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59章 北京大学的”蔡元培时代” 落幕

1922年12月,是北大建校二十四周年,17日,学校举行纪念大会,蔡元培在会上发表了讲话。

他在讲话中,分三个阶段对北大走过来这24年,进行了回顾与总结。

第一阶段是自开办到民国元年,指出在这十余年间,学校历经波折,其体制主要是模仿日本。开办之初,北京环境多为顽固派所包围,办学的人“不敢过违社会上的倾向”,办学方针实行“中学为体,西学为用”。

“教者也好,学者也好,大都偏重于旧学,西学方面不易请到好的教习,学的人也不是很热心,学西学很有些装璜门面的样子。”

在蔡元培看来,这一时期,中学方面参用书院的旧法,录取有根底的学生,在教习的指导下,专研一门,倒是很有些研究院的性质。

第二阶段是民国元年到民国六年,“校长和学长率多为西洋留学生,加之国体初更,百事务新,大有完全弃旧之概。教员、学生在自修室、休息室等地方,私人谈话也以口说西话为漂亮”,中学退到了装饰品的地位。

但是,对这一时期,蔡元培称当时的提倡西学,也还是“贩卖”的状况。

第三阶段自民国六年到他讲话的当时,校内提倡研究学理的风气,力求以专门学者为学校的主体,在课程方面也是努力谋求贯通中西。即如西洋发明的科学,固然要用西洋的方法来实验,就是中国固有的学问,也要用科学的方法加以整理。

他的讲话,以中、西学术文化在北大的消长和融合为主线,对北大各个时期的历史和特点,进行了形象的概述,也客观陈述了他自己主政北大六年来的变化。

这么多年过去了,现在回过头来看这个总结,总体来说,还是能经得起历史的考验的。或许,这才真正称得上是深刻洞察和远见卓识。

从这个讲话中,也能看出当时的蔡元培对北大前景,还是有所期待的。所谓,通过历史回顾,让大家看到成绩,看到进步,鼓励大家在困难的时候看到光明,建立起克服困难的决心。

但是,事过不久,蔡元培的思想便发生了变化。

在蔡元培发表这个讲话前的一个月,发生了前面详细介绍过的“罗文干案”。

大家都知道罗文干,是所谓“好人政.府”王宠惠内阁的财政总长。但是,他还有个身份,是北大的兼职教员。

前面提到,因为直系所谓的“法统重光”,曾经在留学回国之初,发誓20年不谈政治的胡适,写了《我们的政治主张》一文。 后来在蔡元培等人的赞同和支持下,此文以宣言形式,由一些名流联名发表,这签名的,就有罗文干。

此案虽然一开始,就是众议院的一些别有用心之人的阴谋,但由于案情涉及的问题很敏感,容易给人造成误解、更容易让人产生联想。尽管在案子中,总统黎元洪有被人利用而滥用权力的问题,但内阁也是有毛病的,包括罗文干本人,也不是没有错处。

在案子的第一阶段,罗文干虽然受到了非法对待,但毕竟没有什么人身伤害,很快也为罗文干洗清了污点。做为罗文干的朋友,深知其为人和品行的蔡元培,无论如何,这结果还是可以接受的。

但接下来的事情就让他无法忍受了。

事情本来已经搞清,因为实权派曹锟要借题发挥,竟颠倒黑白,闭着眼睛罗织罪名。当时,候任教育总长的彭允彝竟献计对“罗文干案”复议,致使罗文干又一次含冤入狱。

面对彭氏如此的的蹂躏人权,献媚军阀的行径,蔡元培与汤尔和、邵飘萍、蒋梦麟等人商量后,决定采取行动。

他遂于1923年1月17日,愤然提出辞职。

他在辞呈中写道:“数月以来,报章所记,耳目所及,举凡政治界所有最卑污之罪恶,最无耻之行为,无不呈现于国中……元培目击时艰,痛心于政治清明之无望,不忍为同流合污之苟安,尤不忍于此种教育当局之下,支持教育残局,以招国人与天良之谴责。惟有奉身而退,以谢教育界及国人。”

从这封辞职书中,不难看出,蔡元培已经愤怒到了极点。

有人说,“这可能是近代中国最直率,最能体现知识分子气节的辞职书”。

两天以后,他在多报刊出不再到校视事的启事,随即离开北京。紧接着,就发表了那篇著名的《不合作宣言》。

此宣言刊发在1月25日的《申报》上,其中说到:“止见他们一天一天的堕落:议员的投票,看津贴有无;阁员的位置,禀军阀意旨;法律是舞文的工具;选举是金钱的决赛;不计是非,止计利害;不要人格,止要权利。这种恶浊的空气,一天一天的浓厚起来,我实在不能再受了……国务员匆匆的提出再议的请求,又立刻再剥夺未曾证明有罪的人的自由,重行逮捕。而提出者又并非司法当局,而为我的职务上天天有关系的教育当局,我不管他们打官话打得怎么圆滑,我总觉得提出者的人格,是我不能再与为伍的。”

一位哲人说过:“没有正义的地方没有自由,没有自由的地方也就没有正义。”

蔡元培两次最著名的辞职,诞生了两篇杰出的宣言:《不合作宣言》和《不愿再任北京大学校长的宣言》。

他1919年6月15日发布的《不愿再任北京大学校长的宣言》中说:“我绝对不能再作不自由的大学校长:思想自由,是世界大学的通例。德意志帝政时代,是世界著名专制的国家,他的大学何等自由,美、法等国,更不必说了。北京大学,向来受旧思想的拘束,是很不自由的。我进去了,想稍稍开点风气,请了几个比较的有点新思想的人,提倡点新的学理,发布点新的印刷品,用世界的新思想来比较,用我的理想来批评,还算是半新的。在新的一方面偶有点儿沾沾自喜的,我还觉得好笑。那知道旧的一方面,看了这点半新的,就算‘洪水猛兽’一样了。又不能用正当的辩论法来辩论,鬼鬼祟祟,想借着强权来干涉。于是教育部来干涉了,国务院来干涉了,甚而什么参议院也来干涉了,世界有这种不自由的大学么?还要我去充这种大学的校长么?”

有人评论说:“透过蔡元培的辞职和宣言,我们清晰地看到,蔡元培是中国近现代史上一位真正具有思想精神大格局的人。有了这种精神大格局,相比之下,中国最顶尖的北京大学校长的位置也显得那么小,而一个公民的人身权利则是那么大。只有具有思想精神大格局的人,才是大思想家、大教育家、大实践家,才是具有宽阔视野、博大胸怀和博大人格的大写的人;只有这样的人,才有深刻的使命感、危重的责任感,才有人格大魅力,才有人间大眼界,才有人生大愤怒,才有人世大救续。

“人生之大愤怒,是与‘小愤怒’有巨大区别的,它不是为自己的愤怒而‘愤怒’,它也并不需要声嘶力竭,而是一种清醒的思考、一种透彻的说理、一种沉郁的情感,更重要的是,它是一种身体力行、无所畏惧、义无返顾的自身行动。而对于那些没有精神大格局、稀缺人生大愤怒的人来说,是不会有这种大救续的行动的,而是安稳、安舒、安耽地靠坐在金贵的宝椅上安享着安乐的。

“没有个人的自由,就没有公众的自由;没有个人的利益,就没有公共的利益;没有个人的权利,就没有大众的权利;没有个人的公正,就没有社会的公正;没有个人的平安,就没有国家的平安。为一个人争公民权利而辞去北大校长之职,正是蔡元培的伟大之举,是他伟大人格的体现。这就是用人格创造人格、用人格创造公正、用人格创造权利、用人格创造自由。”

蔡元培的这次辞职社会反响很大,舆论强烈,彭允彝也因此下台。总统黎元洪出面挽留蔡元培,他辞职不成,但不再到校,由蒋梦麟代理。有意思的是,北洋政府始终没有免他的职。

在蔡元培看来,一个政府到了不可救药的地步,有德能的人就应离他而去,这既是不合作。持不合作立场的人多了,政.府自然也就只能走向垮台。

他曾在很多场合宣扬这个道理,此刻,正躬身实践其“不合作主义”了。这是一个正直的人在愤世嫉俗时所做的选择。不论外界舆论如何评判此举,北方的胡适撰文称许也罢,南方的陈独秀指责消极也罢,这一次蔡元培看来是下定了决心,高蹈远引了。

北大师生的的“驱彭(允彝)挽蔡,北京政.府的被迫挽留,只不过使他又保留了几年的校长名义,而北京大学的”蔡元培时代”,至此则是无可挽回的结束了。

第286章 成立军政.府第585章 颜李学派的程廷祚第126章 宋教仁遇刺案第370章 孙中山力主北伐第478章 走出家门第105章 大难不死第180章 两揖一让第482章 离开第121章 黎元洪和张振武第607章 寓居纽约第236章 大萝卜章第2章 小人精第416章 书院式的教学法第535章 新红学的开山鼻祖第132章 袁世凯不肯善罢甘休第583章 祸不单行第308章 讨龙之战第402章 决心南下第554章 出任中国公学校长第460章 第三次婚姻第436章 恐怕找不出第二个第328章 青岛问题第434章 知难而上第592章 最后十分钟第12章 平叛第28章 下重药第264章 对德态度第245章 刀下留人第569章 二进北大第421章 留学德国第479章 新人物第135章 一现的昙花第533章 提携后进第561章 关于“中基会”第323章 外蒙善后条例第313章 如此选举第348章 徐世昌的最后努力第237章 主导权之争第500章 经历了两次美国大选第211章 四川护国独立第282章 四川内战第527章 呼吁大学开女禁第33章 告密第341章 冯国璋来到京城第182章 开张第53章 杨翠喜事件第487章 民主政体的尝试第102章 革除弊陋第189章 圣战揭幕第408章 事母极孝 割肉救亲第165章 模范团第99章 六路北伐第276章 不堪一击第430章 第三次奔赴欧洲第157章 禁赌第123章 孙袁会第611章 1952年的台湾之行第330章 历史意义深远第421章 留学德国第75章 慢慢走,等等看第612章 维持“法统”第124章 八大政纲第268章 张勋第390章 内幕第388章 各奔东西第241章 民国第一伟人第321章 谈和障碍重重第452章 北大不是世外桃源第47章 兴新式教育第580章 胡适的广西之旅第611章 1952年的台湾之行第6章 此生不再进赌场第448章 特别的表现第56章 祸从口出第577章 丢掉和平幻想积极投身抗日救亡第367章 吴佩孚的“东征西讨”第333章 扬眉吐气的陆徵祥第275章 洪流滚滚第22章 大事不妙第255章 重提军民分治第298章 六道命令第201章 孤家寡人第393章 群雄逐鹿第70章 呼声第48章 开滦矿权第277章 树倒猢狲散第582章 胡适与“一二九”运动第255章 重提军民分治第518章 精彩篇章第54章 所谓的据实复奏第375章 梁士诒请辞第280章 重组内阁第517章 倡导"易卜生主义"第207章 南京会议第108章 叫嚣战争的人一般是从不上战场的第198章 广东也宣布护国独立第213章 陕西、湖南护国独立第143章 熊希龄中招第260章 湖北和奉天那些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