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552章 所谓冒充博士

胡适此次美国之还有一个目的,是到母校哥伦比亚大学申请博士学位,结束他归国后一直流传的“冒充博士”的流言。

“胡博士”在近代中国文化学术界风风火火数十年,谁也没有怀疑过他的博士学位,谁会不相信胡适是真博士呢?

可是,事隔三十多年之后,胡适的博士学位竟引出问题了。

1952年,哥大东亚图书馆馆长林顿先生,为庆祝1954年哥大二百周年纪念,着手编一本《哥伦比亚大学有关亚洲研究的博士硕士论文目录》,1957年出版,却没有大名鼎鼎的胡适博士。林氏是根据校方正式纪录编纂的,难道这些正式纪录里竟没有胡适论文的纪录?如果是别人也可能没多大关系,但因为是名声海内外的胡适,便不能不引起一些人关注了。

后来,袁同礼先生编《中国留美同学博士论文目录》,据哥大所提供的正式名单,胡适是1927年的博士,晚了10年,自然又是一个疑问。袁君便托当年在哥大留学的唐德刚先生复查。唐君为好奇心所驱使,乃去哥大校史图书馆及其他有关部门“彻底清查一遍”,查得胡适的“正式学位纪录确是1927而非1917”。于是袁同礼只好将胡适得博士学位的年份同时列入1917年和1927年,含混过去了。

这两份目录,都是英文的,又专业性很强,流传不广,因而胡适的博士学位问题没有引起外间人士的注意。倒是去哥大“彻底清查”过有关文件纪录的唐德刚,曾经“慢慢委婉地”向当年流亡在纽约的胡适透露了这个学位的问题。胡适便也逐渐地向唐君“说明其中原委”。而每次解释时,他都免不了“有点苦笑的表情”,并为此“而感到尴尬了”。胡适尽管尴尬,但那时仅有他的“小朋友”唐德刚君知情,外人并未与闻,也没有人怀疑胡适是真博士。他仍然顶着博士头衔,在太平洋两岸飞来飞去,最后飞回台湾省,出掌台北的“中央研究院”。

胡适的“博士问题”公诸于世,引起风波,并大开笔战,是在他逝世15年之后。

1977年,台北《传记文学》连续刊出唐德刚的《回忆胡适之先生与口述历史》三篇,“之三”题为《七分传统,三分洋货》,其中说:“胡先生在哥大当学生时,……按理他那时应该规规矩矩搞“哲学”,把个“哲学博士”读完再说。他不此之图,却丢下正当‘庄稼’不搞,而去和陈独秀、蔡元培‘捞鱼摸虾’。捞得热闹了,他就甩下哥大这个烂摊子不要,跑回北大做教授去了。一时名声赫赫,《中国哲学史大纲》第一版的封面上也印出了“胡适博士著”的头衔。其实那时他在哥大的注册记录上仍然只是个“博士候选人”,或如今日很多人的名片上所用的“待赠博士”(Ph. D. candidate),离正式学位尚差一大截。胡先生这个‘待赠’阶段一直维持了十年。到1927年他再到纽约时才携来一百本1922年在上海印刷出版的博士论文,由杜威玉成,经过补交手续,始由校方正式颁予“哲学博士”学位的。胡氏原先在哥大注册时的英文名字是Shu Hu,拿学位的名字则是Hu Shih,二名分用,在哥大校史上可能也是没有前例的……”

这篇文章是第一次在刊物上公开披露胡适的学位问题,宣布胡适到1927年才拿到博士学位。文章里有不少闪烁其辞的话,不免令人疑窦丛生。消息传出,便成了大新闻,并引起疑胡和卫胡两派的一场笔战。

纽约的中文报纸《星岛日报》(后改称《北美日报》),首先发表潘维疆、胡祖强的三篇文章,并用特大字体标题:“胡适非真博士”,作头条新闻刊出,说胡适冒称博士,且“冒称一生”云云。

于是唐德刚不得不出来说话,投书该报,提出批评,谓“胡适乃真博士”。接着,台北的《传记文学》也发表了汤晏、夏志清等人的文章,起而卫胡。其中夏志清的文章主要还是针对唐德刚、汤晏二人,批驳他们所谓胡适晚十年才拿到学位,是考试“砸锅”,是“规定住校年限不足”,或“捞鱼摸虾”搞文学革命,或“谈恋爱”,不务正业,等等说法。夏君认为只是个“手续问题”,并请已退休的哥大丁龙讲座教授富路得先生出来作证。

富氏在答复夏志清的信中说:“事实很简单。数日前我已将全部事实真相提供给唐德刚。缘于胡适攻读博士学位时,曾有一项规定,要求每位博士候选人要向学校当局呈送论文副本一百份。我想胡适当时认为,对他来说,在中国同侪中展露才华,远比集中精力去出版他的论文更重要。因之,1919年他撰写并出版了他的第一卷《中国哲学史大纲》。至1922年,他又出版了《先秦名学史》(上海亚东图书公司出版),但他当时没有想到将副本呈送给哥大当局。迨至英国政府聘他和丁文江博士担任中英庚款顾问委员会工作时,他又要去美国。于是,他电请他的出版商将他所需要的论文副本一百份寄往哥大。

“当我获悉胡适将返美时,即征得教务长武德布立奇的同意,约请他在哥大作九次演讲(六次对中文系,三次对一般听众),他接受了约请。到那年毕业典礼时,他顺理成章的获得哲学博士学位。我也有幸,陪他一同走上讲台。当时我认为,迄今我仍如此认为,胡适觉得哥大这项规定至为幼稚,他毕竟已经展露了才华,何必为此而烦心呢。不过,后来当他晓得他要返回母校时,他又改变了他的想法。”

富路得先生是胡适取得学位,领取文凭,接受加带的见证人,他的话应该是可信的。

于是,在一些人看来,所谓“胡适的博士问题”,并不是什么“真假”的问题,只是晚了10年才拿到。就算是1927年胡适取得学位,总是由校方正式授予的博士,怎么假得了呢?在西方今日多如牛毛的博士队伍中,胡适的博士头衔难道比谁逊色吗?更何况他一生还获得那么多的名誉博士学位,他的学术成总是得到世界公认的!然而,胡适的博士学位毕竟又早用了10年。即使是由于夏、富二氏所说的“手续问题”,胡适本人也应该知道。明知博士尚未到手,不加澄清,反而自称博士,并且白纸黑字印在书上,于情于理似乎都有些说不过去了。

有人戏作《西江月》词,讥笑他“哥伦比亚读未终,先把博士使用”,怎奈他何!有人要说他“难免有‘欺世盗名’10年之‘罪’”,也不能指为诬蔑。这博士学位问题之所以成为话柄,不是也可以见出胡适青年时期性格的某一侧面吗?

在美国,胡适自然要见女友韦莲司。十年未见了,这一对特殊的朋友,当有许多的话要说,也有许多的不了之情。

1927年4月,胡适踏上归国旅途,24日到达日本横滨。

,前边提到过了,随着国共合作举行的北伐战争的节节胜利,1927年3月下旬,上海、南京相继克复。就在北洋军阀政府行将覆之时,吴稚晖以国民党中央监察委员的资格,提出弹劾共产党议案。随后,蒋介石发动了“四一二”的“清党”反.共,紧接着建立起南京国民政府。

胡适这时正由西雅图登船,离美返国。登船时,他便听到了上海、广州开始“清党”的消息。4月24日,船到横滨。胡适踏上日本国土,便给上海的好友高梦旦先生发了一个电报,询问国内的情形。高先生当即回电说:“时局混乱已极,国共与北方鼎足而三,兵祸党狱,几成恐怖世界,言论尤不能自由。吾兄性好发表意见,处此时势,甚易招忌,如在日本有讲学机会或可研究哲学史材料,少住数月,实为最好之事,尚望三思。”

胡适的另一好友丁文江,在孙传芳手下当了几个月的淞沪商埠总办,也寄信给胡适,述说北伐战争起后的情况,他对前途“并不十分乐观”;不久便辞职,回北方去了。

胡适的学生顾颉刚来信,则劝他归国后不要再作政治活动;“如果要作,最好加入国民党”。顾信有一段分析,颇为中肯。

他说:“先生归国以后(按,指1917年胡适留美返国),名望过高,遂使一班过时的新人物及怀抱旧见解的新官僚极意拉拢,为盛名之累。现在国民党中谈及先生,皆致惋惜,并以好政府主义之失败,丁在君先生(按,即丁文江)之为孙传芳僚属,时加讥评。民众不能宽容:先生首唱文学革命,提倡思想革命,他们未必记得;但先生为段政府的善后会议议员,反对没收清宫,他们却常说在口头。如果北伐军节节胜利,而先生归国之后继续发表政治主张,恐必有以“反革命”一名加罪于先生者。但先生此次游俄,主张我们没有反对俄化的资格,这句话也常称道于人口。民众伐异党同,如果先生能加入国民党,他们又一定热烈的欢迎了。”

所有的消息,概括一句话,就是国民党如果愿意,就有可能给胡适加一个“反革命”的罪名。这其实也就是高梦旦等一些人之所以劝胡适暂时不宜归国的理由。胡适心里也自然明白,怎么敢贸然回国?于是便暂留日本,观察时局的变化,考虑如何应付变化了的时局。

第140章 袁世凯的心病第91章 脚下的烈焰第230章 舍命陪君子第263章 事态扩大第147章 一不作二不休第269章 复辟大戏开锣了第458章 讲义费风波第170章 汪凤瀛和梁启超第524章 所谓“问题”与“主义”的论争第34章 自保第179章 司马昭之心第360章 唐继尧的选择第51章 仓惶跑回天津第572章 武汉见蒋第482章 离开第467章 格格不入第96章 风云突变第605章 自由主义是什么第361章 “自治”运动第230章 舍命陪君子第356章 “小媳妇”难当第576章 不主张对日抵抗第27章 如愿以偿第58章 离开老巢第385章 黎元洪的新内阁第1章 袁项城出生第339章 上海问题第221章 得遇明主第598章 校友签名致敬第202章 撤销帝制第322章 徐树铮展示作为的机会第32章 袁世凯的选择第143章 熊希龄中招第102章 革除弊陋第158章 欧战第80章 越是不来越是要请第135章 一现的昙花第116章 水火不相容第437章 大师云集第489章 乘船赴美第163章 曹汝霖之苦衷第313章 如此选举第533章 提携后进第344章 北归第100章 两边都难第229章 首义之夜第265章 参战问题第308章 讨龙之战第360章 唐继尧的选择第89章 出师未捷第431章 勤工俭学第201章 孤家寡人第78章 汉口之战第358章 谈钱伤感情第65章 保路运动第344章 北归第154章 尊孔复古第207章 南京会议第555章 无为而治第32章 袁世凯的选择第426章 迎袁专使第374章 吴佩孚倒梁第573章 当诤友、诤臣第161章 哀的美敦书第597章 北大三宝第20章 心机第410章 会考第83章 连自己兄弟也不能吐句实话吗第194章 叙、泸之战第171章 关于国体第339章 上海问题第539章 忙碌之中第69章 不可能变成了可能第364章 非常选举第330章 历史意义深远第173章 梁士诒的自救第522章 杜威来华讲学意义深远第107章 只能亲自上阵第165章 模范团第582章 胡适与“一二九”运动第72章 六字箴言第57章 管见十条第153章 白朗起义第412章 “甲午”之后第120章 关系终于理顺了第34章 自保第451章 百花齐放第379章 直奉之战第150章 复古第301章 冯国璋心灰意冷第315章 徐世昌当选第226章 风云激荡中的黎元洪第295章 难产的国务总理第112章 兵变第481章 学在“澄衷”第360章 唐继尧的选择第253章 广东的局势第443章 人格魅力第500章 经历了两次美国大选第247章 外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