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81章 学在“澄衷”

胡适常说,他在“澄衷”求学期间有三个较大的收获:

其一、英文与数学的进步很快。

其二、他小时体弱多病,到上海上学后,注意体育锻炼,他在“梅溪”与“澄衷”期间从来不曾缺脱一堂体育课。虽然他从没有参加过什么体育竞技的比赛,但他上体育课总是“很用气力做种种体操”。 他的身体也开始逐渐强健。

其三、大胆参加各种社会群体活动。他在家乡时处于妇女的保护圈中,显得羞怯、文弱、胆小,到上海后逐渐摆脱这种习性。到“澄衷”不久,他便成为学校各种活动的骨干分子、活跃分子。

胡适特别擅长讲演,是一位出色的讲演大师。他一生做过无数次的讲演,成大名后也回母校“澄衷”作过讲演。他的讲演能力虽成熟于留美期间,但濫觞于“澄衷”。 生平首次的演讲就是在“澄衷”作的。

正如他在日记中所言:“吾入澄衷学堂以后,始稍稍得朋友之乐。居澄衷之第二年,已敢结会演说,是为投身社会之始。”

在澄衷学堂就读期间,胡适写下了他存世最早的100篇日记(《丙午年学界用自治日记》)。该日记藏于北京大学图书馆。

值得注意的是,这100篇澄衷日记中,涉及社团活动的约占总数的一半。在五个多月中,仅胡适发起或参与的学生自治性组织就有“自治会”、“阅书会”、“集益会”、“理化研究会”、“讲书会”、“算术研究会”、“球会”等近十种。

社团活动自然离不开演讲,胡适在日记中记述:“4月13日,集益会开第七次常会,诸位师生就会员出会之法、‘泰否’二字之义、南昌教案事、光学、算术九试法等话题发表演讲,……”

胡适则“闻诸君演说,辄生无数感情,乃登台演说,总论各人之演说”,深得会员好评。

“4月29日,‘自治会’会时,胡适演说三事:‘释治字之意’、‘论同学宜于学问上、德性上着力竞争’、‘论选举时被选者及选人者之权利义务’。”

之后选举职员,胡适以18票之多被选为会长,其演讲之魅力,可见一斑。

在《四十自述》中,胡适回顾了他曾在澄衷“自治会”发表题为“论性”的演说。他否定孟子的“性善说”与荀子的“性恶说”,赞同王阳明的性“无善无恶,可善可恶”之说。孟子曾说:“人性之善也,犹水之就下也。人无有不善,水无有不下”。胡适直言孟子不懂得科学,不明白地心万有引力和水自会保持水平的原理。认为“水无有不下”,并非水性向下,只是地心吸力引它向下。吸力可以引它向下,高高的蓄水塔也可以使自来水管里的水向上。依据水无上无下保持水平,却又可上可下的特点,论证了王阳明的“性论”的正确性。胡适的这番演说通俗形象,深入浅出,颇受同学的欢迎。

正是因为澄衷学堂开放的氛围、众多的社团活动,使得胡适有了较多的演讲训练机会,为日后成为举世瞩目的演讲大师迈开了坚实的一步。

在澄衷学堂,胡适所读的新书之中,对他生平思想影响最大的还有一个人,就是梁启超。

梁启超是著名的维新党领袖人物。戊戌变法失败后,他流亡日本,创办《新民丛报》,继续宣传君主立宪的改良主义,成了保皇党人。

作为清末民初重要历史人物,虽其在对抗革命党、支持北洋军阀政府袁世凯、段祺瑞等事件中,引发诸多争议甚至不满,但他一生致力于民族强盛和国家繁荣呐喊奔波,在戊戌变法、辛亥革命和五四新文化运动的主要领导地位不能动摇;是中国新史学的开山祖师和思想解放运动的先驱不可否定;在清末科举制度的废除和立宪运动的推手作用不能忽略。

他坚持介绍西方的新学,抨击他所处时代中国社会的黑暗,解剖国民性的缺点和弱点,而且文章“条理明晰,笔锋常带情感,对于读者,别有一种魔力”,在中国思想界仍有相当大的影响,发挥了巨大的启蒙作用。

胡适在梅溪学堂便开始读《新民丛报》,读梁启超一派人的文章。到澄衷以后,似乎和梁氏更结下了不解之缘。

澄衷学堂是依据学生的英文水平分班,故班里学生国文程度参差不齐。杨老师将学生分成三组:甲组读饮冰室文;乙组读读粹化新编,丙组读春风馆国文教科书。其中,乙组和丙组人数居多,只有胡适与另外三人分在“最高级别”的甲组。

胡适所在甲组读的饮冰室文,也就是梁启超的著作。

胡适最初接触梁氏文章,缘于二哥胡绍之推荐。转入澄衷学堂后,在杨老师的影响下,对梁氏著作有了更广泛、更深入的阅读。他从梁启超的文章中,知道世界上除了孔子孟子以外,还有培根、笛卡尔、霍布士、斯宾诺莎、孟德斯鸠、卢梭、康德、达尔文等许多大思想家和大学问家。他折服于梁氏文章的魔力,他的思想也不能不跟着梁启超走。

胡适说,他那时“受了梁先生无穷的恩惠”。主要是两部著作对他的思想事业影响极大,第一是《新民说》,第二是《中国学术思想变迁之大势》。

《新民说》,是梁启超有代表性的政论著作。现在版的全书共二十节。分别为第一节叙论、第二节论新民为今日中国第一急务、第三节释新民之义、第四节就优胜劣败之理以证新民之结果而论及取法之所宜、第五节论公德、第六节论国家思想、第七节论进取冒险、第八节论权利思想、第九节论自由、第十节论自治第十一节论进步(一名中国群治不进之原因)、第十二节论自尊、第十三节论合群、第十四节论生利分利、第十五节论毅力、第十六节论义务思想、第十七节论尚武、第十八节论私德、第十九节论民气、第二十节论政治能力。

书的主旨,是要改造中国的国民性,试图把这个老大落后的民族,改造成一个先进强盛的新民族,使“吾四万万人之民德民智民力”,可以同西方的先进民族相匹敌,成为新民。梁启超说:“苟有新民,何患无新制度,无新政府,无新国家。”因此,梁氏自号“新民子”,自称“中国之新民”,他办的杂志也叫做《新民丛报》。总归一句话,他把“新民”看作是“今日中国第一急务”。

胡适读到的《新民说》,是汇编了关于历举西方民族的许多优长、解剖中国国民的奴隶根性的十几篇文章的老版本,觉得给他打开了一个新世界,使他相信中国之外,还有很先进的民族,很先进的文化。

由此,胡适认为:《新民说》的最大贡献在于指出中国民族缺乏西洋民族的许多美德。

言道:“他(梁启超)指出我们所最缺乏而最须采补的是公德,是国家思想,是进取冒险,是权利思想,是自由,是自治,是进步,是自尊,是合群,是生利的能力,是毅力,是义务思想,是尚武,是私德,是政治能力。他在这十几篇文字里,抱着满腔的血诚,怀着无限的信心,用他那枝‘笔锋常带情感’的健笔,指挥那无数的历史例证,组织成那些能使人鼓舞,使人掉泪,使人感激奋发的文章。其中如《论毅力》等篇,我在25年后重读,还感到他的魔力。何况在我十几岁最容易受感动的时期呢?”

另一篇《中国学术思想变迁之大势》,是梁氏早年的学术著作。他将中国学术思想史分为七个时代:一、胚胎时代,春秋以前是也;二、全盛时代,春秋末及战国是也;三、儒学统一时代,两汉是也;四、老学时代,魏晋是也;五、佛学时代,南北朝、唐是也;六、儒佛混合时代,宋、元、明是也;七、衰落时代,近二百五十年是也;八、复兴时代,今日是也。

这种划分,今天看来自然是需要商榷的,但这是在一百多年前,正如胡适所说,这篇文章“是第一次用历史眼光来整理中国旧学术思想,第一次给我们一个‘学术史’的见解”。因此,胡适也最爱读,而且也给胡适“开辟了一个新世界”,使他知道“四书”“五经”之外,中国还有学术思想。

但梁启超的这篇文章没有写完,只是一个半成品。胡适觉得很失望,很不满足。

后来梁氏又在《新民丛报》上续作,也没有完成,中间仍缺三个时代最紧要的部分。胡适眼巴巴地望了几年,忽然灵机一动:“我在失望的时期,自己忽发野心,心想:我将来若能替梁任公先生补作这几章阙了的中国学术思想史,岂不是很光荣的事业?我越想越高兴,虽然不敢告诉人,却真打定主意做这件事了。这一点野心就是我后来做《中国哲学史》的种子。”

由此可见,梁启超对胡适一生的思想和事业,影响是何等重大。

胡适四十岁左右,在学术界如日中天,堪称泰斗的中青年时期,对已渐被大浪淘退的梁启超,依然敬重有加。

他常说:“我们把梁先生看作老辈”,又说梁任公:“和蔼可亲,全无城府,一团孩子气”。

梁氏逝世,他特别难过,在日记中写道:“今天任公大殓,我在广慧寺。我同(任)叔永、陈寅恪、周寄梅去送他入殓,第一个见着蹇季常,他两眼噙着老泪,我说,我来迟了8分钟!也不觉坠泪了!……有许多任公旧友下泪的。”

20余年后,提及梁启超,胡适又说: “(协和医院)世界最新最完备的一个医院,竞无法延长一位平日体格很强,生龙活虎一般的大人物的寿命。”作为朋友抑或师长,这是胡适先生作为晚辈予以的敬爱和惋惜。

第428章 大学令第380章 张作霖宣布独立第304章 平江阻击战第214章 梦断紫禁城第373章 梁士诒组阁第93章 南北议和第134章 较量第379章 直奉之战第22章 大事不妙第402章 决心南下第442章 春风化雨第267章 改组内阁第411章 点翰林第332章 拒签“和约”第164章 芥蒂第145章 抢救国会第153章 白朗起义第419章 翰林造反第212章 袁世凯发表《宣布帝制案始末》第362章 桂系的溃败不可避免第360章 唐继尧的选择第393章 群雄逐鹿第529章 评判的态度第535章 新红学的开山鼻祖第143章 熊希龄中招第339章 上海问题第578章 提倡“大众语”第430章 第三次奔赴欧洲第438章 囊括大典,网罗众家第117章 搞垮首届内阁第476章 成为无神论者第151章 天坛“祀天”第509章 初到北大第173章 梁士诒的自救第182章 开张第290章 关外的乱子第235章 立法第185章 蔡锷和小凤仙第491章 求博第338章 吉林问题第456章 收获颇丰第283章 “川、黔”之战第563章 我们走那条路第59章 主持立宪和署理外务第202章 撤销帝制第37章 涉外事件第115章 唐绍仪其人第247章 外逃第87章 吴禄贞第389章 罗文干案第544章 科学与玄学的论战第101章 小人之心第279章 段祺瑞“三造共和 ”第274章 号召讨逆第428章 大学令第392章 广东的军事政变第31章 戊戌变法第46章 办实业第71章 您不走吗第83章 连自己兄弟也不能吐句实话吗第154章 尊孔复古第530章 白话诗第87章 吴禄贞第189章 圣战揭幕第429章 辞职第553章 新月社重整旗鼓第30章 朋友第77章 燎原的烈火第90章 汪袁配合第548章 再出国门第419章 翰林造反第463章 始料不及第179章 司马昭之心第604章 效法歌德第530章 白话诗第439章 进德会第537章 西方的孔子第228章 瑞澂的下马威第335章 徐世昌还是真心想和的第230章 舍命陪君子第69章 不可能变成了可能第432章 华法教育会第263章 事态扩大第342章 八省同盟第439章 进德会第470章 老骥伏枥第61章 开缺回籍养病第499章 胡适的留学生活第301章 冯国璋心灰意冷第117章 搞垮首届内阁第531章 非个人主义的新生活第517章 倡导"易卜生主义"第372章 徐、靳之间关系恶化第321章 谈和障碍重重第340章 靳云鹏组阁第520章 胡适谈五四运动第304章 平江阻击战第91章 脚下的烈焰第160章 二十一条第360章 唐继尧的选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