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61章 国内的政治形势转折之时

关于婚礼的情形,蔡元培在《杂记》中这样写道:“午后三时,往周峻所寓之惠中饭店亲迎,即往留园,四时行婚礼。客座设礼堂,音乐队间歇奏乐。有客来要求演讲,因到礼堂说此次订婚之经过……”

于是,在婚宴上,蔡元培落落大方地向宾客讲述了他们的恋爱经过。

他从征婚条件开始讲起:“第一、我年已五十五,且系三娶,所欲娶者为寡妇,或离婚之妇,或持独身主义而非极端者,惟年龄须在三十岁以上;第二、我熟悉德文,略通法文,而英文则未尝学好,故愿娶一位长于英文的女子;第三、我不信宗教,故不欲以宗教中人为妻;第四、我嗜好美术,尤愿与研究美术者为偶;第五、我既辞去北京大学校长,即将去比利时或瑞士继续求学,有志愿留学欧洲的女子,有所欢迎。

“再是,希望是原有相应认识者。恰巧,周峻女士年三十三,原上海爱国女校毕业,曾改名为周怒清,有反清革命思想,学英文多年,非宗教中之人,亦嗜美术,油画作品有相当水平,有志游学。介绍人徐新六先生认为周峻是一位‘才、学、识三者具备之闺秀也’。”

随后,蔡元培讲述了和周峻的恋爱经过并吟诗一首:“忘年新结闺中契,劝学将为海外游。鲽泳鹣飞常互且,相期各自有千秋。”

无论周峻是否有志于留学欧洲,总之听闻蔡元培要出国留学,她是愿意相随的。婚后十天,蔡元培兑现了“海外游”的承诺。

7月20日,他携周峻及次子无忌、长女威廉、三子柏龄、内侄黄纪霆及黄纪兴乘波楚斯号船离沪赴欧洲考察。也就是说,蔡元培与周峻是在赴欧游船上度过他们的新婚蜜月的。

此番情景正如蔡元培后来为周峻46岁生日所作贺诗中写到的:“遂于蜜月里,海上听涛声。”

蜜月旅行结束后,蔡元培一家定居比利时首都布鲁塞尔。他把夫人和女儿都送进了国立美术学院。周峻本就是才女,在相夫教子之余得以重返校园自然高兴,不久就习得了一手好画艺。

因为蔡元培名义上毕竟还还担任着北大的校长,在此后的两年半的时间里, 除了北大方面的一些事务外,他还以社会名流身份,从事社会、政治和学术文化等多项活动。

这一年的秋天和冬天的大部分时间。他是在比利时的布鲁塞尔度过的。

这时候的他又重操旧业,着手编译《简明哲学纲要》一书。同先前一样,这是继续按着和商务印书馆约定, 用商务印书馆预付的稿酬,用于维持举家旅欧的费用。此书于1924年8月在上海出版。

在比利时期间,他曾应邀前往沙洛王劳工大学,作《中国之文艺中兴》的演说。纵谈了中国和欧洲文明的发展历史,主旨仍是东西文化融合,该演说词在《东方杂志》刊载。

1924年初,为了便于妻女学习美术,蔡元培移居法国巴黎。

3月底,他应留英学人的邀请,赶赴伦敦。游说英国政府和各界人士,力促其退还庚子赔款,用于发展中国文教事业。并且向当地散发了《处理退还庚款的备忘录》。

随后他前往哥尼斯堡,代表北京大学参加德国学术界,为康德诞辰二百周年举行的纪念大会。表达了中国的学术界对这位哲学大师的尊重和重视。

返归法国后,又协助留法学生举办了留法中国美术展览,并为展览目录撰写了序文,向欧洲公众介绍中国文化。同时他还参与了里昂中法大学的部分事务。

8月间,蔡元培到维也纳出席第六届国际世界语大会。其后。又在荷兰海牙和瑞典斯德哥尔摩,参加了国际民族学会召开的学术会议。其中心议题是哥伦布发现新大陆之前美洲的民族问题。

此时,他对民族学产生浓厚兴趣儿。与会期间,他遇到了莱比锡大学的同学但采尔。这位现在已经是德国的民族学的专家,竭力劝说蔡元培到汉堡去,说那里博物馆的民族学的历史资料特别丰富。

十一月底,蔡元培即到汉堡大学报名入学,进行有关民族学的学习和研究。时年他已经是58岁,从他初到德国留学至今,已经流逝了20个春秋。期间历经风雨,却未曾改变,童心搬的求知欲。

1925年3月,孙中山在北京病逝的消息,传到了欧洲。

无限悲痛的蔡元培马上撰写挽联和祭文,以表哀思之情。

他在挽联中写道:

“是中国自由神,三民五权,推翻历史数千年专制之局;

“愿吾侪后死者,齐心协力,完成先生一二件未竟之功。”

蔡元培对孙中山先生是十分敬重的,其挽联可谓溢于言表,既挽逝者,又鞭策后人。联语不但对仗工整、构思精巧,而且言简意赅,含义深远,实为挽联中之佳作

4月12日,旅英各界华人在驻英中国使馆举行追悼大会,蔡元培亲致悼词。

他沉痛地说:“现在,孙先生的体魄,我们就是有法保存,也无法侯他活动了。然而,他的精神,还是活现在我们的精神上。我们大家若是都能本着他卓越的政见,而师法他的毅力,为不断的奋斗;师法他的度量,为无涯的容纳;将来终有一日,把孙先生所提出的三民主义完全实现。那就我们现在的追悼会,也未尝不可算是孙先生复活节了。我们还当于极沉痛的聚会中,提出极严重的责任心,才能不辜负孙先生呵……”

像民初的很多政治家一样,蔡元培也是一个优秀的演讲家。这一番话,在场的人无不动容。

随后,抗议日本资本家和英国巡捕枪杀中国工人的“五卅”运动爆发。蔡元培致电北大及全国各社会团体声援,并敦促政府“宣告列强,指明此次冲突,实为外国行政机关及其他不平等制度在华不能相安之铁证,应即废止,应特派全权专使另订平等新约,并对此役牺牲者有相当赔偿”。

五卅惨案也称为五卅血案,发生于1925年5月30日。

当日,上海学生两千余人在租界内散发传单,发表演说,抗议日本纱厂资本家镇压工人大罢工、打死工人顾正红,声援工人。并号召收回租界,被英国巡捕逮捕一百余人。

下午,万余群众聚集在英租界南京路老闸巡捕房门首,要求释放被捕学生,高呼“打倒帝国主义”等口号。英国巡捕竟开枪射击,当场打死十三人,重伤数十人,逮捕一百五十余人,造成震惊中外的五卅惨案。

五卅惨案的消息迅速传遍全国,各大、中城市纷纷罢工罢课,声援上海人民的反帝斗争。从而形成了更大规模的五卅反帝爱国运动,严重打击了帝国主义,大大提高了中国人民的觉悟,揭开了接踵而来的大革命的序幕。

时间走到了广东的国民革命军大举誓师北伐的前夜,国内的政治形势转折之时,往往就是蔡元培投身其中之时。

这个时候,北大及教育部还在一再电促蔡元培,请他回到北大校长的任上。

从欧洲回上海第二天,蔡元培就公开向报界发表谈话。他说,国内军阀混战“殊非国家、人民之福……军阀均是一丘之貉,盛衰起伏,罔民则同。故余深冀今后之政客学者,能幡然悔悟,即不能积极造成真正为国为民之军队,以扫荡恶势力,亦当消极的不予军阀助力。矫除利用军阀之心理,其无形成造福于民不少也”。

6月28日,蔡元培向北京北洋军阀的国务院和教育部再辞北大校长职,以示再不与军阀合作之意。在蔡元培看来,北洋的当权者已远远脱离了孙中山的路线,越来越成为全中国的共敌。他要支持的,是国民党.领.导下广东的国民革命军统一中国的事业。他要做一个身先士卒的坚定的国民党人。

蔡元培绝不仅是让人如沐春风式的师长,也不止是一个书斋里的学问家,那只是他多面人生中的一个侧面。蔡元培还是清末民初一位在政界具有影响力的政治家,走进蔡元培的世界,不得不再次重提他的这个侧面。

看一看学界之外蔡元培此前此后的履历,光复会会长、同盟会上海分会会长、国民政府的中央委员、第一任监察院院长、代理司法部长,便可略见端倪。当然,这绝不是说,蔡元培是一个热衷于政治的人。

名列革命家、政治家、教育家的蔡元培,到底哪一个才是他的真身?归根结底还是在教育上。而蔡元培的多重身份,给他施展教育领域的抱负、深远影响中国的教育事业提供了很大的便利。在那样一个岁月里,如果没有蔡元培这样既有学养,又有一定社会活动能力的革命家,更有其对知识和思想的深深体知,他在学界所发挥的作用,肯定是要大打折扣的。

第6章 此生不再进赌场第575章 矢志不渝第200章 成立军务院第345章 张毒菌第561章 关于“中基会”第170章 汪凤瀛和梁启超第206章 各有所求第384章 治国策电第572章 武汉见蒋第157章 禁赌第407章 童子试第333章 扬眉吐气的陆徵祥第426章 迎袁专使第321章 谈和障碍重重第137章 名流内阁第404章 钟灵毓秀第423章 学术成果1第194章 叙、泸之战第234章 祭天和新政第18章 好景难长第380章 张作霖宣布独立第578章 提倡“大众语”第259章 北洋军入浙第541章 为教学管理奔波第608章 胡适与唐德刚第303章 岳州攻防战第418章 开始革命生涯第235章 立法第99章 六路北伐第72章 六字箴言第240章 国旗国都之争第482章 离开第277章 树倒猢狲散第281章 黯然离开第260章 湖北和奉天那些事第136章 民心所向第473章 出生地和家庭第64章 燎原烈火第187章 唐继尧第311章 阎王票子第82章 一明一暗第561章 关于“中基会”第82章 一明一暗第223章 热心社会事务第277章 树倒猢狲散第35章 多事之秋第222章 治军严仁第476章 成为无神论者第42章 接任直隶总督第266章 督军会呈文第315章 徐世昌当选第370章 孙中山力主北伐第12章 平叛第597章 北大三宝第485章 昭君出塞新曲第375章 梁士诒请辞第553章 新月社重整旗鼓第11章 大院君李罡应第35章 多事之秋第386章 好景难长第525章 历史需要的是真相第119章 超然内阁第68章 武昌起义第386章 好景难长第348章 徐世昌的最后努力第209章 陈宦其人第489章 乘船赴美第323章 外蒙善后条例第135章 一现的昙花第217章 寻求改变第58章 离开老巢第133章 二次革命第79章 黄兴开出的条件第162章 国耻第148章 袁记约法第327章 这不是和平第70章 呼声第428章 大学令第469章 中央研究院第209章 陈宦其人第518章 精彩篇章第401章 黎元洪走天津第137章 名流内阁第132章 袁世凯不肯善罢甘休第108章 叫嚣战争的人一般是从不上战场的第527章 呼吁大学开女禁第323章 外蒙善后条例第10章 选择和机遇第197章 广西护国独立第274章 号召讨逆第169章 杨度的《君宪救国论》第560章 桃李芬芳第469章 中央研究院第570章 独立评论第394章 “合法”内阁第143章 熊希龄中招第411章 点翰林第280章 重组内阁第565章 胡适的回复第274章 号召讨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