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56章 国会和政党

袁世凯称帝时,北京的国会饱受摧残,议员们纷纷南下,聚集上海的不下二百余人。西南护国运动开始后,旅沪的国会议员也为之声援呼应。袁死后黎继总统,《约法》恢复,国会重行召开,原来南下的议员们陆续回到北京。

民国五年八月一日,国会在北京举行第二次常会开幕典礼,参议院议员到一百三十八人,众议院议员到三百一十八人。

参议院仍由王家襄、王正廷为正副议长,众议院仍由汤化龙、陈国祥为正副议长,临时公推王家襄为主席。

黎元洪总统及国务总理兼陆军总长段祺瑞,财政总长兼外交总长陈锦.涛,交通总长兼内务总长许世英,教育总长范源濂,农商总长张国淦,海军总长程璧光,同时莅会。

大总统黎元洪依照民国二年公布之“大总统选举法”第四条,郑重宣誓。

誓云:余以至诚遵守宪法,执行大总统之职务。

黎同时致词:“天佑吾华,政局聿新,经纬万端,宜叩众意。议会诸君子为国民所选举,其于民生国计,筹之熟矣。方今时局艰危,正赖贤豪补救,望诸君子一心一德,无党无偏,以法治为指归,立宪政之基础。国运昌隆,政象清明,皆将于诸君子是赖。元洪不敏,忝膺重寄,惟竭至诚,从诸君子后,冀有造于家邦。躬莅盛会,无任欢欣,谨贺一言为民国议会祝”。

肯定的说,在实行民主、言论和结社自由方面,包括政党活动和社会舆论监督政.府等,在历史上,最好的时期之一当属民国之初。

这期间,革命党人拥有相当的军政实力和革命声势,他们努力追求“自由”、“平等”、“民主”、“文明”等,使中国的社会为之一新,民主的气氛极为为浓厚。几百个社团、几十个党派群起纷立,如雨后春笋般地出现在中国的大地。

据统计,至二次革命前,全国报纸总数近五百种,销售数量达四千二百万份。其中新创办的报纸,北京约有五十余种,居最多,上海次之,有四十多种,天津、广州分别为三十五、三十种。

不仅拥袁的报刊,而且制袁、反袁的报刊也都可以公开出版发行,各种社.会.主.义、共.产.主.义以及马.克.思的学说,亦允许见诸报端或公开演讲宣传。国民党背后资助的报纸,如上海《民权报》等“无日不骂项城”,当时也未遭到封闭捕杀之祸。

所有这些不但没有威胁袁政.府统治,反而大多成为拥护袁政.府,支持袁镇压“二次革命”的重要力量。不但如此,多年以后,有很多人回忆起这段时间仍特别留恋,以此作为袁世凯的政绩。

袁世凯末期之所以敢于称帝,就是因为他已把民国成立后的这些政治生机逐渐地斩断,从而也最终使其自己走上末路,所谓事与愿违。

民初的政党活动,自癸丑二次革命后即销声匿迹,甚至连推翻清朝,创建民国的国民党亦被迫转入地下活动。开国人物如孙中山、黄兴、陈其美、胡汉民、于右任等,有的亡命海外如孙、黄二公,有的难逃厄命如陈其美被刺杀。一直到护国运动开始以后,政党活动才开始在西南和东南各省重行恢复。

到民国四五年间,政党活动仍比较沉寂,当时够得上称为政党的,也只有下面三个:

一、中华革命党,自癸丑二次革命讨袁失败,国民党领袖孙中山、黄兴、李烈钧等皆避居海外,国民党亦被袁所解散。孙中山从二次革命的失败中深切感到,“非袁氏兵力之强,乃同党人心涣散”。于是,孙中山决心从整顿党务入手,重组新党,拯救革命。

一九一三年九月二十七日,孙中山亲自拟定入党誓约,规定入党者须绝对服从其领导,无论资格多老,皆须重立誓约,加按指印。

孙中山手书的《中华革命党总章》提出了该党纲领,明确规定本党以实行民权、民生两主义为宗旨,以扫除专制统治,建设完全民国为目的,继承了中国同盟会时期的民权、民生主义的革命内容;同时把推翻袁世凯专制独裁统治、建立一个新的民主共和国,作为党纲的重要内容。

二、国民党温和派,也被人称为国民党右派。他们部分散在海外,有的留在国内,有的则在日本。当孙中山筹组中华革命党时,亦曾联络他们,但他们反对中华革命党的过激立场。

如:《中华革命党党纲》中对于参加革命和未参加革命的党员划分界限,享受权利亦不同,这一点温和派的人士是反对的。他们觉得革命不应该分彼此,也不应该分阶级。同时孙中山规定党员入党时要加盖手指模,也是温和派所不同意的。因此以黄兴为首,都不肯参加。

到了日本提出廿一条后,温和派进一步希望国内团结抗日。其时黄兴已由日本去美国,未参加这次行动,这次行动是由李根源、钮永建、程潜、陈强、陈炯明、章士钊等二十八人列名通电,要求停止反袁行动,一致对外。且因当时欧战爆发,便组织了欧事研究会以联络同志。

李根源(1879年6月6日—1965年7月5日),字雪生,又字养溪、印泉。近代名士、中国国民党元老、中国近代史上的著名人物,爱国人士。

李根源生于云南腾越。光绪二十九年(1903年),考入昆明高等学堂。光绪三十年(1904年)十一月,入日本振武学堂与士官学校。宣统元年(1909年)九月,任云南讲武堂监督兼步兵科教官,后升总办。民国六年(1917年)二月,到任陕西省长。民国十一年(1922年)十一月,任北洋政.府农商总长。

民国十二年(1923年),因反对曹锟贿选总统,辞去其国会代表职,隐居吴中。民国二十九年(1940年)春,返回昆明就任云贵监察使职。李根源病逝于北京,享年八十六岁,骨灰安葬于藏书小王山。

李根源做为辛亥元老,曾参与领导云南起义,参加“二次革命”、反袁世凯称帝活动和“护法”斗争等革命运动,修建英雄冢,倡导建设“腾冲国殇墓园”,在昆明“重九起义”、云南军都督府建立、滇西问题的解决、边疆民族地区的治理等方面作出过重大贡献。

李根源借欧事研究会为活动基础,欲拥岑春煊为首领。岑本和革命党无关系,不过他是反袁的。癸丑之役,章士钊介绍李根源和岑认识,于是有部分人士欲拥岑在南京组织抗袁的酝酿,这一计划因二次革命失败而孕死腹中,此后李、章、岑便有了经常的联络。

护国之役,岑、李都在西南活动,欧事研究会遂成为国民党温和派的代表力量,且和进步党声气相通,欧事研究会的出版物是《甲寅杂志》和进步党的《中华杂志》互为呼应。

三、进步党,多为稳健派和社会上有声望的人。民国初年一般士民的心理,认为革命党人有冒险性,而进步党人比较和平,不会走极端。进步党没有很明确的政治要求,参加的人也很复杂,其中的一些人可以和旧势力及北洋派合作;有些人可以和国民党温和派联成一气。

国会复会后,政党活动又活跃起来,进步党人在袁死后提倡“不党主义”,所以在参加内阁中,只有一个范源濂。国会开幕后,进步党人首先分组成两个团体,一个是以汤化龙、刘崇佑为首领的宪法讨论会,一个是以梁启超、林长民为首领的宪法研究会。这两个会不久又告合并,并为“研究系”。他们在国会中是和北洋派携手的。

至于国民党方面,左派的中华革命党原是革命的秘密团体,主张采取激烈的革命手段,所以在国会中没有吸收人员。

护国反袁结束后。温和派李根源等人欧事研究会也慢慢自消自灭了,后由张继以“张寓”为名暗中纠合同志,挂出一块招牌名为“宪法商榷会”。不久宪法商榷会又分为三个派系。

一、客庐系以张继、王正廷、吴景濂、谷钟秀、张耀曾等为主。

二、韬园系,以旧进步党人新附于国民党之孙洪伊及丁世峄为主。

三、丙辰俱乐部可以算做中华革命党的化身,以林森、居正、田桐为主。

不久,客庐系中的谷钟秀、张耀曾脱离客庐而组成政学会,丙辰俱乐部与韬园两派又合组为民友社,商榷会又改为益友社,益友社又改为政余俱乐部,以王正廷、褚辅成为主。

国会内的政党虽不多,但所谓党外有党,党内有派,丝毫也不影响国会内的党争和派争。

民国五年八月十日,黎元洪假北京迎宾馆举行茶话款待国会全体议员,黎态度谦诚,要求议员同心协力,相互提携,其致词略云:

“组织内阁,两月以来,屡更任命,纵非组织尽善,未尝不别具苦衷,盖共和再造,既由各方面势力构成,故组织政.府不能专就一方面人才为限。用之期于适当,取之不出一途。变乱纷纭之后,要以安人心定全局为先,不宜对一人一事而有偏议,切望诸君共体时艰,将来征求同意时,勿绳严格,俾收共济之效,相互提携,造成法治国家。至民生国计,经纬万端,议事有暇,更望时常接洽,俾得流通,免生隔阂。元洪不敏,惟与诸君子相见以诚,合力同心,共匡大局。”

国会议员很满意于黎的这种态度,认为过去袁世凯时代用外交手段对付国会,又以强盗贼匪对待议员,因此导致总统府和国会之间关系万分恶劣,今天黎元洪既然相见以诚,议员当然以诚意报之。

民国五年十月三十日北京国会补选副总统,冯国璋当选。

第480章 改名字第69章 不可能变成了可能第520章 胡适谈五四运动第32章 袁世凯的选择第518章 精彩篇章第394章 “合法”内阁第198章 广东也宣布护国独立第419章 翰林造反第270章 风云突变第205章 冯国璋的如意盘算第528章 新思潮的意义第140章 袁世凯的心病第411章 点翰林第33章 告密第579章 文凭造假和南游第119章 超然内阁第395章 话分两头第263章 事态扩大第30章 朋友第422章 游学而非留学第411章 点翰林第24章 幸运第158章 欧战第259章 北洋军入浙第484章 竞业旬报第577章 丢掉和平幻想积极投身抗日救亡第340章 靳云鹏组阁第97章 中山先生第262章 张作霖和冯德麟第512章 《建设的文学革命论》第428章 大学令第216章 屋漏偏逢连夜雨第522章 杜威来华讲学意义深远第81章 战汉阳第437章 大师云集第501章 伟人的风采第492章 关于选专业第611章 1952年的台湾之行第168章 筹安会的表演第533章 提携后进第264章 对德态度第417章 女校和中国教育会第375章 梁士诒请辞第615章 胡适晚年第464章 渐行渐远第181章 黎元洪捍卫共和第435章 就职演说第493章 基督教的召唤第325章 仅用了二十二天第248章 九个回合第273章 坚守共和第59章 主持立宪和署理外务第502章 约翰·杜威和实用主义第445章 与林纾的争论第489章 乘船赴美第353章 段祺瑞引咎辞职第136章 民心所向第361章 “自治”运动第10章 选择和机遇第282章 四川内战第424章 学术成果2第449章 杀君马者道旁儿第1章 袁项城出生第597章 北大三宝第402章 决心南下第393章 群雄逐鹿第98章 为什么会出这样的事第413章 投身新教育第44章 肃贪治吏第246章 人是有底线的第527章 呼吁大学开女禁第484章 竞业旬报第75章 慢慢走,等等看第480章 改名字第468章 中华民国大学院第181章 黎元洪捍卫共和第79章 黄兴开出的条件第346章 驱张第209章 陈宦其人第257章 徐孙之争第189章 圣战揭幕第550章 漫游的感想第78章 汉口之战第291章 各方的较量第185章 蔡锷和小凤仙第151章 天坛“祀天”第266章 督军会呈文第315章 徐世昌当选第97章 中山先生第217章 寻求改变第82章 一明一暗第349章 发了疯的段祺瑞第490章 康奈尔大学第410章 会考第240章 国旗国都之争第420章 加入暗杀团第9章 老兵和新兵第247章 外逃第192章 贵州护国起义第254章 大地悲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