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58章 讲义费风波

蔡元培任职北大校长的最后一个学期,是在极其艰难而困苦的条件下度过的。整个的8月,他与京城的七所国立中学的校长,几乎什么都没干,就做了一件事:——找政府要钱。

这个时候的他,如果有人问他,对于一个校长,最需要的是什么,他会毫不犹疑的回答是钱。所谓,一文钱难倒英雄汉,有啥别有病,没啥别没钱。

这个时候,常挂在他嘴上的话是,“解决经费困难,实一最大而最重要之事。”

是呀,开学在即,到处都需要钱,但学校却“不明一文,教育费积欠在5个月以上”。

这时候,北京的傀儡总统已经换上了黎元洪,前面已经说了,他面临是怎样的财政状况。在某种意义上可以说,黎元洪第二次下台的直接原因就是穷。

从政府那里要不来钱,学总是要开的。但老师马上要开始新学期讲课了,印讲义的钱都没有。本来就欠着老师们的工资,总不能让他们拿自己的钱印讲义吧!

大事办不了就解决小事吧,能干点啥就干点啥,没有办法,蔡元培和大家商量后,决定和学生收点讲义费,没想到竟闹出一场“北大讲义费的风波”。

有文章这样记载“北大讲义费的风波”:

蔡先生何等温文尔雅的人物,怎么会打人?你这不是造谣吗?

蔡先生要打人,是有记录的,并非捏造。

蒋梦麟先生在《西潮》里面写到:“‘你们这班懦夫!’他(蔡元培)很气愤地喊道,袖子高高地卷到肘子以上,两只拳头不断在空中摇晃。‘有胆的就请站出来与我决斗。如果你们哪一个敢碰一碰教员,我就揍他!’”

“要不是蒋先生明确写了,实不敢相信这是温文尔雅的蔡先生干出来的事情。

看,蔡先生就是蔡先生,要打架都说“请站出来与我决斗”,多文雅啊。

这是1922年的事情,蔡元培先生已经五十四岁了,干吗要跟学生拼老命呢?竟然是为了收讲义费。

上学收书本费,或者教材费,这天经地义的事情,蔡先生至于如此愤怒吗?

把老实人逼到这份儿上,说起来是北大的学生太过分了。

原来,五四运动之后,挟爱国胜利之余威,北大的学生组织力量十分强大,学生的许多事情学校不能干涉。这本来是学生自治的一大成就,使北大思想越发活跃。然而,物极必反,既然无人管束,学生中毛猴子倾向的家伙也逐渐翘起了尾巴。

于是,人们形容当时的北大:“你爱上课,可以,你不爱上课,也可以,你爱上你爱上的课而不上你不爱上的课,更是天经地义的可以!总之,一切随意”。

到了后来,学生们越发放肆起来,宿舍是自行分配,甚至可以住家里亲眷,学校也不能过问。

这就有点儿说不过去了。

再后来,学生代替学校决定聘任或者解聘教员。

如果某位教员主张考试严格,学生马上罢课教训之。

这样的学校恐怕谁都办不下去了,而压倒骆驼的最后一根稻草是讲义费风波。

所谓讲义费风波,是指1922年10月北大学生拒绝缴纳讲义费引发的风波。按说,学校这费用收得毫无问题。印讲义的钱不是白来的,收学生的也只是工本费,而且你有本事可以不要嘛!

但大多数学生认为,应该是既不交钱,还要给讲义。

要讲课不能没有讲义,没有钱如何能印讲义,蔡元培只能硬着头皮坚持。

而学生就此闹起事来,对代总务长沈士远进行围攻。学校里到处贴满谩骂沈士远的条子,更有人高呼:“打倒沈士远!”

沈士远吓跑了,学生们接着去校长室,蔡元培苦口婆心讲了一天,总算让学生们暂时回去了。

第二天上班,蔡元培进校长室没多久,校长室外又围了好几百号人,领头的是山东好汉冯省三。

只听见他不断地大喊:“我们打进(校长室)去,把他们围起来,把这事解决了!”

有人进一步起哄:“到会计科把讲义券烧了!”

群情激奋,喊声如雷,危机一触即发。

北大学生可是能文能武,当年曾建有学生军。

孙中山到北京的时候,就是北大学生军担任警卫。人称“戎装整齐,军旗招展,帽徽上镶‘北大’二字,阵营煞是威风”。

中山先生曾对汪精卫说:“想不到蔡元培人在海外,却留下了一支威武之师啊!”

问题是现在学生可不是在打军阀或者打帝国主义,而是打校长来了啊!这个威力也很可怕。

蔡校长终于被激怒了——为了从北洋军阀政府那里争取办学经费,北大的教授们已经奔波得筋疲力尽了。

于是,蔡先生干脆走出了校长室,对学生们喊出了“决斗”。

学生们对蔡校长还是又敬又怕的,看到他挽起袖子冲出来,不由得大吃一惊,纷纷作鸟兽散。

蔡元培对这场风潮深感恼火和痛心,他当天就写下辞呈离开北大。总务长蒋梦麟,代总务长沈士远,图书馆主任李大钊,出版部主任李辛白,数学系主任冯祖荀分别刊登启事,宣布“随同蔡校长辞职,即日离校”。接下来,北大全体职员也发布《暂时停止职务宣言》,《北京大学日刊》也于当日宣告“自明日起停止出版”。

大家都与蔡校长共进退,你们能罢课我们就不能罢工吗?

最终,通过胡适做工作,学生们认错了,派了代表去请蔡先生。蔡先生消了气,终于回校继续任事。

只有冯省三被开除。他想回来当旁听生,找胡适帮忙,胡适无奈地摇头,说我劝你好汉做到底……

学生也没白闹事,最后的结果是讲义费缓收。总要有人为闹事付出代价,冯省三终究还是被开除了。

鲁迅对青年学生最是关爱,他与北大的学生冯省三关系很好。

有一次,冯省三拎着一双破皮鞋来到鲁迅的办公室,说:“喂,我的鞋坏了,你帮我拿到鞋匠铺去补一下吧!”

鲁迅真的就拿着这双鞋去帮他补好了,回来后微笑着将鞋子还给他。冯省三也不客气,穿上补好的鞋子,大摇大摆地走出门去。

对,就是这个冯省三。

据说,冯省三只是个“替罪羊”,他是风潮发生后临时参加的。当时正值第一、二时上下课之间,同学们看见校长室门口拥挤了一大堆人,不知何事,都来看热闹。冯省三也是在下课时来看热闹,从人堆里不由自主地挤到校长办公室的门前,这时他才知道是“反对讲义收费”的事。也就是说,虽然他现场喊得很凶,其实并非真正的主持者。

对把冯省三开除之事,鲁迅很气愤。

1922年11月18日,他曾经为冯省三写过一篇很短的、只有几百字的文章《即小见大》一文。他说,“这事很奇特,一回风潮的起灭,竟只关于一个人。倘使诚然如此,则一个人的魄力何其太大,而许多人的魄力又何其太无呢……北京大学的反对讲义收费风潮,芒硝火焰似的起来,又芒硝火焰似的消灭了,其间就是开除了一个学生冯省三。”

关于冯省三,有记载的东西不多,应该是山东平原人,家庭比较贫穷。在北京读书,难免会遇到囊中羞涩的情况。鲁迅经常在经济上帮助冯省三。

1923年5月10日,被开除的冯省三离开北京,前往广州到中山大学讲授世界语。冯省三缺少路费,还找鲁迅借了5元钱。

借鲁迅的钱一般是要还的,这也没毛病,所谓借债还钱天经地义。

但这件事鲁迅在日记中写道:“省三将出京,以五元赠行。”

看样子,鲁迅已经做好了冯省三不会还钱的准备了。

此冯省三其人,情商肯定不高,换上别人,恐怕不会干出让鲁迅给修鞋这样的事。

如果是换了一个人,鲁迅恐怕会将冯省三的鞋子扔得远远的,可不知为什么,鲁迅这一次脾气极好

后来,鲁迅偶尔提及此事,会说:“山东人真是直爽哇。”

1925年5月18日,鲁迅还在写给许广平的信件中提到这件事:“提起牺牲,就使我记起前两三年被北大开除的冯省三。他是闹讲义风潮之一人,后来讲义费撤去了,却没有一个同学提起他。我那时曾在《晨报副刊》上做过一则杂感,意思是牺牲为群众祈福,祀了神道之后,群众就分了他的肉,散胙。”

钱玄同有悼冯省三文,言道:“我昨日早上看《晨报》,忽见周启明君所登广告,惊悉冯省三君竟于16日在广东病故了,同日晚上得到10日省三从广东寄给我的信。我在一天之中听到他的死耗又看到他最后的信,很起了悼惜之感……”

而这是哪一年的事,笔者就不得而知了。

社会上对这场讲义费风波议论纷纷,而个中情由和苦楚,只有蔡元培和主事的诸君心里最清楚和无奈。

在政治、经济状况不足以维持公益事业的大环境下,求学难,办学更难,谁都不容易。

第482章 离开第531章 非个人主义的新生活第211章 四川护国独立第202章 撤销帝制第221章 得遇明主第229章 首义之夜第464章 渐行渐远第223章 热心社会事务第241章 民国第一伟人第477章 胡适回忆其母(原文)第63章 请愿大潮第393章 群雄逐鹿第67章 迫不及待第386章 好景难长第504章 杜威的教育思想和伦理学理论第590章 逼上梁山第346章 驱张第581章 胡适对十教授“宣言”的批评第221章 得遇明主第235章 立法第544章 科学与玄学的论战第249章 就职第154章 尊孔复古第493章 基督教的召唤第175章 日本的图谋第535章 新红学的开山鼻祖第104章 隆裕太后第209章 陈宦其人第462章 蔡元培与“清党”第544章 科学与玄学的论战第560章 桃李芬芳第518章 精彩篇章第578章 提倡“大众语”第328章 青岛问题第602章 关于世界文化三个共同的理想目标第1章 袁项城出生第589章 以讲演为武器的战士第424章 学术成果2第592章 最后十分钟第118章 荒唐的婚配第360章 唐继尧的选择第190章 历史佳话第386章 好景难长第367章 吴佩孚的“东征西讨”第451章 百花齐放第396章 江防事变第353章 段祺瑞引咎辞职第470章 老骥伏枥第251章 黎元洪和段祺瑞第216章 屋漏偏逢连夜雨第12章 平叛第157章 禁赌第246章 人是有底线的第148章 袁记约法第510章 胡适和韦莲司第231章 安民告示第503章 杜威的哲学思想第550章 漫游的感想第81章 战汉阳第361章 “自治”运动第119章 超然内阁第439章 进德会第205章 冯国璋的如意盘算第276章 不堪一击第218章 风水宝地第571章 与民权保障同盟的不睦第436章 恐怕找不出第二个第392章 广东的军事政变第128章 “宋案”审理之争第605章 自由主义是什么第533章 提携后进第534章 〈水浒传〉考证第525章 历史需要的是真相第137章 名流内阁第98章 为什么会出这样的事第387章 最大问题第579章 文凭造假和南游第230章 舍命陪君子第344章 北归第369章 桂系的日子不好过第94章 僵局第487章 民主政体的尝试第163章 曹汝霖之苦衷第87章 吴禄贞第414章 大刀阔斧第324章 天降神将第160章 二十一条第482章 离开第612章 维持“法统”第421章 留学德国第367章 吴佩孚的“东征西讨”第115章 唐绍仪其人第277章 树倒猢狲散第543章 坚定地和蔡元培站在一起第17章 驻节朝鲜第501章 伟人的风采第158章 欧战第177章 所谓的民意第404章 钟灵毓秀第157章 禁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