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62章 蔡元培与“清党”

山雨欲来风满楼,在大革命即将来临之际,敏感的蔡元培,仿佛在黎明前的黑暗中看到了曙光。他一改五四时期自由派知识分子的姿态,积极投身到革命洪流之中。

11月初,孙传芳在江西被国民革命军击败。为配合广东国民革命军的北伐,推翻直系军阀孙传芳在苏浙皖东南三省的统治,蔡元培与褚辅成、沈钧儒、黄炎培等发起组织苏浙皖三省联合会,策动三省自治运动。

11月14日,苏浙皖三省联合会在上海成立。23日,苏浙皖三省联合会在上海举行第二次委员会议,蔡元培被推举为主席。

1926年11月28日,三省联合会与上海总工会、商会总会、学联等各界400余社会团体召开“上海市民反对奉军南下”大会,蔡元培在会上登台演讲,号召上海市民组织起“人民政府”。利用各种机会,大造社会舆论策应北伐。

12月,国民党中央政.治.会.议在南昌召开,决议于浙江设立临时政.治.会.议,张静江、蔡元培、褚辅成、查良钊、沈钧儒、朱少卿等为委员,以张静江为主席。张未到前,由蔡元培代理。

对蒋介石的任命,蔡元培复信表示:“为国为党,义不容辞。”

12月19日,浙江宣布自治。

蔡元培等人策动的浙江自治,遭到了孙传芳、卢永祥等军阀势力的打压和破坏。

23日,孙传芳下令取缔苏浙皖三省联合会,通缉蔡元培、沈钧儒、褚辅成等70余人。

1927年1月,浙江省临时政.治.会.议被迫决定,转往宁波成立省政府。蔡元培匆匆赶往宁波,筹建浙江省政府。

不久,宁波被吴佩孚的部攻占,省政府再次无法成立。于是,蔡元培和马叙伦等乘渔船由浙江转移福建,于1月21日抵达福州,23日到达厦门。

2月19日,北伐军攻克杭州。第二天,蔡元培就马不停蹄地由厦门奔赴杭州。

3月1日,浙江临时政.治.会.议在杭州正式成立,蔡元培任委员,并代张静江任主席。

这个时候的蔡元培,住在杭州青年会,可以说是忙得不亦乐乎。

姜绍谟曾回忆说:求见蔡元培的人络绎不绝。许多人来要求他介绍工作,他乐于接受,当场就写介绍信,而且总是亲手写,从不假手于人。

一天晚上,已经十点多钟了,一个青年画家求见。此人带着他的画,请蔡元培介绍工作。蔡元培问明青年画家能画宣传品后,当场写信把他介绍给白崇禧的东路军指挥部。

北伐战争在人民群众的积极支持下势如破竹,不到半年就占据了江南大部分地区,迅速发展到了长江流域。这个时候,正值国民党和共.产党两党合作的蜜月期,两个党各有所长,优势互补,用大家常说的一句话是,大革命汹涌澎湃。

但是,这样的大好形势没能维持多久。

1927年3月21日,张静江自江西蒋介石行营抵达杭州,住进新新旅馆。当晚,蔡元培与邵元冲即往拜访,听取有关蒋介石的反.共清党计划。张静江向他们传达说:“介石对于与共产党分离事已具决心,南京定后,即当来宁共商应付。”

24日,蔡元培跟随张静江由杭州抵达上海,与先期抵达那里的吴稚晖、李石曾、黄郛等一起筹划反.共清党事宜。3月27日,蔡元培、吴稚晖等迁入丰林桥蒋介石总部行营,召开国民党中央监察委员会常务会议。这次会议亦被称作“预备会”。

28日,蔡元培与吴稚晖、李石曾、张静江、古应芬等召开第三次会议。蔡元培被推为会议主席。五名到会的监察委员中,除古应芬资历稍浅以外,其余四人都是民国元老。

这次会议可以说是清党的发难会议,发难人为吴稚晖。根据会议的原始记录,吴稚晖首先发言,报告“共.党谋叛情形”。

他说:“共.产党陈独秀明言二十年内实行共.产,及已入国民党之共.产党员谋叛国民党,及不利于中华民国之种种行为。”

会议付诸讨论,吴稚晖提议“纠察共.产.党人”。蔡元培表示附议,主张“取消共.产.党人在国民党之党籍”。

吴稚晖的反.共提案获得通过,决议如下:“由原提议人拟具草案,交监察委员会全体会议公决。至除名部分,俟另案办理。”

这次会议还通过了吴稚晖提议的“现在共.产.党种种行为,实危害本党及中国,此次运动应名为护党救国运动”。

4月2日,国民党中央监察委员会全体会议召开。除了蔡元培与吴稚晖、李石曾、张静江、古应芬五人之外,监察委员增加了陈果夫、李宗仁、黄绍竑三人,而实际上国民党中央监察委员共有20人,与会人员根本不过半数。蔡元培担任会议主席。

吴稚晖正式向会议提出弹劾共.产.党文告,作为蒋介石集团发动政变的法律依据和舆论准备。吴把共.产.党反对新军阀、批评辛亥革命的不彻底性、提倡向俄国革命学习等,都说成是为了实行共.产.主.义而“决定铲除国民党之步骤”,是共.产党的“逆谋”。

就是这次仅八人到会的所谓中央监察委员会全体会议,通过了吴稚晖拟具的草案,即1927年5月被列入第一号《国民政府公报》的《请查办共产党呈文》。

吴稚晖说:“今者共产党有谋逆之整备,遂喧腾其联共之口号,诬罔总理(孙.中山),挟制舆论,以图大逞。”他还说,在3月6日晚和陈独秀谈话时,他问陈,中国实行共产主义须若干年?陈独秀回答“二十年”。吴稚晖还声称,去年双十节湖北共.产.党敬告同志宣言,认为“二十年内中国国民党灭亡,中国实行列宁式共.产.主义,似已为难逃之巨祸”。

吴稚晖由此指出,国民党如果不愿亡党,“内部即应当制止”,“是以本委员会特将亡党卖国之逆谋,十万急迫提呈本会,伏祈予公决,得咨交中央委员会非共产党委员及未附逆员临时讨论,可否出以非常之处置,护救非常之巨祸”,即实行清党。

蔡元培的学生柳亚子(1887—1958)曾这样回忆“清党”运动中的蔡元培:“先生一生和平敦厚,蔼然使人如坐春风,但在民国十六年上半年,却动了些火气,参加‘清党运动’。一纸用中央监察委员会名义发表的通缉名单,真是洋洋大观,连我也受到影响。”

柳亚子说自己也受到“影响”,说得非常委婉。如果说直白一点,那就是蔡元培当年参与策划国民党内的密谋,清除共产党人士之时,柳亚子也赫然名列“清党”的黑名单。

中国近代史上著名的“四•一二”政变成为后来人所熟知的一个大事件。在1927发生的这次政变中,以蒋介石为首的国民党人对党内的共.产.党展开了一次极为血腥的大“清洗”,大批共产党人及“左倾”人士被捕杀,中共的组织活动顿时受到极大摧残,从此在中国的广大地区不得不转入长达十年的“地下”活动,直至抗战全面爆发。

在国民党的清党运动中,毫无疑问,蔡元培是一开始的时候就参与了,并且在一些时候几乎是“主持”了这场严酷的运动。以儒厚长者著称的蔡元培,何以会如此呢,这是很让人费解的。

每个人做事都是有其动机在主使,探讨蔡元培清党的动机,这无疑是个很复杂的问题,也一定由多方面的因素构成,显然不是本书力所能及的事情。

做为国民党人或者说国民党元老的蔡元培,所以被卷进反.共的大合唱,不仅成为主持人,帮蒋介石决策清党大计,乃至于要对自己的学生进行跨省捕杀,这首先应该与他的理念有关。

蔡元培对于孙中山的“联俄、联共、扶助农工”的政策有其自己的理解。他认为孙中山之所以联共,是因为当时中国的各政治力量中,唯有共产党与三民主义的理念更为切近,又因在国际上苏俄领导人率先取消与中国所签订的各种不平等条约,故而孙中山选择了与共产党人联合。

他甚至认为,孙中山的联俄联共与军阀段祺瑞、张作霖的联合几可同日而语,“先生与他党联合的程度,大率如是,其与共.产.党及苏俄,亦非一切苟同,可推而知矣”。

再者,蔡元培是不主张共.产.主义的。2月4日,蔡元培在与新闻界的谈话中,即明确表示反对马克思的阶段斗争理论,而是主张走社会改良之路。

他说:“共.产.主义,为余所素服膺者。盖生活平等、教育平等,实为最愉快、最太平之世界……然于如何达到此目的之手段,殊有研究、讨论之余地。以愚观之,克鲁泡特金所持之互助论,一方增进劳工之智识与地位,一方促起资本家之反省,双方互助,逐渐疏浚,以使资本家渐有觉悟,以入作工之途,则社会不致发生急剧之变化,受暴烈之损失,实为最好之方法以。若夫马克思所持之阶级争斗论,求效过速,为害无穷。”

其次,做为国民党人或者说国民党元老的蔡元培,或许必然要站在国民党的立场上来考虑问题。

在许多国民党人看来,国民革命军北伐前的这一期间,中国共产党人的组织全面渗透到了当时国民党的党、政、军组织之中。例如蒋介石嫡系的第一军,几乎被共产党人的骨干力量控制。

第570章 独立评论第338章 吉林问题第336章 张瑞玑第98章 为什么会出这样的事第265章 参战问题第33章 告密第234章 祭天和新政第26章 想起一个人第527章 呼吁大学开女禁第444章 “退款兴学”运动第536章 杜威和五四运动第516章 打孔家店第407章 童子试第132章 袁世凯不肯善罢甘休第392章 广东的军事政变第225章 三大秋操第470章 老骥伏枥第304章 平江阻击战第367章 吴佩孚的“东征西讨”第432章 华法教育会第260章 湖北和奉天那些事第516章 打孔家店第233章 承认民军为交战团体第20章 心机第1章 袁项城出生第226章 风云激荡中的黎元洪第553章 新月社重整旗鼓第186章 成功出走第113章 首届内阁第326章 十四点和平原则第274章 号召讨逆第55章 反击第435章 就职演说第402章 决心南下第151章 天坛“祀天”第324章 天降神将第294章 曹锟第465章 发起成立中国民权保障同盟第243章 无奈离开老窝第429章 辞职第490章 康奈尔大学第262章 张作霖和冯德麟第601章 关于青年人的苦闷第15章 挫折第267章 改组内阁第375章 梁士诒请辞第141章 “泥菩萨”离开老巢第598章 校友签名致敬第534章 〈水浒传〉考证第607章 寓居纽约第92章 三晋大地的风云第143章 熊希龄中招第69章 不可能变成了可能第284章 四川靖国战争第2章 小人精第244章 瀛台“楚囚”第395章 话分两头第372章 徐、靳之间关系恶化第604章 效法歌德第598章 校友签名致敬第540章 胡适面见溥仪第409章 怪八股第299章 冯国璋南巡第307章 攻闽之战第306章 湘西争夺战第426章 迎袁专使第163章 曹汝霖之苦衷第209章 陈宦其人第315章 徐世昌当选第339章 上海问题第111章 进入新的时代第59章 主持立宪和署理外务第587章 鲁迅逝世后第497章 书生本色第556章 人权与约法第291章 各方的较量第204章 劝退第70章 呼声第400章 黎元洪坐困东厂胡同第511章 完婚第240章 国旗国都之争第522章 杜威来华讲学意义深远第397章 改称大元帅第297章 自欺欺人第479章 新人物第539章 忙碌之中第425章 当上了教育总长第165章 模范团第563章 我们走那条路第161章 哀的美敦书第441章 美育第286章 成立军政.府第69章 不可能变成了可能第427章 领衔新的教育部第33章 告密第190章 历史佳话第298章 六道命令第271章 解散国会第230章 舍命陪君子第163章 曹汝霖之苦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