省,之后又分出来,一直是六部之首,其中也是有一定之规的。

而李贤更是从吏部之中一步步走上来的,对吏部内部情况了如指掌。

故而吏部条例之中,绝对是没有问题的。

朱祁镇也仅仅是看看而已,看完之后,说道:“先生在考功司主持过京察大计,却不知道我大明考核官员都有何法?”

李贤微微一愣,虽然觉得朱祁镇有一些明知故问,但也不能不回答,他说道:“考满与考察。”

“官员三年一任,到期之后,先由各部长官审查,再由吏部覆查,而各部长官以及在外巡抚四司都是由陛下亲自审查的。”

朱祁镇点点头。

这也是为什么李贤觉得朱祁镇是明知故问的原因。

无他,朱祁镇不是刚刚登基的皇帝,他参与朝政这么多年,每天要见的大臣,很多都是考满的。

不过,朱祁镇也不亲自处理这西庶务,都是在该员考满之后,送到内阁,然后由内阁考察,然后将意见送到朱祁镇这里。

朱祁镇更多是走过场的,当然了,如果朱祁镇有兴趣了,也可以就内阁所提出的一些问题,问一问当世人。

这一条流程,朱祁镇不知道做过多少次了。怎么可能不知道。

李贤继续说道:“再有就是京察与外察了。”

至于京察与外察,就更不用说了,上一次京察闹出的事情,还在眼前,朱祁镇更不会不知道了。

朱祁镇说道:“如此说来,吏部考察都是察人,而不是在察事?”

李贤说道:“皇帝英明。”

的确,吏部就是管人的衙门。

朱祁镇说道:“但是而今很多政务推行不利,下面的人能拖就拖,能躲就躲,朝廷苦心诣志的政令,到了下面却成为一纸空文。束之高阁而已。这样的事情先生也是见多了吧。”

李贤说道:“陛下英明,老臣的确是司空见惯。”

官僚主义在未来都有,在过去更是少不了的。

朱祁镇说道:“不知道多少事情,都是不了了之,之前朕也不说了,而今趁着这个时候,商议出来一个解决的办法。”

李贤自然能听得出来,朱祁镇的私货又要来了。

李贤说道:“老臣愚钝,不知道该如何解决这样的难题,不知道陛下有何高见。”

朱祁镇说道:“以朕之见,应该再加上一项,就是考成。”

朱祁镇要做的就是将张居正最杰出的政策之一,考成法加入吏部条例之中,给大明百官再加上一顶-紧箍咒。

考成法这种管理思想,其实很多人都亲身体验。

朱祁镇上手的考成法,好不是那么严苛。主要是设三个账簿。一本在本衙门,一本在六科,一本在内阁。

上面记录着接受上下的奏本与命令,上面交代下来的任务,必须在五日之内处理完成,然后奏销。

每半年,内阁就要查一下下面每一个衙门的帐篷,与内阁的底本对照,如果有事情没有做到,内阁就要问一问该部长官了。

其实大明体制之中,对文件处理流程也是有要求的,要求就是某部受理某务,也是五天之内,必须做出答复。

但是时代久远,这些规定就松散了许多。

如果是重要事务,上面关注,自然是办起来飞快,但是如果上面不大看重,他们就能拖到地老天荒,拖到这个事情都忘记了。

内阁诸位听了,心中暗道:“如此百官就要辛苦了。”他们都是从官场一步步走上来的,自然也知道很多上面一拍脑门的命令,还真不好办。

但是而今他们身居高位,自然是愿意让下面老老实实的听命令了。

李贤说道:“陛下妙思,只是此事恐怕不应该单单要吏部负责,与都察院也有关联。”

六科虽然直属皇帝,但是朱祁镇却也不能直接管理,一般都挂在都察院下面。都察院对六科的管理权也不深。

这就是让六科给事中遇事敢言。

朱祁镇给出的仅仅是一个方向,但是如果将思路变成了可操作的条例,却是要细细思量的。

朱祁镇说道:“朕也是一愚之得,剩下的就要拜托诸位先生思量了。”

“臣等不敢当。”几位内阁大臣纷纷行礼说道。

随即又陷入沉默之中。

朱祁镇从吏部条例翻到了户部。让他一瞬间想起了周忱。

因为周忱虽然不在了,但是户部之中满满的都是周忱的痕迹。让朱祁镇不由的睹物思人。心中暗道:“如果周忱尚在,户部之事,又何须我操心。”

户部分为十三司,分掌各省与京师钱粮。每一司都对应一个省或者两个省。比如云贵就是在一起的,实在是贵州那一点点钱粮撑不起一个司。

每一个司之后,还有四科,分别是民科,度支,金科,仓科。

看似框架不改,但是如果看具体细节的话,全然不是国初的体制,而是周忱的规划。充满了周忱的影子。

朱祁镇说道:“周文正在的时候,量入为出,支撑天下钱粮。曾经与朕说过每年预算制度,而今其人不在,其政亦去,实在不该,在十三司之外,当列预算一司,总理大明财赋之用,每年由内阁审核,大臣群议。”

其实,周忱在的时候,周忱对天下开支一直是心里有数的,即便而今朱祁镇心中也是有一笔账的,但是在大明的制度之中却没有表现出来。

无他,在与瓦刺打仗的时候。朱祁镇对未来需要花多少钱,他心中也是没有底气的。

如果确定了预算制度,反而让文官限制他的办法。

而今却不一样了,瓦刺已经不是大明大敌了,虽然朝廷花钱依然很厉害,但是总体上来说,不会出现大规模缺口了。

如果之前,量入为出这四个字,朱祁镇是万万不敢说出来的。

就是因为朱祁镇做不到。

细细看朱祁镇登基以来,哪里是量入为出,量出为入还差不多。朱祁镇几乎一直在找钱之中。

但是此刻手头不紧了,有些事情自然是可以做了。

李贤说道:“臣带天下百姓谢过陛下。”

朱祁镇说道:“这是朕早就该做的了。”

大明朝政在这几年之内,其实已经渐渐的转换之中,从紧绷的战时状态,慢慢的恢复到平日的状况。

朱祁镇随即又看了礼部,刑部。兵部,总体上来说,并没有什么好说的。

礼部朱祁镇一向是束之高阁的。很多礼仪上事情,朱祁镇也不是太清楚的,至于刑部,刑部最大的问题,并不在于刑部的行政流程什么的,而是在法律条文。

说起来刑部不过是一个执行部门而已。

至于兵部,更是一个不能轻易插手的地方。

无他,兵部与五军都督府重叠最多的地方了,而兵部与五军都督府之间的明争暗斗,从太祖时期就有了,一直延绵到现在。

甚至是列代皇帝有意纵容的。

毕竟兵权太重要了。

朱祁镇也会做出什么改变了。不过看到工部条例上面,朱祁镇忽然将话题扯开了,说道:“各地设立都水司这一件事情,进行的怎么样了?”

第七十九章 北京的工业体系第一百三十五章 也先窥边第一百二十五章 下乡第一百三十七章 为大皇帝贺寿第一百四十八章 识趣的襄王第三十二章 王越的机会第一百四十章 天下藩王第七十九章 大明财政第一百二十八章 巡城四第六十二章 杨信的失望第九十四章 成国公反制计划第一百三十一章 建州女真的末日第九十九章 不可让杨士奇没有好结果第四章 方家兄弟第五十四章 围剿之策第二百二十七章 孟瑛训子第三十九章 国事家事二第一百二十一章 工部改革第二百三十八章 挖出精锐第一百一十章 少府的工作第一百零八章 不负使命第四十九章 烟火群山第一百五十六章 和亲?第七十六章 联姻蒙古第五十章 曲阜大学第二十六章 跳蚤的滋味第九十八章 风波定第二十六章 换讲官之意第九十二章 百官条例之内阁第二百二十七章 孟瑛训子第七十一章 教子第九十二章 朱祁镇的惧意第一百一十九章 长远之计第八十九章 陆永的抗争第五十六章 古道血战第一百七十六章 瓦刺消息第五十五章 送别第七十六章 安南vs占城第十章 开发东北第一步第五十七章 河北旱情第五十六章 灾情汇总第七十章 悬危之计第一百三十八章 石亨的犹豫第一百一十三章 朝廷风云变第八十章 其次伐交第四章 方家兄弟第一百三十四章 大宁之会第六章 困境第一百三十八章 石亨的犹豫第五十七章 朝鲜大清洗第十章 王直入阁第九十七章 英雄所见略同第四十三章 海西经营第二百四十一章 失控的局势第一百一十三章 朝廷风云变第十七章 水深火热第一百一十三章 大明的金银流向第九十八章 来自江西的暗箭第五十一章 三级教育制度第一百五十一章 驰道与运河第一百八十五章 成国公决断第二百三十四章 阿刺知院的等待第五十八章 长腿的滹沱河第六十四章 平越策第九十一章 公主下嫁第九章 通报,内参,与明报第二四十三章 石疯子第一百五十八章 杨荣离京第三十五章 真相与处置第三十七章 北京城的营造第一百零二章 孤身入思明第一百九十二章 铁甲的黄昏第二十五章 封滹沱河神第一百四十五章 大朝余波第七十一章 男儿自是重危行第二十五章 大明工部都水司第六十七章 勋贵之心第一十三章 请修大明会典以安社稷疏第八十章 经筵第四十三章 凭祥之战第二百一十八章 罪己诏第五十一章 顿兵城下第四十六章 石炭四第九十三章 小夫妻第六十六章 解决问题第三十八章 家事国事第五十九章 滹沱河道知多少第六十三章 驰禁令第八十一章 江南田亩状况第一百四十章 刘定之请缨第一百七十一章 喜宁第一百五十三章 经筵vs大本堂第一百二十三章 旱情第五十七章 朝鲜大清洗第五十九章 北方战略构想第九十六章 残破京都第一百零三章 白藤江第十三章 老臣心第四十二章 风云会聚第一章 圣诞将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