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505章 异曲同工

胡适接受的实用主义思想,主要是关于真理论和方法.论方面。这对他后来倡导文学革命,倡导白话诗文,考证古史和传统小说,研究中国思想史和哲学史,以及政治和生活诸方面,都有重要影响。

正如他自己所说:“从此以后,实验主义成了我的生活和思想的一个向导,成了我自己的哲学基础。”而杜威则是对他“有终身影响的学者”,对他一生的文化生命“有决定性的影响”。

对于杜威的实用主义哲学,胡适有他自己的理解:

“杜威先生不曾给我们一些关于特别问题的特别主张,——如共.产.主.义,无政府主义,自由恋爱之类,——他只给了我们一个哲学方法,使我们用这个方法去解决我们自己的特别问题。

“(1)历史的方法——“祖孙的方法”。 他从来不把一个制度或学说,看做一个孤立的东西,总被他看做一个中段;一头是他所以发生的原因,一头是他自己发生的效果;上头有他的祖父,下头有他的孙子。捉住了这两头,他再也逃不出去了!这个方法的应用,一方面是很忠厚宽恕的,因为他处处指出一个制度或学说所以发生的原因,指出他历史的背景,故能了解他在历史上的地位和价值,故不致有过分的苛责。一方面,这个方法又是很严厉的,最带有革命性质的。因为他处处拿一个学说或制度发生的结果,来评判他本身的价值,故最公平,又最利害。这种方法,是一切带有评判(Critical)精神的运动的一个武器。

“(2)实验的方法。实验的方法,至少注重三件事:(一)从具体的事实与境地下手;(二)一切学说理想,一切知识,都只是待证的假设,并非天经地义;(三)一切学说与理想,都须用实行来试验过。实验是真理的唯一试金石。第一件,——注意具体的境地——使我们免去许多无谓的问题,省去许多无意识的争论。第二件,——一切学理都看做假设——可以解放许多“古人的奴隶”。第三件,——实验——可以稍稍限制那上天下地的妄想冥想。实验主义只承认那一点一滴做到的进步,步步有智慧的指导,步步有自动的实验——才是真进化。”

杜威哲学思想的形成,按照胡适的观点,其思想背景至关重要。其一,杜威生长在一个真正民主的社会——美国最民主的小洲——佛蒙特州的柏林顿。其二,两三百年来的科学方法。其三,生物进化论的时代——杜威出生的那一年就是达尔文《物种由来》出版的那一年。《物种由来》的根本说法,就是说物种都是由于很微的变异因为适应于生存而不被淘汰而来的。这就是所谓的“自然选择”或“物竞天择”。所谓进步,所谓演化,并不是整个笼统忽然而来的;是由一点、一滴、一尺、一寸、一分的很微细的变迁来的。并不是猴子一类的动物一跳就变成了人猿;人猿再一跳就变成了人的。

为什么民主背景重要,按照杜威的观点,民主可以打破“分区而治”和各不侵犯的观念,打破精神和物质的区划,打破心与物的分别。杜威根本的哲学,就是要反映无阶.级的民主思想,没有心和物的区分,没有形而上与形而下的区分,方法只有一个:没有界限没有阶层。

为什么科学方法紧要,因为科学方法首次与真理问题、哲学问题、知识问题、道德问题第一次联姻,科学方法可以自己批评自己,自己纠正自己的错误,随时纠正,随时发明。

为什么进化的观点影响了杜威的哲学思想,杜威说,古代思想的最大错误,就是没有懂得所谓的“经验”。在杜威哪儿,“经验就是生活”,“社会就是应付环境”。人的经验,一点一滴都是真理,都是宝贝。这个经验,就是教育。这种教育哲学,就是杜威的基本思想。

美国经过南北战争之后,北方工业资本集团控制了联邦政府,扫除了资本主义发展的障碍,资本势力获得了广大的活动区域,技术水平空前提高,经济迅猛增长。到20世纪,美国成为世界发达资本主义列强之一。

这是一个充满机会、奋斗、创业与冒险的世界,成功伴随着失败,富裕与异化同行,人们在开拓进取中又普遍存在一种不稳定感。

正如詹姆士(William James)借上帝之口所说:“我给你一个机会,请你加入这个世界。你知道我不担保这世界平安无事的。这个世界是一种真正冒险事业,危险很多,但是也许有最后的胜利。”

詹姆士自己的回答是:“我是愿意承认这个世界是真正危险的,必须要冒险的;我决不退缩,我决不说‘我不干了’!”

在这种美国土壤中产生的实用主义,用罗素的话来说,是一种“美国工业社会的哲学”。作为美国式实践的理论概括,实用主义强调从人的“经验”出发,主张用行为效果来证明思维的合理性,根据事实效果来判定或修正信念,“要把注意之点从最先的物事移到最后的物事;从通则移到事实,从范畴(Categories)移到效果”,带有强烈的反教条主义和反思辩哲学的色彩,反映了美国创业时期求实与创新的精神,体现出一种开拓、进取、行动和成功超过一切的美国风格。实用主义把“人的问题”引入现代西方哲学,在哲学领域实现一番大改造。

这样以“人的问题”取代“哲学家的问题”,抓住了人的实践活动这一中心环节,用实践主体取代了传统哲学中唯理的抽象的认识主体,推动了哲学主体观、实在论、真理论和认识论等方面的变革,提出了一系列反传统的见解,从而在唯科学主义和现代人文主义之间另辟蹊径,使实用主义哲学显示出一种既注重科学方法,又富于人文精神的特色;在社会生活中则表现为既崇尚科学,又张扬民主自由的文化风貌。

由此而受到正在奋斗开拓而又遭受异化和文化冲突的美国社会的普遍欢迎。总之,实用主义是“美国的工具主义”(杜威),是一种反映美国社会时代精神,强调独立自由的主体——人的实践活动和成效的哲学。

关于“实用主义”。可不可以做个简单解释呢?

在农业社会,在自给自足的生产条件下,一切似乎都是固定的,昨天,今天,明天几乎是在不变的重复中。围绕着自给,土地里今年种什么,明年还是要种什么。今年如何耕种,明年一切照样。因为是靠天吃饭,只能是求上苍保佑,能够风调雨顺。于是迷信,于是崇拜。人总是要有想往的,于是便离开“此岸世界”,到“彼岸世界”去寻找归宿。于是便有了各种宗教,于是寄希望于未来,寄希望于理想和梦想。于是便有了理想主义。

产量一般是固定的,自己能做的便是精打细算,于是贫穷和勤俭成为了一种生活方式。

而在工业社会,在商品社会,一切都变了,而且一切都在变动中。生产不是为自用,而是卖给别人,也就是商品生产。自己需要什么,是知道的,别人需不需要,喜不喜欢是不好知道的。利己必利他不仅是道德的说教,而成了强制性律令。不光是工业产品,农业也是一样。今年大葱因为出产的少,而价格飞涨,可如果明年大家都种大葱,大葱就会烂在地里。

明天毕竟是明天,重要是今天,是现在干什么?这事怎么干?不是为了什么信仰、什么主义、什么制度,而是实际需要干什么就干什么,怎么干好就怎么干。这样,操作层面的实用主义便应运而生了。

毫无疑问,实用主义有着很大的局限性,比如,它不能揭示人类社会的发展规律。而如同自然界一样,人类社会也是有其发展规律的。也就是从根本上说,起决定作用的是物质生产和物质生活水平,即马克思的唯物史观。而实用主义好像也不关心这些,他们关心的是现在,是当下。当然,对很多的人,在很多的时候,最重要的好像也是现在,是当下。

国人经历了种种波折和走了很多弯路后,才逐渐懂了“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这与胡适的“实验是真理的唯一试金石”表达的不是同样的思想吗?或许,在操作层面,实用主义和马克思主义实践的观点,有异曲同工之妙。

在某种程度上可以说, 胡适是在“ 未读杜威之前早已是杜威主义者了” 。也就是他在未读杜威之前, 早已与杜威思想有许多共通处。杜威不喜欢有组织的宗教,这和胡适是相同的。有人说,胡适在方法.论的层次上把杜威的实验主义和中国考证学的传统汇合了起来, 是他的思想能够发生重大影响的主要原因之一。胡适并深信这种“ 科学方法”又比考证学高出一个层次, 因此可以扩大应用于解决一切具体的社会问题。

第147章 一不作二不休第8章 约定第323章 外蒙善后条例第42章 接任直隶总督第173章 梁士诒的自救第417章 女校和中国教育会第449章 杀君马者道旁儿第495章 胡适与辛亥革命第177章 所谓的民意第243章 无奈离开老窝第365章 两湖的乱局第593章 苦撑待变第409章 怪八股第375章 梁士诒请辞第169章 杨度的《君宪救国论》第580章 胡适的广西之旅第581章 胡适对十教授“宣言”的批评第249章 就职第53章 杨翠喜事件第591章 胡适和陈光甫第227章 洪山宝塔会议第155章 劳乃宣其人第432章 华法教育会第601章 关于青年人的苦闷第608章 胡适与唐德刚第498章 “世界公民”第390章 内幕第160章 二十一条第298章 六道命令第291章 各方的较量第392章 广东的军事政变第37章 涉外事件第262章 张作霖和冯德麟第171章 关于国体第200章 成立军务院第238章 分道扬镳第560章 桃李芬芳第380章 张作霖宣布独立第45章 积重难返第343章 沈阳和保定会议第146章 袁世凯如愿以偿第38章 高密事件第66章 机会第149章 徐世昌出山第254章 大地悲歌第451章 百花齐放第48章 开滦矿权第258章 浙江局势第9章 老兵和新兵第271章 解散国会第500章 经历了两次美国大选第504章 杜威的教育思想和伦理学理论第94章 僵局第217章 寻求改变第130章 一波未平,一波又起第438章 囊括大典,网罗众家第365章 两湖的乱局第67章 迫不及待第471章 避难香.港第245章 刀下留人第437章 大师云集第540章 胡适面见溥仪第443章 人格魅力第234章 祭天和新政第90章 汪袁配合第89章 出师未捷第572章 武汉见蒋第27章 如愿以偿第169章 杨度的《君宪救国论》第346章 驱张第616章 商山四皓第562章 改组“中基会”的风波第576章 不主张对日抵抗第106章 小德张第81章 战汉阳第441章 美育第503章 杜威的哲学思想第128章 “宋案”审理之争第341章 冯国璋来到京城第355章 说来话长第87章 吴禄贞第440章 学科改革第385章 黎元洪的新内阁第366章 湘军“援鄂”第570章 独立评论第347章 恶有恶报第199章 浙江继广东之后第410章 会考第574章 民主与独裁的论战第526章 无稽之谈第171章 关于国体第149章 徐世昌出山第156章 隔靴搔痒第385章 黎元洪的新内阁第474章 老家绩溪第62章 垂钓洹上第81章 战汉阳第390章 内幕第551章 第三条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