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07章 攻闽之战

段祺瑞此次组阁后,日本又提出四项条件:

(一)共同出兵西伯利亚,由日军指挥华军。

(二)发行军用票。

(三)临时管理中国交通、军械、实业、经济、教育、外交。

(四)合组运输大同盟。

日方要中国严守秘密。

一九一八年三月二十四日,中日双方交换照会。消息当然关不住,于是全国便掀起了反对中日秘密外交以及反对继续用兵的高.潮。

段祺瑞在武汉期间已经感受受到来自民众的压力,武汉各团体和商会都派代表直接请愿停止内争。段刚刚压制了直系主和,现又遭遇到了全国性的反战,使他“武力统一”的政策受到更大冲击。

此时,诸多情况都有利于南方,如果西南军人真能在护法旗帜下支持孙中山,那么南北局势就会改观了。可惜,桂系和北方直系纠缠不清,西南的实力派对孙并不支持,桂系对国民党也不合作。因此,南方局势也和北方局势一样一团乱麻。

在广东,更是派系林立。有桂系、地方军人、国民党,还有一支滇军,更不用说在海南岛虎视耽耽的龙济光。

而西南两大实力派,陆荣廷在搞大广西主义,唐继尧在搞大云南主义。在广东有粤桂滇军之争,在四川有川滇黔军之争。西南各省内,也有一些有力量的军人与北方勾结,如四川的刘存厚、湖南的陈复初、广东的莫擎宇。

在这种复杂情势下,可以想像孙中山的处境有多困难。

南北分裂局势已成,皖系的武力统一政策无法实现,直系的和平统一计划也无可能。于是有人便提倡“联省自治”。主张以省为自治单位,由各省省议会制定省宪法,然后依照美国的联邦制,联合各省组成一个“联省自治政.府”。他们提倡地方分权制,反对中央集权制。

早在袁世凯称帝时,梁启超就主张地方分权。后来梁领导的研究系加入了主张中央集权和武力统一的段内阁,因此就把这一主张扔在一旁,现在他们又旧话重提。

联省自治的策动者是熊希龄,他有一封长信给岑春煊言道:“今欲行中央集权之统一政治,此后日见其难,实不如改行地方分权之联邦政治,当可徐善其后。”

联省自治的呼声,正符合西南各省议会及各团体所提倡的,以本省人治本省的要求。这个政策也符合各省小军阀和地方主义者保持地盘和权位,因此,联省自治的要求一时大受欢迎。

谭延闿是第一个响应这个学说的人。他和熊希龄有深厚的关系,他本来寄望于桂系支持,可是当南军占领长沙后,谭浩明一手控制湖南军政,对他却视而不见。

冯国璋虽然在民国六年十二月七日任命他为湖南省长兼署督军,但桂系却置之不理。这时他在岑春煊之后,以“调人”姿态出现,与岑联名电请北军不进攻岳州,他表示愿回湖南进行调解。

桂系鉴于北方主战派一定要进攻湖南,与其因控制湖南而冒战争危险,倒不如放弃湖南,让谭延闿回来,将湖南划为南北的军事缓冲地带。

冯国璋也认为谭延闿回湘,可成为挽救和平的一线希望。如果谭能说服桂军先退出湖南,则主战派没有理由再坚持军事进攻。

谭要求在他返湘前北京政.府再下一道停战令,可是冯没有这个胆量,只责成谭在返湘经过汉口时和曹锟、王占元直接协商,看能否把军事进攻推迟一下。

北军在湖南要发动攻势时,北方的直系和南方的桂系仍作挽救和平的最后努力。谭延闿在桂系授意下,于三月三日曾由上海到南京。

他提出一个和谈的先决条件,就是南军愿意先退出岳州,但北军也不进驻。

与谭延闿同时奔走的,还有各省省议会.他们准备在南京举行联席会议,推进南北和谈。李纯把谭延闿的建议转达到北京,同时主张把国会问题提交各省议会联席会议解决。

但是,北军已经向湘北进攻,谭延闿只好扫兴地回到上海。

当北军进攻湖南的同时,段内阁命令江西督军陈光远、福建督军李厚基开辟两个战场进攻广东。陈光远虽是主和派,可是大势所趋,也不得不追随主战派出兵。江苏督军李纯,也派第十九师师长杨春普率部开到江西。

夺取广东,是段祺瑞“武力统一”战略中最根本的任务。段政.府认为:“欲谋统一,必先收粤,粤不下,湘不安,战局不了,国是不定”。

在一九一七年九月傅良佐带北军入湘时,北京政.府就同时指令闽、赣、浙省军队和琼州龙济光部,对粤同时并举,协力进攻,以策应湘省作战。

其攻粤部署是:龙军直取钦(州)、廉(州)、高(州)、雷(州)地区,东图广州,并切断粤桂通路。

福建派两混成旅沿汀江入粤,进占嘉应州(治今梅州市)、惠州(今惠州市)地区,西攻广州。

江西派一混成旅逾大庾岭,入韶州(治今韶关市)地区,南攻广州,形成三面夹击之势。

前边提到过。十月月二十三日,北洋系收买广东潮梅镇守使莫擎宇,宣告“对省独立”。与广东省政.府脱离关系,直接听命于北京政.府,并立即派兵攻打惠州。

莫擎宇发难兴兵,为段祺瑞大举图粤制造了契机。

十月二十四日,闽督李厚基在段政.府授意下通电支持莫擎宇,并令汀漳镇守使兼北洋第十四混成旅旅长臧致平率兵十营进援。

此后不久,龙济光也由琼州出兵,抄袭粤省侧背。于是,段系军队攻粤之战全面展开。

前边也曾提到,一九一七年十一月十日,陆荣廷在梧州召开军事会议,讨论粤省守防作战计划。会议推举陆荣廷为两广巡阅使兼广东督军。陆自称“年老多脖”,派其亲信、原广惠镇守使莫荣新代理广东督军。

莫荣新上任后,鉴于莫擎宇盘踞潮汕,李厚基出兵援潮,在陆荣廷的授意下,决定在进剿莫擎宇部之同时,实施大规模攻闽作战,以策应湘省军事。

十一月二十七日,由程璧光出面,召集滇军总司令李烈钧、粤军总司令陈炯明、督军署参谋长郭椿森以及胡汉民、汪精卫等,在广州海珠开军事会议,商订攻闽方略。

决定成立“征闽海陆联合军”,以程璧光为总司令,指挥海军、滇军、粤军三支部队,分五路攻闽。兵力包括驻粤海军全部,陈炯明之粤军二十营,驻粤滇军全部,和粤省地方军八营,桂军一支队。

具体部署是:以陈炯明部二十营进攻漳州,为第一路。

李烈钧统率滇军两个师进攻汀州(今长汀),为第二路。

沈鸿英率“平潮军”十二营进攻上杭,为第三路。

刘志陆率“平潮军”十五营进攻诏安,为第四路。

程璧光率海军舰队袭击福州,为第五路。

计划确定不久,得悉龙济光于十二月十一日由琼州出兵攻粤,遂重新调整部署:由攻闽粤军总司令陈炯明继续率所部进攻闽省;以驻粤滇军第六军军长方声涛为征闽靖国军总指挥,率所部第八旅(旅长伍毓瑞)、第九旅(旅长夏述唐)进驻潮、汕,策应陈炯明部作战;以李烈钧为讨龙军总指挥,率沈鸿英、林虎两支部队赴粤东南抵御龙济光部;海军则全部参加讨龙作战。

陈炯明于一九一七年十二月八日就任攻闽粤军总司令职后,便着手进行作战准备。

由于原二十营粤军装备低劣,每营仅有槍二三百支,莫荣新又从中掣肘,除拨少量开拔费外,饷弹方面概不负责。

陈炯明等深感实力单薄,出兵困难,在征得孙中山同意后,施行一项扩充实力的方案:一面向地方士绅借槍,一面向海外革命人士募捐饷款。

其中规定,能募到人槍二百者为营长,人槍六十者为连长,人槍二十者为排长,不愿担任军职的按槍付钱。

经过一番努力,共筹集到各种槍二千余支,子弹数万发。这样,加上滇军方声涛部,攻闽军总数达二万人左右。

陈炯明将攻闽军编为若干个支队,每支队辖二至四个营不等,命邓铿为参谋长。

一九一八年一月二十五日,陈炯明在广州誓师攻闽。二十七日,率主力部队离开广州,开赴汕头。

这时,闽省全部军队约有三个师的兵力,其中有福建第一旅(旅长姚建屏)驻福州;北洋第十混成旅(旅长唐国谟)驻厦门;北洋第十四混成旅(旅长臧致平)驻诏安;闽省清乡队(总司令张清汝)驻延平(今南平市)。另有巡防队约四个团分驻各地。总计二万二千余人。

闽督李厚基得到粤军将要攻闽的情报后,一面调唐国谟等部开赴永定、上杭一带赶筑工事,准备抗击粤军,一面迭电北京政.府派兵援闽。

段祺瑞命童葆暄率浙军第一师紧急赴闽。

一九一八年二月中旬,攻闽粤军进抵潮州(今潮安)、汕头一带。但是,陈炯明对攻闽作战并不热心,部队进抵潮汕地区后,忙于招兵索饷,迟迟不向闽省发动进攻。致使北军得以从容调遣兵力,扩充力量,加强并完善了在闽西南的防御部署。

三月二十二日,孙中山致电陈炯明,指出:“若乘敌军初到,地形未谙,利用内应,犹可先发制人”,宜“速下攻击命令”。但陈炯明以“布置未周”为借口,对孙中山之电令置若罔闻。

第267章 改组内阁第18章 好景难长第234章 祭天和新政第128章 “宋案”审理之争第419章 翰林造反第234章 祭天和新政第345章 张毒菌第573章 当诤友、诤臣第528章 新思潮的意义第388章 各奔东西第163章 曹汝霖之苦衷第238章 分道扬镳第612章 维持“法统”第461章 国内的政治形势转折之时第243章 无奈离开老窝第271章 解散国会第59章 主持立宪和署理外务第292章 冯国璋和段祺瑞第581章 胡适对十教授“宣言”的批评第152章 古今中外独家创始的选举法第430章 第三次奔赴欧洲第553章 新月社重整旗鼓第461章 国内的政治形势转折之时第262章 张作霖和冯德麟第296章 兵分两路第310章 战与和第257章 徐孙之争第171章 关于国体第246章 人是有底线的第22章 大事不妙第17章 驻节朝鲜第22章 大事不妙第291章 各方的较量第181章 黎元洪捍卫共和第279章 段祺瑞“三造共和 ”第603章 终生的夙愿第168章 筹安会的表演第570章 独立评论第443章 人格魅力第183章 嵩山四友第41章 东南互保第463章 始料不及第48章 开滦矿权第537章 西方的孔子第555章 无为而治第409章 怪八股第105章 大难不死第143章 熊希龄中招第85章 殿前作答第144章 天坛宪法草案第300章 成都之战第515章 掀翻偶像第105章 大难不死第439章 进德会第550章 漫游的感想第38章 高密事件第215章 和观音同日出生第246章 人是有底线的第100章 两边都难第547章 关于东西方文明第169章 杨度的《君宪救国论》第274章 号召讨逆第384章 治国策电第135章 一现的昙花第510章 胡适和韦莲司第160章 二十一条第21章 被蒙在鼓里第360章 唐继尧的选择第489章 乘船赴美第244章 瀛台“楚囚”第600章 风雨飘摇第598章 校友签名致敬第610章 关于陈垣第191章 护国军扩军筹饷第375章 梁士诒请辞第104章 隆裕太后第305章 湘东反击战第427章 领衔新的教育部第606章 努力支撑残局第428章 大学令第328章 青岛问题第388章 各奔东西第47章 兴新式教育第198章 广东也宣布护国独立第103章 速定大计折第525章 历史需要的是真相第388章 各奔东西第611章 1952年的台湾之行第29章 再一次因祸得福第10章 选择和机遇第222章 治军严仁第434章 知难而上第610章 关于陈垣第264章 对德态度第136章 民心所向第123章 孙袁会第339章 上海问题第428章 大学令第436章 恐怕找不出第二个第339章 上海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