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595章 回归做学问

胡适被免去驻美大使一职,美国舆论界曾对此表示震惊和遗憾。

在胡适担任大使期间,和胡适打交道最多的是美国国务卿赫尔。赫尔认为:胡适大使是一位十分坚持己见的人。从胡赫两人多次谈话记录中,很可以看出胡适的择善固执、胸有成竹的外交风度和赫尔对他容忍让步的感佩心理。

赫尔曾在他的回忆录中谈到和胡适的公务接触,他说:“在遇到有关中国事务商讨时,如果与胡适大使的想法不合的时候,总会使我感到十分为难与困惑。”

当胡适卸任大使职务后,赫尔在记者会上公开赞扬这位中国大使:“胡大使是华府外交团中最有能力、工作效果最高,又最受人敬重的一位外交使节。”

1942年9月4日,王世杰在日记中写道:“美国政府对于以魏道明继任中国驻美大使事,虽照例表示同意,实则颇感不满。美国舆论亦然。适之已向国务院及白宫辞行,并一面以上述情形报告蒋先生。当三星期前,蒋先生嘱(陈)布雷向予言:驻美使节更动问题,予曾力称魏君不适宜于此职。”

王世杰9月8日的日记又说:“政府发表以魏道明继胡适之为驻美大使,中外均感失望。”

也有人分析胡适被免职的深层原因。

美国国务院政治关系顾问司坦•侯恩百克发表评论,认为这是大使侵犯了外交部长(宋子文于1941年12月出任外交部长)的权限所致。他由中国驻美大使馆获得了确切消息,说胡适与宋子文曾拟定了双方的权限。据说国民政府最高当局嫌胡适在华盛顿为美国政府的政策辩护得多,而为重庆政府的政策向美国解释得少。于是胡适成为这种猜忌的牺牲品。

说胡适一直完全站在美方的立场并为之辩解,这恐怕未必是事实。但胡适一直认为,国与国相处也和人与人相处一样,都需要宽大的胸怀,都需要对替对方着想,多站在对方的立场上设身处地的考虑问题。

直到被免职前不久胡适还说:“眼前第一要义,在于弘大度量,宽恕待朋友,体谅朋友在大患难之中,有时顾不到我们,切不可过分责备朋友。英美大强国,岂自甘心情愿失地丧师?岂不关心我们的痛痒?我们总得体恤朋友,朋友明白我们够得上做患难朋友,将来才有朋友永远和我们同安乐……今日我们所受困难,只是因为英美自己也受更大困难,更大耻辱。他们顾不到我们,他们的领袖心里实在认为最大耻辱。但他们日夜图谋雪耻,嘴里说不出,只是咬牙苦干。我们必须体谅他们的苦衷,才够得上患难朋友。”

另外,胡适向国民政府转达美国政府的意见,也常引起蒋介石的不满。

比如,1941年初,蒋介石以“整饬军纪”为借口,动用数十万大军“围剿”新四军,制造了被称之为千古奇冤的“皖南事变”。消息传到美国,引起不同反响。1941年3月,胡适在致陈布雷电中转达了美国政府表示反对的意见。蒋介石是听不进这些逆耳之言的,尽管胡适说得是事实,尽管蒋介石得罪不起美国人,但可以把怨恨加在胡适身上。

免去胡适驻美大使职务显然有多种因素,但最终拍板的是胡适愿意为之效命的蒋介石。

1942年10月13日,蒋介石在日记《上星期反省录》中对胡适作出“毫无贡献”的评价:“胡适乃今日文士名流之典型,而其患得患失之结果,不惜借外国之势力,以自固其地位,甚至损害国家威信而亦在所不惜。彼使美四年,除为其个人谋得名誉博士十余位以外,对于国家与战事毫无贡献,甚至不肯说话,恐其获罪于美国,而外间犹谓美国之不敢与倭妥协,终至决裂者,是其之功,则此次废除不平等条约以前,如其尚未撤换,则其功更大,而政府令撤更为难矣!文人名流之为国乃如此而已。”

这就是蒋介石对胡适外交生涯所作的结论。

胡适卸任之后,美国各地二十多所大学纷纷邀请胡适。胡适经过慎重考虑,决定不教书,利用这难得的清闲,完成《中国思想史》的写作。

胡适在是年12月7日给翁文灏、王世杰、蒋梦麟、傅斯年、汤用彤、罗常培诸人的长信中说:“我常说,我一生走好运,最幸运有四:(1)辛亥革命,我不在国内,得七年的读书。(2)国民革命,我又不在国内,后来回上海住了三年,得一机会写我的文学史第一册及两汉思想史的长编。(3)抗战最初五年,我得一机会为国家服务,大病而不死。(4)今得脱离政治生活,是我得一正当的名义,安心回到学问的工作。”

于是,胡适安下心来,开始写自己的《中国思想史》,计划首先重写两汉三国部分,用书方面主要托此时在美国国会图书馆工作的王重民代为借阅。

1943年1月30日,胡适拿到了5000张新印制的每页200字的稿纸,可以写100万字,胡适很高兴。

2月4日凌晨,胡适写成六年来第一篇中文考证文字《〈易林〉考》,他非常高兴。

《易林》又名《焦氏易林》、《大易通变》。易学著作。汉焦延寿撰,十六卷,是西汉众多易学著作中最完善的一种,其书以一卦变六十四,六十四卦之变则为四千九十有六,各系以文词,皆四言韵语,称为“林辞”。作者依据圣人观象作《易》,观象系《易》的原则,凡《易林》之辞无一字不从象生,无一字不本之《易》,用《易》象来解释《易》理,作者在观象系《易》的时候正覆象并用。

关于《易林》的作者,一直以来大多认为是焦延寿。胡适在《〈易林〉考》中,结合相关的历史文献,经过考证,认为其作者不可能是西汉昭宣时代的焦延寿,而应是两汉之交的崔篆。

这是个至今仍争论很大的问题,胡适可谓一家之说。

因为公共图书馆的书不能随便标记、校勘或注释,不太方便。是年3月,胡适从旧金山的服务公司买了一批存书,包括《百子全书》、《群书拾补》、《宋元学案》、《明儒学案》以及唐宋明人文集等。

后来,久困书荒的胡适忽然想起好友赵元任有一套缩本《四部丛刊》,于是写信给赵元任,愿意出钱购买。没想到同样嗜书如命的赵元任竟爽快地答应了。1

1943年4月19日,赵元任的《四部丛刊》被邮寄到胡适纽约的寓所,胡适欣喜万分,打电报给赵元任说:“ I feel as rich as Indian Maheraja. A thousandthanks。”

胡适在日记中说:“我有了这三百多种书,大致可以解决我的‘书问题’了。以后所需,只有《道藏》、《佛藏》与理学书耳。”

手头的书有了一定积累,加上王重民等人的帮助,胡适基本可以安心写自己的《中国思想史》了。但是没过多久,胡适收到王重民寄来的一篇文章,激起了胡适的“考据癖”和为乡贤戴震打抱不平的强烈愿望,《中国思想史》的续写再度被搁置。

那是在1943年11月8日,胡适收到王重民书信中所附《跋赵一清校本〈水经注〉兼论戴赵全赵两公案》一文后,对王重民此文不甚满意。王重民此文所说“戴赵全赵两公案”是指清代关于《水经注》“戴震偷赵清,赵戴皆偷全祖望”的学术公案。

胡适在当天日记中说:“我生平不曾读完《水经注》,但偶尔检查而已。故对此大案,始终不曾发一言。但私心总觉此案情节太离奇,而王国维、孟森诸公攻击戴震太过,颇有志重审此案。”

也许胡适自己也没有想到,从此开始直到去世的近二十年的时间,他主要的学术精力都用在了“《水经注》案”上,写出的校勘考证文字有200多万字。同样,胡适在美期间的要精力也都用在此案上,那段时间胡适写信交往最多的就是王重民,主要内容是讨论《水经注》和委托王重民代为借阅相关书籍。此外,胡适还托当时在哈佛大学的杨联陞帮忙找书。

1946年1月14日,胡适在写给张元济的信中对自己这几年的“《水经注》案”作了总结,说他尽量收集相关版本,进行对勘,并参考明、清四百年的郦学成绩,“始知前辈诸公都不曾用充分时间比勘这五六百万字的主要案卷,所以都不免‘以理杀人’”。

除了上述研究,胡适还从1944年11月开始,在哈佛大学讲了八个月的《中国思想史》。

虽然身处海外,远离战争,但胡适并非“两耳不闻窗外事”。1944年12月,日军通过豫湘桂战役,实现打通“大陆交通线”的目的,国民党军队节节溃败,国内局势危急。胡适写信给美国陆军总长和财政总长,希望自己熟悉的美国朋友能够推动美国政府加大对中国的支援。

12月17日,胡适与张伯苓等实业、教育、文化界领袖21人发表联合宣言,要求盟国修改战略,并采取有效之军事行动,在中国战场打击敌人。

1945年8月14日,日本宣布无条件投降。胡适在当日给赵元任夫妇的信中开心地说:“我四月尾出门一次,就死了墨索里尼,就死了希忒拉,就结束了欧洲的战事!八月初又出门一次,就有了原子炸弹,就有了苏俄对日本宣战,就有了日本屈服求和!甚矣,夫门之不可不出也!”

第118章 荒唐的婚配第265章 参战问题第113章 首届内阁第195章 师直为壮第70章 呼声第480章 改名字第211章 四川护国独立第400章 黎元洪坐困东厂胡同第528章 新思潮的意义第419章 翰林造反第101章 小人之心第178章 传染性的政治病第422章 游学而非留学第31章 戊戌变法第444章 “退款兴学”运动第345章 张毒菌第54章 所谓的据实复奏第516章 打孔家店第150章 复古第588章 过河卒子第161章 哀的美敦书第427章 领衔新的教育部第373章 梁士诒组阁第219章 成了中国海军的一员第173章 梁士诒的自救第411章 点翰林第335章 徐世昌还是真心想和的第165章 模范团第383章 风口浪尖的黎元洪第421章 留学德国第382章 恢复法统第100章 两边都难第241章 民国第一伟人第350章 大战在即第396章 江防事变第386章 好景难长第210章 断绝关系第326章 十四点和平原则第583章 祸不单行第321章 谈和障碍重重第546章 感情的事第483章 报考中国公学第428章 大学令第497章 书生本色第399章 沈鸿英露出真容第160章 二十一条第265章 参战问题第279章 段祺瑞“三造共和 ”第251章 黎元洪和段祺瑞第372章 徐、靳之间关系恶化第193章 鏖战綦江第606章 努力支撑残局第95章 打破僵局第264章 对德态度第178章 传染性的政治病第268章 张勋第429章 辞职第374章 吴佩孚倒梁第80章 越是不来越是要请第289章 内斗第472章 永远活着第142章 宪法起草第355章 说来话长第362章 桂系的溃败不可避免第14章 平定政变第134章 较量第408章 事母极孝 割肉救亲第573章 当诤友、诤臣第3章 科举之路第378章 张作霖“击鼓骂曹”第43章 第一支警察部队第409章 怪八股第322章 徐树铮展示作为的机会第63章 请愿大潮第224章 赴日考察第7章 奇遇第380章 张作霖宣布独立第224章 赴日考察第403章 历史不会忘记第376章 奉直大战如箭在弦第309章 南雄之战第272章 张勋复辟第598章 校友签名致敬第360章 唐继尧的选择第126章 宋教仁遇刺案第376章 奉直大战如箭在弦第5章 去买官第592章 最后十分钟第15章 挫折第93章 南北议和第65章 保路运动第209章 陈宦其人第374章 吴佩孚倒梁第108章 叫嚣战争的人一般是从不上战场的第9章 老兵和新兵第550章 漫游的感想第569章 二进北大第437章 大师云集第593章 千秋功罪第2章 小人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