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55章 重提军民分治

蔡锷的去世,黎元洪悲痛异常,于十一月十日、十一月二十八日、十二月四日、十二月二十一日四次以大总统命令,对蔡锷进行表彰,并决定举行国葬。

蔡锷之丧,全国唁祭,其祭辞和挽联可传者甚多:

孙中山先生:

平生慷慨班都护;

万里间关马伏波。

梁启超:

知所恶有甚于死者;

非夫人之恸而谁为?

康有为:

微君之躬,今为洪宪之世矣;

思子之故,怕闻鼙鼓之声来!

唐继尧:

所至以整军保民为要图,众论之归,大将慈祥曹武惠;

平时惟读书致用相敦勖,公言不死,秀才忧乐范希文。

丁怀瑾:

成不居首功,败不作亡命,誓师二语,何等光明,故一旅突兴再造共和;

下无逞意见,上无争利权,遗书数言,如斯深切,问举国朝野奚慰英灵?

小凤仙的挽联和祭文都是衡州狂士王血痕所代撰。两副挽联,当时传遍都下。

第一联是:

不幸周郎竟短命;

早知李靖是英雄!

第二联是:

万里南天鹏翼,直上扶摇,那堪忧患余生,萍水姻缘成一梦;

几年北地胭脂,自悲沦落,赢得美人知己,桃花颜色亦千秋。

蒋方震在蔡死后,由日本发电回国,电文说:

“一年以来,公恶衣菲食以戕其身,早作夜息以伤其神。临终之际,犹以未能裹尸为恨。然蔡公身虽未死于疆场,实与阵亡者一例也。”

蔡锷生前对于“治蜀”并不是没有抱负,只因为他在护国起起义时已有言在先,必功成而身退。或许,他是以“不争权利为天下倡”,所以力辞川督。在他给他的老友丁怀瑾函中,曾就“治蜀”一事表示如下的意见:

“蜀虽可为,但民情浇薄,绝不适于从军。若专用外军,屏绝土著,则主客之势互不相容,终成水火矣。弟尝与兄论治蜀非假以十年时光不可,其始也临以雷霆万钧之力,芟夷斩伐,不稍姑息,乱根既尽,民气渐苏,乃嘘以陽和之气,培植而长养之,殊盛业也。”

丁怀瑾(1879 一1956 ) ,字石生,晚年又号石僧,钟英丁家庄人。曾就读大理西云书院,继又赴昆明入云南高等学堂肄业,接受了新知识。

一九零三年丁怀瑾变卖家产,西走缅甸,亲眼看到缅人亡国的惨痛,于是决定剪发易服,东渡日本留学。一九零四年由仰光乘船至横滨转东京,先入志成中学,后考入日本政法大学,是宾川最早的留日学生。

一九零五年孙中山在日本东京组织成立同盟会,经张继、吕天民的介绍,丁怀瑾加入同盟会,担任东京支部长。

一九一一 年辛亥革命发生后,留日革命志士纷纷返国。丁怀瑾与志同道合者组织“敢死队”,在上海攻占江南制造局,救出陈其美,并推举陈为沪军都督。丁怀瑾在先锋队任参谋。接着又与苏、浙、沪合组联军,直捣南京,击溃张勋保皇军。

щшш◆ ttκд n◆ ℃o

民国建立,孙中山在南京成立临时政.府,丁怀瑾被任命为社会教育司司长。袁世凯窃国阴谋日益暴露,丁怀瑾再度赴日本,并在《 民吁报》上号召各界讨袁。

袁世凯称帝,云南首倡护国起义,丁怀瑾又从日本回国,参加蔡锷护国第一军,入川担任军需。沪州纳溪之役,与北洋军鏖战四十八日,粮饷从未发生匾乏。蔡愕就任四川督军时期,有关外交事项丁怀瑾多有参赞。继任富顺县长,颇有政声。

有人或许认为,这个时候的蔡锷已身患重病,是身体情况已不允许他才辞去川督的。如果真这样的认为,恐怕是错了。因为不到最后时刻,几乎没个人对自己的身体情况有自知之明。

对于蔡锷的心意,他的好友丁怀瑾是懂的,因此丁用行动来怀念蔡的遗志——“功成不居,长揖归田”。

蔡东渡前,“丁任四川富顺县长,闻蔡噩耗即辞去县篆,闭门著书,常以蔡的人格和抱负勉励其家人子女,他称道蔡是真正开天辟地的人物。”

古人说名满天下,谤亦随之,可是蔡锷却打破了此例。他的成败功过,不论是友是敌,莫不对他由衷称道,理由很简单:蔡以“天下为己任,却不以天下为己”。

一九一七年四月十二日,一代伟人蔡锷魂归故里,中.央.政.府在长沙岳麓山为他举行国葬,蔡锷也成为民国历史上的“国葬第一人”。

黎元洪接任总统后,他这个总统还是很开通的。但是,让他什么事都不管是不可能的,用他自己的话说,是小事可以不管,大事必须过问。

在谈到民主制度和腐败时,几乎所有的人都认为,必须对权力进行有效的监督和限制。因为 ,权力本身具有腐蚀作用。如果让权力为所欲为起来,是十分可怕的,不知道会给这个世界带来怎样的灾难。而没有监督的权利必然导致腐败,则是铁的规律。

对于这样的道理,段祺瑞可能也应该知道。在袁世凯独裁时。他恐怕比谁都希望对袁世凯的权力进行限制和监督。但是,轮到他自己就不一样了,因为被监督和限制,实在不是一件让人愉快的事。

也就是说,就是黎元洪这样的弱总统,段也是无法忍受的。在他看来,国会给他的困扰,使他不能独断独行,已经够他受了,再加上黎元洪遇事总是掣他的肘,他简直就没法活了。

他经常向他的亲信抱怨说:“我是要他来盖章签字的,不是请他来压在我的头上!”

军阀割据局面是逐渐形成的,袁世凯本人便是玩诸侯称霸的集大成者。他持北洋军自重,把清廷玩弄于股掌。

所谓玩别人者必被别人玩,袁当然不愿见他治下军阀割据,但无奈其手下的军人霸占地盘后,当袁的利益和他们的一致时,他们就奉行命令,不一致时,他们就可以不理睬,因此割据的局面在袁时代已经形成。

其实,这种割据局面也可以大往前追溯,比如春秋战国。晚清时的“东南互保”,又何尝不是一种割据。

在袁世凯时代,他曾极力支持黎元洪各省军民分治和废督裁兵的主张。袁的想法是先将都督和民政长两个职务分开,然后着手裁兵,各省都督一律裁撤,各省军队一律直属中央,把各省军阀割据的局面转变成中央集权的局面。

虽然,这个计划因得不到各省军阀的支持而流产。但必须指出,这实是一股正流,全国明达之士都支持废督裁兵的计划。我们看到了,这个计划虽孕死腹中,然而黎元洪却因此而获得好名声。

黎自己当总统后,自然而然更想贯彻这个主张。他虽然是个没有实权的总统,但他认为当年他提出这个主张时,全国都有共鸣,袁死后天下大变,在此时旧调重弹,或者可以行得通的。

在裁兵这一点上,段祺瑞是完全站在黎这一边的。所以北京政.府在军务院撤销后,立即发出“收束军队”的号召。责成各省军事当局将以前派出作战的军队撤回原防,并着手编遣各地民军,以及自从战事发生后扩充的新编军队,北京要求所有军队都应接受北京政。府的直接管理。

黎、段虽然对裁兵问题意见一致,可是在目的上则明显不同。黎的意思是全国普遍裁兵,无论南北,不厚此薄彼。段则是要大量裁减南方的军队,对自己所能控制的北洋军则不愿裁减,相反地还想继续扩充。

黎的主张是总统和总理应该分权分工,总统以陆海军大元帅地位管理军事,内阁总理则专管政务。军权既要集中于中央,总统的权力就要提高,使总统在实际上具有指挥全国军队和任免全国军事长官的大权。段的主张则是:全国军权都应该由陆军部掌握,所谓中央就是责任内阁,并不是总统。

在护国倒袁期间,由于战争的关系,所以南北双方都尽量扩充军队,当时全国军队究竟有多少数目,谁也无法统计。袁死后,全国重归和平,当务之急,在于复员,减小军队员额是复员的第一步,但这却是极其困难的事。

段祺瑞拟就了一套裁兵计划,是规定全国陆军为四十师,每师一万人,另编二十个独立旅,每旅五百人,合共五十万人。

此外各省可以保留一些非正规性质的警备队,但全国警备队不得超过二百营,每营五百人,合共十万人。

在这个计划中,陆军和警备队的区别是陆军有一定的番号而无固定的防地,可以调来调去。警备队则以维持地方治安为职责,其调动范围不出省境。

这与袁在时的计划并无两样,袁是把全国军队分为中央军和地方军,规定中央军是正规军。中央军不仅在数量上超过地方军,同时在素质上也优于地方军。

这时,北洋军多已有了正式番号,西南各省的军队则被列入暂编性质,其番号是××省暂编陆军第××师。暂编的含意就是等候整编,整编后可以编为中央军,也可以编为地方警备队。

北洋军既然是正规的中央军,自然可以随时调赴各省驻防,可是警备队就不能任意活动。根据这个原则,段祺瑞在袁死后,还想继续北洋军留驻西南境内的已成之局,这便造成了更混乱的情势。如在四川和湖南两省,尤其是四川。

第248章 九个回合第66章 机会第375章 梁士诒请辞第470章 老骥伏枥第423章 学术成果1第60章 山雨欲来第301章 冯国璋心灰意冷第529章 评判的态度第327章 这不是和平第506章 留学日记第511章 完婚第501章 伟人的风采第306章 湘西争夺战第454章 最为迫切的问题第151章 天坛“祀天”第23章 离开第287章 傅良佐督湘第466章 保护进步人士第269章 复辟大戏开锣了第421章 留学德国第394章 “合法”内阁第337章 厚脸皮的王揖唐第129章 谁是幕后指使第330章 历史意义深远第52章 段芝贵贿买高位第596章 回到北平第257章 徐孙之争第509章 初到北大第102章 革除弊陋第504章 杜威的教育思想和伦理学理论第550章 漫游的感想第606章 努力支撑残局第590章 逼上梁山第92章 三晋大地的风云第521章 拒胡迎蔡第460章 第三次婚姻第292章 冯国璋和段祺瑞第27章 如愿以偿第311章 阎王票子第203章 逼得哑人说话第63章 请愿大潮第609章 考据癖第251章 黎元洪和段祺瑞第251章 黎元洪和段祺瑞第144章 天坛宪法草案第537章 西方的孔子第53章 杨翠喜事件第560章 桃李芬芳第463章 始料不及第203章 逼得哑人说话第179章 司马昭之心第196章 陆荣廷第510章 胡适和韦莲司第604章 效法歌德第373章 梁士诒组阁第597章 北大三宝第124章 八大政纲第416章 书院式的教学法第261章 张作霖第171章 关于国体第597章 北大三宝第565章 胡适的回复第289章 内斗第53章 杨翠喜事件第36章 署理山东第223章 热心社会事务第486章 学写诗第408章 事母极孝 割肉救亲第396章 江防事变第149章 徐世昌出山第54章 所谓的据实复奏第290章 关外的乱子第370章 孙中山力主北伐第435章 就职演说第287章 傅良佐督湘第98章 为什么会出这样的事第506章 留学日记第320章 南北一致要求和平第125章 中国宪政之父第180章 两揖一让第191章 护国军扩军筹饷第201章 孤家寡人第39章 全力追剿第581章 胡适对十教授“宣言”的批评第82章 一明一暗第65章 保路运动第297章 自欺欺人第270章 风云突变第157章 禁赌第22章 大事不妙第28章 下重药第444章 “退款兴学”运动第322章 徐树铮展示作为的机会第581章 胡适对十教授“宣言”的批评第373章 梁士诒组阁第202章 撤销帝制第395章 话分两头第22章 大事不妙第515章 掀翻偶像第477章 胡适回忆其母(原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