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07章 胜利,郑家内乱

配备刺刀的前膛燧发枪和各种火炮,堂堂正正的空心方阵,虽然明军没有打出八里桥之战的压倒性胜利(三万多清军伤亡过半, 英法联军只有十二人阵亡),但却显示出在严整坚韧的步兵方阵面前,骑兵的正面集团冲锋是很愚蠢的战术。

当然,骑兵的优势和威力主要是体现在机动性上,可以不断的打击后勤、骚扰拖死步兵。所谓的“满洲铁骑”,在作战时其实主要是下马冲阵、骑马追击。

但图海没有选择,大营和主力急等他的救援(他还不知道穆里玛已经败亡),狭窄的正面也没有给骑兵迂回、骚扰、穿插的空间。而明军虽然没有火箭,但火炮的数量极多,在既设的阵地上对清军骑兵构成了层次性的打击,炮火之猛,也起到了使敌骑马匹惊骇乱奔,导致其阵势混乱的作用。

当悍不畏死的清骑承受着不断的伤亡冲到明军方阵前时,等待他们的是两排枪林似的长矛,然后是火枪兵密集火力的射击和佛朗机炮霰弹的无情轰击。

冷热兵器的交锋,步兵空心方阵和骑兵集团冲锋的较量,封建军队与正向近代化演变的军队的对撞,最终以明军的胜利而告终。图海亦被天威炮炮弹的弹片击中昏晕落马,随着千余败兵狼狈而逃。

……

胜利的消息被快马加急送至广州,朱永兴终于松了一口气。尽管他一直认为满洲八骑的战斗力被神话了,但这种神话还是给他造成了不小的心理压力。现在,从实际的胜利上,尽管没有打出类似八里桥的伤亡比,也足以让朱永兴的信心大增。

马宝晋升魏王的谕旨和金册早在两天前便由礼部官员前往颁旨,这是早已定下来的事情,并不会因为此战的胜败而改变。朱永兴又下谕令,犒赏参战官兵,并晋魏君重为伯爵,军衔再升一级。

东征之役打到这个程度,尚藩覆灭,耿藩已被打得半残,明军依然保持着战略攻势。特别是与郑军难得的联手,使整个东南的形势大大地倾斜,光复闽省也似乎指日可待。清廷要再派兵南下,不仅耗时,这种添油战法倒还让朱永兴有些期待了。

什么谈和啦,偏安啦,是朱永兴根本不会考虑的事情。所以,全国一盘棋,在江南多杀伤其统治的基础,总比在北方与满蒙八骑作战更容易。

形势一片大好,但这只是表面,郑家内乱在即,难得的联合作战马上便要结束,甚至把握不好的话,明郑就此分裂也不意外。

“金厦众将对延平王强迁入台皆心存不满,是以拥郑经为主,久不发一船至台湾。”忠勇侯陈霸作为郑家旧将,对郑军内部的情况还是相当清楚的,“郑家实力多在金厦,如果众将抗命,延平王恐怕也是有心无力。”

确实是有心无力啊!不论是台湾的军力,还是郑成功身染疾病,都不可能使其做出亲自出马,前往金厦兴师问罪的举动。朱永兴知道这是历史上的事情,目前又重新上演,他没有刻意去改变,甚至在等着这个时候。

郑成功因为驱逐荷兰人,收复宝岛台湾,固然可称为民族英雄,但跋扈自雄的思维,从现在的形势看来,对朱永兴的光复大业却无益处。虎父犬子,相对于逆子郑经,朱永兴更有把握对付他,而不愿意面对郑成功。

事实上,从接纳忠勇侯陈霸开始,一直到最近闽省降将“降明不降郑”,朱永兴已经做好了与郑家摩擦的准备。联合抗清固然难得,也是他所希望看到的,却也知道这种局面不能长久。在地盘与任命官员的问题上,朱永兴做出了一些让步,但也并不畏惧郑军,没有停止对降兵降将的接纳。

“随延平王收复台湾的兵将难以与金厦抗衡?但郑经因此也不会再树敌,孤这么想对否?”朱永兴微笑着示意侍女将茶水奉给陈霸。

“殿下英明。”陈霸顺口说了一句,却有些跟不上,只好停顿下来,想了想,说道:“金厦固然兵多将猛,但延平王虎威犹在,他们也只能求自保,哪敢对台湾有所举动?如果延平王盛怒下亲率兵马兴师问罪,金厦恐也难以抗拒。”

陈霸当然不知道郑成功已命不久矣,朱永兴却轻轻叹了口气,有些黯然地摆了摆手,“此事断不至此,郑经已经无心再在大陆上扩张,一是保存实力,二来也忙于应对台湾的惩处,闽省战事要全靠我军自己了。”

陈霸不敢多问,敢收留他,使他对朱永兴的气魄是佩服的,但智谋见识,他更多的则是听说。卜未来,通鬼神,传的神乎其神,他也是将信将疑。

延平王的爵位,国姓爷的名誉,这都是郑经要获得的,只有这样,他才有慑服所部的资本。而这些,绕不过朝廷,躲不开朱永兴。所以,朱永兴才有底气,才不怕郑经与明军彻底决裂。

当然,维持与郑家的关系,至少是互不侵犯,朱永兴也不会将郑经逼迫过紧。这个张驰的度,才是朱永兴要把握好的。因为郑成功又病又气而亡,所以没有让郑经袭爵的遗书。而历史上的那个时候,永历已死,朝廷已亡,郑经可以凭实力取得他想要的。但现在却完全不同,取得朝廷的任命和承认,是郑经必须要做到的。除非——他弃明降清,但这种可能性是极小的。

“郑泰——”朱永兴若有所失,停顿了一下问道:“此人如何?”

“建平侯郑泰?”陈霸犹豫了一下,开口说道:“其乃延平王堂兄,长期担任户官,管理财务及对外贸易,颇受延平王信重。然属下亦曾听得传言,延平王北伐失败后,郑泰颇为心灰意冷,其海贸资金似留倭国,并未全部取回。”

朱永兴苦笑了一下,郑泰颇受郑成功信重,却又在倭国暗留资金,显得对郑成功的事业失去了信心。也因此而害怕郑成功日后追究吧,或许正是这样,他才抗命,站到了郑经一边。

第70章 开路迂回第33章 与敌一战的想法第200章 占优第153章 内讧分裂第43章 兵出大理,晋王退让第4章 有女名梦珠第23章 暹罗国情第48章 急转直下第57章 豁贱为良,成亲纳妃第256章 威慑重庆,王旗所至第41章 左氏说项,绕袭遇伏第21章 再见暹罗使者第21章 柔情蜜意第103章 用间——扩散效应第145章 大包围第85章 急行第52章 纤夫,规矩第61章 下龙开发,年节说客第6章 无题第107章 只是一小步第80章 京师大乱第71章 流寇战术第76章 再弃险要?第30章 宗室入滇第114章 基础——制度建设第129章 雇佣海军,新皇新象第114章 基础——制度建设第19章 蛊神之誓第220章 增兵向北,郑军不稳第177章 当兵吃粮?第24章 海外助力第197章 先挫锐气第117章 筹划反攻楔子第43章 兵出大理,晋王退让第78章 联合部队,筹划大局第6章 诡异的族长第64章 苍水之忧,佛朗机炮第142章 悲观,惨淡第184章 临机而变第21章 再见暹罗使者第80章 特殊人才第40章 三鬼之怒,大理筹划第7章 藩属国的新思考第14章 篡改圣旨?第31章 段氏遗族第20章 紧锣密鼓第26章 初涉杀场第52章 苍水脱险,修约之议第34章 石屏扰袭第72章 厮杀第77章 突破,崩溃第37章 焚告上天稳军心第33章 无题第133章 退避,专打第119章 训诫,南征第42章 北伐新策第63章 攻掠辽东第51章 渡河,渡河第134章 失败,争吵第33章 无题第241章 兵进湖南,建宁诰命第108章 王在法下第172章 无题第86章 复台建议第3章 安沛入瓮第137章 李晋王第100章 英雄颂歌第88章 截阻的布署第103章 骑兵追击第83章 北望第210章 战局,焦点第194章 策反阴计,奏销案第275章 商税,劝进第39章 三鬼与成丑第56章 士农工兵商,短视暴敛第2章 高平莫氏第7章 欢歌畅饮第11章 杭州,西湖第80章 京师大乱第142章 川中形势第183章 寂寞,郑军攻势第144章 空前激励第130章 聚而歼之第145章 妥协第159章 中华辉煌第189章 东征前线第63章 求助他国第10章 调整战略,老友重逢第266章 重庆,武昌第128章 扶弱击强第240章 一路见闻,骑兵改进第25章 三鬼之谋第91章 军队建设第138章 大海战第136章 梦珠的憧憬第63章 攻掠辽东第266章 重庆,武昌第77章 突破,崩溃