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57章 徐孙之争

徐树铮太跋扈了,和他共事也实在是太难,就连张国淦这样能够忍让的人,也无法和他相处。张国淦于民国五年八月一日坚决辞去总统府秘书长的职务,由丁佛言继任。

丁佛言( 1878—1931),原名世峄,字桐生、息斋、芙缘,号迈钝,别号黄人、松游庵主、还仓室主,黄县宋家疃人。近代著名书法家、古文字学家、社会活动家。

他自幼聪颖好学,酷爱书艺,十九岁为县庠生员、补廪生。戊戌变法失败后,他痛心疾首,趋向革新。自剪辫子,动员妻子放足,遭父训斥。负气出走,一九零四年就读于济南全省师范学堂(今山东省师范学校)。一九零五年八月官费东渡日本,当年十一月入东京法政大学速成科学习,为第四期学生,与沈钧儒同学。一九零七年五月学成归国。后执教于山东法政学堂。

一九零八年积极参与了同盟会领导的山东保矿会,反对德国侵占山东矿区。一九零九年(宣统元年)当选山东省咨议局议员,开始从政。

武昌起义爆发,同盟会山东支部主盟人徐镜心等草拟山东独立大纲七条,要求山东响应共和,脱离清廷,宣布独立,丁佛言积极参与。

时年十一月七日省城同盟会员等革命党人与绅商学各界人士集会,宣布取消省咨议局,成立山东全省各界联合会,作为全省立法和监督行政的最高机关,推举夏莲居为会长,丁佛言为秘书长。

中华民国成立,南京临时参议院迁北京后,他当选为北京临时参议院议员,为庶政委员会委员。正式国会成立后,又被推举为第一届国会参议院议员。丁佛言全程参与了《天坛宪草》的起草工作。进步党成立,被选为党务部长。后脱离进步党,成立民宪党。主编《中华杂志》。

以笔名“善哉”撰文针砭时政,反对专制,为袁世凯所忌恨,被誉为为新闻界三杰之一(另两名为黄远生和刘少少),他的文章有较大影响的是《民国一年来之政党》、《民国国是论》。

丁佛言本是个强硬之人,霸气纵横,笔锋锐利,又素喜打抱不平,早就看不惯黎元洪这个总统被人欺。鉴于张国淦的教训,对徐树铮采取寸步不步的态度,一上任便提出府院办事手续草案。

建议:“大总统得出席阁议发表意见,但不得参加表决;大总统对国务自由行使其职权。如用人不同意,得拒绝盖印。阁员应随时向总统面商要政,国务会议前须将议事日程陈报,会议后须将议事纪录呈阅。”

黎元洪和总统府自丁佛言入幕后,声势一振。一直忍气吞声的总统府人员,如哈汉章、金永炎、黎澍、蒋作宾等,也强硬了起来,都群起而呼应丁佛言。

段祺瑞本来因黎元洪时不时的过问一些事就烦得要死,怎能受得了这一套。便撂起了挑子,请假不视事。

后经徐世昌等说和,段祺瑞才稍稍做出让步,于八月廿六日手谕徐树铮:“本院呈请大总统核阅文件,应责成该秘书长躬自递呈,用印后赍回,无论风雨黑夜,不得假手他人,以昭慎重而免差异。”

同时有文呈报黎元洪:“逐日文件,均由树铮躬递。该员伉直自爱,不屑妄语,其于面对时,凡有声明为祺瑞之言者,祺瑞概负全责。”

对有关府院权限问题,亦议定折衷办法如下:

(一)国务会议议事日程先期呈阅,事后送呈议事纪录;

(二)国务会议散会后,推国务员一人入府报告议决事项;

(三)每星期五,国务员齐集总统府会商政务。举行聚餐;

(四)总统对国务会议议决案如有认为不合者,得命总理及主管阁员说明其理由,如仍认为不合,得交复议一次;

(五)未经国务会议议决之命令,总统得拒绝盖印。

府院职权因此明确划分,这样一来,总统府和国务院的矛盾,得到了一定的缓解。

徐树铮不只和总统府秘书长对立,在国务会议中也引起了极大的麻烦。在第一次阁议中,内务总长孙洪伊就和徐树铮吵了起来。这便是我们前边提到过的“阁潮”,

照法理讲,国务院秘书长只能列席内阁会议,并无发言权。那次阁议中,讨论到广东李烈钧和龙济光的纠纷,徐树铮主张电令闽、粤、湘、赣四省会剿李烈钧。孙洪伊主张去电和解,其他阁员皆赞成孙的主张,不过为了段的面子,没有制止小徐发言。

徐树铮竟于阁议后,将会剿李烈钧的电报拍发,待四省复电国务院,阁员们才知其事。孙洪伊遂在阁议席上指责小徐,小徐也反唇相讥,两人几乎拍桌吵闹。后因段祺瑞袒护小徐并主动承担责任,阁员们顾及段的面子,才未过于追究。

总统和国务院职权划分后,国务院大权几乎全集中于徐树铮之手。不止孙洪伊不满,其他阁员也不满意。不久发生了任命郭宗熙为吉林省长和查办福建省长胡瑞森案,遂使内阁的火.药气氛接近爆炸。

这两案都是徐树铮擅行决定,得段同意办理,既未经阁议审查,又没有主管内务总长副署,徐即以国务院名义径行咨复国会。

孙洪伊认为小徐眼中完全没有内务总长,段也不尊重自己,乃当面质问段祺瑞:凡与各省民政长及有关的问题,内务总长是否无权过问?院秘书长是否有权擅自处理?

孙洪伊(1870—1936),直隶天津(今天津市)人,字伯兰。曾入袁世凯幕。清宣统三年(1911)任直隶谘议局议员。辛亥革命后与汤化龙等在上海组织民主党,参加进步党,为首领之一。一九一三年被选为众议院议员、宪法起草候补委员。曾公开发表言论,反对袁世凯图谋帝制。

一九一六年任教育总长,旋改任内务总长,不久辞职。同年在上海组织“宪法商榷会”。一九一七年参加护法运动,任军政.府内务部部长,次年去职。一九二零年任广东政.府顾问。直皖战争后,旧国会恢复,被称为“小孙系”首领。历任教育总长、内务总长等职。参加了护法运动,反对段祺瑞。一九二零年在广州任军政.府顾问。一九三六年三月二十八日病逝于上海。

段祺瑞无言回答,只能说一句:“树铮荒唐。”

吩咐把胡瑞森一案的咨文追回,可是国会已经印发了出去,无法追回,孙洪伊乃于八月三十日愤而辞职。

段祺瑞一面派许世英致意慰留,一面调整内阁办事程序五点。

(一)凡答复议会之质问书,须由主管部起草。

(二)颁布命令须由国务员副署。

(三)院令须经国务会议通过。

(四)阁议通过者,秘书不得擅改。

(五)各项法令非经总理及主管部总长副署,不得发出。

黎元洪闻知此事后,于十月一日召见孙洪伊,当面予以恳留。

不久,孙洪伊为整顿内务部,裁汰了一些员司,被汰人员祝书元等二十八人借口不合文官任免休职条件,控拆于平政院。

平政院决定受理,限孙五日内提出答复。

平政院是民国时期审理行政诉讼和官吏违法行为的法院。一九一四年公布平政院编制令(共29条)后设置。

编制令规定平政院审理行政官吏的违法不正行为,就行政诉讼及纠弹事件行使审判权。设院长一人,评事十五人。院内设三个庭,各由评事五人组成,其中一人为庭长。平政院内又设肃政厅,置都肃政史一人,肃政史十六人,纠弹违法的行政官吏,平政院的裁决是最终裁决。

孙洪伊认为平政院是袁世凯所设,其本身地位有问题,因而置之不理。

十月七日平政院认为内务部非法,任免令一律取消,由院呈请大总统下令执行。孙洪伊则力斥平政院非法设立,不在民元《约法》内。双方争执甚为激烈,孙认为这是徐树铮幕后策划出来的。

孙洪伊和总统府秘书长丁佛言同为国会中的韬园系,这一系在国会中颇有力量,所以孙洪伊亦有恃无恐,与丁佛言联合对抗小徐。

十月十八日,徐树铮忽然手持“孙洪伊着即免职”的命令请黎盖印,黎为之骇然,坚决不肯盖印。

此后,徐一连到公府催促四次,最后一次公然很不礼貌地说:“总统不盖印,就只能不准伯兰(孙)出席国务会议”!

黎元洪听了后火了,大喝一声:“你说的是一句什么话!”

徐冷冷地回答说:“这是总理说的。”

这次政潮的影响很大。国会议员王玉树等提出对政.府的质问案,认为要罢免一个总长,应该由国会提出弹劾,而不能准许国务总理独断独行。

孙洪伊本人则认为“国务员对总统应负联带责任,内阁可以总辞,不能单独免一个阁员的职。”

第2章 小人精第469章 中央研究院第113章 首届内阁第336章 张瑞玑第593章 千秋功罪第299章 冯国璋南巡第267章 改组内阁第427章 领衔新的教育部第358章 谈钱伤感情第609章 考据癖第347章 恶有恶报第405章 八股文第147章 一不作二不休第489章 乘船赴美第84章 海军起义第47章 兴新式教育第168章 筹安会的表演第321章 谈和障碍重重第104章 隆裕太后第335章 徐世昌还是真心想和的第400章 黎元洪坐困东厂胡同第315章 徐世昌当选第188章 熔岩涌动第13章 志得意满第472章 永远活着第50章 过街老鼠第74章 湖南和陕西的起义第363章 四川自治和贵州民九事件第87章 吴禄贞第120章 关系终于理顺了第600章 风雨飘摇第583章 祸不单行第109章 加封一等候爵第484章 竞业旬报第495章 胡适与辛亥革命第209章 陈宦其人第529章 评判的态度第230章 舍命陪君子第554章 出任中国公学校长第421章 留学德国第12章 平叛第39章 全力追剿第557章 知难,行亦不易第565章 胡适的回复第242章 倒黎大潮第228章 瑞澂的下马威第342章 八省同盟第245章 刀下留人第319章 倡导和平第384章 治国策电第509章 初到北大第36章 署理山东第78章 汉口之战第580章 胡适的广西之旅第408章 事母极孝 割肉救亲第558章 新文化运动与国民党第430章 第三次奔赴欧洲第346章 驱张第466章 保护进步人士第520章 胡适谈五四运动第607章 寓居纽约第507章 胡适与《新青年》第304章 平江阻击战第99章 六路北伐第181章 黎元洪捍卫共和第590章 逼上梁山第200章 成立军务院第103章 速定大计折第600章 风雨飘摇第81章 战汉阳第470章 老骥伏枥第15章 挫折第196章 陆荣廷第462章 蔡元培与“清党”第338章 吉林问题第313章 如此选举第87章 吴禄贞第254章 大地悲歌第41章 东南互保第593章 苦撑待变第167章 洪宪六君子第426章 迎袁专使第207章 南京会议第439章 进德会第123章 孙袁会第102章 革除弊陋第79章 黄兴开出的条件第436章 恐怕找不出第二个第537章 西方的孔子第474章 老家绩溪第39章 全力追剿第424章 学术成果2第107章 只能亲自上阵第581章 胡适对十教授“宣言”的批评第75章 慢慢走,等等看第269章 复辟大戏开锣了第337章 厚脸皮的王揖唐第395章 话分两头第188章 熔岩涌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